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全部文言文知識梳理與測試題(有答案)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九年級 來源: 高中學習網(wǎng)


初中語言知識梳理
1.孔子語錄(七上)
《論語十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yuè)乎 有朋自遠方,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
孔子說:“學習了(知識),然后按一定的時間去實習(溫習)它,不也高興嗎 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處(到這里),不也快樂嗎 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嗎 ?”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傳不習乎?” 】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呢? 跟朋友往是不是誠實呢 ?老師傳授的學業(yè)是不是復習過呢。”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
孔子說:"在溫習舊知識后,能有新體會,新發(fā)現(xiàn),憑借這一點就可以當老師了."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
孔子說:"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適從;只是空想?yún)s不讀書,就會有害.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
孔子說:"由,教給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態(tài)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聰明智慧."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 】
孔子說:"看見賢明的人,要想著向他看齊,看見不賢明的人要反省有沒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孔子說:"幾個人同行(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我要選擇他們的長處學習,看到自己有他們那些短處就要改正."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
曾子說:"士人不可以不胸懷寬廣,意志堅定,因為他肩負著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遙遠.把實現(xiàn)'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嗎 到死為止,(路)不也(走得)很遙遠嗎 "
【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
孔子說:"(碰上)寒冷的冬天,這以后(才)知道松柏樹是最后落葉的."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子貢問道:"有沒有一句可以終身奉行的話 "孔子說:"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討厭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別人身上."
【典型例題】
1、孔子教育弟子要終身奉行的一句話是:_______,__________。
2、曾子鼓勵門人要有遠大報負,一生都要為實現(xiàn)“仁”的理想而奮斗,他說:“            ,        。         ,       ?       ,       。俊
3、《論語》中強調(diào)學習要實事求是的精神,倡導謙虛態(tài)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孔子闡述學習與思考的辯證關系,認為兩者不可偏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古代治學的人非常注重品德修養(yǎng),曾子就曾說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孔子認為獨立思考很重要,他說:“__________,________!
7、當別人不了解甚至誤解自己時,孔子在《論語》中認為應當采取的態(tài)度:_________________。
8、生活中既要善于學習他人好的方面,又要善于從不好的方面吸取教訓,這正如《論語》中孔子的一句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孔子在《論語》中諄諄告誡我們:“________,_________”因此,我們只有應隨時隨地地注意向他人學習,虛心廣泛地向他人學習,才能不斷進步。那么,怎樣學習呢?應該“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全世界7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巴黎聚會發(fā)表宣言:“如果人類想要在21世紀活下去,必須回頭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闭垖懗鰞删淠荏w現(xiàn)孔子智慧與主張的名言:
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
11、如何對待別人的優(yōu)點有缺點呢?孔子在《論語》中告訴我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論語》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告訴我們向他人學習時應明辨優(yōu)劣,關于選擇。
13、儒家所倡導的待人接物的處世之道是:_________,_______。
14、胡錦濤總書記在北京會見自臺灣的國民黨人士時,引用《論語》中孔子的話“________,_________?”表達了他見到遠道而的朋友的喜悅之情。
15、孔子提倡“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在本中,孔子還有過類似的表述,這兩句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孔子強調(diào)尊重他人意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現(xiàn)實生活中,人們?yōu)榱吮砻鳌爸灰撔那蠼蹋教幎加欣蠋煛钡挠^點時,常引用《論語》中孔子的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孔子認為向別人學習,發(fā)揚長處避免短處,那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論語》中強調(diào)復習的重要性的句子是:________ ,________。
19、曾子每天從哪些方面反省自己?___________, ___________ , __________。
20、當我們見到“賢”與“不賢”時,應該怎樣去做?____________, _________。
21、寫出《<論語>十則》中關于從師的“從”和“改”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
22、強調(diào)責任重要性的句子是:_________, ___________。
23、提醒人們應該對朋友守信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24、《論語》給我們介紹了許多優(yōu)良的學習方法,請列舉幾例出:
①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桃花記(陶淵明) 
【譯】東晉太元年間,武陵郡有個人以打漁為生。(一天)他順著溪水劃船,忘記了路程的遠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長在溪的兩岸,長達幾百步,中間沒有別的樹,花草遍地,鮮嫩而美麗,落花紛紛。他非常詫異。繼續(xù)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盡頭。
桃林的盡頭正是溪水的發(fā)地,便出現(xiàn)一座,上有個小洞口,洞里仿佛有點光亮。漁人于是下了船,從洞口進去。起初,洞口很狹窄,只容一個人通過。又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明亮了。(呈現(xiàn)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寬廣的土地,上排百整齊的房舍,還有肥沃的土地,美麗的池沼、桑樹、竹林之類。田間小路交錯相通,(村落間)雞鳴狗叫之聲都處處可以聽到。人們在田野里往往,耕種勞作,男女的穿戴跟桃外面的人完全一樣。老人和孩子們都個個都安閑快樂。
(那里的人)見了漁人,感到非常驚訝,問他是從哪兒的。漁人詳細地作了回答,(有人)就邀請他到自己家里去,擺了酒,又殺雞做飯(款待他)。村里的人聽說了這么一個人,(就)都打聽消息。他們自己說他們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戰(zhàn)亂,領著妻子兒女和鄉(xiāng)鄰們到這個跟人世隔絕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斷絕了往。(他們)問現(xiàn)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至于魏、晉兩朝就更不用說了。漁人把自己聽到的事一一詳細地告訴了他們,(聽罷)他們都感嘆起。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漁人請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飯(款待他)。漁人逗留了幾天后,向村里人告辭。(臨別時)村里人囑咐他道:“(我們這個地方)不值得對外邊的人說啊!
(漁人)出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順著時的路劃回去,處處都做了記號。到了郡城,去拜見太守,報告了這番經(jīng)歷。太守立即派人跟著他去,尋找先前所做的記號,竟然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的)路了。
南陽人劉子驥是個志向高潔的隱士,聽到這件事后,高高興興地打算前往。但未能實現(xiàn),不久,他因病去世。此后就再也沒有人探尋(桃花)了。
【主要內(nèi)容】本虛構了一個與世隔絕的理想社會,帶有傳奇色彩。全以武陵漁人進出桃花的行蹤為線索,把發(fā)現(xiàn)桃花的經(jīng)過,進入桃花并在桃花的經(jīng)過,離開桃花后再尋桃花的情形串連在一起,故事曲折回環(huán),懸念迭起,引人入勝。
【主題思想】作者虛構了一個景色優(yōu)美、土地肥沃、資豐富、民風淳樸、沒有剝削、沒有壓迫、沒有戰(zhàn)爭、人們和平生活,自食其力,自給自足、自由幸福的理想社會(怎樣的社會)。表達了作者對黑暗現(xiàn)實的不滿,對沒有剝削、沒有壓迫、沒有戰(zhàn)爭、人們和平生活,自食其力,自給自足、自由幸福的理想社會向往(寄托的感情)。作者寫這篇為了寄托了自已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意愿。同時也與當時社會現(xiàn)實形成對比,表達作者對當時黑暗社會的不滿與批判(寫作目的)。作者的這一理想在客觀上反映了人民擺脫壓迫,擺脫剝削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它又帶有一定的復古傾向,在階級社會中也只能是一種幻想,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客觀評價)!                          
【寫作技巧】作者采用了層層設疑的寫法。開頭雖然交代了故事發(fā)生的時間和地點,但并未確切指出年代和地名;主人公也只說他是個漁人,不著姓名,這些都無從查考。接著寫桃林奇景,這段景物帶有神秘色彩,暗示將會出現(xiàn)“奇境”,為漁人進入桃渲染了氣氛,也為桃美好作了鋪墊。 景色似為人間所有又似為人間所無,又不說出它的確切地點,因為漁人已“忘路之遠近”。寫桃林的通道更為奇特,洞口小而“仿佛若有光”,路“極狹”而可“通人”,正是“洞天福地”的景象。待到漁人進入桃后,眼前出現(xiàn)的又是一幅活生生的人間生活的圖景。可是,后漁人出而復尋,本已做好的標記卻又全部消失,桃似乎又成了一個虛無縹緲的世界,無跡可尋。最后再虛寫一筆,說高士劉子驥“欣然規(guī)往”,給好奇的讀者帶微茫的希望,但劉子驥又“未果”而“病終”。這是作者有意添加的一個尾聲——有這位真實的歷史人物出作證,故事就更顯得亦真亦幻,傳奇色彩也就變得更濃了。這樣一,桃這個虛實難定的境界就真的成為“千古之謎”了。這種層層設疑的寫法,表達了作者希望在現(xiàn)實中看到一個理想社會的思想感情,也能激發(fā)讀者的興趣。
【結構】本以漁人進出桃花的行蹤為線索。
第一段:寫漁人捕魚時偶然發(fā)現(xiàn)桃花林的經(jīng)過。這是故事的開端。
第二段:寫漁人進入桃花以及看到的桃花的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風尚。這是故事的發(fā)展。
第三段:寫漁人訪問桃花,在桃花做客及辭去的經(jīng)過。這是故事的進一步發(fā)展。
第四、五段:寫漁人離開桃花后,太守等人先后探訪桃花未果的情形。這是故事的結局和尾聲。
【典型例題】1、下列加點詞意思相同的項是(  。
【為】捕魚為業(yè)  為具言所聞  不足為外人道也  念無與為樂者 全石以為底  或異二者之為   以君為長者  釀泉為酒  俱為一體  及為忠善者  何不為也
【鮮】芳草鮮美  陶后鮮有聞  無鮮肥滋味之享  
【窮】蟬則千轉不窮  窮冬烈風  而樂亦無窮也  所識窮乏者得我歟 欲窮其林
【盡】一食或盡粟一石 進盡忠言   林盡水
【屬】桑竹之屬 屬引凄異  屬予以記之  忠之屬也
【具】百廢具興  為具言所聞  具答之
【絕】此絕境 沿溯阻絕 絕?多生怪柏 哀轉久絕 天下獨絕  猿則百叫無絕 往而不絕者
【間】遂與外人間隔  其間千二百里  飛漱其間  又何間焉  時時而間進
【足】不足為外人道也  力不足  足膚皸裂而不知  甲兵已足  以中有足樂者
【志】處處志之   尋向所志  忠志之士  志慮忠純  苦其心志
【尋】尋向所志  尋病終    
【舍】便舍船   屋舍儼然   舍生而取義者也
2、用語段中的原句回答。
(1)表現(xiàn)“村人”熱情待客的句子有:                       
(2)中桃花中人的精神狀態(tài)的句子是:           
(3)能體現(xiàn)“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理想中的大同的句子是:             
(4)最能反映作者社會理想的句子是:                            
3、第一段,回答問題:
① 依據(jù)中描述,準確說明進入桃花的洞口所在的位置。
答:                  
②第一自然帶有神秘色彩的景物描寫有什么用?
答:                       
③第四段中“漁人甚或異之”的原因有哪些?請用自己的話作答:
答:               
4、第二段,回答問題:
① 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對桃花中的人們進行描寫的? 從哪兩方面表現(xiàn)世個桃的?答:     
②作者筆下的桃花具有怎樣的特點?
答:             
5、閱讀第三段,回答問題:
① 段第三段主要寫兩方面的內(nèi)容:
一是:        ;二是:            
②“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這句話中沒有交代漁人的答語,試說說漁人是怎樣回答的。
答:                  
③漁人臨走時,桃人叮囑說“不足為外人道也”,其用意是什么?
答:           
④“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睗O人說了些什么?為什么皆嘆惋?
答:            
⑤你是如何理解桃花人“不復出焉”的原因?
答:                      
⑥你從“設酒殺雞作食”、“咸問訊”“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中讀到了哪些信息? 答:   
⑦“此中人語去,不足為外人道也”表現(xiàn)桃花人怎樣的心理?
答:            
8、閱讀第四段,回答問題:
① “詣太守,說如此”這句話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內(nèi)容?                  
②漁人離開桃花后,“便扶向路”,又“處處志之”,而后“尋向所志”卻“不復得路”。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什么?
答:                          
③結尾寫劉子驥尋訪桃花“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后人據(jù)此概括出一個成語:_____,出自于本且借指不受外界影響的地方或美好的境界的一個成語是__。
④劉子驥與陶淵明是同時代的人,最后寫劉子驥要去找桃花,目的何在?
答:           
7、閱讀全,回答問題:①(1)桃花美好的地方在哪里?(2)通過哪些具體描寫表現(xiàn)出?
答:  
②《桃花記》是陶淵明富有浪漫色彩的敘事散是理想化的小農(nóng)經(jīng)濟下的田園生活,在藝術構思上最為明顯的是一個“奇”字,試舉出三處“奇”。
答:              
③ 作者在二千多年前就為我們規(guī)劃出一個美好的世外桃,并成為后人羨慕、追求的目標,由此,你能夠看出作者追求怎樣的人生理想?
答:                          
④“桃花”是作者虛構的理想世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為什么還要寫它呢?
答:      
⑤作者生活在東晉末年,當時社會政治黑暗,戰(zhàn)亂頻繁,民不聊生。聯(lián)系當時的社會背景,說說為什么桃花是當時的理想社會?我們今天應當怎樣評價?寫一段話表明你的看法。答:         
⑥ 結合,談一談你對“世外桃”這個成語的理解?
答:               
⑦在現(xiàn)代生活中,有人對自己周圍發(fā)生的事情茫然不知,他的朋友說:“你‘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竟成了桃花中人了!边@個人說的話意思是什么?用簡潔的話回答。
答:          
⑧陶淵明在封建人中屬特立獨行的人,他的哪方面行為最能表現(xiàn)他這一性格特征?
答:      
⑨聯(lián)系本,如何理解《五柳先生傳》中“銜觴賦詩,以樂其志”的“志”,《飲酒》中“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真意”,《歸園田居》中“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的“愿”?答:         
⑩“桃花”是自然美景,更是人世佳境,是對人類大同世界的憧憬,是對理想人生夢幻。請描寫心中理想的人生境界,并說說如何實現(xiàn)?
答:        
11、本是作者虛構的故事,但作者卻把它放在“晉太元中”這樣一個確切的年代里,你認為有何作用?
答:                       
12.第一自然節(jié)作者先描繪了桃林的美景,再引入對桃花的描述,為什么?
答:                              
13.你認為作者筆下的桃花寄托怎樣的社會理想?這個理想在當時條件下能實現(xiàn)嗎?
答:                                                                                                            
14.為什么桃花的人聽了漁人的話后皆嘆惋?
答:                                     
15.漁人由洞口進入桃花,而出去后不復得路,作者為什么這樣安排?
答:                     
16.后人把《桃花記》的故事凝縮成一個成語,是什么呢?現(xiàn)在是什么意思?
答:                           
17.中最能體現(xiàn)桃人與世隔絕的句子是:                                 
18.請根據(jù)理解分別以“歸隱田園”“安貧樂道”為尾詞,寫一組不少于九言的對偶句:
                          
19.世外桃一直是人們所追求和向往的理想場所。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在我國四大古典名著中,各有一處這樣的所謂“世外桃”,請一一列舉出,并說說都是何人所居。
答:                                                   
20.中,桃人為何叮囑漁人“不足外人道也”?
答:                             
21.中共設置了幾個懸念?請列舉出其中任何兩個,并說一說這些懸念在中的作用。
                      
22.最后寫劉子驥要去找桃花,其目的是什么?
答:                           
23、請你用自己的話,說出桃花人與漁人的交談都涉及了哪些內(nèi)容。
答:                                                                        

答案2、(1)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2)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3)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4)其中往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3、① 桃花洞口位于武陵桃花林小溪盡頭。
②這段景物描寫帶有神秘色彩,暗示將會出現(xiàn)奇境,為漁人進入桃渲染了氣氛,也為桃美好作了鋪墊。
③以前未見過桃花;桃花林面積之廣;桃花林沒有其他樹種;景色優(yōu)美。
4、① 一是活動(往種作),二是穿戴(男女衣著,悉如外人),三是精神狀態(tài)(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從桃的生活環(huán)境 和社會風尚兩方面表現(xiàn)世外桃的美好.
②環(huán)境優(yōu)美,和平寧靜,人民熱情好客,生活富足安康,安定快樂。
5、① 桃花中的社會風尚;二是:村人自敘此避難的經(jīng)過。
②村人問“今是何世”,漁人當答以“今是晉”;村人會接著問“秦之后即晉乎”,漁人再答曰:“否,秦之后尚有漢魏,魏之后方為晉!
③桃的人不想讓外人進干擾和破壞他們目前的和平、寧靜的生活,不想把外面的人世紛爭帶進桃。
④漁人說的是秦末以的歷史。桃中人嘆惋的是:為桃外的世界如此動亂、黑暗而嘆惋,為桃花外的人一直過著痛苦生活而嘆惋。
⑤躲避戰(zhàn)亂,這里民風淳樸,不受壓?,自由快樂。
⑥桃人熱情好客,富足安康。
⑦不愿與外界交往,怕外人打擾他們和平安寧幸福的生活。
8、① 包括自己發(fā)現(xiàn)桃村的經(jīng)過、村中的生活情狀,還會談到他歸途中做標記的事。
②作者這樣寫的目的,一是使人覺得桃花是一個似有而無、似真而幻的所在,增添了神秘色彩。二是暗示這是一個虛構的無法實現(xiàn)的理想世界,現(xiàn)實是不存在的。       ③無人問津    世外桃
④使人覺得桃可望而不可及,給桃增添了奇異的色彩。
7、①(1)自然環(huán)境:優(yōu)美富饒。 社會環(huán)境:安定和平。 人環(huán)境:自由快樂。 (2) 通過作者對桃花美好景色的描寫(第二段)和對桃花中淳樸民風的描定(第三段)表現(xiàn)出的。
②(1)環(huán)境奇美。(2)與世隔絕多年。(3)待漁人如此熱情。
③ 追求一種和平寧靜,沒有剝削,沒有壓?,沒有戰(zhàn)亂從平等的理想世界,因為作者所處時代戰(zhàn)爭頻繁,作者有志不得施展,只有寄托在作品中。
④為了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廣大人民的意愿。同時也與當時社會現(xiàn)實形成對比,表達作者對當時黑暗社會的不滿與批判。)
⑤桃花是一個作者虛構的、和當時生活現(xiàn)實相對立的理想社會,這里的生活是當時乃至整個封建社會人民理想中的社會生活,寄托了作者的社會理想,也反映了廣大人民反對壓迫、反對戰(zhàn)爭的愿望,同時批判了當時的黑暗社會,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它只是一種幻想,在階級社會里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
⑥它代表作者對黑暗現(xiàn)實的不滿,對和平安寧,沒有戰(zhàn)爭,沒有壓?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反映了廣大勞動人民的美好愿望。
⑦說他與世隔絕,孤陋寡聞,不問世事 
⑧厭惡官場,不為五斗米折腰而毅然逃祿為耕。
⑨陶淵明在這幾篇作品中都寄托了自己的社會理想,即遠離黑暗現(xiàn)實,擺脫官場的束縛,向往一種恬淡自然、與世無爭、自得其樂的田園生活。
⑩(提示:先寫心中圣景,后敘實現(xiàn)途徑。)
11、是為了增加故事的真實性;達到令人想往的目的。
12.這個描寫充滿了神秘色彩,令人好奇,為下描寫桃花作鋪墊。
13.陶淵明筆下的社會的確是理想的社會,在這個社會里,沒有壓迫,沒有剝削,沒有紛擾;人人都各盡其能地勞動,老老少少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與人之間都極融洽而友好。在當時的條件下這樣的理想社會是無法實現(xiàn)的。
14.為桃花外的世界如此動亂、黑暗而嘆惋,為他們一直過痛苦的生活而嘆惋。
15.說明桃花不是現(xiàn)實存在的,是虛構的社會。
16.世外桃”借指不受外界影響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17.(見漁人,乃大驚;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9. 淵明采菊躬耕歸隱田園;五柳賦詩飲酒安貧樂道
10.諸葛亮所居住的南陽;一百單八將聚義梁;賈寶玉及眾姐妹住的大觀園;孫悟空住的花果等。
11. 擔心外界的戰(zhàn)亂危及桃園,破壞這和平安寧、美好幸福的生活。
12.(答出兩個懸念即可)
13.使桃花增添神秘感,讓人覺得桃花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14、①桃花人問漁人從哪里。②挑花人向漁人說明自己到桃花的原因。③桃花人向漁人詢問外界的情況。④桃花人囑咐漁人不要向別人提起這里的情況。

3.陋室銘 劉禹錫(八上)
【譯】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陀忻凰灰欢ㄒ,有龍(居。┚陀徐`氣了。這是簡陋的房子,只是因為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簡陋了)。苔痕碧綠,長到階上,草色青蔥,映入簾里。與我談笑的都是博學的人,往的沒有不懂學問的人?梢詮椬嗨貥愕墓徘,閱讀珍貴的佛經(jīng)。沒有(嘈雜的)音樂擾亂雙耳,沒有官府的公勞累身心。(它好比)南陽諸葛亮的草廬,西蜀揚雄的玄亭。孔子說:有什么簡陋的呢?
【主要內(nèi)容】簡要而生動地描述了這間“陋室”清幽環(huán)境和室內(nèi)生活圖景。
【主題思想】通過對陋室環(huán)境及室內(nèi)生活情景的描寫,表現(xiàn)了作者高潔傲岸的節(jié)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字里行間也流露出諷刺現(xiàn)實的意味。
【結構】全分三層:開頭運用類比立論,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概括全主旨。接著從居室環(huán)境的清幽、交友的品位、生活情趣的高雅和遠離世俗官場四方面描寫“陋室不陋”。最后連舉三位古人證明“陋室”不陋。(“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這是例證,聯(lián)系上還看見出作者有自況之意;再引孔子的話作結,更具有雄辯的力量。這樣引述既巧妙地回應了開頭“惟吾德馨”一句,又顯得含蓄無窮,發(fā)人深思。本的全篇旨意是從孔子“君子居之,何陋之有”這句話生發(fā)而,作者以此結住全,顯得立意高遠,無懈可擊。但引中略去前半句,而只用后半句,是因為“君子居之”的意思已經(jīng)包含在全篇之中,略去后才有余味。)
【寫作技巧】本運用托物言志的寫法,通過對陋室環(huán)境及室內(nèi)生活情景的描寫,表現(xiàn)了作者高潔傲岸的節(jié)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字里行間也流露出諷刺現(xiàn)實的意味。
開頭運用比興的手法引出全主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疤凵想A綠,草色入簾青”兩句運用對偶和擬人的手法描寫居室環(huán)境的清幽。“談笑有鴻儒,往無白丁”兩句襯托主人德才兼?zhèn),表明主人高雅脫俗的情懷!翱梢哉{(diào)素琴,閱金經(jīng)。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運用類比手法,正反對照、虛實相生,表現(xiàn)了作者恬淡閑適、安貧樂道的情趣以及對燈紅酒綠生活的鄙棄!澳详栔T葛廬,西蜀子云亭”。 兩句既是用事例證明“陋室不陋!备岛髡叩倪h大志向。最后引用孔子的話再次表明自己的觀點、態(tài)度,回應“德馨”,言盡而意無窮。
【典型例題】
1.下列加點詞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A、【素】則素湍綠潭   天下縞素  可以調(diào)素琴
B、【金】浮光躍金  閱金經(jīng)
C、【亂】猿鳥亂鳴  人影散亂  茍全性命于亂世  行拂亂其所為  自云先世避秦時亂  無絲竹之亂耳  吾視其轍亂
D、【勞】無案牘之勞形  勞其筋骨
E、【形】而形貌?麗  無案牘之勞形   岳潛形
F、【上】苔痕上階綠  負勢競上  上下天光  受上賞
G、【名】有仙則名 故雖有名馬  名之者誰
1、理解默寫:
①中描寫室主人情趣高雅的句子是:可以調(diào)素琴,閱金經(jīng)。
②點明主旨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中點明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從中可以看出作者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答: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他是一個坦蕩樂觀、安貧樂道、不屑與世俗同流合污的人。
3.表達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通過對陋室的描寫,極力形容陋室不陋,表達作者高潔傲岸的節(jié)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4、中的“、水”、“龍”“仙”分別指的是什么?
自然條件;品德高尚的人
5、試做分析“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钡难酝庵狻
作者對官僚們尋歡作樂生活的批判。
6.在物質(zhì)生活日益豐富的今天,如何看待作者的道德情操?
答:作者的道德情操是“惟吾德馨”。在物質(zhì)生活豐富的今天,我們應要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多參加有意義的活動,多閱讀一些健康的書籍,開闊視野,陶冶自己的情操,不做低級無聊之事等。(圍繞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方面談即可)(如果持否定態(tài)度,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給分)
7.作者最后引用孔子的話的目的何在?
答:表明陋室不陋,進而體現(xiàn)作者保持高尚情操的愿望和安貧樂道的生活情趣。
8.本意在說明每個人都應有自己高尚的情操,讀完本后你有何感想?
答: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信仰”都應有自己高尚的情操,不應因外界因素的改變而改變自己的信仰和高尚情操,我們應該讓自己的生活充滿情趣。

4.愛說 周敦頤(八上)
【譯】水上、地上各種草木的花,可愛的很多。晉朝的陶淵明唯獨喜歡菊花。自唐朝以愛以,世人大多喜愛牡丹。我則唯獨喜愛花--從淤泥里生長出,卻不受泥的沾染;它經(jīng)過清水洗滌,卻不顯得妖艷;(它的莖)內(nèi)空外直,沒有(纏繞的)蔓,(也)沒有(旁兔逸的)枝;香氣遠播,更顯得清芬,它筆直地潔凈地立在水中,(只)可以從遠處觀賞,卻不能貼近去玩弄啊。
我認為,菊花是花中的隱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貴者,是花中君子。唉!對于菊花的愛好,陶淵明以后很少聽到。對于花的愛好,象我一樣的還有誰呢?對于牡丹的愛,那當然是有很多的人了!
【主要內(nèi)容】通過對的形象和品質(zhì)的描寫,歌頌了花堅貞的品格,從而也表現(xiàn)了作者潔身自愛的高潔人格和灑落的胸襟。
【主題思想】作者運用托物言志的寫法,賦予美好的形象,含蓄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態(tài)度:他既不愿像陶淵明那樣消極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種追逐功名富貴,他要在污濁的世間獨立不移,永遠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結構】這篇可明顯分為二部分:前一部分描繪花高潔的形象;第二部分揭示花的象征義,分評三花,并以自況,抒發(fā)了作者內(nèi)心深沉的概嘆。
本法極為嚴密。開篇說:“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這是總提,為下將要說到的“菊之愛”“牡丹之愛”“之愛”張本,是入題的準備。接下,先以陶淵明愛菊和世人愛牡丹二事作烘托,然后用“予獨愛”一語道出作者心意,這是入題。循此繼進,自然說到的種種可貴之處。從“之出淤泥而不染”至“亭亭凈植”幾句,在描寫中滲透作者對的無限贊美之情,突出了的潔凈、單純、雅致,“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則總括的品格。既有此品格,菊和牡丹又如何呢?由此又引申出一層新意:“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花之君子者也。”三者都具有象征不同人群的意義。到篇末,作者含蓄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態(tài)度:他既不愿像陶淵明那樣消極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種追逐功名富貴,他要在污濁的世間獨立不移,永遠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寫作技巧】在寫法上,《愛說》具有“說”這一體的共同特點,即托物言志。從“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濃墨重彩描繪了的氣度、的風節(jié),寄予了作者對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棄貪圖富貴、追名逐利的世態(tài)的心理和自己追求潔身自好的美好情操。同時,還運用了對比,襯托的手法,在中幾次以菊、牡丹襯托之美;以“牡丹之愛”反襯“之愛”。“菊之愛”有兩重含義:一是做一個避世的隱士;二是像陶淵明那樣保持獨立的人格,“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還把菊花的隱逸,牡丹的富貴和花的高潔相對比,使“愛”之一主題得以加深,沒有空洞的說教,而是通過三種形象的對比,起到了突出中心,加深立意的作用。而且,以一個“愛”字貫通全,使得結構謹嚴。中的現(xiàn)象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作者正是從這個整體出發(fā),得出了“可遠觀而不可褻玩”這個結論的;又據(jù)這個結論將比作花中的君子,使具有象征君子美好品德的意義。具體地說,“出淤泥而不染”象征君子身處污濁環(huán)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隨俗浮沉的品質(zhì);“濯清漣而不妖”象征君子的莊重、質(zhì)樸,不嘩眾取寵,不炫耀自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君子的特立獨行,正直不茍,豁達大度;“香遠益清,亭亭凈植”象征君子美好的姿質(zhì)。所有這些象征的內(nèi)容都是通過聯(lián)想而產(chǎn)生的,關鍵在于要把握的整體形象,然后仔細尋味;聯(lián)想愈豐富,作者心目中的君子的形象就變得愈鮮明。
本從始至終以“菊之愛”“牡丹之愛”襯托“之愛”,層層深入地寫,其中涵蓋了大量社會現(xiàn)象,雖短而意蘊無窮,這種寫法也很值得品味。
【典型例題】
1、下列加點的詞語意想相同的項是(  。
【益】益慕圣賢之道  有所廣益! ≈劣谡遄脫p益   曾益其所不能
【清】香遠益清   濯清漣而不妖   清榮峻茂   回清倒影
【凈】風煙俱凈   亭亭凈植
【宜】誠宜開張圣聽   宜乎眾矣
1:①點明全主旨的句子:,花之君子者也。
②說說這句話的言外之意。
牡丹,花之富貴者也……牡丹之愛,宜乎眾矣。作者這種寫法頗似“一字褒貶”,中只說牡丹是“花之富貴者”,此外別無貶辭,但從“宜乎”一語卻可以看出他對世風的鄙視。
2.類似于“”花這種品格的人很多,除本的作者外,你還知道誰,就他(她)的一句詩、詞、談談他(她)的思想品德。
答:比如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表現(xiàn)了他安貧樂道,陶醉于大自然,陶醉于田園生活的情趣。
4.作者認為“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花之君子者也!蹦阃庾髡叩挠^點嗎?說說理由。
答:(同意不同意均可,只要能答出新意,理由充分即可。)比如不同意,我認為牡丹才是花中君子,它不為惡勢力屈服,雖遭貶,仍不改其志,按照自身的規(guī)律開花。嬴得花中美譽。等等。
6.《愛說》中滲透著幾種人生觀?結合現(xiàn)實生活,談談你的人生觀。
答:三種:隱逸的人生觀;貪圖富貴的人生觀;不與世俗同流合污,潔身自好的人生觀。談自己的人生觀,只要積極向上,聯(lián)系實際,言之有理即可。
7.作者認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這與孟子認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看法相反。你同意哪種觀點,談談你的看法。
(答案不一,選擇一種觀點,只要有道理就可。)
8、用自己的語言概括作者贊揚的花的高貴品質(zhì):身處污濁環(huán)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隨俗浮沉;莊重、質(zhì)樸,不嘩眾取寵,不炫耀自己;特立獨行,正直不茍,豁達大度;姿質(zhì)美好。美名遠揚,令人敬重而不敢輕侮。
2、作者在第一段中從(生活環(huán)境、體態(tài)香氣、風度氣質(zhì)等方面描寫的形象,賦予以美好的品質(zhì),意在表達作者(潔身自好,不慕名利)的品質(zhì).婉曲地批判了(趨炎附勢,追求富貴)的世風.①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語句是□□□□□□. ②比喻君子美名遠揚的語句是□□□□. 作者愛,不僅是傾心于它的(外貌)更主要的是看到了它的(內(nèi)質(zhì)).
3、前后照應,"予獨愛"和(之愛,同予者何人)一句照應,"牡丹之愛,宜乎眾矣"和(世人甚愛牡丹)一句形成照應."眾"和(獨)相照應.
4、中對花的描寫有什么作用?
答:通過描寫的形象,賦予以美好的品質(zhì),進而以花喻人,揭示作者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品質(zhì)。
5、"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說明花有什么特點 ? "出淤泥而不染"寫出了花什么樣的品格?
答:莊重而高雅.不與世俗同流合污.
6、從作者對的贊美看,這種"君子"應具備怎樣的品格?君子應該是怎么樣的人?
答:鄙棄貪圖富貴,追求名利的世風,潔身自好,保持堅貞氣節(jié)和高尚品質(zhì).君子應是品德高尚的人"
7、將菊、牡丹、擬人,用高尚品格的“”自況,目的是:委婉批判當時趨炎附勢,追求富貴的世風。
8、三次用菊和牡丹襯托,各有什么作用?(3分)
第一次襯托,表現(xiàn)自己獨愛花,與眾不同;第二次襯托,顯出花品格高出百花;第三次襯托,借以慨嘆世上沒有別人像自己這樣鐘情花。
9、中寫花,為什么還提到了菊和牡丹呢?
答:用菊和牡丹襯托突出的高潔品質(zhì)。表達自已潔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態(tài)度,含蓄而突出地表現(xiàn)了的主旨。
10、本將花的形象比擬人的品質(zhì),,菊,牡丹各比擬怎樣的生活態(tài)度?
答:比擬不慕免得,潔身自好的生活態(tài)度;菊比擬隱逸的生活態(tài)度;牡丹比擬貪慕富貴的生活態(tài)度。
11、作者把""與"牡丹"對舉,其用意何在?
答:批判貪圖富貴追名逐利的世風,表明自己潔身自好的品格。
12、"之愛,同予者何人 "表達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知音甚少的無限感慨。
13、 "牡丹之愛,宜乎眾矣."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作者對追求勢力,追求富貴的庸俗世風的鄙棄。
14、中作者對"牡丹"與"菊花"的態(tài)度是否相同 談談你的理解。
答:不同, 中"菊"是正襯,盡管作者不愿意隱逸,但也不反對.中的"牡丹"是反襯,因為它是追求名利,貪圖富貴的象征,所以作者對它的態(tài)度是非常鮮明的反對.
15、作者不愿隱逸,也不貪莫富貴,那么他所追慕的是什么?
答:追求在污濁的世間,堅貞不渝地保持自己正直的操守。
16、"獨愛","獨愛菊"兩個"獨"字,表現(xiàn)了他們怎樣的生活態(tài)度?
答:表現(xiàn)出他們遺世獨立,決不隨波逐流的態(tài)度,同時又相對表明周敦?不同于陶淵明的生活態(tài)度。
17、第二段用了怎樣的表達方式?和上一段關系怎樣?
答:議論,抒情.第一段描寫""的形象,第二段點明""的含義,揭示中心。
18、舉例說明第二段所運用的修辭方法。
答:(1)反問:同予者何人 (2)排比:菊……花之君子者也.(3)比喻: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4)對比:之愛,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19、結尾處,修辭和表達上有什么特點?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運用排比修辭,反問句式;表達作者不與世俗同流合污,不追求富貴的思想感情。
20、在中作者把""作為一種高貴品質(zhì)的象征,作者在這里運用了什么寫法?目的何在 (表達了作者怎樣思想 )?
答:托物言志;在的形象中寄予了自己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節(jié)操.
21、中說:"自李唐世人甚愛牡丹"和"牡丹之愛宜乎眾矣"說明當時怎樣的社會現(xiàn)象?
答:趨炎附勢,追求富貴的社會現(xiàn)象.
22、面對腐朽的社會,陶淵明選擇了"隱逸",而周敦?則選取了大膽的面對,你贊同誰的做法,請談出你的觀點。答:(提示,可任選一種,談出充分理由)
23、子認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與周敦?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看法相反,你同意哪種觀點,談談你對這兩種看法的認識.
答:(提示,可任選一種,談出充分理由)
24、"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常用比喻什么社會現(xiàn)象?請你結合社會實際就"染"與"不染"問題從正反兩方面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舉例,談談感想。
答:比喻人在混濁不良的環(huán)境中能一塵不染,潔身自好的現(xiàn)象.提示:"染"自己私欲膨脹像成史杰那樣沾染社會不良習氣而墮落腐敗走向犯罪道路."不染"要不貧不占像汪洋湖那樣清正廉潔,成為對人民有用的人.
25、用"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鞭策自己,談談做人的道理。
答:提示,做人要胸懷坦蕩,光明磊落,正直積極向上.不滋生私欲的枝杈,做益于人民的人.
26、作者在中為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托物言志,用""自比,又用"菊"和"牡丹"襯托.聯(lián)系你自己的志趣和追求,寫出你最喜愛的一種話,并用一句富有哲理的話概括它的特點.
答:提示,本是開放性試題.但要求是表明自己志趣的花,需和品格,志向聯(lián)系起,不要單純答喜歡的花.第二小問需有哲理性.
27、作者借本表達了怎樣的人生志趣 你認為這種思想的現(xiàn)實意義是什么?
答:潔身自好,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經(jīng)常會面對是否隨波逐流的選擇,學習作者的君子之風,高潔而莊重,可讓我們的人生之路上多一些高尚之舉.

5.記承天寺夜游 蘇軾(八上)
【譯】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的夜晚,我脫了衣服,打算睡覺,這時月光照進門里,(十分美好),我高興地起走到戶外。想到?jīng)]有人與我同樂,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張懷民。張懷民也還沒有睡覺,(于是)我們一起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的柏樹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錯的藻、荇。哪一夜沒有月光?哪里沒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倆這樣的閑人啊。
【主要內(nèi)容】本寫于作者被貶黃州期間。僅84字,卻創(chuàng)造了一個清幽寧靜的藝術境界,傳達了作者復雜微妙的心境。
【主題思想】理解本所要傳達出的思想,應該理解“閑人”的含義。“閑人”,即清閑的人,這里并非是指閑極無聊、無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著復雜的意味。首先,“閑人”指具有閑情雅致的人。作者與張懷民欣賞月夜景致時感慨到“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北砻嫔鲜亲猿暗卣f自己和張懷民是清閑的人,閑無事才出賞月的,實際上卻為自己的行為而自豪——月夜處處都有,有了人的欣賞才有美,只有此時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運的,因為有情趣高雅的人欣賞它。其次,“閑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涼心境。
【結構】“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睍r值冬初,寒意森森,正“解衣欲睡”之時,月色悄然入戶,于是作者“欣然起行”!靶廊弧睂懫渑d奮喜悅之情!澳顭o與為樂者”,“念”由“行”轉化而,寫出心理活動的變化過程,情也顯得跌宕起伏。作者也許在想:究竟與誰一起賞月,才不致辜負如此良夜?在這貶居的寂寞中,誰又能與我共同賞月呢?“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這是作者“念”的結果,下筆十分輕淡,實則意味深長!皯衙褚辔磳,相與步于中庭”,月光下的漫步,該是如何一種心情!“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胺e水空明”寫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橫”寫竹柏倒影的清麗淡雅。作者以高度凝練的筆墨,點染出一個空明澄澈、疏影搖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昂我篃o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绷攘葦(shù)語,意味雋永: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閑——種種難言的感情盡在其中;語言凝練,含蓄深沉,精美傳神。
【寫作技巧】本運用寄情于景的寫法表現(xiàn)自己郁郁不得志的悲涼心境。在寫景時處處緊扣“月”字寫夜游,寫月夜之景,不是明寫,而是暗寫,別具匠心地從竹柏影入手,使之推見月色空明。
【典型例題】 
1.全以“月光”為線索,依據(jù)作者的行蹤,以詩的筆觸描繪了夏夜月光圖,創(chuàng)設了一種清冷皎浩的意境,表達了作者曠達心境。
2.中描寫月光美景的語句是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3.表達作者微妙復雜的感情語句是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主旨句)
4.用簡潔的語言概括作者的復雜感情。(曠達胸懷)(1)貶謫悲涼。(2)人生感慨。(3)賞月喜悅;(4)漫步悠閑。
5.請用橫線在中畫出描寫作者心理感受的句子,并說說它傳達了作者怎樣的心聲。
答:念無與為樂者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一方面,作者慨嘆知音難覓。另一方面,作者當時雖貶,心情抑郁,但仍不失進取心,借以美景排遣抑郁之情。
6.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有“微斯人,吾誰與歸?”的感慨,請在中找出與此意義相近的一句,抄寫在下面橫線上。
(念無與為樂者。)
7.根據(jù)你對本的理解,請分別以“奇趣”和“閑情”為尾詞寫一組不少于七言的對偶句。
(將影作藻見奇趣,以水喻月抒閑情。)
8.在我國學史上,有很多詩人對月有獨特的感受,借月抒發(fā)自己的感情,請舉出兩個這樣的例子,注明出處和作者。
明月松間照 ,清泉石上流。(王維《居秋瞑》)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靜夜思》)
9.從“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句中的“閑人”兩字,你能體會到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從“閑人”二字可看出作者用惋惜無人賞月暗諷那些汲汲于富貴功名的世俗中人,同時也把自己政治失意后的孤高情懷寄托其中,表現(xiàn)一種隨緣自適,瀟灑自如的人生態(tài)度。
10.“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蹦銓@句話有怎樣的理解?
答:明月是經(jīng)常有的,美景也是經(jīng)常在的,但人們的心情不同,欣賞景物的感受也不同,作者與張懷民當時都被貶官,有職無事,是個閑人,作者雖被貶,卻能從隨處可見的景物中,得到美的享受,并描繪如此充滿詩情畫意好,表現(xiàn)出作者豁達寬廣的胸襟。
11.此為作者遭貶之后所作,作者此時心情應抑郁才對,可作者卻“欣然起行”,不但措繪了月景,還自詡“閑人”。對于作者這種做法,你怎樣看待?結合實際談談。
答:作者此時心情雖抑郁,但作者的“欣然起行”“賞月”和自詡閑人,都是苦中作樂,用娛情于景排遣抑郁。這種做法是值得稱贊的,因為人不論遇到什么困難,多么抑郁,都應學會苦中作樂,找到生活的希望和樂趣,盡可能給自己一個快樂的心情。因為即使痛苦也是于事無補的。
12.你是如何理解中“閑人”的含義?
答: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閑,種種微妙復雜的感情盡在其中。(或表現(xiàn)作者雖遭貶謫仍強作輕松愉快的復雜心情。既有由賞月詠月而發(fā)的自豪自慰,又有為"閑人"的境遇而生的惆悵和苦悶。)
13.表現(xiàn)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曠達(豁達)樂觀的胸懷。
10.“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边@一段寫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點?點染出一個怎么樣美妙的境界?
答:此句用比喻手法寫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點染出一個空明澄澈,疏影搖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6、三峽 酈道元(八上)
【譯】 在三峽七百里當中,兩岸都是相連的高,沒有中斷的地方。層層的懸崖,排排的峭辟壁,把天空和太陽遮蔽了。如果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時候,連太陽和月亮都看不見。
在夏天水漲,江水漫上小包的時候,上行和下行的船只被阻。不能通航。有時皇帝的命令要急速傳達,這時候只要清早坐船從白帝城出發(fā),傍晚便可到江陵。中間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騎著駿馬,駕著疾風,也不如它快。
在春、冬兩個季節(jié),雪白的急流,碧綠的深潭,回旋著清波,倒映各種景物的影子。在極高的峰上,生長著許多奇形怪狀的柏樹,在峰之間,常有懸泉瀑布飛流沖蕩。水清,樹榮(茂盛),高,草盛,趣味無窮。
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時候或下霜的早晨,樹林和澗顯出一片清涼和寂靜。高處的猿猴后長聲音鳴叫,聲音接連不斷,非常凄涼怪異。空曠的谷里傳回聲,悲哀婉轉,很久很久才消失。所以漁歌唱道:“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主要內(nèi)容】以凝練生動的筆墨,寫出了三峽的雄奇險拔、清幽秀麗的景色。
作者抓住景物的特點進行描寫。寫,突出連綿不斷、遮天蔽日的特點。寫水,則描繪不同季節(jié)的不同景象。夏天,江水漫上丘陵,往的船只都被阻絕了!按憾畷r,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 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毖┌椎募ち,碧綠的潭水,回旋的清波,美麗的倒影,使作者禁不住贊嘆“良多趣味”。而到了秋天,則“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那凄異的叫聲持續(xù)不斷,在空曠的谷里“哀轉久絕”。三峽的奇異景象,被描繪得淋漓盡致。
【主題思想】表達了作者熱愛祖國大好河的感情。
【結構】作者先寫三峽的整體風貌,然后抓住三峽最具有特點的時間--夏天,春冬,晴初霜旦,寫出了三峽的奔放美、清悠美和凄婉美。
【寫作技巧】作者寫景,采用大筆點染的手法,寥寥一百五十余字,就把七百里三峽萬千氣象盡收筆底。寫春冬之景,著“素”“綠”“清”“影”數(shù)字;寫秋季的景色,著“寒”“肅”“凄”“哀”數(shù)字,便將景物的神韻生動地表現(xiàn)了出。
作者寫景還注意前后照應與互相映襯。作者寫,既用“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略無闕處。重巖疊嶂”正面寫高、峽長、嶺連的特點,又用“隱天蔽日”側面烘托,以天和日襯其高,隱匿于天空,遮蔽住太陽,從另一個角度寫的高!爸亍焙汀隘B”,就本身的狀態(tài)寫其高,是俯瞰而得;“隱”和“蔽”,乃仰視所見。下面又用“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兩句,特定條件下的情景形象地綜合表現(xiàn)以上特點。只有正午和半夜的時候才能見到太陽和月亮。如果不是“兩岸”連,哪怕只有一岸連,也不會形成這種狀況;如果連有缺,其他時間于缺處也能見到日月;如果連不高,也不必待到這時才見日月;如果三峽不窄,其他時候也可見到日月。正午見日,夜半見月,由特定條件充分顯示了三峽特點。
這一段寫三峽的特點,為本節(jié)寫水設置了條件。高,則水的落差大,高自然流急。連,則水不得他泄,必然盡在漕中。峽窄,則斷面小,單位面積里的水的流量也就大。水“漲”的因素和峽的特點及條件,構成了水流的湍急。作者是為江水作注,重點是寫水,而水以夏季為盛,故先寫“夏水”。為寫水勢,先寫勢,這既能揭示水速的原因,又能使急流和峻嶺相互映襯,能形成一幅險峻壯奇的圖畫。
寫夏季三峽情景:水漲流速,交通阻斷。這里所寫的是水勢大水流速情況下的通例!俺l(fā)白帝,暮到江陵”表現(xiàn)水流湍急,舉一特例,以進一步證明水速。只有王朝的緊急命令要向各地傳達時,才會有航船。這一方面照應了平常情況下是“沿溯阻絕”的,同時借此可寫出船行之快。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補筆交代“其間千二百里”,則時速約為百里,加上更用奔馬和疾風作比較,給人的感受也就更為形象而深刻了!敖^ 多生怪柏”以“絕”狀,以“怪”寫柏,道出了當?shù)氐淖匀惶卣。巖陡削,高聳入云,故為“絕”。上的柏樹,托足于巖石之間,正午之時方見日光,它要曲體向陽,加之峽窄風大,自然枝干扭曲,何況年代久遠,當然要變成“怪”形。在這人跡罕至、鳥獸少見的境地,“怪柏”顯示著旺盛的生命力和堅強的意志,給水之間投進了一股生命的活流,使人頓覺生意盎然。作者寫此,還只是給“懸泉瀑布”勾勒出一個背景。靜、泉飛、柏怪、水奇,靜中有動,聲色紛沓,水相配,構成了一幅挺拔超脫的圖畫。作者將冬春二季放在一道寫,要兼及兩季的特點。冬季水竭,才會出現(xiàn)“素湍綠潭”,春天物鮮,始有草木“榮茂”。
寫秋天三峽情景:水枯氣寒,猿鳴凄涼。以“霜旦”的“霜”暗指秋季。寫秋峽以代表性事物猿表現(xiàn),以“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渲染猿鳴幽凄、谷空曠,寫猿又分兩層,一是直接敘述,一是引漁歌為證。寫猿又圍繞著“”和“哀”兩個重點,從而顯示秋峽的特色。以“高”形容猿,指明是高上的猿,以“長”形容嘯,送聲長遠,暗示是在長峽之中!翱展葌黜憽,直言在中!熬媒^”,回應“兩岸連,略無闕處”。寫漁歌也是一言“峽長”,一言聲哀。從猿鳴之中,使人進一步體會到高、嶺連、峽窄、水長,同時猿哀鳴,渲染了秋天的蕭瑟氣氛。
作者善于多角度觀察,動靜結合寫景。如“素湍綠潭,回清倒影”,形容江水澄澈,風光嫵媚,是寫俯視江中所見。“湍”是動態(tài),“潭”為靜境。“素”飾“湍”,水如白練,明凈輕快,上有清光回照,白中間青,水光變幻。深水為潭,以“綠”飾“潭”,益見深沉寧靜。以水中有影,則水平如鏡,倒影入潭,更覺風光秀麗。急流上波光粼粼,深潭里景物重重,動靜相雜,色彩各異,相映成趣!皯胰俨,飛漱其間”寫仰視所見,由峽底寫到上。
本寫景言簡意賅,情景交融。各個部分,各有側重,互相映襯,互相補充,從不同角度寫出了三峽特色,而下面的三個部分,又都圍繞著首段關于峽總的特點寫。運筆富于變化,有正面落筆,有側面烘托,有粗線勾勒,有工筆細描,有明言直寫,有隱喻暗示,有全景鳥瞰,有特寫鏡頭,有仰觀遠景,有俯察近物,有繪形寫貌,有摹聲錄音,有自己立言,有由人代語,雖只幾百字的短,卻概括千里,包容四季,收納水草木,羅入清猿怪柏,真可謂片言敵萬語,尺素羅千里。
【典型例題】
1、下列加點的字意思相同的項有( 。
【自】妄自菲薄  猥自枉屈  怡然自樂  自李唐 自三峽七百里 自非亭午夜分
【連】連月不開  兩岸連
【奔】猛浪若奔  乘奔御風 
【旦】旦日  晴初霜旦
1、:
①表現(xiàn)高峻的句子:重巖疊嶂,隱天蔽日。從側面烘托峰陡峭幽邃的一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②寫春冬三峽水的特點的句子:素湍綠潭,回清倒影。
③烘托三峽秋景凄涼的語句是;空谷傳響,哀轉久絕。
④引用漁歌反襯三峽深秋清幽寂靜的句子是: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2.表現(xiàn)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表現(xiàn)作者對祖國水的熱愛之情。
3、請用自己的話分別概括“三峽的”和“夏季江水”的特點。
答:三峽的的特點是連綿不斷、高聳峻拔。夏季江水的特點是江水盛大、水流湍急。
4.由李白的“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边@一詩句,你想到《三峽》中與此意境相同的句子是: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
5.第一段寫,第二段寫水,這樣安排的目的是什么?
(寫的特點,為寫水設置了條件或為下作鋪墊,高水的落差大,水速自然急速。)
6.欣賞:
(1)你喜歡中那一點?說出喜歡的原因。如;用詞精當,趣;表愉快心情; 引用漁歌起反襯作用。
(2)本語言精致、洗煉,用語俏麗貼切,選一點分析。
(如:描寫三峽深秋清幽靜寂,說明人們感傷程度。如:描寫三峽春冬時,因急流險灘,雪浪飛濺,故以“素”字修飾“湍”,因潭水澄碧,深沉寧靜,故以“綠”字修飾“潭”字。
飛漱其間。的“飛”字。答:“飛”形象一寫出了瀑布從天而降,落下深谷的氣勢。)
7.花了大量筆墨,運用正面描寫的手法直接描繪三峽的景物,而第四段中卻寫到“漁者歌曰”,這是采用的描寫手法,其作用是:側面描寫(或“間接描寫”)渲染出三峽秋景的凄清蕭瑟。

7.小石潭記 柳宗元(八下)
【譯】從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著竹林,聽到了水聲,好象身上的玉佩、玉環(huán)相碰發(fā)出的清脆聲音,(我的)心情高興起。砍了竹子,開出一條道路(走過去),下面看見一個小潭,潭水特別清涼。整塊石頭作為潭底,靠近岸邊,有一圈從潭底周圍突出水的石頭石底有的部分翻卷出水面,形成坻、嶼、?、巖等各種不同的形狀。青蔥的樹木,翠綠的藤蔓,遮蓋纏繞,搖動低垂,參差不齊,隨風飄動。
潭中游魚約有一百條,都好象在空中游動,沒有什么依靠似的。陽光直射潭底,把魚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呆呆地不動;忽然間又向遠處游去了。往往輕快敏捷,好象在與游人一起娛樂。
順著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樣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樣彎曲,或隱或現(xiàn),都看得清楚。溪岸的形勢象犬牙般交錯參差,無法看到水的頭。
我坐在潭邊,四周有竹子和樹林圍繞著,靜悄悄的沒有人跡,使人感到心境凄涼,寒氣徹骨,真是太寂靜幽深了。由于這地方過于冷清,不能長時間地停留,于是就把當時的情景記下便離去了。
同我一起游遠的人,有吳武陵、龔古,我的弟弟宗玄。作為隨從跟著我們的,有兩個姓崔的年輕人,一個叫恕己,一個叫奉壹。
【主要內(nèi)容】生動地描繪了小石潭及其周圍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氣氛,抒發(fā)了作者貶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
【主題思想】作者借被遺棄于荒遠地區(qū)的美好風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傾注怨憤抑郁的心情,傳達出他貶居生活中孤凄悲涼的心境!缎∈蹲尅防^承了酈道元《水經(jīng)注》的傳統(tǒng)而有所發(fā)展!端(jīng)注》是地理書,對景物多客觀描寫,少主觀感情的流露。而柳宗元的水游記則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于自然風景的描繪中,投入作者本人的身影,借被遺棄于荒遠地區(qū)的美好風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傾注怨憤抑郁的心情。
【結構】本按游覽順序寫,條理清楚。寫作順序是:發(fā)現(xiàn)小潭(聞聲→見形)→潭中景物(水→石→樹→魚)→小潭流(溪身→岸勢)→潭中氣氛(氣氛→感受)
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換形”的手法,在移動變換中引導我們?nèi)ヮI略各種不同的景致。一開頭,便引導我們向小丘的西面步行一百二十步。到一處竹林,隔著竹林,能聽到水流動的聲音!叭瑛Q佩環(huán)”是形容流水的聲音的清脆悅耳,猶如玉佩玉環(huán)相互撞擊時發(fā)出的聲響。由景及情,寫極為自然!胺ブ袢〉,下見小潭!敝链,小石潭的全部面目才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這一番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聞水聲,再由水聲尋到小潭,既是講述了發(fā)現(xiàn)小潭的經(jīng)過,同時也充滿了懸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漸地在人們眼前展開一幅美妙的圖畫。從此往下,作者便把筆力放在了對池潭的精心描寫上!八惹邃,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為巖!毙∈兜乃裢馇鍥,而且整個小潭全部是由石頭構成的。整個潭底便是一塊大石頭,在靠近池岸的地方,水底的石頭翻卷地露出水面。這些石頭千姿百態(tài),形狀各異!佰妗奔礊樗械母叩;“嶼”是小島;“堪”“巖”都是巖石的各種形態(tài)?傊,這完全是一個由各種形態(tài)的石頭圍出的池潭,所以,作者為它起名曰小石潭!扒鄻浯渎山j搖綴,參差披拂!本褪亲髡邔τ诔靥渡暇拔锏拿枥L了。有青青的樹和翠綠的藤蔓,它們纏繞在一起,組成一個綠色的網(wǎng),點綴在小潭的四周,參差不齊的枝條,隨風擺動。這潭上的描繪僅12個字,便將小石潭周圍的極幽極佳的景致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令我們愈加覺出小潭的美妙。
第二段,作者描寫的是潭水和游魚。這一段,作者變“移步換形”為“定點特寫”。特別是對水中游魚的描寫,更是栩栩如生。從字面上看,作者是在寫魚,但透過字面,卻令我們不能不對那清澈的潭水留下極深的印象。這種游魚和潭水相互映襯的寫法,收到了很好的藝術效果。下面,作者進一步對魚兒進行描述。先是魚兒呆呆地一動不動,忽然,有的魚飛快地竄向遠處,一會兒游到這兒,一會兒又游到那兒,好像是在與游人一同享受著快樂。讀到這里,我們又不能不從游魚聯(lián)想到作者的歡悅心情。這種由情入景,由景及情的寫法正是這篇散的一個突出特色。
第三段探究小石潭的水及潭上景物。這里,作者非常成功地使用了比喻的手法,用北斗七星的曲折和蛇的爬行形容小溪的形狀,用狗的牙齒形容小溪的兩岸形象逼真。
第四段寫出了作者對小石潭總的印象和感受。在這一段中,作者突出地寫了一個“靜”字,并把環(huán)境中的靜深入到心神中去,情景相融,寫出了一種凄苦孤寂的心境。這無疑是作者被貶后心情的曲折反映。
最后一段,“同游者:吳武陵,龔古,余弟宗玄。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記下與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寫作技巧】本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作者在寫景中傳達出他貶居生活中孤凄悲涼的心境,全寂寞清幽,郁郁落落,形似寫景,實則寫心。
此外在寫景時采用了映襯的手法。如寫潭中游魚,無一筆涉及水,只說魚則“空游無所依”,則水的澄澈透明,魚的生動傳神,都各盡其妙。潭水和魚互相映襯,極其準確地寫出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魚的形神姿態(tài)。
還采用了動靜結合手法寫景。如:寫潭中小魚“影布石上”,神態(tài)自若地“?然不動”。這是寫靜,既烘托出小石潭的幽寂,也勾勒出小石潭水的清澈。但水中之魚不能不動。短暫的靜止過后,便見“?爾遠逝,往翕忽,似與游者相樂”。這一動態(tài)把魚寫得富有人情味,這因此觸動了作者情懷。作者由于改革受挫,被貶遠方,精神負擔很重,處在極度煩惱和壓抑之中。為何能“樂”?乃是因為離開了紛陳煩惱的官場這一是非之地,在這里找到了這樣一塊清靜之地,看到游魚的怡然自得,靈魂得到了凈化和復歸。水之清,魚之樂,終于給這位破碎了心的散家?guī)Я似痰臍g樂。
本描寫景物特征除正面描繪外還多處照應。如為突出“石”潭的特征,作者正面進行了描寫:“全石以為底……為、為巖!边通過“如鳴佩環(huán)”“水尤清冽”“其岸勢犬牙差互”等在前后加以照應。小石潭的環(huán)境幽靜、優(yōu)美顯示出自然的原始風貌,作者也在多處照應以突出這一特征。
【典型例題】
下列加點字意思相同的項是( 。
【樂】心樂之  此樂何極  后天下之樂而樂  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并怡然自樂
【取】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伐竹取道
【道】先帝創(chuàng)業(yè)未半而中道崩殂   以咨諏善道   得道者多助   行道之人弗受  不足為外人道也   策之不以其道  益慕圣賢之道  伐竹取道
【拂】行拂亂其所為  參差披拂   入則無法家拂士  
【許】安陵君其許寡人  遂許先帝以驅馳  一百許里   潭中魚可百許頭
【布】布衣之怒  懸泉瀑布  影布石上
【環(huán)】 環(huán)滁皆也  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   腰白玉之環(huán)  四面竹樹環(huán)合
【伐】伐竹取道 齊師伐我
【影】影布石上 回墻倒影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chusan/34189.html

相關閱讀:九年級語文上學期期末試卷(帶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