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山紀行教學設(shè)計(同課異構(gòu)2篇)

編輯: 逍遙路 關(guān)鍵詞: 八年級 來源: 高中學習網(wǎng)
阿里山紀行設(shè)計(同課異構(gòu)2篇)
阿里山紀行
目標:領(lǐng)略阿里山如畫的風光
學習移步換景、融情于景的寫法
欣賞富于音樂美和情韻美的語言。
教材分析:這是一篇優(yōu)美的游記,作者通過移步換景,把阿里山一幅幅富有鮮明特征的畫面舒展自如地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一步步把讀者帶進迷人的阿里山的靈魂——神木。作者寄情于景,抒發(fā)了對阿里山如畫風光的贊美,贊揚臺灣人們的生態(tài)意識和利用生態(tài)發(fā)展旅游的理念,含蓄表達兩岸人民的心會融合起來的共同愿望。阿里山的風景美,文章的語言也富有音樂美和情韻美。
教學設(shè)想:《阿里山紀行》一文通過移步換景、融情于景的手法,描述了阿里山美麗如畫的風景,遣詞造句上也尤見功力。學習課文可引導學生跟隨作者的腳步去感受行程的進展,景物的變換,感受不同景物所表現(xiàn)出的各自別樣的美,感悟本文寫景語言的音樂美和情韻美,感受語言的魅力。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二、檢查預習:作者簡介、字詞學習
三、整體感知課文內(nèi)容:
1、這篇游記中表示作者游蹤的句子有哪些?。
2、作者沿途(進山時和在小火車站、在深山深處和下山路上)分別欣賞到了哪些景物?
3、作者是按照什么順序,通過什么寫作手法將阿里山的美景呈現(xiàn)在我們眼前的?
:作者按照時間順序記敘了游覽過程。通過移步換景的手法展現(xiàn)美景。
不斷變換立足點和觀察點,邊走邊看,把看到的不同景物依次描寫下來的寫法叫移步換景。
四、深入研讀課文
由學生任選以下一個問題談?wù)勛约旱陌l(fā)現(xiàn)和理解。
1、你以為在眾多的景物中頗具風情、風味的是什么?何以見得?
2、最能體現(xiàn)原始森林之美的景物有哪些?作者是如何描寫出這些美的?
這些未經(jīng)人工雕琢的美給你怎樣的啟示?歷經(jīng)都市的喧囂,置身其中,會有怎樣的心境?
4、最能體現(xiàn)阿里山的精神、阿里山的靈魂的景物是什么?作者是如何描寫的?從作者的描寫中你能感悟到一種什么樣的精神?
5、古人云:一切景語皆情語也,作者對阿里山風光的喜愛與贊美之情洋溢于字里行間。文章開頭和結(jié)尾互相呼應,都寫到了臺灣歌曲《高山青》,有何用意?
五、欣賞、朗讀本文優(yōu)美的語言。(比喻句、排比句、整散結(jié)合的句子)

六、活動體驗
如果你跟隨作者去了阿里山,回來后向親戚朋友介紹你的旅程,你將如何講解?
(旅游的行程、沿途的美景、自己的心情等)
七、小結(jié)
八、板書設(shè)計
移步 換 景 融情于景

進山 小火車獨特 云霧濃稠

深山 潭水清澈 曲徑幽路 陶冶性情
林區(qū)寧靜 森林無邊

下山 神木神奇 振奮精神
民族精神的融合
阿里山紀行
編寫人:竹西中學周曉韻
教學目標:
1、學習本文移步換景,融情于景的寫法。
2、理解作者贊揚臺灣人民的生態(tài)意識和利用生態(tài)發(fā)展旅游的理念,表達兩岸人民的心融合起來的愿望。
3、體會文章富于音樂美和情韻美的語言。領(lǐng)略阿里山如畫的風光。
教材分析:
《阿里山紀行》是一篇游記。游記一般采用移步換景的寫法。阿里山的風光美如畫,可以記敘的景象很多,作者抓住景物的特征描寫,把行蹤交代得很清楚,使我們有身臨其境的感覺,所以將課文學習的重點定為理清課文思路,學習移步換景、融情于景的寫法。課文語言優(yōu)美典雅,句式多樣,節(jié)奏感強,值得我們品味和學習,所以將課文的學習難點定為體會文章富于音樂美和情韻美的語言。
教學設(shè)想:學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相結(jié)合,教師作一般性的引導。在課堂上要通過朗讀的多種方式,理清文章內(nèi)容,把握重難點。并以課本為基礎(chǔ)訓練學生的聽說讀寫的能力。
教學課時:兩課時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課文
寶島臺灣是一個自然、人文薈萃的地方,一曲《高山青》唱出了海峽兩岸人民血濃于水的深情。有人說:“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說到了臺灣?”今天我們就跟隨當代作家吳功正一起游覽美麗如畫的阿里山。
二、檢查預習,給加點字注音
風靡 純粹 山嵐 諦聽 鑲嵌 靜謐
chuáng
幢 一泓潭水 禪師 恍惚 青苔 紅檜
zhuàng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播放歌曲《阿里山的姑娘》,學生配樂朗讀。其他同學思考:課文主要講了什么?阿里山給人的最初印象是什么?(要求用原文的詞語回答),學生欣賞、思考、發(fā)言。
明確:課文主要寫游覽阿里山的全過程。
2、請你找出游覽阿里山的段落。并思考其余段落有什么作用?
第一部分(1)簡述兩岸學者歡聚臺北的融洽場面。
第二部分(2-9)寫游覽阿里山的全過程。
第三部分(10)寫下山。
課文開頭就引用大陸人和臺灣人都喜歡的歌,說明兩岸人民的心是相通的。為全文定下了抒情基調(diào)。結(jié)尾又以歌作結(jié),首尾呼應。歌曲《高山青》是全文的內(nèi)在線索。
3、在文中劃出作者游覽的線路,說說課文描寫了阿里山的哪些景物,并說說這些景物的特點。(讓學生了解移步換景、寓情于景的寫法)。學生圈畫、思考并發(fā)言。
從臺北機場搭機,僅四十分鐘就到了臺灣的中部城市嘉義然后改乘森林小火車進山
——經(jīng)過三個小時的運行到了阿里山車站
——從火車站到神木尚有一段路程
——峰回路轉(zhuǎn),迂曲穿過一片林區(qū),出現(xiàn)一泓水潭
——山間的曲徑幽路
——幾乎在樹身之間穿行,我們終于看到了神木
——下山的路上新課 標 第 一網(wǎng)
潭水清澈—— 林區(qū)寧靜——山間小路幽靜、布滿青苔——森林無邊——神木拔地參天、標志、靈魂
4、作者是按照什么順序,通過什么寫作手法將阿里山的美景呈現(xiàn)在我們眼前的?
作者按照時間順序記敘了游覽過程。通過移步換景的手法展現(xiàn)美景。
移步換景:就是不固定立足點和觀察點,一邊走一邊看,把看到的不同的景物依次描寫下來,從而把行蹤交待清楚。
四、布置作業(yè)
抄寫生字詞,熟讀課文,完成《同步導學》的相關(guān)作業(yè)。

第二課時
一、復習舊課
學生搜集有關(guān)阿里山的資料和風光圖片,在班上交流。
回顧上節(jié)課的主要內(nèi)容
二、探究討論
“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說到了臺灣?”“不到神木,何以能說到了阿里山?”讀了課文,你對阿里山、阿里山的神木一帶的風光有了哪些認識和感受?你是怎樣理解置身阿里山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結(jié)合內(nèi)容思考"探究?練習一"。學生思考、發(fā)言。
(融情于景)
三、品位語言
1、在文中劃出自己認為寫得優(yōu)美的句子,然后小組交流。學生圈畫、思交流。
2、請幾位同學朗讀自己圈畫的句子并說說這些句子為什么寫得好。
四、拓展延伸
1、以“揚州”為話題,仿句
不到 ,何以能說到了 ?不到 ,又何以能說到了 ?
2、請你就以上的句子,選擇一個或幾個景點,寫一段解說詞,做一回小導游,帶領(lǐng)大家游游美麗的揚州。
3、結(jié)合臺灣人民利用生態(tài)發(fā)展旅游的理念,對揚州的旅游業(yè)的發(fā)展提幾條建議。學生討論、交流。
五、小結(jié)
1、本文運用移步換景,形象地描繪了游覽阿里山所見迷人風光,由衷的贊美了“阿里山的風光美如畫”,含蓄地表達了兩岸人民的心融會起來的共同愿望。
2、組織學生自我評價、并就課文疑惑提問。
六、布置作業(yè)
  請你學習本文融情于景的寫作方法,在春夏秋冬四季中任選一季,通過寫景來表達你的體驗。

板書設(shè)計

潭水 清澈

林區(qū) 寧靜 情
阿里山風光美如畫
山間小路 幽靜、布滿青苔 海峽兩岸人民
血濃于水
森林 無邊無際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yy-art.cn/chuer/74982.html

相關(guān)閱讀:蘇教版八年級上冊語文教學設(shè)計全冊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