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螞蟻世界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八年級 來源: 高中學習網(wǎng)


走進螞蟻世界

【案例賞析】
一、進入問題情境
以“問題”為載體,注重實踐是探究性學習的顯著特征,為提升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我采用問卷調查的方法進入問題情境:“提出你對螞蟻感興趣的問題”。由于螞蟻是生活中最常見的小動物,平時學生就積累了豐富的感性認識,所以對此項調查非常感興趣,紛紛提出了自己對螞蟻感興趣的問題:螞蟻的“家”是什么樣的?螞蟻是不是和蜜蜂一樣有“頭領”?螞蟻的觸角剪掉后還能找到自己的家嗎?螞蟻為什么能馱動比自身體重大好多倍的物體?螞蟻能游泳嗎?螞蟻有IQ嗎?……經(jīng)統(tǒng)計共有140多個問題。這些問題的提出充分體現(xiàn)了學生敏銳的觀察力和豐富的想象力。
二、進行實踐體驗
1.搜集分析信息。主要通過以下四個途徑獲得:咨詢專家──東北三省著名昆蟲學家張雨奇教授;上網(wǎng)下載;查閱書刊──《兒童百科全書》、《十萬個為什么》、《螞蟻的食用和藥用》等;通過電視節(jié)目──“奇趣大自然”、“動物世界”、“科技博覽”等。通過搜集信息資料,學生不僅開闊了視野,而且學會了查找相關資料的快捷方法,通過分析資料學會了識別有用資料淘汰邊緣資料。
2.觀察和實驗。在觀察實驗中有的小組觀察不全面,如研究“螞蟻是昆蟲嗎”的題小組,只觀察一種螞蟻就得出螞蟻是昆蟲的結論。這時教師要及時引導他們多觀察幾種螞蟻再得出結論。有的小組設計的實驗具有科學性,如研究“螞蟻最喜歡吃什么食物”的題組采用了列表統(tǒng)計數(shù)據(jù)的方法計時觀察螞蟻取食每種食物的數(shù)量。研究“螞蟻為什么要打仗”的題小組設計了兩組對照實驗:(1)將同窩螞蟻放在一起看它們是否打仗,將不同窩螞蟻放在一起看他們是否打仗;(2)將正在咬殺的不同窩螞蟻用清水洗去身上的氣味觀察是否打仗,將同窩螞蟻噴灑香水看回窩后是否打仗。有的學生在觀察中善于思考:許建同學發(fā)現(xiàn)螞蟻往洞中搬運大塊食物時不是推而是拉。通過觀察實驗,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觀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也樹立了嚴謹求實的科學態(tài)度。
3.撰寫研究報告。通過講座掌握題報告的撰寫方法,本次題報告主要有兩種形式:(1)實驗報告:問題—方法—結果—分析—結論;(2)小論:題目—引言—正—結論。
三、研究成果交流
讓題組成員到前面介紹研究的過程和結果,臺下的學生可針對研究的方法和內容提出自己的見解和疑問。通過交流,學生分享了研究成果,在答辯過程中閃現(xiàn)出了思維碰撞的火花和靈感。
1.金點子。在研究螞蟻的行為和螞蟻洞的結構時需要挖開螞蟻洞觀察,但是他們不忍心破壞螞蟻辛辛苦苦建起的家園,所以都取消了這個計劃。王德浩認為到堤壩附近挖螞蟻洞,既可以看到螞蟻的地下宮殿,又可以防止“千里之堤,毀于蟻穴”。這一想法不僅解除了學生的后顧之憂,而且體現(xiàn)了很可貴的同情心。魏雨利同學在平時的觀察中發(fā)現(xiàn)螞蟻喜歡往洞穴中搬運香腸,于是她想在香腸中放入一架微型攝像機,當螞蟻將香腸運到洞穴里面的時候就可以拍到螞蟻洞的結構,這一方法雖然受條的限制不能實施,但卻拓展了學生的思維,得到了同學們的認可。
2.小發(fā)明。研究“螞蟻的家是什么樣的”題小組,自己動手制作了一個“蟻穴觀察盒”,用這個盒子可以清楚地看到里面的螞蟻洞與洞之間的通道,有趣的是我們看到了螞蟻排成隊一個接一個地往外運沙礫的“壯觀”場面。
四、感悟和體驗
陸正:在觀察螞蟻取食時,我們看到螞蟻發(fā)現(xiàn)食物時,不是自己獨吞,而是招引同伴一起分享,我覺得螞蟻這種無私奉獻的精神值得人類學習。
張寶達:當一只螞蟻搬不動大塊食物時,立刻就有許多螞蟻幫忙,它們齊心協(xié)力共同將食物拖入洞中。這個情景讓我體會到“團結就是力量”的含義。
王辰:為了尋找螞蟻的卵,我們用了一個半月的時間,每個雙休日都到野外去找,常常累得筋疲力盡,多少次我都想放棄不找了,幸好小組同學相互鼓勵。終于有一天我們看到了螞蟻的卵,我們高興地歡呼跳躍,想不到“艱辛后的成功更快樂”。
陳昊:通過題研究,我學會了科學探究的方法,通過交流我學會了采納他人的建議,學會了理解、欣賞他人,這些都是在堂中難以學到的。這會對我們今后的生活大有幫助。
教師:半年的實踐與探索,使我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是學生積極參與的熱情給了我克服困難的勇氣和力量。一個個“金點子”的產(chǎn)生,讓我體驗到了極大的驚喜與快樂,我感到學生是一個巨大的“信息”,關鍵看教師怎樣去開發(fā)。我為有他們這樣的學生而驕傲和自豪。
【設計意圖】
一、設計理念
立足改變學習方式,為學生構建開放的學習環(huán)境,提供多渠道獲取知識的途徑、并將學到的知識加以綜合運用于實踐的機會,培養(yǎng)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能力,突出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
二、程資分析
螞蟻是學生生活中常見的小動物,學生平時就積累了豐富的感性認識,所以他們對這個題非常感興趣。有關螞蟻的資料在常見的科普讀物、網(wǎng)站、媒體都有介紹,螞蟻隨處可見,觀察材料易得。這些資為探究性學習的順利進行提供了有利條。
三、學情分析
1.優(yōu)勢。在學生剛剛學完有關的基礎知識后,開展此項活動,學生已具備了研究螞蟻的知識基礎。初中學生熱愛生活,求知欲強,正處于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轉變的過渡階段,這一時期是培養(yǎng)學生科學方法、提升價值觀的重要時期。
2.弱勢。探究性學習是開放性的,學生走進大自然、走向社會,超出了教師的視野范圍,他們的活動有很大的流動性,不便管理。對這種新興的學習方式家長并不理解,他們反對孩子搞調查研究,所以不給孩子時間,這是致使研究不能順利進行的主要原因。
四、策略
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避免探究性學習陷入盲目境地。教師要研究學生在題研究中的困難,鼓勵學生嘗試多種途徑克服困難,創(chuàng)造條克服困難,既讓題順利進行,又保證學生學習不受影響。當然,最關鍵的是做好家長的協(xié)調工作,保證學生有充足的時間去搞題研究。
【案例評析】
1.開發(fā)利用了程資。變“教科書是學生的世界”為“世界是學生的教科書”正成為改的新理念,基于這種認識,王雪梅老師開發(fā)、利用了如下程資:(1)學生原有的認知儲備;(2)家長的經(jīng)驗;(3)專家的知識;(4)網(wǎng)絡資;(5)各種媒體;(6)科普讀物。
2.凸顯科學方法的訓練?茖W的過程和方法是科學素養(yǎng)的組成部分,對于學生的終身學習和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本題主要通過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定計劃、實施計劃、得出結論的過程對學生進行科學探究方法的訓練。
3.教學呈現(xiàn)出開放的態(tài)勢。從問題的提出、資料的獲得到研究結果的得出,都突破了原學科教學的封閉狀態(tài),學生走出校門,走向社會,走進大自然,獲得了親身體驗,提高了實踐能力。
4.重視研究過程中的感悟和體驗。在親歷探究過程中,學生經(jīng)歷了挫折與失敗、成功與興奮,這其中有許多感受與體驗是他們理解科學的本質與價值的基礎。即使有些探究,學生走了彎路,遇到了挫折和艱辛,甚至最終也沒有找到問題的答案,他們也會從這一親歷過程中學到不少東西。
總之,“走進螞蟻世界”的程設計,通過轉變學習方式促進每一個學生的發(fā)展,尊重每一個學生獨特的個性和具體的生活,為每個學生充分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空間。此題洋溢著濃郁的人精神,體現(xiàn)了鮮明的時代特色。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chuer/35886.html

相關閱讀:走進螞蟻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