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課 科學社會主義的誕生 ,之二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九年級 來源: 高中學習網
M   第21課 科學社會主義的誕生 教案之二



設計思路

1.以學生為主體,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學生能解答的問題,盡量由學生作答。教師主要引導學生把前后知識串聯(lián)起來,教師提出問題,讓學生閱讀、思考、回答問題。問題主要圍繞科學社會主義的誕生這條主線展開。

2.以教材為主,充分挖掘書本已有資源

課本上對重大事件提供了重要資料,教師在時可結合課本內容,提供學生閱讀,加深認識這段歷史,提高學生閱讀、分析的能力。書中還提供了一些重要圖片資料,教師可以在教學中適當運用,從而加強教學的直觀性,增強多感官影響效果,使學生更深刻地認識歷史。

3.充分利用本課內容,進行思想教育

本課是進行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教育的極好素材,組織安排課堂討論,學習偉大導師的優(yōu)良品質,樹立遠大的理想。

4.突出重點和難點

由于本課涉及了不少理論問題,而授課時間又很有限,因此教師應對這些問題按難易程度和輕重程度,做出一個較為周密的安排,做到既照顧一般,又突出重點和難點,深入淺出,扣緊科學社會主義的誕生這條主線,把前后教材有機地聯(lián)系起來。

教學目的

一、基礎知識目標

19世紀30、40年代歐洲三大獨立工人運動;馬克思、恩格斯的早期革命活動;馬克思主義的理論來源;《共產黨宣言》的發(fā)表及作用。

二、思想教育目標

1.通過講述科學社會主義的誕生,使學生認識:科學社會主義是時代的產物,是馬克思、恩格斯對人類歷史發(fā)展的偉大貢獻:科學社會主義產生于歷史需要,又服務于歷史需要,從而對學生進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的教育。

2.通過對馬克思、恩格斯早期革命活動的學習,對學生進行具體的、生動的革命理想教育。使學生從革命導師身上得到一些做人的啟迪。

三、能力培養(yǎng)目標

1.通過分析馬克思主義誕生的客觀條件和主觀條件,培養(yǎng)學生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2.通過對馬克思、恩格斯終生從事革命活動創(chuàng)立馬克思主義及其對人類做出的巨大貢獻的講述,培養(yǎng)學生全面深入認識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和分析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本課重點和難點

重點:歐洲三大獨立工人運動;馬克思、恩格斯創(chuàng)立科學社會主義。

難點:科學社會主義誕生的歷史條件。

授課提綱

第21課 科學社會主義的誕生

一、科學社會主義誕生的歷史條件

1.工業(yè)革命的開展

2.歐洲三大工人運動

二、馬克思、恩格斯創(chuàng)立科學理論

1.時代的需要

2.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活動

三、科學社會主義的誕生

1.《共產黨宣言》發(fā)表

2.《共產黨宣言》發(fā)表的意義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首先張掛馬克思、恩格斯人像圖并出示《共產黨宣言》封面圖片)

1848年2月,馬克思和恩格斯撰寫的《共產黨宣言》在倫敦公開發(fā)表。從此以后,這部著作和兩位作者的名字就深深地鐫刻在人類思想史和革命的豐碑上,歷久彌新,永不磨滅。

(用談話法,問:《共產黨宣言》自發(fā)表至今有多少年?)

馬克思、恩格斯的《共產黨宣言》問世已經150多年了。150多年來,沒有哪一本書傳播得如此廣泛,如此深入人心,沒有哪一本書對世界歷史的進程產生了并且繼續(xù)產生著如此巨大而深刻的影響!缎浴肥强茖W社會主義的第一部綱領性文獻,它的問世為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樹起了一面旗幟,標志著科學社會主義的誕生。它給呻吟在資本主義重壓下的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指明了爭取解放的道路,它有如黑夜里的燈火,大旱中的甘霖,立即不勝而走,以不可阻擋之勢迅速用多種文字在各國傳播開來?梢哉f,對于這部著作的意義和價值,無論怎樣評價都不會過分。

【講述新課】

第21課 科學社會主義的誕生(板書)

開門見山地指出:

這節(jié)課圍繞科學社會主義的誕生講述兩方面的內容:第一,科學社會主義誕生的歷史條件;第二,馬克思、恩格斯創(chuàng)立科學理論的過程。也就是回答本課前言部分的兩個問題。

問題:科學社會主義為什么會誕生在19世紀40年代?馬克思、恩格斯又是怎樣創(chuàng)立科學社會主義的?

(讓學生找出前言部分的兩個問號,請一學生讀出兩個問題)

首先解答第一個問題:為什么科學社會主義誕生在19世紀40年代?科學社會主義的誕生不是偶然的,科學社會主義是時代的產物。下面就講一講

一、科學社會主義誕生的歷史條件(板書)

主要有兩個內容:工業(yè)革命的開展為它的社會經濟前提;歐洲三大工人運動為它的階級基礎。

(指導學生閱讀前言部分和第一段)

(1)工業(yè)革命的開展——社會經濟前提(板書)

(分析)工業(yè)革命推動資本主義迅速發(fā)展,是馬克思主義誕生的社會經濟前提。工業(yè)革命是從工場手工業(yè)向機器大工業(yè)的飛躍,它不僅是生產技術上的革命,而且引起了社會關系方面的深刻變化。一方面,工業(yè)革命推動生產的迅速發(fā)展,并導致了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爆發(fā),使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日益明顯地暴露出來。工人的處境沒有得到改善,反而更加惡化了。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矛盾日益尖銳,工人運動隨之興起。引出歐洲三大工人運動。

(2)歐洲三大工人運動——階級基礎(板書)

問:19世紀三、四十年代有哪三大工人運動?有什么意義?(即課文內的問題)

(讓學生先看課文,包括插圖及其小字部分,后回答)

歐洲三大工人運動:(板書)

法國里昂工人兩次武裝起義;英國的憲章運動;德意志西里西亞工人起義。共同點:具有鮮明的政治性質。無產階級把反對資產階級的斗爭推進到一個新階段,即:有組織、有意識的經濟斗爭和政治斗爭時期。

歐洲三大工人運動的作用:(板書)

思考提問:三大工人運動與科學社會主義的誕生有什么聯(lián)系?

1.三大工人運動標志著無產階級已經作為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歷史舞臺。工人階級所顯現(xiàn)出來的巨大革命力量,為科學社會主義的誕生奠定了堅實的階級基礎。2.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斗爭的深入發(fā)展,用科學的理論指導各國工人運動,已成為歷史發(fā)展的迫切需要。3.獨立的工人運動的斗爭實踐,不僅使無產階級加深了對資本主義剝削制度的認識,同時也為無產階級革命科學理論的創(chuàng)立,提供了豐富的實踐經驗。

小結:關于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歷史條件,為了讓學生有一個整體認識,可按社會經濟前提、階級基礎和思想來源三個方面進行歸納,以做到條理化。

二、馬克思、恩格斯創(chuàng)立科學理論(板書)

提出前言部分的第二個問題:馬克思、恩格斯是怎樣創(chuàng)立科學社會主義的?

1.時代的需要(板書)

(分析)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斗爭的深入發(fā)展,迫切需要用科學的理論指導。因為“沒有革命的理論,就不會有革命的運動。工人階級只有在規(guī)模理論的指導下,才能走上正確的軌道。馬克思、恩格斯就是在這種時代的要求下,擔負起創(chuàng)立科學社會主義的歷史使命的。

2.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活動(板書)

課文是從馬克思、思格斯深入工人群眾和進行理論研究兩個方面進行論述的。因為只有深入工人群眾,才能了解工人階級的現(xiàn)狀和加深對資本主義的認識。但僅此還是不夠的,還應重視理論的作用,特別是對無產階級的階級地位和歷史使命進行科學的論證。1844年,馬克思、恩格斯在不同的國度里幾乎同時完成了世界觀的根本轉變,成為共產主義者,并密切合作,開始全面創(chuàng)立科學理論的工作。教材在小字中明確指出了馬克思主義的三個直接來源:空想社會主義;德意志古典哲學;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馬克思、恩格斯把它們吸收、改造,使社會主義理論從空想變成了科學。

(簡要介紹馬克思主義的組成,可按馬克思主義的三個來源和三個組成部分的思路進行講解,以弄清馬克思主義的來龍去脈)

三、科學社會主義的誕生(板書)

1.《共產黨宣言》的發(fā)表(板書)

2.《共產黨宣言》發(fā)表的意義(板書)

提出問題:為什么科學社會主義的誕生要以《共產黨宣言》為標志?

(指導學生看小字中《共產黨宣言》的內容,使學生認識:《共產黨宣言》闡述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理)

《共產黨宣言》發(fā)表的意義(注意與開頭導入相呼應)

這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第一個戰(zhàn)斗綱領,自此之后無產階級有了自己強大的思想武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進入了新階段,國際共產主義成為不可抗拒的洪流。

《宣言》給予中國革命的偉大影響值得大書而特書,中國共產黨是在《宣言》所闡述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指引下組建起來的!缎浴凡赣酥袊膸状锩,它同其他馬列主義經典著作一起,給了中國共產黨人以強大的精神武器,指引著中國的革命和建設事業(yè)從勝利走向勝利。

【課堂總結】

就已有板書進行總結:

【課堂討論】讀讀導師言論,結合本課內容,談談自己體會:(打出投影)

材料一:沒有革命的理論,就不會有革命的運動。

——列寧

材料二:如果我們選擇了最能為人類福利而勞動的職業(yè),我們就不會為它的重負所壓倒,因為這是為全人類所作的犧牲,那時我們感到的將不是一點點自私而可憐的歡樂,我們的幸福將屬于千萬人,我們的事業(yè)并不顯赫一時,但將永遠存在,而面對我們的骨灰,高尚的人們將灑下熱淚。

——馬克思(這篇文章摘自17歲的馬克思中學畢業(yè)考試中的德語作文)

材料三:我拋棄了社交活動和宴會……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chusan/64631.html

相關閱讀:第17-19課現(xiàn)代科學技術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