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濰坊市2015年中考物理試卷
一、選擇題(共17小題,滿分48分)
1.在物理學的發(fā)展過程中,下列物理學家都做出了杰出的貢獻,其中發(fā)現(xiàn)了電磁感應現(xiàn)象的是( )
A. 安培 B. 歐姆 C. 法拉第 D. 奧斯特
考點: 電磁感應..
專題: 應用題;電動機、磁生電.
分析: 要解答此題需掌握,在物理學發(fā)展的歷史上做出了重要貢獻的科學家.
解答: 解:A、安培發(fā)現(xiàn)了安培定則;
B、歐姆發(fā)現(xiàn)了歐姆定律;
C、法拉第發(fā)現(xiàn)了電磁感應現(xiàn)象;
D、奧斯特發(fā)現(xiàn)了電流的磁效應;
故選C.
點評: 多了解物理學史對培養(yǎng)我們學習物理的興趣是有幫助的,所以考試中也時有涉及,在學習中應注意.
2.(2分)(2015•濰坊)下列圖中所示的家用電器,利用電流的熱效應工作的是( 。
A.
電暖氣 B.
洗衣機 C.
電風扇 D.
電視機
考點: 電流的熱效應、化學效應和磁效應..
專題: 電與熱、生活用電.
分析: 電流的熱效應:電流通過導體要發(fā)熱,這叫做電流的熱效應,如電燈、電爐、電烙鐵、電焊等都是電流的熱效應的例子.
解答: 解:A、電暖器主要是把電能轉(zhuǎn)化為內(nèi)能,是利用電流的熱效應工作的,故A正確;
B、洗衣機工作時主要是把電能轉(zhuǎn)化為機械能,不是利用電流的熱效應工作的,故B錯誤;
C、電風扇工作時主要是把電能轉(zhuǎn)化為機械能,不是利用電流的熱效應工作的,故C錯誤;
D、電視機工作時主要是把電能轉(zhuǎn)化為聲能和光能,不是利用電流的熱效應,故D錯誤.
故選A.
點評: 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電流的熱效應,以及電能和其它形式能的相互轉(zhuǎn)化,利用熱效應工作的電器特點是把電能主要轉(zhuǎn)化成內(nèi)能,是一道基礎題.
3.(2分)(2015•濰坊)下列圖中所示的現(xiàn)象,屬于光的色散現(xiàn)象的是( 。
A.
鉛筆好像被水面“折斷” B.
雨后天空中出現(xiàn)彩虹
C.
人在墻上形成影子 D.
景物在水中形成倒影
考點: 光的色散..
專題: 應用題;光的折射、光的色散.
分析: 解答此題要明確:白光分散為單色光的過程叫光的色散;色散的特點是形成了光帶.
解答: 解:A、鉛筆好像被水面“折斷”是光的折射現(xiàn)象,故不符合題意;
B、雨過天晴時,常在天空出現(xiàn)彩虹,這是太陽光通過懸浮在空氣中細小的水珠折射而成的,白光經(jīng)水珠折射以后,分成各種彩色光,這種現(xiàn)象叫做光的色散現(xiàn)象.所以說雨后的天空出現(xiàn)彩虹是由光的色散形成的.此選項符合題意.
C、人在墻上形成影子是由于光的直線傳播形成的,故不符合題意;
D、水中的物體的倒影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此選項不符合題意.
故選B.
點評: 此題考查的是光色散現(xiàn)象的判斷,牢記光的色散現(xiàn)象的特點是形成了彩色的光帶是解答此題的關鍵所在.
4.(2分)(2015•濰坊)我國北方秋、冬兩季,有時地面和房頂會出現(xiàn)霜、窗的玻璃上出現(xiàn)冰花、樹枝上出現(xiàn)霧凇,這些都是( 。
A. 液化現(xiàn)象 B. 凝華現(xiàn)象 C. 汽化現(xiàn)象 D. 升華現(xiàn)象
考點: 生活中的凝華現(xiàn)象..
專題: 汽化和液化、升華和凝華.
分析: 物質(zhì)從氣態(tài)直接變?yōu)楣虘B(tài)的過程,是凝華過程,它需要放熱.
解答: 解:
北方秋、冬兩季,地面和房頂出現(xiàn)的霜、窗的玻璃上出現(xiàn)的冰花、樹枝上出現(xiàn)的霧凇,都是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冷凝華形成的冰晶.
故選B.
點評: 由生活現(xiàn)象判斷物態(tài)變化這類題目,一定要搞清物體先后都是以什么狀態(tài)出現(xiàn),然后結合熔化、汽化、升華、凝固、液化、凝華來判斷物態(tài)變化過程,結合題意認真分析,不可盲目判斷.
5.(2分)(2015•濰坊)下列圖中所示的工具,屬于等臂杠桿的是( )
A.
鑷子 B.
鉗子 C.
起子 D.
天平
考點: 杠桿的分類..
專題: 簡單機械.
分析: 結合生活經(jīng)驗,先判斷杠桿在使用過程中,動力臂和阻力臂的大小關系,再判斷它是屬于哪種類型的杠桿.
解答: 解:A、鑷子在使用過程中,動力臂小于阻力臂,是費力杠桿;
B、鉗子在使用過程中,動力臂大于阻力臂,是省力杠桿;
C、起子在使用過程中,動力臂大于阻力臂,是省力杠桿;
D、托盤天平在使用過程中,動力臂等于阻力臂,是等臂杠桿.
故選D.
點評: 此題考查的是杠桿的分類和特點,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①省力杠桿,動力臂大于阻力臂,省力但費距離;
②費力杠桿,動力臂小于阻力臂,費力但省距離;
③等臂杠桿,動力臂等于阻力臂,既不省距離也不省力.
6.(2分)(2015•濰坊)電能的利用給人們的生產(chǎn)、生活帶來了很多方便,但如果使用不當也會帶來危害,“珍愛生命、注意安全”是同學們?nèi)粘I钪斜仨毦哂械囊庾R.下列說法中不利于安全的是( )
A. 控制電燈的開關要接在零線上
B. 更換電燈前要先斷開電源開關
C. 打雷下雨時不能站在大樹下避雨
D. 絕緣層破損的導線要及時更換
考點: 安全用電原則..
專題: 電與熱、生活用電.
分析: 根據(jù)安全用電的要求,開關必須接在電燈和火線之間;更換電燈前要先斷開電源開關;雷雨時不能站在大樹下;絕緣層破損的導線要及時更換.
解答: 解:A、控制電燈的開關要接在火線上,這樣斷開開關時電燈處才不會帶電,故A符合題意;
B、更換電燈前要先斷開電源開關,可防止觸電事故的發(fā)生,故B不合題意;
C、打雷下雨時不能站在大樹下避雨,否則易發(fā)生雷擊現(xiàn)象,故C不合題意;
D、絕緣層破損的導線要及時更換,可防止觸電事故的發(fā)生,故D不合題意.
故選A.
點評: 了解安全用電常識,并能在生活中加以運用,既是解答此題的關鍵,也有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
7.(2分)(2015•濰坊)下列圖中所示的實例,屬于減小壓強的是( 。
A.
安全錘的敲擊端做成錐狀 B.
盲道由凸起的棱和圓點組成
C.
滑雪時穿上滑雪板 D.
斧頭用過一段時間要磨一磨
考點: 減小壓強的方法及其應用..
專題: 壓強、液體的壓強.
分析: 增大壓強的方法:在壓力一定時,減小受力面積來增大壓強;在受力面積一定時,增大壓力來增大壓強;
減小壓強的方法:在壓力一定時,增大受力面積來減小壓強;在受力面積一定時,減小壓力來減小壓強.
解答: 解:A、安全錘的敲擊端做成錐狀,是在壓力一定時,減小受力面積來增大壓強,容易把玻璃打碎,不符合題意;
B、盲道由凸起的棱和圓點組成,是在壓力一定時,減小受力面積來增大壓強,不符合題意;
C、滑雪時穿上滑雪板,是在壓力一定時,增大受力面積減小壓強,符合題意;
D、斧頭用過一段時間要磨一磨,是在壓力一定時,減小受力面積來增大壓強,不符合題意.
故選C.
點評: 知道壓強大小的影響因素,掌握增大和減小壓強的方法,并能在生活中加以應用,體現(xiàn)了理論和實踐相結合.
8.(2分)(2015•濰坊)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環(huán)境污染越來越嚴重地影響了我們的身心健康,我市為了改善市民的生活環(huán)境,創(chuàng)建宜居文明城市,采取了多項措施.下列措施中主要用于降低噪聲污染的是( )
A. 修建人工湖和濕地公園
B. 倡導市民低碳生活、綠色出行
C. 高樓大廈減少使用玻璃幕墻
D. 市區(qū)道路設置禁止汽車鳴笛標志
考點: 防治噪聲的途徑..
專題: 聲現(xiàn)象.
分析: 減弱噪聲的途徑有三條:即在聲源處減弱,在人耳處減弱,在傳播過程中減弱.結合選項中的描述可逐一做出判斷.
解答: 解:A、修建人工湖和濕地公園是利用水的比熱容大的特點來調(diào)節(jié)氣溫,不是為了降低噪聲,不合題意;
B、倡導市民低碳生活、綠色出行是為了節(jié)約能源,保護環(huán)境,不是為了降低噪聲,不合題意;
C、高樓大廈減少使用玻璃幕墻是為了減少鏡面反射所形成的“光污染”,不是為了降低噪聲,不合題意;
D、市區(qū)道路設置禁止汽車鳴笛標志是為了在聲源處防止噪聲的產(chǎn)生,符合題意.
故選D.
點評: 本題結合實際生活考查了減弱噪聲的措施,難度不大,要注意其他與環(huán)境保護有關的措施也應該多了解一些.
9.(2分)(2015•濰坊)小明同學在家中用兩個平面鏡和紙筒制作了一個簡易潛望鏡,如圖所示,他把該潛望鏡放到窗戶下觀察窗外的物體,則觀察到的物體的像是( 。
A. 正立的虛像 B. 倒立的虛像 C. 正立的實像 D. 倒立的實像
考點: 平面鏡成像的特點、原理、現(xiàn)象及其實驗方案..
專題: 光的傳播和反射、平面鏡成像.
分析: 首先要弄清潛望鏡的原理,是地上面的、遠處的景物反射的光,照射到潛望鏡上面這塊平面鏡上,再反射到下面這塊平面鏡上,再反射到人的眼里,人就能從低處看見地上面的、遠處的景物.總之是平面鏡成像.
解答: 解:
根據(jù)潛望鏡中使用的是兩塊平面鏡;物體在上面平面鏡中成正立、等大的虛像,這個虛像又在下面平面鏡中成正立、等大的虛像.所以眼睛看到正立、等大的虛像.
故選A.
點評: 本題主要考查的是平面鏡成像原理及應用.一定要熟練掌握平面鏡成像的特點,等大、正立的虛像.
10.(2分)(2015•濰坊)為了同學們飲水安全、衛(wèi)生,學校要安裝一臺電熱水器,該電熱水器的額定電壓是380V,額定功率是15kW,連接該電熱水器時,有四種絕緣銅芯導線供選擇,其規(guī)格如表所示,從既安全又經(jīng)濟的方面考慮,選用導線的橫截面積是( 。
導線規(guī)格
導線橫截面積S/mm2 2.5 4 6 10
安全載流量I/A 28 37 47 68
A. 2.5mm2 B. 4mm2 C. 6mm2 D. 10mm2
考點: 電功率與電壓、電流的關系..
專題: 電能和電功率.
分析: 當加熱狀態(tài),利用P=UI求出電流,再根據(jù)提供的數(shù)據(jù)可選擇合適的導線.
解答: 解:電熱水器加熱時,電功率為P=15000W,電壓為U=380V,
由P=UI得I== ≈39.5A<47A,
所以應選擇表中橫截面積為6mm2的銅芯導線;
故選C.
點評: 本題考查了電功率公式的靈活應用,注意用電器的實際使用是生活物理的主要考查方向.
11.(4分)(2015•濰坊)如圖所示,電源、滑動變阻器與螺線管相連,閉合開關,在通電螺線管的右端放置一個小磁針,小磁針靜止時N極水平向右.則( 。
A. 電源左端為正極
B. 電源右端為正極
C. 滑動變阻器的滑片P向左移動,通電螺線管的磁性增強
D. 滑動變阻器的滑片P向右移動,通電螺線管的磁性增強
考點: 通電螺線管的極性和電流方向的判斷;影響電磁鐵磁性強弱的因素..
專題: 磁現(xiàn)象、電生磁.
分析: (1)根據(jù)磁極間的相互作用確定通電螺線管的磁極,根據(jù)安培定則判斷電源的正負極.
(2)通電螺線管磁性的強弱與電流的大小有關,電流越大,磁性越強.
解答: 解:(1)已知小磁針靜止時N極水平向右,根據(jù)磁極間的相互作用可知,通電螺線管的右端為N極,左端為S極,
伸出右手握住螺線管,四指彎曲指示電流的方向,大拇指所指的方向為通電螺線管的N極,因電源左端為正極,右端為負極;故A正確,B錯誤;
(2)滑動變阻器滑片向左移動時,滑動變阻器接入電路中的電阻變大,電流變小,因此通電螺線管的磁性減弱.
滑動變阻器的滑片P向右移動,滑動變阻器接入電路中的電阻變小,電流變大,因此通電螺線管的磁性增強,故C錯誤,D正確.
故選AD.
點評: 本題考查通電螺旋管的極性、磁性強弱的判斷,要知道安培定則不但可以判出螺線管的磁極,也能根據(jù)磁極判出電流方向.
12.(4分)(2015•濰坊)如圖所示,錘子的錘頭變松了,人們常用撞擊錘柄下端的方法使錘頭緊套在錘柄上.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錘柄下端受到撞擊時,錘柄比錘頭先停止運動
B. 錘柄下端受到撞擊時,錘頭比錘柄先停止運動
C. 這利用了錘頭的慣性,錘頭質(zhì)量越大越容易套緊
D. 這利用了錘柄的慣性,錘柄質(zhì)量越小越容易套緊
考點: 慣性..
專題: 運動和力.
分析: 一切物體都有保持運動狀態(tài)不變的性質(zhì),叫慣性;慣性與物體的質(zhì)量有關,質(zhì)量越大,慣性越大.
解答: 解:
AB、錘頭與錘柄原來都向下運動,錘柄撞在硬物上受到阻力作用,改變了它的運動狀態(tài),就停止了運動,錘頭沒受阻力仍保持原來運動狀態(tài),繼續(xù)向下運動,這樣錘頭就緊套在錘柄上了.選項A正確、選項B錯誤;
CD、當錘柄受到阻力停止運動時,錘頭由于具有慣性,繼續(xù)向下運動,就緊套在錘柄上了.并且錘頭質(zhì)量越大慣性越大,越容易套緊.選項C正確、選項D錯誤.
故選A、C.
點評: 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用慣性知識解釋生活中一些現(xiàn)象的能力,體現(xiàn)了從物理走向生活的理念,是一道基礎題.
13.(4分)(2015•濰坊)如圖所示,四個完全相同的環(huán)形磁鐵a、b、c、d套在塑料支架的光滑桿上,靜止時磁鐵a、b、c懸浮在空中,d壓在塑料支架底板上,若每個磁鐵受的重力均為G,則磁鐵d對底板的壓力是( 。
A. G B. 2G C. 3G D. 4G
考點: 壓力及重力與壓力的區(qū)別..
專題: 重力、彈力、摩擦力.
分析: 本題綜合應用了磁體間的相互作用和力的平衡的知識,通過受力分析得出各力間的關系.可以分別對四個磁環(huán)進行受力分析.找出F和G的關系,從而作出正確判斷.
解答: 解:a受到兩個力的作用,重力和b對a的磁力,這兩個力是一對平衡力,所以Fab=G.b受到三個力的作用,重力和a對b的磁力以及c對b的磁力,這三個力作用下平衡,所以Fbc=2G.同理可得出Fdc=3G;對d進行受力分析,d受到重力、c對d的磁力及地板對d的支持力,這三個力作用下平衡,根據(jù)力的相互性,F(xiàn)dc=Fcd =3G,所以F=G+Fcd=4G.
故選D.
點評: 本題考查了磁體間的相互作用和力的平衡的知識,熟練掌握這兩方面的知識是解題關鍵.
14.(4分)(2015•濰坊)如圖,是一個能吹冷風、溫風、熱風的電吹風的簡化電路,其中M是電動機,通電后能吹風,R1、R2是阻值相等的發(fā)熱電阻絲,通電后能發(fā)熱,電吹風接通電源且開關S閉合后( )
A. 若閉合S1、S2,則吹出的是冷風
B. 若閉合S1、S2,則吹出的是熱風
C. 若閉合S1或S2,則吹出的是溫風
D. 若斷開S1、S2,則吹出的是溫風
考點: 電路圖及元件符號..
專題: 電流和電路.
分析: 根據(jù)串并聯(lián)電路的特點,依據(jù)題意結合電路圖分析是哪部分連入電路,有電流經(jīng)過的部分,才能正常工作.
解答: 解:(1)若將開關S1、S2都閉合,電動機和電熱絲與電源并聯(lián),電流分兩路分別經(jīng)過電動機和兩個電熱絲,則電吹風吹出的是熱風;故A錯誤,B正確
(2)若閉合S1或S2,電動機和R1或R2與電源并聯(lián),則吹出的是溫風,故C正確;
(3)若斷開S1、S2,只閉合開關S,電流只經(jīng)過電動機,所以電吹風吹出的是冷風;故D錯誤;
故選BC.
點評: 對于這類結合生活中的電器考查電路連接情況的題目,要結合串并聯(lián)電路的電流流向特點進行分析.
15.(4分)(2015•濰坊)如圖所示,斜面與水平面在M點通過小圓弧相連,彈簧左端固定,原長時右端在N點,小物塊從斜面上P點由靜止滑下,與彈簧碰撞后又返回到P點,則( )
A. 小物塊從P向M運動過程中,重力勢能減少
B. 小物塊從P向M運動過程中,機械能減少
C. 小物塊從P向M運動過程中,機械能不變
D. 彈簧被壓縮到最短時,彈簧的彈性勢能最大
考點: 動能和勢能的大小變化..
專題: 機械能及其轉(zhuǎn)化.
分析: (1)影響動能大小的因素:質(zhì)量、速度,質(zhì)量越大,速度越大,動能越大;
(2)影響重力勢能大小的因素:質(zhì)量、高度,即物體的質(zhì)量越大,高度越高,其重力勢能越大.
解答: 解:A、小物塊從P向M運動過程中,質(zhì)量不變,高度變小,重力勢能減小,故A正確;
BC、物塊從P到N碰撞后還能返回到P說明沒能量損失,機械能守恒;小物塊從P向M運動過程中,重力勢能轉(zhuǎn)化為動能,機械能不變;故B錯誤,C正確;
D、彈簧被壓縮到最短時,彈簧的彈性形變達到最大限度,彈性勢能最大,故D正確.
故選:ACD.
點評: 本題考查動能和勢能的轉(zhuǎn)化及彈性勢能,明確動能和勢能大小的影響因素是解答此題的關鍵.
16.(4分)(2015•濰坊)將燒瓶內(nèi)的水加熱至沸騰后移去火焰,水會停止沸騰,迅速塞上瓶塞,把燒瓶倒置并向瓶底澆冷水(如圖),你會觀察到燒瓶內(nèi)的水第二次沸騰起來.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兩次沸騰時,瓶內(nèi)氣體壓強相同
B. 第二次沸騰時比第一次沸騰時,瓶內(nèi)氣體壓強小
C. 兩次沸騰時,瓶內(nèi)水的沸點相同
D. 第二次沸騰時比第一次沸騰時,瓶內(nèi)水的沸點低
考點: 沸點及沸點與氣壓的關系..
專題: 汽化和液化、升華和凝華.
分析: 從液體沸點與氣壓關系角度來分析,氣壓減小,沸點降低.
解答: 解:向瓶底澆冷水后,瓶內(nèi)氣體遇冷收縮,使得瓶內(nèi)壓強減小,使液體沸點降低,液體重新沸騰起來.所以第二次沸騰時比第一次沸騰時,瓶內(nèi)氣體壓強小,第二次沸騰時比第一次沸騰時,瓶內(nèi)水的沸點低.故AC錯誤,BD正確.
故選BD.
點評: 本題考查學生對氣體壓強與沸點的關系的掌握情況.
17.(4分)(2015•濰坊)用相同的酒精燈分別對a、b兩液體加熱(如圖甲),根據(jù)測得數(shù)據(jù)分別描繪出兩液體的溫度隨時間變化的圖象(如圖乙).在相同的時間內(nèi)兩液體吸收的熱量相等,不計液體熱量散失,分別用ma、mb、ca、cb表示a、b兩液體的質(zhì)量和比熱容,則結合圖中信息作出的下列推斷正確的是( 。
A. 若ma=mb,則ca>cb B. 若ma=mb,則ca<cb
C. 若ca=cb,則ma<mb D. 若ca=cb,則ma>mb
考點: 比熱容的概念..
專題: 比熱容、熱機、熱值.
分析: 物質(zhì)吸收熱量的多少與比熱容、質(zhì)量和升高的溫度成正比,由題意知,相同時間兩種液體吸收的熱量相同,由圖象可以得到升高的溫度與熱量的關系,利用Q=cm△t變形公式對比熱容和質(zhì)量大小作出判斷.
解答: 解:
A、B、若ma=mb,吸收相同的熱量,a的溫度升高幅度大,由c= 知,a的比熱容較小,b的比熱容較大.A選項錯誤,B選項正確;
C、D、若ca=cb,吸收相同的熱量,a的溫度升高幅度大,由m= 知,a的質(zhì)量較小,b的質(zhì)量較大.C選項正確,D選項錯誤.
故選B、C.
點評: 此題考查的是我們對探究物質(zhì)吸收熱量本領結論的分析,屬于基本技能的考查,掌握影響熱量的因素,讀懂圖象,是解答此題的基礎.
二、實驗題(共3小題,滿分20分)
18.(6分)(2015•濰坊)如圖所示,是探究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的實驗裝置,燭焰、透鏡和光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當凸透鏡的焦距f=10cm、物距u=15cm、像距v=30cm時,光屏上得到 倒立 、 放大 的實像;若撤去光屏,簡要說明觀察該像的方法 在光屏原位置右側距離凸透鏡30cm左右的地方向左看。
考點: 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及其探究實驗..
專題: 應用題;測量型實驗綜合題.
分析: 凸透鏡成像的三種情況和應用:
①u>2f,成倒立、縮小的實像,應用于照相機和攝像機.
②2f>u>f,成倒立、放大的實像,應用于幻燈機和投影儀.
③u<f,成正立、放大的虛像,應用于放大鏡和老花鏡.
解答: 解:此時凸透鏡的焦距f=10cm、物距u=15cm、像距v=30cm時,即物體處于1倍焦距好和2倍焦距之間,像成在另一側的2倍焦距以外,成倒立、放大的實像;撤去光屏,觀察該像的方法是:在光屏原位置右側距離凸透鏡30cm左右的地方向左看即可;
故答案為:倒立;放大;在光屏原位置右側距離凸透鏡30cm左右的地方向左看;
點評: 凸透鏡成像的三種情況和應用是凸透鏡成像習題中重要依據(jù),一定要熟練掌握.
19.(6分)(2015•濰坊)小明同學利用電流表A、單刀雙擲開關S、電阻箱R、滑動變阻器R0和電源測量未知電阻Rx的阻值,實驗電路圖如圖甲所示,實驗操作如下:
①移動滑動變阻器的滑片P,使滑動變阻器接入電路的阻值最大,將S撥至a處,再次移動滑片P,使滑動變阻器的部分阻值接入電路,讀出電流表的示數(shù)I1.
②保持滑片P位置不變,將電阻箱值調(diào)到最大,再將S從a撥至b處,調(diào)節(jié)電阻箱,使電流表的示數(shù)為I2,此時電阻箱的示數(shù)為R′.
(1)若I1=I2,則待測電阻值Rx = R′(選填“>”、“<”或“=”).
(2)若I1>I2,則待測電阻值Rx。肌 R′(選填“>”、“<”或“=”).
(3)圖乙所示電阻箱的示數(shù)為 305 Ω.
考點: 伏安法測電阻的探究實驗..
專題: 實驗題;測量型實驗綜合題.
分析: (1)替代法的測量思路是等效的思想,本題可以利用電流等效.即先把開關S接a點,讀出電流表的示數(shù)為I(此電流為Rx、R0共同作用的效果);然后再把開關S接b點,調(diào)節(jié)電阻箱,使電流表的示數(shù)仍變?yōu)樵瓉淼臄?shù)值I(此電流為R、R0共同作用的效果).既然Rx和R0共同作用的效果與R、R0共同作用的效果相同,則Rx+R0=R+R0,即Rx=R.這里用電阻箱R等效替代了待測電阻Rx.
(2)用各指針所指的示數(shù)乘以下面的倍數(shù),然后將所有的數(shù)值相加,即為該電阻箱的讀數(shù).
解答: 解:
根據(jù)電路圖,將電阻箱的阻值調(diào)至最大;然后把開關S接a點,讀出電流表的示數(shù)為I(此電流為Rx、R0共同作用的效果);再把開關S接b點,調(diào)節(jié)電阻箱,使電流表的示數(shù)仍變?yōu)樵瓉淼臄?shù)值I(此電流為R、R0共同作用的效果);最后讀出電阻箱的示數(shù)R.
(1)故據(jù)上面的知識可知,若I1=I2,則待測電阻值Rx=R′
(2)若I1>I2,時,由于電源電壓不變,
則當解a時,U總=I1Rx+I1R0
當開關解b時,U總=I2R′+I2R0
故:I1Rx+I1R0=I2R′+I2R0;
故Rx=
由于I1>I2;即I2R0?I1R0<0
所以Rx< R′
(3)該電阻箱的示數(shù)為:0×1000+3×100+0×10+5×1=305Ω
故答案為:(1)=;(2)<;(3)305.
點評: 本題主要考查的是等效替代的研究方法.等效替代法是指在保證某一方面效果相同的前提下,用理想的、熟悉的、簡單的物理對象、物理過程、物理現(xiàn)象來替代實際的、陌生的、復雜的物理對象、物理過程、物理現(xiàn)象的思想方法.
20.(8分)(2015•濰坊)如圖甲所示,彈簧測力計左端固定,木板放在水平桌面上,放有砝碼的滑塊通過細線與彈簧測力計右端相連,細線與木板平行.小明同學利用此裝置,探究“滑動摩擦力大小與壓力的關系”.實驗操作如下:
①用彈簧測力計測出滑塊的重力,滑塊和砝碼的總重記作G.
②將放有砝碼的滑塊放到水平木板上,通過水平細線和彈簧測力計相連,用手向右拉動木板,待彈簧測力計示數(shù)穩(wěn)定后,讀出示數(shù)F.
③多次改變滑塊上砝碼的個數(shù),并重復步驟②,記錄相應數(shù)據(jù)如下表所示.
砝碼個數(shù) 1 2 3 4 5
滑塊和砝碼的總重G/N 1.50 2.00 2.50 3.00 3.50
彈簧測力計示數(shù)F/N 0.60 0.83 0.97 1.20 1.40
(1)此實驗是根據(jù) 二力平衡 原理測出滑動摩擦力大小的.
(2)根據(jù)表中數(shù)據(jù)在坐標紙上做出F?G的圖象.
(3)經(jīng)分析可得,滑塊受到的滑動摩擦力Ff與壓力FN的關系是 接觸面的粗糙程度不變,摩擦力與壓力成正比例。
(4)實驗過程中,是否必須勻速拉動木板? 不必勻速拉動木板。
考點: 探究摩擦力的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的實驗..
專題: 探究型實驗綜合題.
分析: (1)實驗中木塊處于靜止狀態(tài),受平衡力,根據(jù)二力平衡條件,拉力與摩擦力平衡,大小相等;
(2)根據(jù)表格中數(shù)據(jù)描點,并用平滑的曲線連接起來;
(3)分析表格中數(shù)據(jù),得出摩擦力與壓力大小的關系;
(4)實驗中,即使木板不做勻速直線運動,木塊仍受平衡力.
解答: 解:(1)由題意知,該實驗中,木塊和測力計固定,拉動木板,木塊處于靜止狀態(tài),受到的摩擦力與測力計的拉力平衡,通過二力平衡原理間接測量摩擦力大;
(2)根據(jù)表格中數(shù)據(jù)描點,并用平滑的曲線連接起來,如圖所示:
(3)根據(jù)二力平衡條件,摩擦力大小等于測力計的示數(shù),壓力大小等于物體的重力,由表格中數(shù)據(jù)及圖象可知,接觸面的粗糙程度不變,摩擦力與壓力成正比;
(4)實驗中不勻速拉動木板,木塊也會處于靜止狀態(tài),受平衡力,所以不一定拉動木塊做勻速直線運動.
故答案為:(1)二力平衡;(2)見上圖;(3)接觸面的粗糙程度不變,摩擦力與壓力成正比例;(4)不必勻速拉動木板.
點評: 本題是探究影響摩擦力因素的實驗,考查了二力平衡條件在實驗中的應用,圖象的畫法及對實驗數(shù)據(jù)的分析,特別要掌握測量摩擦力的改進方法,即保持木塊靜止,拉動木板的方法.
三、計算題(共3小題,滿分26分)
21.(8分)(2015•濰坊)如圖甲所示,水平面上有一底面積為5.0×10?3m2的圓柱形薄壁容器,容器中裝有質(zhì)量為0.5kg的水.現(xiàn)將一個質(zhì)量分布均勻、體積為5.0×10?5m3的物塊(不吸水)放入容器中,物塊漂浮在水面上,物塊浸入水中的體積為4.0×10?5m3.(g取10N/kg,水的密度ρ水=1.0×103kg/m3)
(1)求物塊受到的浮力大小;
(2)求物塊的密度;
(3)用力緩慢向下壓物塊使其恰好完全浸沒在水中(水未溢出)如圖乙,求此時水對容器底的壓強.
考點: 浮力大小的計算;液體的壓強的計算..
專題: 計算題;壓強、液體的壓強;浮力.
分析: (1)已知浸入水中的木塊體積(排開水的體積),利用阿基米德原理求所受浮力.
(2)由于物塊漂浮在水面上,根據(jù)漂浮條件可知物塊的重力,求出質(zhì)量,利用ρ=求出物塊的密度;
(3)利用ρ=求出水的體積,即可求出物塊使其恰好完全浸沒在水中,水和物塊的總體積,已知容器底面積求出水的深度h,根據(jù)p=ρgh即可求出水對容器底的壓強.
解答: 解:(1)已知V排=4.0×10?5m3,
則F浮=ρ水gV排=1.0×103kg/m3×10N/kg×4×10?5m3=0.4N.
(2)由于物塊漂浮在水面上,則物塊的重力G=F浮=0.4N,
則質(zhì)量m== =0.04kg;
物塊的密度ρ== =0.8×103kg/m3;
(3)由ρ=得水的體積為V水= = =5×10?4m3,
物塊使其恰好完全浸沒在水中,水和物塊的總體積V=V水+V物=5×10?4m3+5×10?5m3=5.5×10?4m3
則水的深度為h== =0.11m,
所以水對容器底的壓強:
p=ρgh=1.0×103kg/m3×10N/kg×0.11m=1.1×103Pa.
答:(1)物塊受到的浮力大小為0.4N;
(2)物塊的密度為0.8×103kg/m3;
(3)此時水對容器底的壓強1.1×103Pa.
點評: 本題考查漂浮條件、阿基米德原理和壓強公式的應用,這是中考必考題型,要熟練應用.
22.(8分)(2015•濰坊)建筑工人要向樓上運送貨物,為了省力,他在一個斜面上安裝了一個滑輪組,做成如圖所示的機械裝置,斜面的傾角為30°且固定在水平面上.工人用400N的力拉繩子,重為500N的貨物沿斜面勻速向上運動6m所用時間為20s,求此過程中
(1)重物沿斜面勻速運動的速度大。
(2)工人提升重物做的有用功;
(3)該裝置的機械效率.
考點: 速度的計算;有用功和額外功;機械效率的計算..
專題: 計算題;長度、時間、速度;功、功率、機械效率.
分析: (1)已知物體移動距離和運動時間,利用v=計算速度;
(2)已知物體的重力和升高的高度,根據(jù)公式W=Gh可求工人師傅做的有用功;
(3)已知拉力的大小和斜面的長度,根據(jù)公式W=FS可求工人師傅做的總功有用功與總功的比值就是斜面的機械效率.
解答: 解:
(1)物體移動距離s=6m,運動時間t=20s,貨物運動速度v== =0.3m/s;
(2)斜面的傾角為30°,根據(jù)直角三角形特點,物體在斜面移動6m,上升的高度h=s=×6m=3m,
工人所做有用功:W有用=Gh=500N×3m=1500J,
(3)由圖可知,滑輪組的n值為2,繩子自由端移動距離s′=nh=2×6m=12m,
工人所做總功:W總=Fs′=400N×12m=4800J,
裝置的機械效率:η= ×100%= ×100%=31.25%.
答:(1)重物沿斜面勻速運動的速度為0.3m/s;
(2)工人提升重物做的有用功是1500J;
(3)該裝置的機械效率31.25%.
點評: 本題考查有用功、總功、功率和機械效率的計算,關鍵是公式及其變形的靈活運用,要知道使用任何機械都不省功,還要學會從題目所給信息中找到有用的數(shù)據(jù).
23.(10分)(2015•濰坊)如圖所示,電源電壓保持不變,電阻R1為30Ω,小燈泡L標有“6V 3W”字樣.閉合S,斷開S1、S2,滑動變阻器滑片P移至最右端時,小燈泡L恰好正常發(fā)光,閉合S、S1、S2,滑片P移至最左端時,電路消耗的總功率為4.8W,忽略小燈泡電阻隨溫度的變化,求:
(1)電源的電壓及小燈泡L的電阻;
(2)滑動變阻器的最大阻值;
(3)閉合S,斷開S1、S2,移動滑片P,使滑動變阻器的電功率為0.72W時,電流表的示數(shù).
考點: 歐姆定律的應用;電功率的計算..
專題: 計算題;歐姆定律;電能和電功率.
分析: (1)閉合S,斷開S1、S2,滑動變阻器滑片P移至最右端時,小燈泡L恰好正常發(fā)光,即此時電流從電源正極出發(fā),經(jīng)過小燈泡、電流表、開關S回到負極,所以這是小燈泡的基本電路,故可判斷電源電壓,同時據(jù)燈泡正常發(fā)光,據(jù)P= 可計算小燈泡的電阻;
(2)閉合S、S1、S2,滑片P移至最左端時,電路有兩條路徑,即并聯(lián),一條是經(jīng)R1、S1、回到負極;另一條是經(jīng)S2、電流表、R回到負極,即小燈泡發(fā)生短路;故據(jù)電路消耗的總功率為4.8W,可計算出總電流,進而利用歐姆定律可以計算出R1的電流,進而計算出滑動變阻器R 的電流,據(jù)R的電流和電壓,結合歐姆定律可以計算R電阻.
(3)閉合S,斷開S1、S2,移動滑片P,使滑動變阻器的電功率為0.72W時,電流只有一條路徑,即經(jīng)過燈泡、電流表、變阻器、S回到負極,故假設此時變阻器接入電路的電阻是R′,此時電流表的示數(shù)為I,列出方程解決即可.
解答: 解:(1)閉合S,斷開S1、S2,滑動變阻器滑片P移至最右端時,小燈泡L恰好正常發(fā)光,即此時電流從電源正極出發(fā),經(jīng)過小燈泡、電流表、開關S回到負極,所以這是小燈泡的基本電路,即此時電源電壓就是小燈泡的額定電壓,即為6V;
據(jù)P= 可知,此時小燈泡的電阻是:RL= = =12Ω;
(2)閉合S、S1、S2,滑片P移至最左端時,電路有兩條路徑,即并聯(lián),一條是經(jīng)R1、S1、回到負極;另一條是經(jīng)S2、電流表、R回到負極,即小燈泡發(fā)生短路;
電路消耗的總功率為4.8W,據(jù)P總=U總I總得:I總= = =0.8A;
故通過R1的電流是:I1= = =0.2A;故通過滑動滑動變阻器的電流是:I=0.8A?0.2A=0.6A;
故滑動變阻器的最大電阻是:R== =10Ω;
(3)閉合S,斷開S1、S2,移動滑片P,使滑動變阻器的電功率為0.72W時,電流只有一條路徑,即經(jīng)過燈泡、電流表、變阻器、S回到負極,故假設此時變阻器接入電路的電阻是R′,此時電流表的示數(shù)為I,
即此時該電路的電流為:I=
此時變阻器的功率P=I2R′=0.72W;
故聯(lián)立上面兩個式子可得:I=0.3A;R′=8Ω;故此時電流表的示數(shù)是0.3A;
答:(1)電源的電壓為6V,小燈泡L的電阻12Ω;
(2)滑動變阻器的最大阻值10Ω;
(3)閉合S,斷開S1、S2,移動滑片P,使滑動變阻器的電功率為0.72W時,電流表的示數(shù)為0.3A.
點評: 本題考查了串并聯(lián)電路的特點和歐姆定律、電功率公式的應用,關鍵是開關閉合、斷開時電路連接方式的辨別,要注意燈泡正常發(fā)光時的電壓和額定電壓相等.
四、科普閱讀題(共6分)
24.(6分)(2015•濰坊)閱讀以下材料,回答問題:
混合動力型汽車
利用兩種或兩種以上能源的汽車稱為混合動力型汽車,通常指的是利用汽油和電池發(fā)動的車.該類型汽車,一般有一臺質(zhì)量較小且較為經(jīng)濟的汽油發(fā)動機與電動機,汽油發(fā)動機可以滿足大多數(shù)情況下行駛的需要,當需要更多的動力時,可以再由電動機提供,電動機由能重復充電的蓄電池供電.
有一種類型的混合動力型汽車,稱為“并聯(lián)混合動力型汽車”(如圖),該車的汽車發(fā)動機和電動機通過同一個變速器與車輪相連,何時使用汽油發(fā)動機、何時使用電動機、何時兩者同時使用,均由內(nèi)置電腦控制.這類汽車除了油箱里的汽油之外,不再需要外界其他能源,與電動汽車不同,你不需要將混合動力型汽車的蓄電池接到電源插座上去充電.普通汽車在制動時,汽車的動能全部轉(zhuǎn)化為內(nèi)能,混合動力型汽車在制動時,電動機作為發(fā)動機使用,把汽車的一部分動能轉(zhuǎn)化為電能,實現(xiàn)了對電池的充電.
(1)混合動力型汽車與普通汽車相比,具有哪些優(yōu)點(寫出兩點) 節(jié)約汽油、行駛費用低。
(2)并聯(lián)混合動力型汽車在水平面上制動時,汽車的動能轉(zhuǎn)化為 內(nèi)能 和 電能。
(3)并聯(lián)混合動力型汽車以速度v行駛,若汽油發(fā)動機與電動機同時提供動力,其功率分別為P1、P2,此時該車的牽引力F= 。
考點: 功率計算公式的應用..
專題: 功、功率、機械效率.
分析: (1)從節(jié)能、環(huán)保的角度作出分析和解答;
(2)混合動力型汽車在制動時,汽車的動能一部分轉(zhuǎn)化為內(nèi)能;電動機作為發(fā)電機使用,把汽車的一部分動能轉(zhuǎn)化為電能;
(3)根據(jù)P== =Fv求出牽引力.
解答: 解:(1)混合動力型汽車與普通汽車相比,具有的優(yōu)點有:節(jié)約汽油、行駛費用低、尾氣排放少、噪音小等;
(2)并聯(lián)混合動力型汽車在水平面上制動時,汽車的動能一部分克服摩擦轉(zhuǎn)化為內(nèi)能,另一部分通過發(fā)電機轉(zhuǎn)化為電能;
(3)若汽油發(fā)動機與電動機同時提供動力,其功率為P=P1+P2,
由P== =Fv得:
牽引力:
F== .
故答案為:(1)節(jié)約汽油、行駛費用低;(2)內(nèi)能;電能;(3) .
點評: 此題主要考查的是學生對短文的理解能力和功率計算公式的理解和掌握,基礎性題目.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chusan/266049.html
相關閱讀:2016年中考物理原子的核式模型專題訓練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