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森林斷想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九年級 來源: 高中學習網
目標
知識目標1.積累詞語,掌握“瘠薄、沉湎、孱弱、遮天蔽日、浩瀚無垠、山崩地裂”等詞語的語義并學會運用。2.了解張抗抗其人及作品。
能力目標1.品味本文充滿激情、生動形象的語言。在寫作中借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2.學習詠物抒情的藝術表現手法,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散文鑒賞能力。
德育目標1.體會作品引出的深刻哲理,并把它內化為自己心中的理想、信念、精神力量。
重點、難點
1.學習本文敘事和抒情水乳交融的藝術表現手法。
2.體昧作品寫景語言精煉、優(yōu)美的特點及其表達效果。
3.注重發(fā)掘課文的人文精神資源,體會深刻而普遍的哲理意蘊。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同學們,剛才我們看到的是鏡泊湖的地下森林,又稱火山口原始森林,屬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位于鏡泊湖西北約50公里的張廣才嶺東南坡的深山中。這里林木蔚然深秀,云煙繚繞,陣陣冷氣夾著清香撲面襲來,使人神志飄忽,不知是在天上,還是在地下。初唐詩人宋之間有詩曰:“兩巖天作帶,萬壑林披衣。秋菊迎霜序,春藤礙日暉。翳潭花似織。綠嶺竹成圃!苯裉煳覀儗W習的文章,就是一首對火山峽谷和地下森林的贊歌——《地下森林斷想》。
二、作者簡介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播放示范朗讀錄音帶,學生聽讀,積累詞語。
瘠薄(jī bó):土地缺少植物生長所需的養(yǎng)分水分。 沉湎(miǎn):深深地迷戀著,不能自拔。
孱(chán)弱:軟弱無能。 浩瀚無垠:形容廣大;繁多。
隱姓埋名:隱瞞自己的真實姓名。 憤懣(mèn):氣憤,抑郁不平。
2.學生自由朗讀,注意體會作者的感情及其變化。
3.學生初步交流閱讀感受。
四、具體分析,討論鑒賞
1.品味語言的精美。
(1)教師提問:同學們,你們喜歡文中的哪些句子?請選出來并作簡要分析。
學生思考、吟誦、交流。
生1:我喜歡開頭一句“森林是雄偉壯麗的,遮天蔽日,浩瀚無垠。風來似一片綠色的海,夜靜如一堵堅固的墻”。用三個詞來描繪森林,雖然簡練,但很形象,蔥蔥郁郁的地下森林在我的腦海中蔓延開來。后面兩個比喻句很美、很對稱。
生2:文章還有許多對稱句,如:“陽光不喜歡峽谷,峽谷莫非不知道?陽光是七平的嗎? 峽谷莫非不明白?”“純潔的白樺、挺拔的青楊、秀美的黃菠蘿!边@些句子讀起來很有節(jié)奏,很有韻律感,感情也加強了。
生3:不光有對稱句,還有許多疊字。如”黑黝黝、光禿禿、陰森森、靜悄悄”,“整整齊齊、密密麻麻地聳立著一片蔚為壯觀的森林”。這些疊字用得都非常精致、工整、流暢,顯示了作者遣詞造句的功力,
生4:“狂風呼嘯,氣浪灼人,沙石飛騰,巖漿橫流,霎時天昏地暗,山崩地裂……”這幾句寫出了地質突變的壯觀景象,猶如親眼所見一般。
小結:本文運用了許多疊字、對稱句。它們具有形式上的齊勻性和朗讀上的旋律性,在回環(huán)往復間又逐步深化思想意蘊,強化感情表達的力度。
(2)學生涵詠品味這些句子,選擇自己喜歡的句子。背誦、仿寫。
2.體會本文敘事與抒情的水乳交融。
(1)教師提示:請大家從理清思路人手探究本文采用了什么寫法。
學生討論交流,明確:全文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段):點明地下森林的特點——奇特,表達作者的感受——驚訝。
第二部分(3~20段):描寫地下森林形成的歷史,突出其艱辛的特點。
第一層(3~8段):寫火山爆發(fā)。地貌面日全非,所有生命毀于—旦。
第二層(9~20段):這部分極寫環(huán)境的惡劣和地下森林生長的艱辛。
第三部分(21~27段):描寫親眼所見地下森林的狀貌。表達作者景仰之情。并揭示悟出的深刻哲理。
小結:從理清思路入手,我們可以看出本文采用了倒敘的手法,先寫作者去尋覓地下森林,其次憑想象敘寫地下森林怎樣在逆境中誕生、成長,最后寫它的勝利。但我們可以感覺到文章處處流動著作者熾熱的情感。
(2)請同學們再次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敘事與抒情的水乳交融,并作具體點評。
3.體會文章的哲理美
教師提問:本文不是簡單的詠物之作,而是想借地下森林來抒發(fā)感情。引出深刻普遍的哲理。請同學們試著概括地下森林的品格。
生1:堅忍頑強,不怕艱難險阻,忍受漫長的生長過程的煎熬。
生2:沉著謙遜,擁有無比豐富的財富,卻與世無爭,沉默寡言。
生3:樂觀豪邁,自信生命力的強大,任何時候都不悲觀或消沉。
生4:無私奉獻,把偉岸的成材獻給人類,用美麗的景色裝點大自然。
小結:作者贊美地下森林,贊美給峽谷以土的風,給峽谷以種子的魚鱗杜、白樺、青楊、黃菠蘿.還有滋潤了峽谷的潔凈的山泉……自然生命之歌的雄健旋律合唱出來。張抗抗是一個喜歡思辨、善于分析的作家,即便是對地下森林的感受,都寫得如此深沉,表達了她對人的思考,對生命的感悟及對她們那一代人的審視。
五、問題探究,突破難點
1.如何理解文章主題中的時代精神和作者個人思想烙印?
文章倒數第二段“大自然每一次劇烈的運動……絕大屈服。 闭f的是大自然的現象,但讓人聯(lián)想到中華民族經歷浩劫,損傷了肌體,卻保留和鍛煉了靈魂和精神。
文章寫得如此動情,很有可能把作者個人的生活感受寫進去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兩個形象,一個靈魂,這就是打動我們的原因。
2.為什么行文結束才正式對地下森林作正面描寫?
明確:作者有意暫且不表,想來是突出地下森林的黑暗、艱辛、險惡的經歷,在極寫這種經歷之后順勢再現森林的壯觀景象,劫后余生,慶幸之至,作者寫來痛快淋漓,讀者讀來更覺新奇。
六、課堂小結
樹以各種不同的聚集形式一直與人類為伴,或街樹,小林地,甚至森林,它們自始就會說話,樹葉沙沙,風兒傳情。森林是一個記憶庫,儲存了生命周圍的資料。這些記憶告訴我們大自然與人類所發(fā)展出的關系,告訴我們關于這片土地的先靈故事,他們的智慧與錯誤。樹會說話,只要以心靈傾聽。造訪森林吧!來趟與樹的心靈對話,將樹健美的精神帶回家。
七、布置作業(yè)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chusan/73345.html

相關閱讀:《地下森林斷想》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