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周 星期 第 節(jié) 年 月 日
課題引言執(zhí)教
目標1.激發(fā)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和愿望、了解物理是研究什么的以及物理知識有著廣泛的應用。
2.知道觀察和實驗是研究物理的基本方法、知道觀察和實驗應注意些什么?
重點了解物理是研究什么
難點
教具演示p2 圖0--2、0—3、0—4、0—5中實驗的所有的器材、以備演示實驗使用
學生
主 要 教 學 過 程學生活動
一引入新課我們由于剛接觸物理,還不知道物理究竟是什么樣的一門學科,要我們學什么,考什么以及怎樣去學好它,今天我們就來弄清楚這些問題。
二過程設計1.物理研究什么,
(1) 求學生看課本p1。圖0--1中的四個圖。提問:你會解答圖中所提出的問題嗎?
(2) 學生回答:表揚積極回答問題的學生,培養(yǎng)同學們積極思維、分析解決問題的熊力。
(3)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小結并補充一些有關問題,激發(fā)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什么力使蘋果下落?這是由于地球的引力使蘋果下落。你知道月亮為什么圍繞地球轉(zhuǎn)?地球圍繞著太陽轉(zhuǎn)?為什么火箭能飛上天?平靜的水面為什么產(chǎn)生倒影?這是出于光的反射緣故。平面鏡為什么能成像?哈哈鏡是怎么回事?為什么加熱水才沸騰?這是由于加熱使水的溫度達到了沸點,發(fā)生了劇烈的的汽化現(xiàn)象。你會判斷水是否沸騰了?水沸騰時從水壺中噴出的“白汽”是怎樣形成的?雷聲難道真是雷公電母發(fā)怒嗎?當然不是,世界上沒有什么雷公電母,這是自然界小的火花放電。你知道量雨天為什么不能在大樹下避雨嗎?高大的建筑物上為什么要裝避雷針?電到家是怎么回事?
(4)總結、并板書:引言 . ’
物理是研究關于力的、熱的、光的、電的現(xiàn)象的自然 科學,找出規(guī)律,造福人類。
2.物理是有趣的:
演示實驗之前先簡介實驗裝置,提出實驗中的問題,讓學生猜其結果,然后再進行演示,對實驗用物理知識小結,落實到學習物理是有趣味的。
(1)演示P2圖0--2實驗,提問:雞蛋會和紙片一起飛出嗎?小結。、
學生實驗:先用放大鏡看自己的手指,注意要前后移動放大鏡直至看清手指。提問:這時你看到的手指有何特點。答,可看到手指是放大的。然后手持放大鏡,把手臂伸直通過放大鏡看窗外的物體,答,可看到手指是放大的。然后手持放大鏡,把手臂伸直通過放大鏡看窗外
教學過程設計的物體提問:這時你看到的景物有何特點,答:通過放大鏡看到的物體是縮小了,而且是倒立的,(實驗為每兩人一組,發(fā)給一個放大鏡。)
總之,物理現(xiàn)象是一個個的謎。學習物理能解開頭腦內(nèi)的迷、揭穿謎底。學習物理還能初步體驗科學家們研究物理研究方法、因此學習物理是有趣的。同學們要從小立志學好基礎知識,長大能在科學上,在物理學上取得成就,對人類做出更多的貢獻。
3.物理是有用的:
(1) 啟發(fā)、引導學生從生活、生產(chǎn)和科學技術等方面討論,說明學習物理知識的必要性。
(2) 教師指出學好物理知識是學好其他自然科學、如化學、生物、地理等課程的基礎:
(3) 簡介無理研究對我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板書,l,物理是有趣、有用的。
4.觀察和實驗是研究物理的基本方法。
1.引入:物理是有趣、有用的。我們要解開物理學中一個個的謎、要學好物理,應注意些什么?指出:觀察和實驗是研究物理的基本方法。要學好物理知識,應特別重視觀察和實驗。
三.思考與作業(yè)
四板書引言
一.物理研究什么
物理是研究關于力、電、光、熱、聲的現(xiàn)象,找出它發(fā)生的原因,并為人類服務。
二.物理是有趣的
三.物理是有用的
四.學好物理的方法
1.重視觀察和實驗
2.還要在生活中去學物理。
五簡要說明
第 周 星期 第 節(jié) 年 月 日
課題第一章 測量的初步知識 第一節(jié) 長度的測量 誤差執(zhí)教楊順如
教學
目標1.學會用刻度尺測量物體的長度,能正確地記錄測量結果。
2.知道讀數(shù)時要估讀最小刻度的下一位數(shù)字。
3.知道測量有誤差,通過多次測量取平均值以減小誤差。知道誤差和錯誤有區(qū)別。
重點學會正確使用刻度尺
難點學會正確使用刻度尺
教具演示示教刻度尺、方體木塊、學生自備透明三角尺。
學生
主 要 教 學 過 程學生活動
一引入新課讓學生觀察課本圖1-1和圖1-2,比較兩條線段和兩個圓面積的大小,再讓學生用尺子量量,回答視覺總是可靠嗎?繼而舉例說明,對于時間長短、溫度高低等,靠我們的感覺去直接判斷,并不總是可靠。不僅很難精確,有時甚至會出錯誤。
在觀察和實驗中,經(jīng)常需要對各種物理量做出準確的判斷,得到準確的數(shù)據(jù),就必須用測量儀器來測量。例如,用刻度尺測量物體的長度,用秤來測量物體的質(zhì)量,用鐘表來測量時間的長短,用溫度計來測量溫度的高低。
觀察課本圖1-1和圖1-2
二教學過程設計1.測量
長度是最基本的物理量,在生產(chǎn)、生活中,在物理實驗中經(jīng)常要測量長度。(舉例)測量長度的方法和儀器有許多種,其中刻度尺是常用的測量長度的工具。同時學會使用刻度尺,有助于我們學會使用其他測量儀器和了解測量的初步知識。
2.長度的單位
測量任何物理量都必須規(guī)定它的單位。學生已經(jīng)知道"米"是長度單位。應告訴學生,米是國際統(tǒng)一的長度基本單位,其他的長度單位是由米派生的。米的代表符號是m。其他常用的長度單位有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它們的代表符號分別是km,dm,cm,mm,μm。(通?潭瘸叩膯挝粯俗⑹怯梅柋硎,為使學生能順利觀察刻度尺,應介紹單位的代表符號。)
通過列舉事例使學生對米、分米、厘米、毫米等單位長度能心中有數(shù),有個粗略的概念。例如:常用鉛筆筆芯直徑大約1毫米,小姆指寬約有1厘米,手掌的寬大約有1分米,成年人的腿長大約1米左右。
3.正確使用刻度尺
①刻度尺的刻度:讓學生觀察刻度尺,并依次回答課本上的問題。關于量程和取小刻度值,應給學生以簡單的解釋。零刻度有磨損的刻度尺,可用沒磨損的其他刻度做為測量的起點,這時末端讀數(shù)與起點刻度之差,才是被測物體的長度。
②刻度尺的使用:學生對刻度尺比較熟悉,自認為都會使用,實際上在使用中經(jīng)常出錯。因此要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自己使用刻度尺出現(xiàn)的錯誤,自覺地糾正,養(yǎng)成按規(guī)則要求操作的習慣。
讓學生用透明三角板測量一紙條的寬度。首先分清三角板的正、反面,然后要求學生把三角板反著用(即有刻度的一面朝上)。學生在測量時,故意讓學生身體向左偏、向右偏,讓學生回答兩次讀數(shù)是否一樣?(不一樣,且尺子越厚,兩次讀數(shù)差別越大)。這兩個讀數(shù)哪一個對?(都不對)。怎樣讀才能得到正確的數(shù)值?引導學生總結出讀數(shù)的視線規(guī)則:讀數(shù)時,視線要與尺面垂直。(可參照課本圖1-7)。在將零刻度對準被測物體的一
認識所舉例子長度
觀察刻度尺
練習讀數(shù)
教學過程設計端時,也要按這一規(guī)則去做。
讓學生把三角尺翻過來,重復上面的測量,這時身體偏左、偏右的兩次讀數(shù)基本一致。由此得到,測量時刻度尺的正確放置方法是:讓刻度尺刻度緊貼被測物體的始、末兩端。如果刻度尺不透明(如鋼尺、木尺)應怎樣放置?利用課本圖1-6總結出刻度尺使用中的放置規(guī)則:刻度尺應"立"著放正,不能歪斜。(應使刻度尺面垂直被測物體表面,學生還不理解這些立體幾何術語,改用"立"著的說法?赏ㄟ^示范的方法,幫助學生理解。)
要求學生按上述放置和視線規(guī)則,正確放置刻度尺,并將零刻度對準紙條的一個邊,看紙條的另一條邊靠近那一條刻度線,讀取這一刻度的數(shù)值,就是紙條的寬。如果要求測量更精確些,則應估讀到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這就是刻度尺使用時的估讀規(guī)則。
4.正確記錄測結果
列舉幾個無單位數(shù)字,說用這組數(shù)是無用的。測量結果的記錄應由數(shù)字和單位組成。對于任何物理量的測量結果,只有標明單位數(shù)據(jù)才有意義。
5.誤差
測量時,要用眼睛估讀出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數(shù)字,是估讀就不可能非常準確,測量的數(shù)值和真實值之間必然存在著差異,這個差異就叫誤差。
誤差跟錯誤不同。測量中,由于視線的偏斜而導致測量的錯誤,這是由于沒有按規(guī)則去做而造成的。錯誤是應該而且可能避免的。
測量的誤差是不可避免的,除了估讀的誤差外,還有其他原因造成的誤差。如儀器本身不準確,環(huán)境溫度、濕度變化的影響等,這都是造成誤差的原因。誤差不可能消除,只能盡量的減小。減小誤差的措施比較多,其中求平均值的方法,簡單而有效。
測量中有時估計偏大,有時會偏小,這樣多次測量值的平均值更接近于真實值。
小結:(從板書中小結)
歸納
三.思考與作業(yè)
四板書第一章第一節(jié) 長度的測量 誤差
一.認識測量
二.長度單位
1國際單位:(主單位):米(m)
2 常用單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納米(nm)
3單位換算:1千米=1000米;1米=1000毫米;1毫米=1000微米;1微米=1000納米;1米=10分米=100厘米。
三.長度的測量
1測量工具:刻度尺(實驗室常用)
2刻度尺正確使用①使用前認清零刻線、量程、分度值
②使用時,尺要沿所測直線,并使刻度線緊貼被測物體,不利用磨損的零刻線。
③讀數(shù)時視線要與尺面垂直,在精確測量時要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④測量結果由數(shù)字和單位組成。
四.誤差
1測量值與真實值之間的差異叫誤差。
2產(chǎn)生原因:人為因素和測量工具本身。
3減少誤差方法:多次測量求平均值(常用)和用較精密儀器。
五簡要說明
課堂練習(略)
第 周 星期 第 節(jié) 年 月 日
課題第二節(jié) 用刻度尺測長度(1課時)執(zhí)教楊順如
教學
目標1.練習正確使用刻度尺測量長度,能正確記錄測量結果;
2.學習并練習用特殊方法測量長度;
3.通過實驗,培養(yǎng)學生認真操作、細心觀察、積極思考、實事求是的良好習慣。
重點刻度尺的正確使用
難點刻度尺的讀數(shù)-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教具演示演示用刻度尺
學生刻度尺;三角板(2塊);鉛筆;物理課本;作業(yè)本;乒乓球;細銅絲等
主 要 教 學 過 程學生活動
一引入新課
上一節(jié)課學習了刻度尺測量長度的方法,這節(jié)課我們來練習使用刻度尺來測量物體的長度。
二教學過程設計1.復習:
(1)用前觀察刻度尺,并填寫在實驗報告上,
(2)放投影片(學生練習讀數(shù))
2.實驗測量
(1)直接測量
測量作業(yè)本和物理課本的長和寬,并把數(shù)據(jù)填入表格中。
(2)特殊測量
(1)累積法
測細銅絲的直徑。把細銅絲緊密地排繞在鉛筆上若干圈,測出這個線圈總長,計算出細銅絲的直徑,并填入實驗報告表格中。
(2)平移法:測乒乓球直徑。
(3)替代法:測曲線的長度。
(4)輪轉(zhuǎn)法:用輪子的滾動來測長度,如利用自行車輪測出弧形遺跑道的長度。
長度=輪子周長×輪子轉(zhuǎn)動的圈數(shù)。
教學過程設計(三)課堂小結
1.減小誤差的方法是:取多次測量結果的平均值。
2.在用常規(guī)方法測量有困難時,可采用今天學習到的一些特殊方法進行測量。
(四)課后思考:1怎樣測量出一頁紙的厚度;2怎樣測出10層樓的高度3;怎樣測出學校到你家的距離。
三.思考與作業(yè)完成實驗報告。
四板書
五簡要說明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chusan/69100.html
相關閱讀:長度時間測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