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我所欲也

編輯: 逍遙路 關(guān)鍵詞: 九年級 來源: 高中學(xué)習(xí)網(wǎng)


19 魚我所欲也
目標(biāo)
知識目標(biāo)
1.積累言常用的實詞、虛詞,擴(kuò)充言詞匯量,逐步提高言閱讀能力。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張,領(lǐng)會的思想內(nèi)涵。
能力目標(biāo)
1.強(qiáng)化朗讀訓(xùn)練、品味《孟子》散的語言特色。
2.把握古人運用具體事例、正反對比或比喻說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觀點。
德育目標(biāo)
引導(dǎo)學(xué)生正確選擇,摒棄一己之私利,將正義、道義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個大寫的人。
重點、難點
1.理解意,理清論證思路,背誦。 2.掌握本的論證方法。
3.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內(nèi)涵,辨析“失其本心”與“舍生取義”的關(guān)系,把握本的主旨。
時安排 2時
教學(xué)過程
自主預(yù)習(xí)
一、導(dǎo)入新。
二、初讀讀準(zhǔn)字音
茍得 ( ) 辟( ) 一簞食( ) 一豆羹( )
蹴爾( ) 不屑( ) 鄉(xiāng)為身死( )
三、題解
孟子主張人性是善的,他認(rèn)為人生而具有側(cè)隱之心、羞惡之心、禮讓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這些“善心”喪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備“仁義禮智”。本就是從這種理論出發(fā),闡明了義重于生,義重于利和不義可恥的道理。提出“舍生取義”的主張。孟子認(rèn)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義更重要,就會做出各種不義的事情。他對比了兩種生死觀,贊揚了那些重義輕生、舍生取義的人。斥責(zé)了那些茍且偷生。見利忘義的人。告誡人們要辨別義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本行流暢,論證嚴(yán)密;引譬設(shè)喻,生動形象;排比鋪陳,氣勢恢弘。體現(xiàn)了《孟子》一書的筆特點。
四、朗讀。注意不讀錯音,讀好句子的節(jié)奏和重音,要讀得流暢,朗朗上口,讀出語言氣勢和感情。
合作交流
1.請學(xué)生翻譯第一段,注意以下字詞的解釋。
[所欲]“所”動詞,相當(dāng)于名次,意為“喜愛的東西”。
[得兼]同時得到【有甚于】比……更重要
【茍得]茍且得到,這里是“茍且偷生”的意思!緪骸縲u,厭惡,與“欲”相反。
【患】禍患,災(zāi)難!臼埂考偃纾偈。下“使”義同。【何不用也】有什么不可以使用的呢?
【由是】按照這種方法。【是故】因此,由此可見。
【非獨】不僅僅!疚饐省坎粏适Вㄆ浔拘模
3.抽譯本段。
4.請學(xué)生概括本段大意。

探究質(zhì)疑
1、分析第一段,說出本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明確:第一段論證了人皆有羞惡之心,應(yīng)該并且能夠做到“舍生取義”。
2、提問:開頭寫“魚”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討論并歸納:魚和熊掌兩樣?xùn)|西的價值不同,魚低賤而熊掌珍貴。二者不能同時得到,必然舍棄魚而選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義的價值也不同.正義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時得到的情況下,必須舍棄生命選取正義。這里運用了類比推理,提出了“舍生取義”的中心論點。
3.提問:“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
討論并歸納:這里的“所欲”應(yīng)指正義的事業(yè),如為人民謀解放,為了四化建設(shè),為了別人的安危等。
4.提問:“所惡有甚于死者”“所惡”可以指哪些事情?
討論并歸納:此題無固定答案。這里的“所惡”應(yīng)指不正義的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變革命,貪污受賄,濫用職權(quán),殺人放火等。
5.提問:“故患有所不辟”“患”指什么?
歸納:指遭到迫害,遇到生命危險等。
6.提問:“非獨賢者有是心“是心”指什么?
歸納:指側(cè)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等這些善心。
7.分析本段是如何展開論證的?
本段首先由設(shè)喻引出論點“舍生而取義者也”,接著運用嚴(yán)密的的的邏輯推理展開分析論證。這個推理過程分兩步,第一步是通過對喜愛的東西和厭惡的東西的分析闡明了為了“義”(有甚于生者)可以“舍生”(不為茍得),即使死掉(患有所不避),也不做無“義”的事。第二步是假設(shè)推理,設(shè)想如果人們所喜愛的沒有比生命更重要的,如果人們說厭惡的沒有比死亡得厲害的,那么只要保全生命,躲避死亡,就什么事都能干出。通過正反兩方面的推理分析,得出了“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有甚于死者”的結(jié)論。最后進(jìn)一步指出,“義”不只是少數(shù)賢者具備,而是人人皆具備,所不同的只是賢者“求之”,所以“能勿喪耳”,而愚者“舍之”,所以就不再具備了。
精讀品析
1.請學(xué)生研讀第二自然段,注意以下的重點詞語。
【簞】古代盛飯用的圓竹器!径埂抗糯埢蚱渌称返钠髅。
【羹】煮或蒸成的汁狀、糊狀、凍狀的食品。【呼爾而與之】沒有禮貌地呼喝著給他(爾,助詞。
【蹴爾】用腳踐踏著!静恍肌恳蜉p視而不肯接受,不愿意接受。
【萬鐘】鐘:古代的一種計量器名。六斛(hú)四斗為一鐘。萬鐘:指
很厚的俸祿!竞渭印(有)什么益處。
【奉】奉侍!舅R窮乏者得我與】所識窮乏者:所認(rèn)識的貧窮的人。得,通
“德”,恩惠,這里是感激的意思,動詞。與:通“欽”,語氣詞。
【鄉(xiāng)為身死而不】鄉(xiāng),通“向”,以前。為,為(之)全句:從前為了“禮義”寧死也不接受。
【今為宮室之美為之】第一個“為”,Wei4,介詞。第二個“為”,wei2,動
詞,這里是接受的意思!臼且嗖豢梢砸押酢渴,此,這。已,停止,放棄!颈拘摹刻煨,天良
2、概括段意。

整體感知
1.提問:我們學(xué)過(談骨氣)中有一個論據(jù),說是古代有一個窮人不接受不敬的施舍,最后餓死。這個論據(jù)與第2段用的是同一個典故。請用最簡練的一句話概括這個典故。
討論并歸納:貧者不受嗟之食。
2.提問:(談骨氣)中引用孟子的一段解釋骨氣的含義:“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那么“萬鐘則……”這句話應(yīng)指前面的哪一句?
討論并歸納:富貴不能淫。高官厚祿誘惑不了。
3.提問:為什么高官厚祿誘惑不了?試舉例說明。
討論并歸納:因為高官厚祿與禮義的價值不同,如果不符合禮義的高官厚祿則不能接受。比如說,叛變革命,到國民黨去當(dāng)大官,真正的共產(chǎn)黨是寧死不為的。再比如說,出賣國家機(jī)密得到很多錢,愛國志土是寧死不為的。再比如說貪污受賄得了很多錢,正直的干部是寧死不為的。
4.提問:中說得了“萬鐘”是為了什么?
討論并歸納:為了“宮室之美”,為了“妻妾之奉”,為了“所識窮乏者得我”。
5.提問:作者認(rèn)為這種作法如何?
討論并歸納:作者認(rèn)為“此之謂失其本心”應(yīng)當(dāng)“可以止”。
6.提問:作者列舉了兩種不同的人生觀,贊揚了什么樣的人,斥責(zé)了什么樣的人?
討論并歸納:贊揚了那些重義輕生、舍生取義的人,斥責(zé)了那些茍且偷生、見利忘義的人。
7.提問:中運用了許多兩兩相對的句子,它們的句式相同,意思相近或相反,試找出兩個這樣的句子,說說這樣寫的好處。
討論并歸納:
(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2)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第(1)句意思相反,第(2)句意思相近。這些句式使行流暢,論證
嚴(yán)密,語氣連貫,氣勢恢弘。
8.提問:第3段運用了什么句式,有什么好處?
討論并歸納:運用排比句式。加強(qiáng)了語言的氣勢。
9、小結(jié)
本闡明了義重于生,義重于利和不義可恥的道理,提出了“舍生取義”的中心論點。他對比了兩種人生觀,贊揚了那些重義輕生、舍生取義的人,斥責(zé)了那些茍且偷生、見利忘義的人。告誡人們不辨禮義而貪求富貴的行為是不可取的。
教學(xué)后記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chusan/52507.html

相關(guān)閱讀:魚我所欲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