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人生其實還有很多選擇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成功勵志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采訪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李玫瑾教授,她的一句話讓我警覺。

  她說,這兩周我先后去中國政法大學、北京大學和中央財經大學做講座,陪我的老師告訴我,5月被許多大學視為黑色的月份,因為這個月好像自殺現象較多……

  一面是讓多數人羨慕的重點高校學生,一面是頻發(fā)的自殺事件,我們迷惑,他們?yōu)楹芜x擇自殺?

  2003年以前,高考是在7月舉行,于是社會上有“黑色的7月”之說——千軍萬馬擠獨木橋,幾家歡喜幾家愁,更有落榜生自感絕望而自殺。

  現在,“黑色”似乎從7月提前到了5月。對畢業(yè)生來說,5月是就業(yè)的最后期限,再往后,戶口要回原籍,就業(yè)高峰已過,機會更加渺茫。前途的未知,離校的迷茫,甚至是校園戀情的戛然而止,在這個時候,都被放大了,沉重地壓在了他們身上。

  我們不能簡單地指責選擇自殺的人是懦夫。正如一位網友講的故事:一天,我的病房來了一個喝農藥的病人,旁邊的病人說:“我生病了都沒錢治,他還沒病找病,真想不明白。”我說:“每個人做事都有他的理由,也可能是一時想不開。所以,人在沖動的時候,別輕易下結論,要做的事也要等會兒再做。”

  人生總有起伏和挫折,但自殺并不是解脫的途徑,因為它只是回避問題,不能解決問題。而且,除了自殺,我們本來應該有很多種選擇。

  有人說,不要羨慕大學生,他們就業(yè)時也要東奔西跑。是的,現在,上大學不等于就有了好工作,但接受了高等教育,就比別人多了競爭的資本;也有人說,不要羨慕博士生,他們要做課題、做論文,有的還被迫給導師打工。是的,博士生也會有苦惱,但再苦惱也有期限,時間的推移會解決很多問題。

  大學時的一件事讓我印象深刻。當時,學校剛剛開設心理咨詢課程,希望有問題的學生前去咨詢,一位老師上課時說:“有的同學問我,我失戀了,怎么辦呀?我說,你自己想明白了,就行了!”

  聞聽此言,我們一幫學生非常氣憤。“自己想通了,還找你們老師干什么!”不過,現在想想,老師說的是有一定道理的,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有的事情,在當時看來,如果不能解決,簡直就沒法活了,可事后再看,天并沒有塌下來,街市依舊太平,生活照樣繼續(xù)。

  一位博士生說,自己理解那位自殺博士生的苦惱,從中學到大學,從碩士到博士,終于發(fā)現,走得越遠,現實和你的預期離得越遠,甚至是南轅北轍。實際上,這不能讓人接受,但卻也是事實。接受現實,是一種妥協(xié),也是一種成熟。

  專家說,防止自殺最好的辦法不是注意自殺本身,而是研究什么因素導致了自殺。這不僅僅需要社會學者總結教訓,更需要社會各界特別是高校教師高度關注。在一些高校,教師講完課就走人,一學期下來自己的學生都認不全,不愿意花時間和學生交流,更不用說探討人生、理想。其實,學生不僅僅需要老師學業(yè)上的指導,更需要人生方面的幫助。當他們遇到人生難題,如果不是找熟識的老師,而是憋悶在心里時,已經是老師的失職。

  我想對大學的輔導員、老師說,不管我們的工作多瑣碎,工資多低,評職稱多難,只要干這一行,就要認識到工作的重要意義,說不定,就是因為你的一個眼神,一句話,讓一個學生放棄自殺的念頭。

  2005年8月,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26歲的博士生孟懿因“厭世、精神抑郁”自殺。他在留下的文字中預測,“可以預見有人會悲痛欲絕,有人會遺憾,之后就是忘卻,仿佛什么也沒有發(fā)生……”

  此后,他的父親公開了他的遺書,一是警醒后人珍惜生命,對社會負責;二是大學生自殺的悲劇時有發(fā)生,希望各高校從孟懿的身上吸取教訓,提高應對能力。

  我們希望,當一個生命逝去后,人們不要在遺憾之后便仿佛什么也沒有發(fā)生;我們更希望,高校真的能夠直面悲劇,提高應對和防范能力。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chenggong/9323.html

相關閱讀:失敗是一筆無形的財富
如何快速并有效的解決問題
如何堅定有自信地說"好"
可行的34種成功方法
成功的戒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