這兩周以來,我替一家國內高科技公司招聘他們的薪資管理部經理,在成堆的應征者中,我挑選了五位,分別進行面談,其中兩人非常有意思,讓我印象深刻。當中一位A君原先是在某大型汽車公司做教育訓練的,我問他:"為什么要來應征這個工作?"
他告訴我說:"想歷練HR的各個功能,因為已經做過招募、訓練的工作,接下來便是薪資管理。"
我心想,很不錯!有職涯規(guī)劃的概念。當我再問他,"上一個工作最有成就感的是什么?"
他回答我說,"當自己安排了很多給同仁學習成長的課程時,同時本身也因此聽了很多課,感覺上像是讀了一個企管研究所,讓我覺得很有成就感。"
聽到這樣的答復,給了我一個好學的觀感。我又問他說,"那你覺得最沒成就感的是什么?"
他皺了皺眉頭說,"我安排課程很辛苦,內容不但豐富,而且講師也很優(yōu)秀,可是大家都不來上課。最后要去拜托他們來,他們不但上課不專心,還對我們說,上了沒用,浪費時間。然而,這些課程都是在總經理及高階主管討論后,認為有需要開的課。"
聽完后,我暗自以為,這也太不客戶導向了吧!不了解員工需求,難怪事倍功半。我接著問,"準備如何做好薪資管理的業(yè)務?"
他回答我,"薪資管理首重公平,都是患不均而不是患貧,所以要先建立一個周全且公平的制度,然后按制度來執(zhí)行。"
我心想,這樣的回答中規(guī)中矩,不會犯錯,但也了無新意!
另一個則是從美國回來的B君,原本在硅谷一家系統(tǒng)軟件公司負責教育訓練。
我同樣問她,"為什么要來應征這個工作?"
她回答我說,"因為丈夫回臺灣創(chuàng)業(yè),所以我也跟著回來,其實我非常滿意在那邊的生活與工作。"
聽她這樣的答復,我再問她,"那你為什么要從教育訓練轉到薪資管理?"
她告訴我說,"對于教育訓練已經很有心得,接下來想花一年時間,實踐在薪資管理上所學的理念。"
于是我便問她:"上個工作最大的成就感為何?"
她笑笑說,"我在短短兩年內,就將教育訓練部門從三個人減為只剩我一個人,此外預算也減為一半,成效卻比以前更好。"
我不禁問她:"如何做到的?"
她不加思索立即回答我說,"因為我根本就不主動辦訓練課程。"
我一聽,心中直想著:太有意思了!
于是我接著問,"那公司要你負責教育訓練做什么?"
她一副沉著的神態(tài),淡淡地說:"教育訓練的目的,是要員工的能力獲得成長,并不表示一定要排很多訓練課程,只要能夠使員工成長,我就算是達到任務了!"
這樣的回答相當合邏輯,也很有創(chuàng)意,因此我繼續(xù)問她:"那你的做法是什么?"
她整理了一下思緒,開始對我說道,"我呢!剛接這項職務時,發(fā)覺我們往往花了很多時間去安排講師、課程,做內部的課程廣告,鼓勵大家來上課;結果反應冷淡,很少人樂意前來,而我們卻早已經為規(guī)劃及安排這些課程累得半死!"她接著嚴肅地說,"所以呢!我馬上停止所有的課程安排,只繼續(xù)做兩種課程。"
不等我開口問,她便繼續(xù)說道,"首先是新進員工的訓練,我把所有課程內容全部放在internet上,當新員工報到時,我便告訴他們自己上網去研讀,并且兩周后考試,若不及格便解雇,但是在這兩周內有任何問題都可以隨時來問。事后發(fā)覺,每個人都可以考高分。"
她理所當然地說,"既然,他們自己讀,就可以考到高分,那我為什么要安排上課!"
她興致勃勃又告訴我說,"另外,我還會每季安排一次類似郊游、露營、泛舟、攀巖等活動,把平日很難聚在一起的管理階層,藉由這樣的機會培養(yǎng)他們團隊的氣氛。我發(fā)覺效果很好,大家都樂于參加,回來后工作氣氛好,大家士氣高昂,自然生產力也相對提升。"
"至于其它,我根本就不主動安排課程,等到員工自己有需要時,利用外面訓練機構找到相關課程,就可以申請公司補助付費。"
"我呢!只會問他們幾個問題,'你目前在負責什么職務,執(zhí)行什么任務?''為了要有效完成,你需要什么才能?''你下一步要往哪里發(fā)展?需要事先培養(yǎng)哪些才能?''去上那個課,能夠培養(yǎng)哪些才能?'這些回答若能符合上課的內容,而且他們主管也同意的話,我則樂于幫他報名,否則免談!"
她接著又說,"自從,我把教育訓練部門改變后,工作量頓時減少,所以只需要我一個人。"
我聽完她的回答,便想知道她打算如何做一位薪資管理部經理?沒想到,她告訴我,打算一年內,把這個工作所有事務處理性質的工作,讓它消失掉。
"怎么做呢?"我問她。
"將這些處理流程計算機化,或者是外包,最后只需要留一個人做策略性的規(guī)劃就可以了!"她胸有成竹地看著我說道。
至于策略性的規(guī)劃指的是什么?她向我解釋:"所謂薪資管理,我認為公司理應只有少部分員工(約10%到30%)是公司的資產,而薪資管理便是針對那些員工所做的。如何利用薪資管理的辦法,留住那些員工,并使之樂于為公司效力,這是我要花心思的。"
"至于其它的員工,則依照規(guī)定來辦理,既然是依照規(guī)定,那么這些流程及工作,自然可以計算機化或外包。"她很自信地如此說著。
當然,我心里屬意的是B君,我也如實地向我的客戶推薦B君,告知他們B君的特點--有革命性的改革做法,但也怕會引起一些組織內的混亂。
我的客戶尚未做出任何決定,可能他也正陷入長考。
各位看官若你是這家科技公司的總經理,你會選擇A君還是B君為你下一位薪資管理部的經理?
PS.我看完后得到的啟示是──
1.許多事情可用簡單化來處理,大量的例行性事務盡可能計算機化或外包處理,多花時間在策略性及創(chuàng)造性的規(guī)劃上。
2.每半年大家最頭痛的打考績與調薪,也可簡化成只挑出30%屬于公司重要資產的員工,好好認真處理與獎勵,以留住人才,剩下的70%員工則交由計算機依公司規(guī)定的公式公平處理,既簡單又有效益。不知道你的讀后心得是什么?是否有革命性創(chuàng)新的看法?!
員工路人甲:我看完后得到的啟示卻是──
如果你發(fā)現你很努力卻仍淪為公司的70%,你可以:
1.更努力,期待哪一天計算機出錯時將你重新歸類為30%。
2.離職,這樣你會有機會變成別家公司的30%。
公司系統(tǒng)工程師的經驗告訴我,已經丟入計算機處里的資料絕少會被重新檢閱,除非系統(tǒng)出什么大差錯,換言之,一但淪為70%的人,以后你繼續(xù)屬于70%的機率遠比你能翻身的機率大得多。
自覺身陷70%的路人乙啟示──
單單如何去界定這30%就有很大的爭議,有的公司是20、有的可能是80(如果一家公司只有10個人呢?)
如果是300個人的企業(yè),那30%的薪資不就都集中在主管跟資深人員嗎?但是那些主管跟資深員工有多少人是值得你作為榜樣的。所以,在不同的時機你就會在不同的百分比范圍內,如果大部分的時間你都在70%范圍,那么自己才要好好檢討,價值是自己創(chuàng)造的,價格是老板給的,不需要因為老板的價格影響你對自己的價值評估。如果只有在1%的時間內,你可以創(chuàng)造出這個公司80%或更高的價值,那么你在不在乎剩下99%的時間你在30%或70%呢?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chenggong/3029.html
相關閱讀:5位億萬富翁的成功秘訣
要敢于一躍而下
成功人生的資源分析
人們要的是什么,你又如何得到
自我認知就會變得勇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