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考生物試題練習使用顯微鏡分類匯編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九年級 來源: 高中學習網


2015年生物中考試題分類匯編
練習使用顯微鏡
一.選擇題
1.(2015•聊城)某同學在觀察人血涂片時,看到了如圖所示的物像.如要進一步放大以清晰地觀察白細胞甲,不必要進行的操作是( 。
 
  A. 轉動轉換器 B. 轉動粗準焦螺旋
  C. 轉動細準焦螺旋 D. 調節(jié)反光鏡

考點: 顯微鏡的基本構造和使用方法.
分析: 此題主要考查的是用顯微鏡觀察人的血涂片的實驗,掌握顯微鏡的使用方法是解題的關鍵.
解答: 解:顯微鏡視野下看到的物像:放大倍數(shù)越大,細胞越大,個數(shù)越少,視野越暗;放大倍數(shù)越小,細胞越小,個數(shù)越多,視野越亮.如要進一步放大以清晰地觀察白細胞甲,要由低倍物鏡換成了高倍物鏡,首先要轉動轉換器,使高倍物鏡對準載物臺上的通光孔,換用反光鏡的凹面鏡來提高亮度,然后再調節(jié)細準焦螺旋使物像清晰.此過程中不需要調節(jié)粗準焦螺旋.
故選:B.
點評: 此題考查了顯微鏡的使用:由低倍鏡轉換為高倍物鏡的方法.
 
2.(2015•菏澤)顯微鏡是生物實驗中重要的觀察工具,下列關于顯微鏡的說法錯誤的是( 。
  A. 調節(jié)粗準焦螺旋和細準焦螺旋都能使鏡筒上升或下降
  B. 當視野中光線較暗時,可利用直射太陽光作為光源來進行觀察
  C. 若要把視野中位于右上方的物像移到視野中央,應向右上方移動玻片標本
  D. 顯微鏡的放大倍數(shù)越大,視野中觀察到的細胞數(shù)量越少

考點: 顯微鏡的基本構造和使用方法.
分析: (1)升降鏡筒:調節(jié)粗準焦螺旋和細準焦螺旋;
(2)調節(jié)光線強弱:遮光器和反光鏡;
(3)顯微鏡下看到的物像是上下左右均顛倒的物像;
(4)顯微鏡的放大倍數(shù)越大所觀察到的范圍越小,觀察到的細胞數(shù)目就越少;反之,微鏡的放大倍數(shù)越小所觀察到的范圍越大,觀察到的細胞數(shù)目就越多.
解答: 解:A、粗準焦螺旋:升降鏡筒的范圍大;細準焦螺旋:升降鏡筒的范圍。徽_;
B、用直射的太陽光作為光源,視野反而模糊.錯誤;
C、顯微鏡成倒立的像,視野中像的移動方向與標本的移動方向相反.所以若要把視野中位于右上方的物像移到視野中央,應向右上方移動玻片標本,正確;
D、顯微鏡的放大倍數(shù)越大所觀察到的范圍越小,細胞體積就越大,觀察到的細胞數(shù)目就越少;正確.
故選:B.
點評: 有關顯微鏡使用方面的題都很重要.要想做好此類題目,一定要多動手,多思考,熟能生巧.
 
3.(2015•東營)學習和研究生物學常常需要借助顯微鏡,以下有關顯微鏡使用過程中的操作和目的,相符合的是(  )
  A. 觀察人血永久涂片尋找白細胞時,向左下方移動玻片可使右上方的像移到視野中央
  B. 從低倍鏡換成高倍鏡觀察細菌的永久涂片時,調節(jié)粗準焦螺旋可以使物像更清晰
  C. 使用低倍鏡觀察小魚尾鰭血液流動情況,可看到紅細胞單行通過毛細血管
  D. 使用低倍鏡觀察葉片臨時切片時,需要用稀碘液染色后物像才清晰

考點: 顯微鏡的基本構造和使用方法;使用顯微鏡和制作臨時裝片;觀察蛙蹼或小魚尾鰭內血液流動現(xiàn)象.
分析: 使用顯微鏡觀察標本時,由低倍物鏡換成高倍物鏡時,顯微鏡的放大倍數(shù)增大,因此視野內的細胞數(shù)目由多到少,細胞體積由小到大;放大倍數(shù)增大但視野變小,故通過的光線變少,因此視野的亮度由亮變暗;
使用顯微鏡過程中,調節(jié)細準焦螺旋可以使物像更清晰;
用顯微鏡觀察小魚尾鰭時,判斷動脈、靜脈和毛細血管的依據是:從主干流向分支的血管是動脈,由分支匯集而成的血管是靜脈,紅細胞單行通過的是毛細血管;
粗準焦螺旋和細準焦螺旋都可以調節(jié)鏡筒,粗準焦螺旋使鏡筒較大幅度地上升或下降,細準焦螺旋時鏡筒升降的幅度較小.用粗準焦螺旋找到物像,讓細準焦螺旋將物像調清晰.據此解答.
解答: 解:A、顯微鏡下看到的物像是上下左右均顛倒的物像,所以我們移動玻片標本時,標本移動的方向正好與物像移動的方向相反.所以向左下方移動玻片可使左上方的像移到視野中央,A不符合題意;
B、從低倍鏡換成高倍鏡觀察細菌的永久涂片時,調節(jié)細準焦螺旋可以使物像更清晰,B不符合題意;
C、毛細血管的特點是:管腔最細,只允許紅細胞單行通過;管壁最薄,只有一層上皮細胞構成;血流速度最慢;這些特點都有利于血液與組織細胞間進行物質交換.所以使用低倍鏡觀察小魚尾鰭血液流動情況,可看到紅細胞單行通過毛細血管,C符合題意;
D、在制作洋蔥鱗片葉內表皮細胞臨時裝片的過程中為了看得更清楚一些,要用碘液染色,不是用稀碘液染色后物像才清晰,讓物像清晰應調節(jié)細準焦螺旋,D不符合題意.
故選:C.
點評: 掌握顯微鏡的使用方法是解題的關鍵.
 
4.(2015•宜賓)我們對微小的物體和細胞進行觀察,要借助顯微鏡.在使用光學顯微鏡觀察玻片標本時,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 下降鏡筒時,眼睛應從側面注視目鏡
  B. 對光時應該先將高倍物鏡正對通光孔
  C. 對光時用一個較大的光圈對準通光孔
  D. 要使視野變明亮,可以調節(jié)準焦螺旋

考點: 顯微鏡的基本構造和使用方法.
分析: A、鏡筒下降時,眼睛注視物鏡;
B、對光時,應用低部物鏡對準通光孔;
C、對光時用較大的光圈對準通光孔
D、在顯微鏡的結構中遮光器和反光鏡可以調節(jié)光線進入的多少.
解答: 解:A、鏡筒下降,使物鏡慢慢接近載玻片,此時兩眼要注視物鏡,防止物鏡壓壞玻片,而不是注視目鏡,故A錯誤;
B、低倍鏡觀察到的范圍較大,可以粗略的找到待觀測物的位置,因此對光時,用低倍鏡正對光孔,而不是高倍鏡,故B錯誤;
C、對光時有四轉:一轉動粗準焦螺旋,使鏡筒上升;二轉動轉換器,使低倍物鏡對準通光孔;三轉動遮光器,使遮光器上最大的光圈對準通光孔;四左眼注視目鏡,右眼睜開,轉動反光鏡,直到看到一個白亮的視野,C正確;
D、在顯微鏡的結構中遮光器和反光鏡可以調節(jié)光線進入的多少.遮光器上有大小光圈,在光線強時用小光圈,光線弱時用大光圈;反光鏡有平面鏡和凹面鏡兩個面,光線強時用平面鏡,光線弱時用凹面鏡.所以,如果在顯微鏡下觀察到視野較暗,要想看到明亮的視野,此時應選用的是大光圈和凹面鏡.故D錯誤.
故選:C.
點評: 顯微鏡的結構和使用時考查的重點內容,平時多使用,多觀察,多思考即能做好此類題.
 
5.(2015•益陽)下列關于使用顯微鏡的說法正確的是( 。
  A. 物鏡越長視野中看到的細胞越多
  B. 對光時要用低倍鏡對準通光孔
  C. 觀察“b”,看到的物像是“P”
  D. 當光線較強時,用反光鏡的凹面對光

考點: 顯微鏡的基本構造和使用方法.
分析: (1)顯微鏡的放大倍數(shù)=物鏡的放大倍數(shù)×目鏡的放大倍數(shù),物鏡越長,放大倍數(shù)大,物鏡越短,放大倍數(shù)越;
(2)對光 時先轉動轉換器,使低倍物鏡對準通光孔;
(3)顯微鏡下所成的像是實物的倒像;
(4)光線強時,用小光圈、平面鏡調節(jié);光線弱時,用大光圈、凹面鏡,據此解答.
解答: 解:A、物鏡的鏡頭越短,倍數(shù)越。伙@微鏡的放大倍數(shù)與所觀察到的范圍之間的關系是:顯微鏡的放大倍數(shù)越大,所觀察到的物像體積越大,細胞數(shù)量越少;相反顯微鏡的放大倍數(shù)越小,所以物鏡越短視野中看到的細胞越多,A錯誤;
B、對光時,首先轉動轉換器,使低倍物鏡對準通光孔,然后把一個較大的光圈對準通光孔,一只眼注視目鏡內,另一只眼睜開,然后轉動反光鏡,使光線通過通光孔反射到鏡筒內,直到通過目鏡看到一個明亮的視野,就說明對好光了.B正確;
C、顯微鏡下所成的像是實物的倒像.將“b”寫到紙上,將紙旋轉180度我們會看到一個“q”字.C錯誤;
D、顯微鏡視野亮度的調節(jié):光線強時,用小光圈、平面鏡調節(jié);光線弱時,用大光圈、凹面鏡調節(jié).D錯誤.
故選:B.
點評: 掌握顯微鏡的使用方法是解題的關鍵.
 
6.(2015•濰坊)如圖是某同學觀察人的口腔上皮細胞時在顯微鏡下看到的幾個視野,以下分析正確的是(  )
  A. 按照正確的操作順序,該同學先后看到的視野依次③④②①⑤
  B. 若觀察過程中沒有更換目鏡,則觀察視野⑤時用的物鏡比觀察②時用的物鏡短
  C. 觀察到視野④后,該同學向右上方移動裝片可觀察到視野②
  D. 要使視野①的亮度增加,把顯微鏡移到明亮處即可

考點: 顯微鏡的基本構造和使用方法.
分析: 光學顯微鏡的使用步驟:
1、取鏡和安放
①右手握住鏡臂,左手托住鏡座.
②把顯微鏡放在實驗臺上,略偏左.安裝好目鏡和物鏡.
2、對光
①轉動轉換器,使低倍物鏡對準通光孔.注意,物鏡的前端與載物臺要保持2厘米的距離.
②把一個較大的光圈對準通光孔.左眼注視目鏡內,右眼睜開,便于以后觀察畫圖.轉動反光鏡,看到明亮視野.
3、觀察
①安裝裝片:把所要觀察的載玻片放到載物臺上,用壓片夾壓住,標本要正對通光孔.
②調焦:轉動粗準焦螺旋,使鏡筒緩緩下降,眼睛看著物鏡以免物鏡碰到玻片標本,直到物鏡接近載玻片.這時左眼向目鏡內看,同時反向轉動粗準焦,使鏡筒緩緩上升,直到找到物象,物象不清晰,再調節(jié)細準焦螺旋,使物象更加清晰.最后整理實驗臺.
解答: 解:A、使用顯微鏡,該同學先后看到的視野依次③對光、④視野不理想、②將物象移到視野中央、①換高倍鏡、⑤調節(jié)細準焦螺旋,使物象更加清晰.A正確.
B、②到⑤,細胞變大,若觀察過程中沒有更換目鏡,則觀察視野⑤時用的物鏡比觀察②時用的物鏡長,B錯誤;
C、顯微鏡呈倒像,觀察到視野④后,該同學向左下方移動裝片可觀察到視野②,C錯誤;
D、要使視野①的亮度增加,可選用大光圈和凹面鏡,D錯誤;
故選:A
點評: 顯微鏡的使用是考查的重點,多以選擇題或是識圖題的形式出現(xiàn),難度一般.
 
7.(2015•永州)在顯微鏡使用中,下列操作與其結果不匹配的是( 。
  A. 調節(jié)粗準焦螺旋??鏡筒較大幅度的上升或下降
  B. 目鏡選用5×,物鏡選用10×??觀察到的物像被放大50倍
  C. 將平面鏡換成凹面鏡??視野變暗
  D. 向左上方移動玻片??左上方的物像移至視野中央

考點: 顯微鏡的基本構造和使用方法.
分析: (1)轉動粗準焦螺旋能較大幅度地升降鏡筒,
(2)顯微鏡成像的特點是倒立放大的像.顯微鏡的放大倍數(shù)=目鏡倍數(shù)×物鏡倍數(shù).
(3)反光鏡有平面鏡和凹面鏡之分,能夠調節(jié)光線;
(4)顯微鏡成的像是倒立的.
解答: 解:A、轉動粗準焦螺旋能較大幅度地升降鏡筒,轉動細準焦螺旋能調節(jié)物象的清晰度.A正確;
B、顯微鏡的放大倍數(shù)等于目鏡與物鏡放大倍數(shù)的乘積,放大的是物像的長度或寬度.目鏡的放大倍數(shù)是5倍,物鏡的放大倍數(shù)是10倍,因此該顯微鏡的放大倍數(shù)=5×10?50倍.B正確;
C、將平面鏡換成凹面鏡??視野變亮,C錯誤;
D、顯微鏡成的像是倒立的,因此像的移動方向和物體的移動方向相反,即向左上移動裝片,物像就向右下移動.D正確.
故選:C.
點評: 顯微鏡的使用是中考的熱點,注意熟練掌握,并勤于練習.
 
8.(2015•綿陽)顯微鏡由低倍轉為高倍觀察,下列步驟排序正確的是(  )
①轉動粗準焦螺旋②轉動細準焦螺旋③轉動轉換器④移動裝片⑤調節(jié)反光鏡.
 
  A. ④③①② B. ④③⑤② C. ④②⑤③ D. ⑤④①③

考點: 顯微鏡的基本構造和使用方法.
分析: 觀圖可知:①是粗準焦螺旋、②是細準焦螺旋、③是轉換器、④是物鏡、⑤是反光鏡,從低倍鏡轉換到高倍鏡進行觀察的步驟是:在低倍鏡下觀察清楚,找到物像→將物像移到視野中央→轉動轉換器換用高倍鏡觀察→調節(jié)反光鏡或光圈使視野變亮,同時轉動細準焦螺旋直到物像清晰可見(注意高倍鏡下只能進行微調).據此解答.
解答: 解:低倍鏡觀察到物像如何換用高倍物鏡觀察呢,首先要移動玻片把物像移動到視野中央,因為高倍鏡的視野窄,雖然在低倍鏡下能看到的物像,如果偏離視野中央的話,換上高倍鏡,物像可能就不在視野中了.低倍鏡換高倍鏡是通過轉動轉換器來完成的.當換上高倍鏡后,由于視野變窄,透光量少,視野就會變得很暗,需要調節(jié)光圈或反光鏡使視野變得亮一些.換上高倍物鏡后物像只是有點模糊,一般轉動細準焦螺旋就能使用物像更加清晰.故B符合題意.
故選:B.
點評: 掌握顯微鏡的成像原理及操作步驟,能結合所學的知識準確答題,屬于考綱識記層次的考查.
 
9.(2015•樂山)如圖是同一顯微鏡觀察同一植物組織標本4次得到的圖像,下列推測正確的是
A.③所用的目鏡的放大倍數(shù)一定大于④
B.更換物鏡一定是轉動轉換器來實現(xiàn)
C.圖像③中能非常清楚的看到細胞膜
D.每個細胞中都一定能找得到葉綠體

考點:顯微鏡的基本構造和使用方法..
分析:分析題圖可知,①②③④中,視野中細胞數(shù)目最少的是③,細胞數(shù)目最多的是④,因此③視野放大倍數(shù)最大,④視野放大倍數(shù)最小,據此解答.
解答:解:A、顯微鏡的放大倍數(shù)是指目鏡與物鏡放大倍數(shù)的乘積,③視野放大倍數(shù)最大,但目鏡倍數(shù)不一定比④目鏡大,A錯誤;
B、物鏡安裝在轉換器上的,因此更換物鏡一定是轉動轉換器來實現(xiàn),B正確;
C、細胞膜是緊貼在細胞壁上的一層透明且極薄的膜,具有控制進出的作用,使有用的物質不能任意的滲出細胞,有害的物質不能輕易地進入細胞.在顯微鏡下不易觀察到,C錯誤;
D、見光部分的植物細胞中含有葉綠體,不見光部分的植物細胞中沒有葉綠體,D錯誤.
故選:B.
點評:掌握顯微鏡的使用方法及植物細胞的結構特點是解題的關鍵.

10.(2015•濱州)在顯微鏡的使用中,下列操作與結果不相符的是( 。
  A. 轉動轉換器??更換物鏡
  B. 轉動粗準焦螺旋??較大幅度升降鏡筒
  C. 轉動凹面鏡??調節(jié)視野亮度
  D. 向左上方移動裝片??物像向左上方移動

考點: 顯微鏡的基本構造和使用方法.
分析: (1)轉換器上安裝的是物鏡;
(2)粗準焦螺旋能較大幅度地升降鏡筒;
(3)反光鏡有平面鏡和凹面鏡之分,能夠調節(jié)光線;
(4)顯微鏡成的像是倒立的,據此解答.
解答: 解:A、轉換器上有物鏡,轉動轉換器可換用不同放大倍數(shù)的物鏡,A不符合題意;
B、轉動粗準焦螺旋能較大幅度地升降鏡筒,轉動細準焦螺旋能調節(jié)物象的清晰度,B不符合題意;
C、反光鏡的平面鏡只能反射光線不能改變光線強弱,凹面鏡使光線匯聚,視野亮度增強,因此轉動反光鏡能調節(jié)視野亮度,C符合題意;
D、顯微鏡成的像是倒立的,因此像的移動方向和物體的移動方向相反,即向左上移動裝片,物像就向右下移動,D不符合題意.
故選:C.
點評: 本題考查顯微鏡的使用.難度較小,熟記顯微鏡結構的功能是解決本題的關鍵.
 
11.(2015•呼和浩特)下列有關顯微鏡使用的敘述,正確的是( 。
  A. 逆時針轉動粗準焦螺旋使鏡筒下降時,眼睛要看著物鏡
  B. 將10×和10×的鏡頭改為10×和40×的鏡頭后,可看到更多的細胞
  C. 看到的物像在視野右下方,應把玻片向右下方移動方可將物像移到視野中央
  D. 實驗完畢用潔凈的紗布擦拭目鏡和物鏡

考點: 顯微鏡的基本構造和使用方法.
分析: 顯微鏡的使用步驟包括:取鏡與安放顯微鏡、對光、安放玻片、觀察標本、整理與存放顯微鏡.
解答: 解:A、順時針轉動粗準焦螺旋使鏡筒下降時,為防止物鏡碰到玻片,眼睛應注視物鏡,故A錯誤;
B、顯微鏡的放大倍數(shù)越大,看到的細胞數(shù)目就越少,看到的細胞體積越大.所以將10×和10×的鏡頭改為10×和40×的鏡頭后,顯微鏡的放大倍數(shù)由100倍變?yōu)?00倍,放大倍數(shù)變大,看到的細胞數(shù)目減少了,故B錯誤;
C、由于使用顯微鏡時,看到的是實物的倒像,所以當物像在視野的右下方,應把玻片向右下方移動方可將物像移到視野中央,故C正確;
D、實驗完畢用潔凈的紗布將顯微鏡的鏡身擦拭干凈,用擦鏡紙將目鏡和物鏡擦拭干凈,故D錯誤.
故選:C
點評: 能正確使用顯微鏡是解題的關鍵.
 
12.(2015•桐城市)下表是顯微鏡使用過程中要達到的目的和所采用的操作,其中能達成目的操作是( 。
選項 目的 操作
A 調節(jié)光線強弱 轉動細準焦螺旋
B 調換不同倍數(shù)的物鏡 轉動轉換器
C 使物象更清晰 轉動遮光器和反光鏡
D 將視野左上方的物像移到中央 將裝片向左上方移動

  A. A B. B C. C D. D

考點: 顯微鏡的基本構造和使用方法.
分析: 顯微鏡包括:目鏡、鏡筒、粗準焦螺旋、細準焦螺旋、轉換器、物鏡、壓片夾、載物臺、遮光器、通光孔、反光鏡、鏡臂、鏡柱、鏡座等部分.其中遮光器上有大小不同的光圈,調節(jié)光線進入鏡筒的多少;轉換器是安裝物鏡部位,轉動轉換器,可以調換不同倍數(shù)的物鏡;細準焦螺旋可以小范圍的升降鏡筒,可以調節(jié)物像的清晰,據此解答.
解答: 解:A、遮光器上的光圈控制通過光線的多少,因此調節(jié)光圈能調節(jié)視野的明暗,反光鏡也能夠調節(jié)光線的強弱.A不符合題意;
B、物鏡固定在轉換器上,因此轉動轉換器調換不同倍數(shù)的物鏡,B符合題意;
C、調節(jié)細準焦螺旋能使焦距更精確,因此使看到的物像更清晰,C不符合題意;
D、顯微鏡下形成的物像是一個倒像,物像的移動方向與玻片的移動方向相反,即要向左移動物像,就要向右移動裝片.也就是物像在什么地方,就像那個地方移動裝片.所以,欲把將視野左上方的物像移到中央,應把裝片推左上方移動裝片,D符合題意.
故選:BD.
點評: 掌握顯微鏡的各部分名稱和功能是解題的關鍵.
 
13.(2015•內江)下面是萌萌學習了顯微鏡的使用后進行的有關敘述,你認為其中錯誤的是( 。
 
  A. 在光線較弱的情況下對光時,應將[9]的凹面鏡對準[7]
  B. 浴使圖中結構[4]大幅度上升,應反響轉動圖中結構[1]
  C. 低倍物鏡換用高倍物鏡時,應首先轉動[5],再調節(jié)[2]
  D. 視野的放大倍數(shù)等于[3]的放大倍數(shù)與[6]的放大倍數(shù)之和

考點: 顯微鏡的基本構造和使用方法.
分析: 如圖所示:1是粗準焦螺旋,2是細準焦螺旋,3是目鏡,4是鏡筒,5是轉換器,6是物鏡,7是通光孔,8是遮光器,9是反光鏡.
解答: 解:A、光線較弱時,應選用反光鏡的凹面鏡和遮光器上的大光圈對準通光孔,故A正確;
B、要使鏡筒上升,應反方向轉動轉動粗準焦螺旋,故B正確;
C、物鏡安裝在轉換器上,當?shù)捅段镧R換用高倍物鏡時,應首先轉動粗準焦螺旋,再轉動細準焦螺旋調出更加清晰的物像,故C正確;
D、物像(視野)的放大倍數(shù)是物鏡放大倍數(shù)和目鏡放大倍數(shù)的乘積,故D錯誤.
故選:D
點評: 解題的關鍵是熟悉顯微鏡的結構和各部件的功能.
 
14.(2015•溫州)某同學在操作顯微鏡時,雙眼注視鏡頭(如圖),其目的是為了( 。
 
  A. 調節(jié)光圈大小以得到明亮視野
  B. 防止物鏡下降過程中壓到玻片
  C. 使鏡筒緩慢上升以尋找清晰物像
  D. 將觀察對象移至視野中央

考點: 顯微鏡的基本構造和使用方法.
分析: 顯微鏡使用過程中轉動粗準焦螺旋,使鏡筒緩緩下降時,一定要防止物鏡壓碎玻片標本.
解答: 解:當鏡筒下降的時候,如果只注視目鏡,我們看到不物鏡的位置,就容易讓物鏡壓碎了玻片標本,所以在鏡筒下降時我們要注視物鏡防止其壓碎玻片標本.而觀察尋找物像時,是在鏡筒上升的過程中進行的.
故選:B
點評: 解題的關鍵是熟悉顯微鏡的使用方法以及鏡筒下降時應注意的問題.
 
15.(2015•酒泉)用顯微鏡觀察植物細胞臨時裝片時,要使視野內看到的細胞數(shù)目最多,在下列目鏡和物鏡的組合中應選擇( 。
  A. 目鏡5×,物鏡10× B. 目鏡10×,物鏡10×
  C. 目鏡10×,物鏡40× D. 目鏡15×,物鏡100×

考點: 使用顯微鏡和制作臨時裝片.
分析: 顯微鏡的放大倍數(shù)是物鏡放大倍數(shù)和目鏡放大倍數(shù)的乘積.顯微鏡的放大倍數(shù)越大,看到的細胞就越大,但數(shù)目越少;顯微鏡的放大倍數(shù)越小,看到的細胞就越小,但數(shù)目越多.
解答: 解:A、顯微鏡的放大倍數(shù)?5×10?50(倍);
B、顯微鏡的放大倍數(shù)?10×10?100(倍);
C、顯微鏡的放大倍數(shù)?10×40?400(倍);
D、顯微鏡的放大倍數(shù)?15×100?1500(倍);
  四種中放大倍數(shù)最小的是50倍,所以要使視野內看到的細胞數(shù)目最多,目鏡和物鏡的組合中應選擇A、目鏡5×,物鏡10×.
故選:A.
點評: 解答此類題目的關鍵是理解掌握視野中細胞數(shù)目最多的顯微鏡是放大倍數(shù)最小的.
 
16.(2015•黃石)用顯微鏡觀察玻片標本時,與低倍鏡相比,高倍鏡下看不到的現(xiàn)象是( 。
  A. 細胞數(shù)目減少 B. 細胞物像變大 C. 視野范圍變小 D. 視野范圍變大

考點: 使用顯微鏡和制作臨時裝片.
分析: 顯微鏡成像的特點是倒立放大的像.放大倍數(shù)=目鏡倍數(shù)×物鏡倍數(shù),放大倍數(shù)與細胞數(shù)目是相反關系,放大倍數(shù)與物像體積成正向量,放大倍數(shù)與通過的光線多少是相反關系.
解答: 解:使用顯微鏡觀察標本時,由低倍物鏡換成高倍物鏡時,顯微鏡的放大倍數(shù)增大,因此視野內的細胞數(shù)目由多到少,細胞體積由小到大;放大倍數(shù)增大但視野變小,故通過的光線變少,因此視野的亮度由亮變暗,所以視野范圍變大是看不到的.
故選:D.
點評: 本題主要考查了顯微鏡的使用,學生容易誤為換高倍鏡后視野變亮.
 
17.(2015•瀘州)在瀘州市2015年初中生物實驗操作考試中,小王在觀察人血圖片時,若要在視野中觀察到較多的血細胞,應該選擇顯微鏡的放大倍數(shù)是( A )
A.5×10     B.10×40       C.5×40      D.10×10
考點:
使用顯微鏡和制作臨時裝片.
分析:
顯微鏡的放大倍數(shù)是目鏡放大倍數(shù)與物鏡放大倍數(shù)的乘積.要想在視野中觀察到的細胞數(shù)目增多,應選用顯微鏡的放大倍數(shù)最小的一組目鏡和物鏡.
解答:
解:A、放大倍數(shù)為:5×10=50倍,放大倍數(shù)最小,故符合題意.
B、放大倍數(shù)為:10×40=400倍,放大倍數(shù)不是最小,故不符合題意.
C、放大倍數(shù)為:5×40=200,放大倍數(shù)不是最小,故不符合題意.
D、放大倍數(shù)為:10×10=100,放大倍數(shù)最大,故不符合題意.
故選:A.
點評:
這類題目比較簡單,但卻容易做錯.原因就是一看簡單,沒有認真讀題.所以做這類題目時一定要認真審題.

18.(2015•自貢)用顯微鏡進行觀察時發(fā)現(xiàn)視野中有污點,同學們采用了多種操作方式來判斷污點的來源,以下操作不能判斷出污點來源的是( 。
  A. 移動裝片 B. 更換目鏡 C. 更換物鏡 D. 轉動反光鏡

考點: 使用顯微鏡和制作臨時裝片.
分析: (1)觀察臨時裝片時,視野里出現(xiàn)了污點,污點可能在出現(xiàn)在物鏡、目鏡和玻片標本(裝片)上,不可能出現(xiàn)在反光鏡上.因為如果反光鏡被污染,只會影響視野的明亮程度,不會出現(xiàn)污點.
(2)判斷的方法是轉動目鏡或移動玻片.轉動目鏡污點動就在目鏡,不動就不在目鏡;移動載玻片,污點移動就在載玻片,不動就不在載玻片;如果不在目鏡和載玻片,那就一定在物鏡上.
解答: 解:ABC、移動裝片、更換目鏡、更換物鏡,都可以判斷污點的來源,ABC正確;
D、反光鏡上的污點只會影響光線,不會出現(xiàn)在顯微鏡視野中,因此轉動反光鏡不能判斷出污點來源,D不正確.
故選:D.
點評: 解答此類題的關鍵視野中污點的位置只有三種可能,目鏡、物鏡或玻片標本.
 
19.(2015•麗水)在用顯微鏡觀察洋蔥表皮細胞時,發(fā)現(xiàn)細胞的像在視野的右上方,若要使細胞的像在視野中央,應將裝片移向(  )
  A. 左下方 B. 右上方 C. 正上方 D. 正下方

考點: 使用顯微鏡和制作臨時裝片.
分析: 在顯微鏡中成的像是倒像,如果發(fā)現(xiàn)物像位于視野的右上方,它實際上位于玻片標本的左下方,所以要移到中央,應向右上方移動.我們可以這樣記憶:物像位于視野的哪個方向,就向哪個方向移動,才能移到視野中央.
解答: 解:顯微鏡成倒立的像,物像的移動方向和玻片的移動方向相反.因此,發(fā)現(xiàn)細胞的像在視野的右上方,若要使細胞的像在視野中央,應將裝片移向右上方,物像才能向左下方移到視野中央.
故選:B.
點評: 關鍵是理解顯微鏡的成像特點是顯微鏡成倒立的像,物像的移動方向和裝片的移動方向相反.
 
20.(2015•泰安)下列關于“制作并觀察植物細胞臨時裝片”實驗的描述中,正確的是(  )
  A. 制作臨時裝片時,觀察用的實驗材料越大越容易看清楚細胞結構
  B. 為在視野中看到較多的細胞,可轉動轉換器用較大倍數(shù)的物鏡
  C. 用碘液對臨時裝片染色,目的是更清楚的看到細胞的各部分結構
  D. 在視野中呈圓形或橢圓形、邊緣較黑,內部空白的物像就是細胞

考點: 制作臨時裝片觀察植物細胞.
分析: (1)細胞放大的倍數(shù)=目鏡×物鏡;
(2)在顯微鏡中看到的是實物的倒像,而且比裝片上的實物大得多,顯微鏡的放大倍數(shù)是目鏡和物鏡放大倍數(shù)的乘積;
(3)染色體容易被堿性染料染成深色,因而觀察細胞時,用染色的方法可以清楚的看到細胞核;
(4)用鑷子夾起蓋玻片,輕輕蓋在表皮上.蓋時,讓蓋玻片一邊先接觸載玻片上水滴的邊沿,然后慢慢放下,以免產生氣泡.
解答: 解:A、在顯微鏡下,細胞放大的倍數(shù)=目鏡×物鏡.所以是否有利于觀察,與目鏡和物鏡的倍數(shù)有關,與材料關系不大,實驗材料越大不代表材料上的細胞也越大.A錯誤;
B、顯微鏡的放大倍數(shù)越大所觀察到的范圍越小,觀察到的細胞數(shù)目就越少,細胞體積就越大;反之,顯微鏡的放大倍數(shù)越小所觀察到的范圍越大,觀察到的細胞數(shù)目就越多,細胞體積就越。虼,顯微鏡的放大倍數(shù)越高,在同一視野中看到的細胞個數(shù)越少而不是越多,B錯誤;
C、洋蔥鱗片葉內表皮是一層無色透明的薄膜,組成它的細胞也幾乎是透明的;口腔上皮細胞顏色也很淺,不染色在顯微鏡下看不清;想要看的更清楚一些,就要用碘液染色.碘液是堿性的,細胞核中的染色體易被堿性染料染色.因此細胞核內的核酸可以被堿性染液染成棕色.碘液染色后,顯微鏡下所觀察到的染成棕色的細胞結構就是細胞核,C正確;
D、邊緣很黑、較寬,里面為空白的圓形或橢圓形;用鑷子輕壓蓋玻片,會移動、變形.這個結構是氣泡,D錯誤;
故選:C.
點評: 解答此題要全面掌握顯微鏡使用及臨時裝片的制作.
 
21.(2015•德州)小明在觀察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時,在顯微鏡視野內只看清無色的細胞壁和細胞核,看不清液泡.為了能顯示細胞質與液泡的界面,此時應( 。
  A. 改用凹面反光鏡,放大光圈 B. 改用平面反光鏡,放大光圈
  C. 改用凹面反光鏡,縮小光圈 D. 改用平面反光鏡,縮小光圈

考點: 制作臨時裝片觀察植物細胞.
分析: 顯微鏡視野亮度的調節(jié):光線強時,用小光圈、平面鏡調節(jié);光線弱時,用大光圈、凹面鏡調節(jié).
解答: 解:細胞質與液泡的界面較小、透光性強,顏色淺,為了看清要把視野調暗;小光圈通過的光線少視野暗,平面鏡只能反射光線不能改變光線強弱,因此用小光圈、平面鏡調節(jié)會使視野變暗;大光圈通過的光線多視野亮,凹面鏡使光線匯聚,視野亮度增強,用大光圈、凹面鏡調節(jié),會使視野變亮.因此可以換用D、平面反光鏡和較小光圈.
故選:D.
點評: 顯微鏡的結構和使用是考察的重點內容,考題中一般以選擇題或是識圖題的形式出現(xiàn).對這部分內容一定要熟練掌握.
 
22.(2015•宜賓)用顯微鏡觀察植物細胞,一般要先制作裝片或切片.下列制作臨時裝片的幾個步驟中,它們的先后順序應是( 。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① C. ④②①③ D. ③④②①

考點: 制作臨時裝片觀察植物細胞.
分析: 制作臨時裝片的步驟有:擦、滴、撕、展、蓋、染(滴、吸).
解答: 解:制作臨時裝片的步驟一般是擦拭載玻片和蓋玻片、③滴水、④取材、②展開、①蓋上蓋玻片、染色.
故選:D.
點評: 解答此類題目的關鍵是理解掌握制作臨時裝片的步驟.
 
23.(2015•濱州)如圖是制作人體口腔上皮細胞臨時裝片的過程,其正確順序是( 。
  A. ①④②③ B. ④③①② C. ④②①③ D. ②③④①

考點: 制作臨時裝片觀察人的口腔上皮細胞.
分析: “制作人口腔上皮細胞臨時裝片”的制作方法步驟,為便于記憶可以簡化為“擦”“滴”“刮”“涂”“蓋”“染”.觀圖可知:①是蓋、②是染、③是刮、④是滴,據此解答.
解答: 解:口腔上皮細胞臨時裝片的制作過程是:擦拭載玻片和蓋玻片→在載玻片上滴一滴生理鹽水→漱口→用消毒牙簽在口腔側壁上刮取口腔上皮細胞→將牙簽在生理鹽水中涂抹均勻→蓋蓋玻片→染色.通過分析知道人的口腔上皮細胞臨時裝片的制作過程可知,正確順序是:④③①②.故B符合題意.
故選:B.
點評: 掌握制作人體口腔上皮細胞臨時裝片的過程是解題的關鍵.
 
24.(2015•益陽)對下列實驗的描述不正確的是( 。
  A. 口腔上皮細胞取材部位是口腔內側壁
  B. 測種子發(fā)芽率可采用抽樣檢測的方法
  C. 葉橫切徒手切片須用一塊刀片緩慢切割
  D. 燃燒的蠟燭放入萌發(fā)的種子瓶中立刻熄滅

考點: 制作臨時裝片觀察人的口腔上皮細胞;測定種子的發(fā)芽率.
分析: 1、口腔上皮細胞臨時裝片的制作過程中取材時要用消毒牙簽在口腔側壁刮取上皮細胞;
2、不能對檢測對象逐一檢查時,可以從檢測對象總體中抽取少量個體作為樣本,這樣檢測的結果能夠反映總體的情況,這種方法叫做抽樣檢測法.
3、切片就是用刀片將標本切成0.5mm以下的極薄片,再制成玻片標本.
4、由我們所學的知識可以知道:(1)呼吸作用的公式:有機物+氧→二氧化碳+水+能量.
(2)氧氣具有助燃性,物質燃燒需要氧.據此解答本題
解答: 解:A、在取口腔上皮細胞時正確的步驟是用消毒牙簽在潔凈的口腔內側壁上輕輕刮幾下,口腔的上下壁上分別有上頜骨和下頜骨的撐托,較硬沒有彈性,取的時候易損傷口腔壁,而側壁上則沒有,外面是腮部,較軟有彈性,方便易取,A正確;
B、為了具有說服力一般抽取種子的數(shù)目不宜過少(如100粒以上),如果數(shù)目較少如只選三、五粒,則偶然性較大.因此測種子的發(fā)芽率時,為保證結果正確,應從袋中隨機抽取種子進行抽樣檢測,B正確;
C、徒手制作葉片切片的步驟:用鑷子取一片新鮮的植物葉片,平展在載玻片上.用右手捏緊兩個并排的雙面刀片,迅速橫向切割載玻片上的葉片,迅速可以讓切面平整,便于觀察,C錯誤;
D、萌發(fā)的種子能進行呼吸作用,吸收氧氣,而蠟燭的燃燒需要氧,所以燃燒的蠟燭放入瓶中因缺氧而熄滅,D正確;
故選:C
點評: 解答此類題的關鍵根據所學知識會解釋操作的步驟、方法、目的等.
 


二.非選擇題
1.(2015•衢州)小江對滴水觀音(又名“海芋”)葉尖滴水現(xiàn)象進行了探究.
(1)是不是它的葉片沒有氣孔?小江制作了海芋葉表皮裝片,放在顯微鏡下觀察,如圖1是操作顯微鏡的步驟,正確的排序是      (填序號),發(fā)現(xiàn)葉表皮上有大量氣孔,即它可以通過氣孔蒸騰水分,滴水現(xiàn)象另有原因.
 
(2)是不是它的葉片有特殊結構?用放大鏡觀察葉片,發(fā)現(xiàn)葉片邊緣有兩圓環(huán)狀葉脈(如圖2),其它葉脈與環(huán)狀葉脈相連.
(3)是不是環(huán)狀葉脈把水匯集到葉尖后滴出的呢?進一步實驗,發(fā)現(xiàn)海芋葉尖處有空腔,環(huán)狀葉脈中的     。ㄌ罱Y構名稱)與葉尖空腔相通,從而把水輸送到葉尖處滴出.可見,生物的結構與功能是      的.

考點: 顯微鏡的基本構造和使用方法.
分析: 觀圖可知:①是轉動粗準焦螺旋,使鏡筒緩緩下降,眼睛看著物鏡以免物鏡碰到玻片標本,直到物鏡接近載玻片;②是把所要觀察的載玻片放到載物臺上,用壓片夾壓住,標本要正對通光孔;③是對光,④是反向轉動粗準焦,使鏡筒緩緩上升,直到找到物象,物象不清晰,再調節(jié)細準焦螺旋,使物象更加清晰,據此解答.
解答: 解:(1)光學顯微鏡的使用步驟:
取鏡和安放
①右手握住鏡臂,左手托住鏡座.
②把顯微鏡放在實驗臺上,略偏左.安裝好目鏡和物鏡.
對光
①轉動轉換器,使低倍物鏡對準通光孔.注意,物鏡的前端與載物臺要保持2厘米的距離.
②把一個較大的光圈對準通光孔.左眼注視目鏡內,右眼睜開,便于以后觀察畫圖.轉動反光鏡,看到明亮視野.
觀察
①安裝裝片:把所要觀察的載玻片放到載物臺上,用壓片夾壓住,標本要正對通光孔.
②調焦:轉動粗準焦螺旋,使鏡筒緩緩下降,眼睛看著物鏡以免物鏡碰到玻片標本,直到物鏡接近載玻片.這時左眼向目鏡內看,同時反向轉動粗準焦,使鏡筒緩緩上升,直到找到物象,物象不清晰,再調節(jié)細準焦螺旋,使物象更加清晰.最后整理實驗臺.故正確順序是③②①④;
(2)是不是它的葉片有特殊結構?用放大鏡觀察葉片,發(fā)現(xiàn)葉片邊緣有兩圓環(huán)狀葉脈(如圖2),其它葉脈與環(huán)狀葉脈相連;
(3)是不是環(huán)狀葉脈把水匯集到葉尖后滴出的呢?進一步實驗,發(fā)現(xiàn)海芋葉尖處有空腔,環(huán)狀葉脈中的導管(填結構名稱)與葉尖空腔相通,從而把水輸送到葉尖處滴出.可見,生物的結構與功能是適應的.
故答案為;(1)③①②④;(3)導管;適應.
點評: 掌握顯微鏡的使用方法及植物體內主要有兩條運輸管道??導管和篩管.篩管位于韌皮部,運輸有機物,方向從上往下;導管位于木質部,運輸水和無機鹽,方向自下而上是解題的關鍵.
  
2.(2015•淄博)請根據下列實驗步驟及現(xiàn)象回答相關問題:
 
(1)用顯微鏡觀察洋蔥鱗片葉內表皮細胞臨時裝片時,若觀察到的物像如圖甲①所示,應將裝片向      移動后才能達到甲圖②的效果,視野中的細胞群屬于植物體結構層次中的     。
(2)將兩組生長狀況基本相同的玉米幼苗,分別房子盛有等量蒸餾水和土壤浸出液的玻璃器皿中進行培養(yǎng),如乙圖所示.該對照實驗的變量是      ,實驗現(xiàn)象說明      .
(3)同學們用黑、白棋子模擬生殖細胞來探究生男生女的幾率.若甲布袋裝入20粒白色棋子,乙布袋裝入白色、黑色棋子各10粒.則黑色棋子模擬的生殖細胞含有的性染色體是     。

考點: 顯微鏡的基本構造和使用方法;無機鹽的類型及其對植物的作用;人的性別遺傳.
分析: (1)在顯微鏡下觀察到的是實物放大的倒像,所以所觀察到的物像的移動方向與玻片標本的移動方向之間的關系是相反的;由形態(tài)相似,結構、功能相同的細胞聯(lián)合在一起形成的細胞群,這樣的細胞群叫組織.
(2)土壤浸出液中有無機鹽,蒸餾水中沒有無機鹽;
(3)男性的性染色體是XY,女性的性染色體是XX,男性產生的精子含X和Y兩種染色體的,女性產生的卵細胞只有X的染色體.
解答: 解:(1)通過分析知道觀察到的物像的移動方向與玻片標本的移動方向之間的關系是相反的.因此從視野①變?yōu)橐曇阿诘臓顟B(tài),物像應向左方移動,而玻片標本的移動方向與之相反,所以裝片應向右方移動才能達到甲圖②的效果,視野中的細胞群屬于植物體結構層次中的組織.
(2)土壤浸出液中有無機鹽,蒸餾水中沒有無機鹽,故這組實驗的變量是無機鹽的有無;根據實驗現(xiàn)象是一段時間后,試管盛有等量的土壤浸出液的玉米幼苗生長良好,試管有蒸餾水的玉米生長瘦弱,因此得出的結論是植物的生長需要無機鹽.
(3)體細胞形成生殖細胞時成對的染色體分開分別進入不同的生殖細胞中,男性體細胞的性染色體組成是XY,產生的精子有兩種,分別帶有X染色體和Y染色體,兩種精子的數(shù)量相等;女性體細胞的染色體組成是XX,產生的卵細胞只有一種,帶有X染色體;因此,甲袋內的棋子代表卵細胞性染色體的組成,即X染色體;B袋內的棋子代表精子性染色體的組成,白色棋子代表X染色體,黑色棋子代表Y染色體.
故答案為:(1)右方;組織;
(2)無機鹽的有無;植物的生長需要無機鹽;
(3)Y染色體.
點評: 解答此題要掌握顯微鏡的使用及植物的生活需要無機鹽,生男生女的奧秘.
  
3.(2015•蘭州)顯微鏡是中學生開展實驗探究常用的實驗用具,其結構模式圖如圖,請據圖回答問題:
(1)在對光過程中,要轉動[③]      ,使光線經過通光孔反射到鏡筒內.在光線較暗的環(huán)境下,應使用結構[③]的      鏡.若在[①]      能看到明亮的白色圓形視野,說明對光成功.
(2)在觀察過程中,要使觀察到的物像更加清晰,應調節(jié)[⑤]     。
(3)若某同學在顯微鏡的視野中看到字母“p”,且位于視野中的左上方,則所觀察的透明紙上寫的字母是      ,要將其移至中央,則應將透明紙向      方移動.
(4)該顯微鏡的物鏡有兩種,分別標有“10×”和“40×”,要使視野中觀察到的細胞數(shù)目最多,應選用的物鏡是標有“      ”的,要使野中觀察到的細胞最大,應選用的物鏡是標有“      ”的.
 

考點: 顯微鏡的基本構造和使用方法.
分析: 如圖所示顯微鏡的結構中:①目鏡、②物鏡、③反光鏡、④粗準焦螺旋、⑤細準焦螺旋.
解答: 解:(1)對光的方法是:轉動粗準焦螺旋,使鏡筒上升;轉動轉換器,使低倍的物鏡對準通光孔;轉動遮光器,用較大光圈;左眼注視物鏡,有眼睜開,轉動反光鏡,直到在目鏡能看見白亮的視野.光線弱時,用凹面鏡,光線強時,用平面鏡.
(2)在觀察過程中,要使觀察到的物像更加清晰,應調節(jié)[⑤]細準焦螺旋.
(3)我們在顯微鏡下看到的物像是上下左右均顛倒的物像,所以我們移動玻片標本時,標本移動的方向正好與物像移動的方向相反.題中物像位于視野中央左上方,要想把它移到視野中央,應該向左上方移動玻片標本,物像才向右下方移動移到視野中央.
顯微鏡看到的物像不但上下顛倒,左右也顛倒.做此類題有個小訣竅,就是把這個在顯微鏡下看到的字母寫到一張小紙上,然后把這張紙旋轉180°再看就是左右上下顛倒的圖象了.所以將字母“P”旋轉180°后得到的字母是“d”.
(4)顯微鏡的放大倍數(shù)越大,視野就越小,看到的細胞就越大,看到的數(shù)目越少;顯微鏡的放大倍數(shù)越小,視野就越大,看到的細胞就越小,但數(shù)目越多;要使視野中觀察到的細胞數(shù)目最多,應選用的物鏡是標有10×,要使野中觀察到的細胞最大,應選用的物鏡是標有40×的.
故答案為:(1)反光鏡;  凹面;  目鏡;
(2)細準焦螺旋;
(3)d; 左上;
(4)10×;40×.
點評: 顯微鏡的使用是考查的重點,必須熟知顯微鏡的構造和使用方法步驟.
  
4.(2015•金華)小科在實驗室進行“制作洋蔥表皮細胞臨時裝片并用顯微鏡觀察”的實驗,請你一起完成以下問題:
(1)實驗桌上擺放有以下四瓶試劑:①清水②生理鹽水③碘液④亞甲基藍溶液,制作洋蔥表皮細胞臨時裝片時,小科需要用到的試劑有     。ㄌ钚蛱枺
(2)小科按照正常的方法完成臨時裝片的制作后,接下來他想利用顯微鏡進行觀察,如圖是使用顯微鏡的幾個操作步驟,正確操作順序是      (填序號).
 
(3)完成以上正確操作后,小科先后在顯微鏡觀察視野中看到圖甲、乙兩個物像,從物像甲到物像乙,小科操作的具體過程是     。
 

考點: 使用顯微鏡和制作臨時裝片.
分析: 1、制作洋蔥表皮細胞臨時裝片的實驗步驟簡單的總結為:擦、滴、撕、展、蓋、染、吸.
“擦”,用干凈的紗布把載玻片和蓋玻片擦拭干凈;
“滴”,把載玻片放在實驗臺上,用滴管在載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
“撕”,把洋蔥鱗片葉向外折斷,用鑷子從洋蔥鱗片葉的內表面撕取一塊薄膜;
“展”,把撕取的薄膜放在載玻片中央的水滴中,用解剖針輕輕的把水滴中的薄膜展開;
“蓋:,用鑷子夾起蓋玻片,使它的一端先接觸載玻片上的液滴,然后緩緩放平;
“染”,在蓋玻片的一側滴加碘液.
“吸”,另一側用吸水紙吸引,重復2~3次,使染液浸潤到標本的全部
2、使用顯微鏡的步驟:(1)、取鏡和安放 ①右手握住鏡臂,左手托住鏡座. ②把顯微鏡放在實驗臺上,略偏左.安裝好目鏡和物鏡;
(2)、對光 ①轉動轉換器,使低倍物鏡對準通光孔.②把一個較大的光圈對準通光孔.左眼注視目鏡內,右眼睜開,便于以后觀察畫圖.轉動反光鏡,看到明亮視野.
(3)、觀察 ①把所要觀察的載玻片放到載物臺上,用壓片夾壓住,標本要正對通光孔. ②轉動粗準焦螺旋,使鏡筒緩緩下降,直到物鏡接近載玻片.眼睛看著物鏡以免物鏡碰到玻片標本. ③左眼向目鏡內看,同時反向轉動粗準焦螺旋,使鏡筒緩緩上升,直到看清物像為止.再略微轉動細準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
3、物像位于視野的哪個方向就向哪個方向,才能移到中央.
解答: 解:(1)、在制作洋蔥表皮細胞臨時裝片并用顯微鏡觀察,滴的是清水,染色用碘液;
(2)、使用顯微鏡的正確順序:對光→放玻片標本→向下轉動鏡筒→用眼觀察物鏡向上轉動鏡筒.
(3)我們在使用顯微鏡時要先用低倍鏡觀察后用高倍鏡觀察,在低倍鏡觀察到物像是如何換用高倍物鏡觀察呢,首先要移動玻片把物像移動到視野中央,因為高倍鏡的視野窄,雖然在低倍鏡下能看到的物像,如果偏離視野中央的話,換上高倍鏡,物像可能就不在視野中了.低倍鏡換高倍鏡是通過轉動轉換器來完成的.當換上高倍鏡后,由于視野變窄,透光量少,視野就會變得很暗,需要調節(jié)光圈,或反光鏡使視野變得亮一些.換上高倍物鏡后物像只是有點模糊,一般轉動細準焦螺旋就能使用物像更加清晰.
故答案為:(1)①③
(2)④①③②
(3)向右移動裝片,轉動轉換器選擇較大物鏡,調節(jié)光圈,選擇大的通光孔,轉動細準焦螺旋找到物像.
點評: 此題把臨時裝片的制作與顯微鏡的使用結合進行考察,綜合性較強.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chusan/258655.html

相關閱讀:自貢市2015年中考生物試題(附答案和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