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掌握紅軍長征的路線、遵義會議及其偉大意義。
通過引導學生探究紅軍被迫實行戰(zhàn)略轉移和紅軍取得長征勝利的原因,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結合閱讀長征示意圖,培養(yǎng)學生讀圖、填圖的能力,引導學生運用地圖了解紅軍長征經過的主要省份、江河,并能說出發(fā)生在那里的重大歷史事件。
通過本課的學習,引導學生學習紅軍戰(zhàn)勝艱難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義,培養(yǎng)學生熱愛中國共產黨、熱愛人民軍隊、熱愛祖國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重點和難點
本課主要講述黨中央和中央紅軍的戰(zhàn)略轉移,即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教材圍繞從長征的開始直到長征的勝利這一主題展開。
中央紅軍的長征是本課的重點。教材首先講述了黨中央和中央紅軍被迫實行戰(zhàn)略轉移的原因。紅軍第五次反“圍剿”的失利和紅軍長征初期的嚴重損失,表明中國革命已處于極端危險的境地。在這危急關頭,是毛澤東力挽狂瀾,提出了停止去湘西、進軍貴州的正確主張,并得到中央多數同志的支持。轉兵貴州避免了紅軍的全軍覆滅,為遵義會議的召開準備了條件。
遵義會議是本課的又一重點。會議解決了當時迫切需要解決的兩大問題──軍事和組織問題,肯定了毛澤東的正確主張,這就從黨的指導思想、指導方針上確立了毛澤東在黨中央的領導地位。會后又由毛澤東等負責軍事指揮,進一步表明毛澤東在黨和紅軍的領導核心地位的確立。遵義會議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一次生死攸關的轉折點,正是由于這一轉折,才使得長征取得勝利,開創(chuàng)了中國革命的新局面。
教材簡要介紹了中央紅軍在毛澤東的領導下繼續(xù)長征,最終到達陜北和紅軍三大主力會師的情況,分析了長征勝利的意義。
教法建議
1.教師在導入新課時,可以帶領學生朗讀毛澤東的詩《七律長征》,略加解釋。指出毛澤東在詩中提到的五嶺、烏蒙、金沙、大渡橋、岷山等地,只是紅軍長征經過的萬水千山的一部分,設問“紅軍長征經過了哪些地方?經歷了怎樣的艱難險阻?為什么能取得長征的勝利?”讓學生帶著問題進入情境,激發(fā)興趣,啟動思維。
2.學習長征的開始時,學生可能會提出紅軍為什么要離開中央革命根據地進行長征的問題,教師可以聯系前一課學習的紅軍粉碎國民黨軍隊四次“圍剿”的內容,指出勝利的原因;而由于博古、李德的錯誤指揮,導致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不得不退出中央革命根據地,應特別指出是被迫實行戰(zhàn)略轉移──長征的。
3.要用好課本和地圖冊上的紅軍長征示意圖,有條件的學校也可以制作多媒體課件。通過使用圖,多媒體課件可以設計動態(tài)的長征路線,讓學生自己去“重返長征路”,找到中央紅軍經過的省份,越過的山脈、江河,真正體會紅軍經歷萬水千山,行程二萬五千里,是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長征。
4.本課有幾處可以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能力的內容,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積極參與討論,還可以拓展學生的思維。如分析遵義會議的歷史意義時,教師可引導學生回憶中國共產黨誕生于1921年,到遵義會議召開時14年的時間里,主要領導換了幾任,先后出現了“左” 的或右的錯誤,經受了大革命失敗、第五次反“圍剿”失利等重大挫折;從1935年遵義會議到1949年也是14年,在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革命從勝利走向勝利,建立了新中國。讓學生進一步認識、理解遵義會議的深遠意義。
5.要充分挖掘課內外課程資源。如結合語文課學過的《七根火柴》等課文,選擇、運用相關音像資料配合。
學法指導
1.指導學生回憶、聯系已學的四次反“圍剿”知識,閱讀楷體字關于博古、李德錯誤的軍事指揮及危害,比較勝利和失利的原因。
2.在學習戰(zhàn)爭、戰(zhàn)役等有關軍事斗爭的歷史時,指導學生一定要掌握讀圖、用圖的基本要求。本課要按長征路線,依次找到紅軍經過的省份、江河,找到重要地名(地點),了解發(fā)生在那里的歷史事件。
3.在分析重大歷史事件的意義時,要教會學生分析的方法,如比較、聯系等。要注意現實意義和深遠意義,用發(fā)展的眼光去觀察、審視歷史。
4.組織、指導學生在課外賞析毛澤東在長征時期寫的其他詩詞,閱讀魏巍的《地球的紅飄帶》、斯諾的《西行漫記》等文學作品,欣賞、學唱《長征組歌一紅軍不怕遠征難》,觀看反映長征的電影、電視劇和專題片等,并交流心得體會。
問題探究
動腦筋
紅軍長征途中,除敵人圍追堵截外,還遇到哪些困難和問題?
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如終年積雪的雪山,一望無際的草地。還缺少糧食給養(yǎng)等等。
練一練 紅軍長征經過哪些?
(1)走過江西、福建、廣東、湖南、廣西、貴州、云南、四川、西康、甘肅、陜西11個省。
(2)在圖上找到瑞金、遵義、吳起鎮(zhèn)。
活動與探究
1.想一想,依據中央紅軍長征路線,說出紅軍渡過哪幾條江、河,在這些江河上發(fā)生過什么事?
湘江 紅軍在那里與敵人打過一場惡戰(zhàn),損失慘重
烏江 紅軍強渡烏江,解放遵義
赤水河 紅軍聲東擊西,四渡赤水河,打亂敵人的追剿計劃
金沙江 紅軍渡過金沙江,從此跳出敵人的包圍
大渡河 紅軍強渡大渡河,飛奪滬定橋
2.觀看有關長征的電影或電視劇,談談長征的精神。由學;蚶蠋熃M織學生觀看,可用不同的形式交流。
課后完成《歷史填充圖冊》本課作業(yè)
活動課 ──重走長征路
誦讀毛澤東詩詞,重走紅軍長征路
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在黨和紅軍中的領導核心地位,從此,中國革命在毛澤東的領導下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毛澤東不僅是一位偉大的革命家、軍事家,而且還是一位杰出的詩人。一首《七律 長征》把我們帶進了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的征程。長征途中,戎馬倥傯之間,毛澤東揮筆寫下了一批雄奇豪邁的詩篇。讓我們高聲誦讀毛澤東的長征詩篇,重走紅軍長征路,重回當年的戰(zhàn)場,重溫令人難忘的戰(zhàn)斗歲月。
一、活動目標
1.通過查閱、選取毛澤東長征時期寫的詩詞,聯系課本知識,適當拓展、延伸課外知識,感受當年紅軍長征的艱難歷程。
2.通過誦讀毛澤東的長征詩詞,加深對詩詞內容的理解,學習老一輩革命家高尚的思想情操和博大的胸懷。
3.文史相通,通過以詩入境、以史佐證,加強歷史和語文課程的融合,進一步提高學生學習這兩門課程的興趣,豐富學生的詩詞常識,提高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
4.通過導游的形式,培養(yǎng)學生收集、提取、整理有關地理、旅游等信息資料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集體合作的意識。
二、活動準備
1.布置學生課前查閱毛澤東詩詞,界定在長征時期所寫的詩詞?稍跉v史或語文老師的指導下正確朗讀,理解詩詞的意境。
2.選定其中易于學生朗讀、背誦、理解的詩詞(見附錄)?膳錁防收b或選用為詩詞譜曲的歌曲。
3.把學生分為三組,確定小組的主持人、朗誦詩詞的同學、擔任導游的同學。明確分工,做好各項準備工作。
4.擔任導游的同學可一人也可多人,擬好介紹詩詞中提到的有關地點的概況、紅軍長征時發(fā)生在當地的戰(zhàn)斗或事件、故事等文字材料。
三、活動過程
1.由總主持人宣布活動開始,先帶領大家朗誦毛澤東《七律 長征》,介紹本課的活動內容和具體方法。
2.分組活動。先由第一組朗讀《十六字令三首》,主持人介紹詞牌、寫作時間、背景等,導游帶領大家重溫中央紅軍長征的路線、經過的省份,著重介紹紅軍翻越的主要山脈及其概況,特別是翻越山勢險峻、終年積雪的山峰和紅軍戰(zhàn)勝惡劣自然條件的事跡。
3.由第二組朗讀《憶秦娥 婁山關》,主持人介紹詞牌、寫作時間、背景、詩人的情感等,導游介紹婁山關的地理位置、發(fā)生在這里的戰(zhàn)斗等。有條件還可介紹《婁山關》油畫及發(fā)行的特種紀念郵票。
4.由第三組朗讀《清平樂 六盤山》,主持人介紹詞牌、寫作時間、背景、詩人的情感等,導游介紹六盤山的地理位置和中央紅軍在寧夏南部的主要活動,翻越六盤山的意義等。
5.由學生評出最佳導游和最佳小組。同時,由學生選定最喜愛的毛澤東詩詞名句。如:“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不到長城非好漢”等。
6.教師點評,肯定優(yōu)點,彌補不足,鼓勵今后繼續(xù)搞好類似活動。
附:推薦毛澤東長征時期的詩詞三首
一、十六字令三首
一九三四年到一九三五年
山,快馬加鞭未下鞍。驚回首,離天三尺三。
山,倒海翻江卷巨瀾。奔騰急,萬馬戰(zhàn)猶酣。
山,刺破青天愕未殘。天欲墮,賴以拄其間。
二、憶秦娥 婁山關
一九三五年二月
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馬蹄聲碎,喇叭聲咽。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
三、清平樂 六盤山
一九三五年十月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chuer/79987.html
相關閱讀:紅軍長征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