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資源總量豐富人均不足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八年級 來源: 高中學習網(wǎng)
學科:地理 年級: 初二 任課教師:
課題:第三章 第一節(jié) 自然資源總量豐富人均不足
課時:1 授課時間:第 周
一、課標要求:
1、了解自然資源及其主要類型。
2、學會運用資料說明我國土地資源的主要特點。
3、學會運用資料說明我國水資源的時空分布特點及其對于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的影響。
4、舉例說明我國為解決水資源分布不均而建設的大型工程。
5、學會以水土資源為例歸納我國的資源國情特征,提高保護和節(jié)約自然資源的意識。
二、教材分析:
本章從生活、生產(chǎn)實例出發(fā),介紹了自然資源及其與人類生產(chǎn)活動的密切聯(lián)系和重要性,以及我國的資源國情。然后以水土資源為案例,介紹了水土資源的基本特點以及合理利用的重要性和存在的問題,以此教育學生樹立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倡導節(jié)約的資源觀,培養(yǎng)資源保護意識。
三、知識結構:
自然資源與我們

目標
1、知識與能力:了解自然資源及其分類,了解自然資源與人類生產(chǎn)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和重要性,以及我國的資源國情。培養(yǎng)學生用實例分析歸納能力。
2、過程與方法:通過引導學生自己搜集資料、分析資料得出結論,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能力。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培養(yǎng)學生的合理利用和保護資源的觀念。

重點:1、自然資源的重要性2、我國的資源國情
教學難點:如何合理利用和保護自然資源
教學方法:討論法、探究法
課前準備:學生方面:從正反兩方面搜集人們利用自然資源的實例。
教師方面:課前把全班同學分成四個小組;制定節(jié)約和保護資源的行動方案。
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通過講下列關于“瓷磚是否應該提價”的故事引入課題。大體內(nèi)容如下:
關于瓷磚該不該提價的討論,人們的目光大多專注于“市場”,而鮮有開闊到其它方面,例如“資源”,    例如“環(huán)境”,例如“可持續(xù)發(fā)展”,例如“國際化視野”。
  現(xiàn)在一些主張不提價的企業(yè),亦多津津樂道于自己如何成功消化原材料漲價的不利因素,這當然也是值得欽敬和羨慕的。然而這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如果從另一方面來思考,我們不禁要問:中國的自然資源豈不是越來越不值錢了?
別的且先不說,生產(chǎn)瓷磚至少就必須使用大量的瓷沙陶土。現(xiàn)時我國的瓷磚年產(chǎn)量大概有30多億平方米,所耗用的陶瓷原料數(shù)以千萬噸計。這些非金屬礦產(chǎn)資源不可再生,挖一點就要少一點。一年就耗費去近億噸,不知道我國的陶土瓷沙還可以再挖多少年?以現(xiàn)在瓷磚賣這么低甚或愈來愈低的價格,我國的陶瓷原料好象也愈來愈不值錢了。說一句不好聽的話,我們不少陶瓷生產(chǎn)企業(yè),在很大程度上不過是一家瓷沙陶土的“搬運公司”,因為那些可貴的礦產(chǎn)資源經(jīng)過這里也增值不了多少錢。更要命的是那些瓷磚賣價越低的企業(yè),對原料的浪費往往也最嚴重,其情其景常常讓人痛心不已。
  筆者是極力贊成瓷磚提價的頑固派,于今依然認為陶瓷協(xié)會陶瓷傳媒有責任有義務去關注提價倡言提價撮合提價,這樣做決不是“保護落后”之舉。筆者同時還認為,所謂“保護落后”一論,只是相關協(xié)會和傳媒“不作為”的托詞而已。如果同業(yè)中人和相關部門都聽信這種“保護落后論”,那可真是可悲了。
在瓷磚要不要提價這個問題上,筆者說不上多少理性的大道理,更多的是出自一些感性的東西。感性的東西包括了一些耳聞目睹的圖像,這幾年總是揮之不去。記得若干年前去看瓷土礦,多臺推土機不用多少日子就把一座山頭推平了;現(xiàn)在石灣佛山南海一帶的陶瓷原料早就挖光了,沙泥的采掘已越來越遠。另一幅圖像是前兩年去看一家瓷磚廠,那些扔掉的廢磚坯填滿了魚塘堆滿了路邊,誰看了不心疼呢?白花錢還是小事,但這可是浪費了多少自然資源。
  所以不管怎么說,筆者都贊成瓷磚提價;而且不管如何艱難曲折,都要努力去爭取。因為瓷磚的提價,將有利于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和保護
【教師提問】人類是通過對自然資源的利用與環(huán)境發(fā)生關系的,所以說自然資源是聯(lián)系人類和環(huán)境的紐帶。我國許多自然資源總量居世界前列,而且種類特別多,可算得上“資源大國”,但是,我們在電視和報刊上又能經(jīng)?吹轿覈匀毁Y源存在危機的報道,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通過提問引起懸念,激發(fā)學生求知欲)
【出示板書】第一節(jié)自然資源總量豐富 人均不足
【教師承轉】首先我們看一下自然資源與我們的關系
【教師引導】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讀課本3.1圖討論①這些自然資源的來源②這些自然資源與人類生產(chǎn)和生活的關系③歸納自然資源的含義。
(以問題為動力,培養(yǎng)讀圖分析和發(fā)散思維能力)
【學生討論活動】(略)
【教師提問】每小組選派代表到黑板上來舉例說明自然資源。
(學會知識的遷移)
【教師補充】針對學生舉例中出現(xiàn)的錯誤,可補充為:有些物質(zhì)和能量雖然對人類有用但不是從自然界中直接獲取,而是人類加工、培養(yǎng)的,就不是自然資源,目前人類還無法利用的也不能稱為自然資源。如閃電等。
【教師引導】請同學們從衣食住行和學習等方面,舉例說明自然資源與我們的關系。
(鼓勵學生進行發(fā)散思維,培養(yǎng)總結和歸納的能力)
【學生活動】每個小組共同學習探究,然后選一名代表陳述。
(給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共同學習的機會,放飛學生的思維)
【教師補充】要點歸納見后,學生已提到的便給予肯定和表揚。
(這樣不僅可以加深對本知識點的理解,還可以提高表達能力,學生可能回答不全,教師盡可能給予肯定和鼓勵。)
衣——土地資源 食——土地資源 住——土地資源、礦產(chǎn)資源
行——礦產(chǎn)資源 學習——森林資源 礦產(chǎn)資源
【出示板書】1、自然資源與我們
【教師承轉】自然資源與我們關系密切,那么分類如何呢?
【教師引導】請同學們閱讀課文并結合圖3.2,說明具體分類及其含義。
【教師指導】把握住兩類自然資源區(qū)分的根本。
【教師提問】下列屬于非可再生資源的是:A.西裝革履B.濤濤江水C.金燦燦的水稻D.烏黑發(fā)亮的煤炭
(讓學生理解什么是自然資源,并會區(qū)分可再生與非可再生資源)
【學生活動】以小組為單位再分類列舉幾個例子。
(教師對學生列舉的例子進行適當引導和評價)
【教師承轉】可再生資源是否就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呢?如果利用和保護不當可再生資源可以轉化為非可再生資源。
【教師引導】結合圖3.3的圖文資料,談談自己的看法,然后舉更多的實例并總結歸納說明的問題。
【學生活動】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后,結合收集好的相關資料、信息在組內(nèi)講演。
(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性和探究性,對出現(xiàn)的錯誤,由學生共同討論糾正)
【師生歸納】可再生資源如果不能被合理的利用也會枯竭的。
【教師承轉】由上看出,合理利用和保護自然資源是非常重要的,那么,我國自然資源的基本國情如何呢?
【出示下表】
自然資源陸地面積礦產(chǎn)資源耕地面積河流年徑流量森林面積
總量在世界上的位次33466
人均量占世界人均量的比例1?31?21?31?41?5
【教師提問】上表說明了什么問題?聯(lián)系實際分析原因。
(學生在搶答的前提下,讓學生暢所欲言、七嘴八舌,最后讓學生歸納要點)
【歸納總結】我國的自然資源總量豐富,人均不足。
原因:①人口過多,增長過快②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的需求③利用和保護不當,出現(xiàn)破壞和浪費等情況。
(指導學生讀“閱讀材料”)
【教師引導】從我國自然資源的基本國情中,你有何感想?
(以講演的形式在班內(nèi)交流)
【學生活動】略 要點:可與日本、西歐等國家和地區(qū)進行對比,體現(xiàn)我國“資源大國”的優(yōu)勢;從“人口大國”看又體現(xiàn)了優(yōu)勢的負面影響,從而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教師承轉】面對我國人口與自然資源的矛盾,要滿足我國經(jīng)濟飛速發(fā)展的需要,作為我們中學生該做些什么?該如何做?
(學以致用)
【學生活動】每小組展開大討論。每組選派代表到講臺上作即席慷慨演講比賽。
(對觀點鮮明、措施得力,具有較強感染力和號召力的精彩演講,給以熱烈掌聲)
【師生點評】①提高認識②加強宣傳③付諸行動,從自我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
(對學生提出的可行性建議或計劃,如用淀粉做牙簽,餐桌上使用鋼筷,成立環(huán)保協(xié)會并開展活動,垃圾分類、收集廢舊電池,節(jié)水宣傳等應給予贊揚和鼓勵)
【教師講述】宣讀一篇很好的倡議書結束本課
(起到概括總結全課的作用)

八、板書設計
第三章 中國的自然資源
第一節(jié)自然資源總量豐富 人均不足
1、自然資源與我們 ①含義與分類②關系密切
2、資源豐富 人均不足 ① 原因②節(jié)約與保護
九、評價建議:
評價不應看是否學生死記硬背概念等而應看是否從實例中理解,體會人與資源之間的密切聯(lián)系;是否具有節(jié)約和保護資源的建議、計劃和行動。
十、教學后記:
挖掘?qū)W生的知識儲備,培養(yǎng)學生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學習方式在本節(jié)顯得尤為重要。
十一、備課參考:《教材動態(tài)全解》(八年級上冊)(東北師大出版社)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chuer/65339.html

相關閱讀:八年級地理自然資源總量豐富人均不足學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