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初二:初二主要注意分化問題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初二學習指導 來源: 高中學習網


很多初三的學生和家長覺得,中考考不好,是因為初三沖刺階段沒復習好。其實不然,初一初二是基礎,初三是綜合運用,如果基礎沒打好,初三怎么可能會得心應手呢?

所以初一初二的同學可以根據這篇文章對照一下自己那個部分還沒有學好,趁著現在趕快補!

中考很難嗎?

根據往年的中考情況分析可知,中考各類題型按照難度比大概是3:5:2(易、中、難)。也就是說,80%的題目屬于簡單題和中等題,真正的難題只有20%左右。

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只要一個學生肯學,愿意努力,找準方向,是完全可以拿下基礎分和中等分的。

在眾多考生當中,尖子生所占的比例畢竟還是比較小的,絕大多數學生的分數是從基礎分和中等分中來的。

那么,中考時基礎分抓不到,是因為你在初二時忽視了哪些問題呢?

概括來說,初二主要注意分化問題。

有句話大家可能都聽說過:初一相差不大,初二兩極分化,初三天上地下!大家公認,初二是孩子成績下滑的高危期!很多孩子在小學、甚至在初一都是“好學生”,怎么一到初二就滑落下去了呢?

1、思維未能及時轉換

小學和初一一般不會出現大的問題。只要學習努力,聽老師和家長的話,取得好的成績并不太難。然而,就在這“美好”的背后,不少學生在小學時期就已經種下了“初二分化”的種子。

如:學習方式屬于死記硬背的、憑“小聰明”但學習習慣不好的、知識面很窄的等等。這種類型的分化不是“智力分化”,但會造成“智力分化”。不是學生不聰明,而是視野太窄,思考問題的方式和習慣出了問題。

學習的實質并不在于知識量,而在于學習過程中學生思維的深度和廣度。

初二的學習內容和以前相比有一個顯著的變化,就是思維方式由“形象思維”為主,變成了“抽象思維(邏輯思維)”為主。學生的“思維準備”在小學沒能做好,到了中學仍然按小學的思維方式去學習和思考,當然會變得很吃力,于是就被分化下來了。

應對策略

(1)改善學習方式?蟿幽X筋,善于思考,善于提出問題。提出問題,往往是成功的一半。

(2)知識面要盡量寬闊。要有大量的課外學習、大量的生活實踐作為“背景”。家長要注重孩子的知識積累,為孩子創(chuàng)造課外學習與生活實踐的環(huán)境和條件。

(3)關注學習成績的“智力含量”。不要只強調學生的成績分數,而要看成績是如何得來的。是靠死記硬背,還是明白了道理?是獨立思考,還是僅僅模仿而已?是“形象思維”取勝,還是“抽象思維”的結果?需要關注的是學生的學習方式,思維參與的程度。

2、缺乏意志力

對于初中學生來說,學習的積極性主要取決于學習興趣和克服學習困難的毅力。有一部分學生較聰明,之前學得很輕松,所以不需要十分努力就可以取得好的成績。

這些學生常常會因為聰明而受到家長和老師的贊揚。但這也容易讓他們錯誤地以為,取得好的成績,原來如此簡單,不認真不努力也可學好。養(yǎng)成了做事馬虎,不求勝解,怕吃苦等不良習氣。但到了初二就完全不同了,初二一年的知識量要超過整個小學六年的二倍。這時,不努力是絕對學不好的。

由于學生剛進入初二,心理發(fā)展不成熟,對自己的認識不足,困難面前,找不出或不想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采取自我安慰,自我放棄。又由于學習的長期性,需要學生堅持不懈地學習,但部分學生缺乏起碼的意志和毅力,怕吃點苦,怕受點累,就產生應付的心態(tài),造成學習不扎實,分化下來就是必然的了。

應對策略

首先,要正確認識“會玩才會學習”“快樂學習”。我認為應這樣認識:“會學習才會玩”,“學習快樂”。其實,只有會學習的學生才會有真正的、長久的快樂。

其次,要忍耐力!“勤奮”里面包含的內容太多。首先是要有主觀愿望,有一個自己去努力的目標,其次是控制力和忍耐力。把主觀的愿望,和控制力,和忍耐力融合為一體,就成為一個人的意志力。所以“勤奮”總是和意志力在一塊兒。

對于剛進初二的學生,意志力是培養(yǎng)的目標。但是,現在城市里的獨生子女們,經常連一點點精神上和肉體上的痛苦都不能承受。培養(yǎng)堅強的意志力,談何容易!所以,希望孩子勤奮,還是先從忍耐力開始吧!

第三,不要迷信天才,要相信勤奮。若想成就一番大事業(yè),不勤奮學習是不可能的。明白要成才非學不成。任何的機遇都是勤奮勞動獲得的,只有拼奮斗,才是通往成才的橋梁。

3、學習習慣不好

現在初中學生學習成績好壞主要不是取決于智力因素(智商),而主要取決于非智力因素(情商)。非智力因素即品德、意志、毅力、興趣、體力,還有習慣等因素。良好的學習習慣對每個人的學習終身受益,也是學習好壞的重要因素。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主要取決于非智力因素。

學習習慣具體指上課習慣、自習課習慣、做作業(yè)習慣、預復習習慣、考試習慣、記憶習慣、出考題的習慣、反思的習慣等。這些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就要看每個人的意志、品德等方面,尤其是遇到困難時非智力因素就非常突出。

然而,小學生、初一學生中,一部分學生貪玩好耍成性,不思進取,學習習慣非常糟糕。造成的原因,是家長總希望孩子能快樂地學習,怕他吃苦,怕他受累;是家長和老師督促、教育不夠。

應對策略

要養(yǎng)成細致、扎實、嚴謹、高效的學習習慣。越是聰明的學生,越要注意學習的計劃性,思維的邏輯性,書寫的條理性。培養(yǎng)他們經常反思的習慣。對聰明但容易驕傲、貪玩好耍的學生,尤其不要過多的夸獎,應讓他感覺到刻苦學習,取得好的成績是自己的本分,本就應該這樣。

4、青春期煩惱

初二學生一般剛進入青春期,心理起伏較大,體驗深刻。特別是女生,比較關注自己生理的變化,造成學習不專心。

有的學生把月經、遺精、乳房、痛經等正常的生理發(fā)育現象視為疾病,造成嚴重的心理負擔。

有的學生開始對異性特別關注,注重穿著打扮,與異性交往過密,出現分心。

應對策略

加強青春期教育和引導,使學生正確對待自己生理上的變化,坦然地迎接挑戰(zhàn)。父母要及時地以適當的方式,對孩子進行生理知識、性心理方面的正確引導和教育。對出現青春期生理不適的學生,要及時到醫(yī)院就診。從而解除孩子心里的包袱,專心學習。

5、處理不好人際關系

一些內向而不善于交流的同學,容易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處理不好人際關系。

人際關系問題會嚴重影響孩子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成績。有的因人際上孤獨而出現心理疾病,有的會交壞朋友,有的會從不良書刊、游戲和網絡上尋找寄托。

應對策略

正確處理與親人、與老師、與同學的關系。一般來說,成天對他人意見一大堆的人,往往比較狹隘、偏激。家長應教導他學會“換位思考”,去緩解心理上的不平衡。以愛心、寬容之心去包容他人,善待他人,體諒他人,友好相處。

要多參加集體活動,多為他人服務,多幫助他人,多與人交流,多交朋友。心里有事要向朋友向師長傾述。家長要經常和孩子溝通,做孩子的朋友,了解孩子思想動態(tài),及時給予開導。必要時,可以帶孩子看心理醫(yī)生,接受專業(yè)人士(醫(yī)生)的指導。

6、家庭因素

家庭關系不和睦會對孩子造成非常大的影響。在孩子上初中的階段,應盡量保持家庭生活狀態(tài)的穩(wěn)定。如果在這期間出現大的生活變故,對孩子的影響都非常大。

親子關系的對立,也是常見的分化原因。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正值發(fā)育期,生理上的變化也讓他們更需要個性發(fā)展,更希望讓父母了解、尊重自己的真實想法,表現出來就是“初二孩子逆反心理較重,反叛的行為比其他年級更明顯”。

應對策略

盡量保持家庭的和諧、穩(wěn)定,盡量不改變生活狀態(tài)。如:不發(fā)生父母離異、父母不長期遠離孩子、不讓孩子知道大喜大悲的事情等等。如果非改變生活狀態(tài)不可,也要考慮孩子的承受力,或提前與孩子溝通,取得孩子的理解。

孩子最不喜歡的家長的共同特征就是“居高臨下”。因此,家長與孩子的溝通一定要平等,以營造和睦的親子氛圍。

家長要善于發(fā)現孩子的閃光點。教育孩子,宜采取疏導而不是堵塞的方法!岸隆北囟〞惺杪,而且會使孩子的心事越積越多,還可能使孩子走向極端。

家長在與孩子的相處過程中,如果與孩子起了語言上的沖突,家長一定要冷靜,決不能激化矛盾。中學階段的孩子容易沖動,家長是成年人,應該理智。應立即主動采取適當方式停止爭辯,但決不放棄。等雙方冷靜后,再來開導孩子,效果一定會好得多。

7、社會的影響

初二時期,媒體和同伴對學生影響比較大,甚至超過父母和老師。有時候,父母、老師的一千句,還抵不上他伙伴的一句。一個很好的孩子,因為崇拜歌星影星、癡迷上網、癡迷游戲、談戀愛、與社會上的“哥們兒”交往,可能一落千丈。

應對策略

這一點家長要十分注意。對孩子崇拜歌星影星、癡迷上網、癡迷游戲、交壞朋友、談戀愛、看黃色書刊影視等要密切關注。

要盡可能地避免正處于初中階段的孩子頻繁接觸這些東西,少受不良影響。最好在孩子上初一時就與孩子講清道理,說透危害,“約法三章”。出現這些問題的苗頭時,及早發(fā)現,早做工作。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chuer/1110857.html

相關閱讀:初二上冊生物期中復習測試題(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