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教版七年級歷史上冊全冊完整教案3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七年級 來源: 高中學習網
j.Co M
第13課 西漢時期的對外交流
【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識記“絲綢之路”的起點和大致走向,以及中國與歐洲開始直接交流的時間;理解“絲綢之路”在中外交流史上的地位、認識“漢委奴國王”金印的歷史價值;培養(yǎng)和提高觀察概括能力及從歷史文物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通過引導學生回憶張騫出使西域的有關史實導入新課;通過展示絲綢之路示意圖的動態(tài)課件,讓學生了解和掌握絲綢之路的起點;通過師生互動、學生討論等形式,探究絲綢之路形成的意義和作用;通過放影相關的史料圖片的幻燈片,了解漢與朝、日交流的歷史。
三、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理解西漢時期中國經濟文化對世界的影響,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認識國家、地區(qū)間的交流對各國和世界經濟文化的促進作用,加深對理解改革開放重要性的認識。
【重點難點】
重點:1、絲綢之路 2、兩漢時期的中日交流;難點 甘英出使大秦及其意義。
【教學準備】教師:1、絲綢之路示意圖的動態(tài)課件 2、東漢陶船圖片、“漢委奴國王”金印圖片的投影 3、東漢疆域圖;學生:收集了解南方絲綢之路的相關史料。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回憶舊知,構建知識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學生:回憶上一節(jié)課所學的有關張騫出使西域加強了內地與西域的交流,同時也為這種交流在地廣人稀的西域開辟一條通道)
2、請學生朗讀一遍“讀讀”的內容,使學生明白張騫出使西域后,內地通往西域的道路被開辟出來,而這些道路對以后的東西文化交流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閱讀,理解張騫通西域開辟道路的作用。)
3、組織學是閱讀導言,引出絲綢之路。
二、具體學習相關知識
1、出示絲綢之路示意圖的課件,告訴學生這就是絲綢之路的線路,讓學生整體感知。(學生:認真看課件,在教師的指導下整體感知地圖中的路線,大致了解圖中的地名)
2、演示課件,向學生講解“絲綢之路”的相關知識。(學生找出來并回答)
3、組織學生閱讀教材主、輔欄,進一步明確知識點,并了解相關史料。(學生閱讀教材72、73頁的內容,包括圖片資料,進一步了解了“絲綢之路”以及以成都為起點的“南方絲綢之路”。)
4、設疑:在這條絲綢之路上,可以說是山高水遠人險惡,經商的人們經過這條路既要與自然斗爭,還要時刻防范盜賊。為什么這些商人較安全地通過這條路呢。組織學生展開討論后派代表發(fā)言。
5、聯(lián)系收集的南方絲綢之路的史料,談談絲綢之路的意義和作用;肯定、評價、總結并形成認識。
三、兩漢與朝日的交流
1、導入:了解了陸上通道及絲綢之路,接下來了解一下對外交流中的海上通道,它們在哪里呢?
2、設疑過渡:請大家想一想,去日本、朝鮮不能走路吧,也不能象在絲綢之路上那樣騎駱駝騎馬吧,那當時的人們怎么去的呢?(學生回答:船)同學們說得對,是坐船去的,那么是坐的什么樣的船呢?
3、出示東漢陶船圖片,讓學生仔細觀察,并告訴學生兩漢的中日、中朝來往也可以在陸地上開展。
4、組織學生閱讀課文,勾出主要內容。展示東漢疆域圖。(學生閱讀書74??75頁的內容)
5、導引:觀察下這幅圖片,找一找東漢的都城洛陽、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在地圖上的位置。
6、肯定學生的觀察成果,提問:在課文中有這樣一句說是東漢光武帝贈了日本列島南部的委奴國的使節(jié)一枚“漢委奴國王”金印,而這枚金印現(xiàn)在保存在日本的博物館里。今天老師把這個金印請到我們的課堂,大家來看看。簡略介紹相關故事,可向學生略講金印上的字體,以拓展學生的知識面。
四、漢與歐洲的往來
以絲綢之路的走向引入再次演示絲綢之路示意圖的動態(tài)課件,告訴學生,公元97年,東漢派甘英出使大秦,116年,大秦使者回訪東漢。(回憶所學知識,聯(lián)系課件找出大秦的位置,在教師的引導下明白大秦就是古羅馬,而條支海就是今天的波斯灣。請學生閱讀課文最后部分了解相關知識。
五、總結全文,與學生共同探討兩漢對外交流的作用與意義。
【教學反思】
第14課 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
【課程標準】了解三國鼎立形成的史實。
【教學目標】
識記和理解:記住官渡之戰(zhàn)和赤壁之戰(zhàn)的時間、交戰(zhàn)雙方、戰(zhàn)爭結果與影響;知道魏、蜀、吳三國的建立。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過程、影響;諸葛亮的外交政策。
能力與方法:通過對官渡之戰(zhàn)的赤壁之戰(zhàn)的學習,提高學生評價戰(zhàn)爭的能力和方法;通過對曹操在官渡之戰(zhàn)和赤壁之戰(zhàn)中一勝一敗的原因分析和三國鼎立對歷史的影響的分析,培養(yǎng)學生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的分析問題的能力;通過曹操、諸葛亮等歷史人物的評價,培養(yǎng)學生用正確方法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正確認識人的主觀能動性對歷史發(fā)展的影響;樹立把推動社會進步和生產力發(fā)展作為評價歷史人物的第一標準。
【教學重、難點】重點:赤壁之戰(zhàn)、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
難點: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影響及三國的關系。
【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備注
談話導入新課
大家聽說過曹操、諸葛亮等名字嗎?誰來為大家講講他們的故事?
請幾個學生將三國的故事。
同學講的故事哪些符合歷史的本來面貌,哪些又不符合呢?請認真看教材尋找答案。
動用學生的舊知識,生成新知識,吸引起學生進一步學習了解的興趣。
學生認真研讀教材
講授新課
一、從官渡之戰(zhàn)到赤壁之戰(zhàn)
1、東漢末年的軍閥混戰(zhàn)出示“軍閥割據(jù)圖”及古詩
2、曹操勢力的膨脹:再讀教材,歸納。三點
3、官渡之戰(zhàn):結合“官渡之戰(zhàn)示意圖”,學生講解,老師適當補充,然后歸納出知識要點:時間、地點、交戰(zhàn)方、結果、影響等。
4、赤壁之戰(zhàn):先請學生一起朗誦曹操詩《龜雖壽》,再請一個學生解讀曹操的志向:統(tǒng)一全國,引出赤壁之戰(zhàn)。出示“赤壁之戰(zhàn)示意圖”請學生講經過,最后用表格歸納“東漢末年的兩次著名的戰(zhàn)爭”
學生認真聽講,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在老師的問題指導下再讀教材,并作下筆記。

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完成學習

二、三國鼎立的形成
1、三國鼎立的形成:教師:請同學們仔細讀教材,完成老師給出的表格(包括:政權名稱、建立時間、建立者、都城、統(tǒng)治范圍)
出示“三國鼎立形勢圖”,讓學生形成空間概念。
2、三國時期三國的關系:學生讀書,學生分類歸納:蜀吳關系、蜀魏關系、魏吳關系。
學生閱讀教材、結合自己課外了解的知識談自己對這幾個問題的看法,然后教師歸納整理。
課堂小結
三國時期的社會特點給你的整體感覺是什么?
《三國演義》中的歷史人物、歷史故事與真正的歷史有沒有區(qū)別,應該怎樣看待這種區(qū)別?
學生分組自由討論,然后匯報討論成果。
課后作業(yè):寫心得與疑問。培養(yǎng)綜合、概括的能力
【教學后記】
第15課 南方的初步開發(fā)
【課程標準】說出人口南遷和民族交往促進了江南開發(fā)的史實。
【教學目標】
識記和理解:了解孫吳時期農業(yè)和手工業(yè)的發(fā)展,記住魏溫船隊到達夷洲,知道諸葛亮治理蜀國,西南地區(qū)得到開發(fā)。簡要了解三國到南朝政權更迭的基本情況;了解東晉南朝時期南方農業(yè)手工業(yè)的發(fā)展情況;記住健康是南朝的政治經濟中心和最大的城市。理解南方初步開發(fā)的含義及開發(fā)的原因條件。
能力與方法:通過對南方初步開發(fā)原因的探討和,表現(xiàn)的學習,提高學生分析和認識歷史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歸納、概括歷史現(xiàn)象的能力。通過比較,培養(yǎng)學生運用比較方法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認識人民群眾在生產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培養(yǎng)人民群眾創(chuàng)造歷史的觀念。認識社會安定、地區(qū)交流和民族團結是經濟社會發(fā)展的重要保證。認識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
【教學重、難點】重點:南方初步開發(fā)的原因和突出表現(xiàn)。
難點:南方開發(fā)的原因和突出表現(xiàn)的史實較多,容易混淆。理解東晉南朝時期南方經濟的新發(fā)展。
【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備注
談話導入新課
請大家先把課文認真預習一遍,包括課文中設計的所有信息,找出你沒有弄懂的問題,5分鐘后我們一起討論解決。認真聽,吸引起學生進一步學習了解的興趣。學生歸納回答。
講授新課
一、三國時期南方的開發(fā)
1、教材主要介紹了三國時期那兩個政權的經濟發(fā)展情況?這兩個政權分別位于祖國的哪個位置?這兩個地區(qū)在之前的經濟和社會發(fā)展情況怎樣?
2、教材就吳國經濟的發(fā)展講了幾個問題?(原因和表現(xiàn))
3、孫吳經濟發(fā)展的原因有那些?
結合輔欄87頁,介紹為南方開發(fā)作出貢獻的三部分人
4、孫吳經濟發(fā)展的表現(xiàn)
農業(yè)、手工業(yè)兩個方面四個要點
結合教材輔欄88頁講吳國造船業(yè)發(fā)達的原因
請學生看課后“史海拾貝”
5、諸葛亮治蜀:措施和結果,講解七擒七縱、南中

學生認真聽講,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在老師的問題指導下再讀教材,并作下筆記。

學生認真聽講,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在老師的問題指導下再讀教材,并作下筆記。

二、東晉南朝江南經濟的發(fā)展
1、老師介紹我國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朝代更迭情況。從北方五胡十六國的動蕩,南方東晉南朝的相對穩(wěn)定導入
2、教師:請同學們仔細讀教材,看看誰能又快又準地找出這一時期南方經濟發(fā)展的原因?
3、教師提問:三國時期南方經濟發(fā)展的原因同東晉南朝時南方經濟發(fā)展的原因有何異同?
4、教師問:東晉南朝南方經濟發(fā)展的表現(xiàn)?
教師總結,分為:農業(yè)、手工業(yè)、商業(yè)
結合今天的環(huán)境問題,講圍湖造田
5、問:從三國時期和東晉南朝時期南方經濟的開發(fā),給我國今天的經濟建設最大的啟示是什么?
學生閱讀教材、結合自己課外了解的知識談自己對這幾個問題的看法。然后教師歸納整理,以突破難

討論課堂,加深理解,進一步熟悉教材。
課堂小結 學生自己小結學生綜合、概括的能力
【教學后記】
第16課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課程標準】概述北魏孝文帝促進民族融合的措施。解釋“胡人漢服”和“漢人胡食”的現(xiàn)象。
【教學目標】
識記和理解:記住東漢末年,內遷少數(shù)民族的名字。了解鮮卑族拓拔部強大的簡要經過。概述北魏孝文帝促進民族融合的改革的背景、措施和影響。
能力與方法:通過對孝文帝改革的歷史條件的概括,培養(yǎng)概括能力。通過對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的分析,培養(yǎng)評價歷史事件的初步能力。通過對“北魏驀地出土的石硯”等的觀察,培養(yǎng)學生釋讀歷史圖片的能力,歸納分析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學習北朝時期的相關知識,進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的教育。通過北魏孝文帝功績的概括,培養(yǎng)學生尊重歷史、是非分明、愛憎分明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重點: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條件和歷史意義。2、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難點:1、北朝的朝代更替情況。2、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黃河流域民族融合的進程的理解。
【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備注
談話導入新課
從南朝統(tǒng)治南方,引出南朝時北方怎么樣呢?然后請大家先把課文認真預習一遍,包括課文中設計的所有信息,看書的同時找出你沒有弄懂的問題,5分鐘后我們一起討論解決。
認真聽,吸引起學生進一步學習了解的興趣。
學生認真研讀教材
講授新課
一、少數(shù)民族的內遷
1、看地圖冊,明確東晉南朝時,北方、西北方少數(shù)民族大量內遷,看清楚內遷各族的位置和名稱,在本子上寫畫五個少數(shù)民族的名字。讓學生猜猜:為什么這一時期會出現(xiàn)少數(shù)民族大規(guī)模內遷的情況?教師稍著講解,這時北方寒冷干潮。
2、東晉北朝時,哪個少數(shù)民族的影響最大,為什么?
3、總結一下,北魏建立的時間、都城、建立者。

學生認真聽講,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在老師的問題指導下再讀教材,并作下筆記。
討論,請學生看書作答。

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1、教師:細讀教材94?96頁,看看有哪些內容?
小結:背景??措施??影響,學生落實在書上。
2、課堂討論:北魏孝文帝卻將自己的名字改為漢族姓氏。他為什么要這樣做?
3、看遷都圖,請學生講述遷都的故事,討論:他為什么要如此辛苦的把都城遷到洛陽,遷都成功有什么好處?
4、孝文帝為了吸收漢族文化,采取了那些措施?請勾畫下來,然后我們來開展課堂競賽,看誰背得又快又準確?
學生閱讀教材、結合自己課外了解的知識談看法。后歸納整理,突破難點。
分組討論,通過討論歸納的出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孝文帝遷都原因和經過。
分析教材,落實知識,感受教材,提高興趣。
三、北方民族大融合
1、教師投影“北魏墓出土的石硯”、“北魏墓碑上的書法”、“身穿漢族服裝的鮮卑貴族形象”,說明了那些問題?
2、在漢族與少數(shù)民族的交流過程中,少數(shù)民族文化對漢族有沒有影響,有什么樣的影響?
3、我們應該如何評價北魏孝文帝,如何評價孝文帝改革?
仔細看圖回答,理解影響北魏時期漢族服裝、文化對北方少數(shù)民族有很大的影響。思考回答老師的問題,并記下筆記。
課堂小結:學生自由發(fā)言總結學生分組自由討論,匯報
【教學后記】
第17課 青銅工藝的杰出成就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目標:通過學習,使學生掌握青銅器的主要成分和最主要的青銅器(司母戊大方鼎、四羊方尊),理解“青銅時代”的含義幾歷史地位。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指導學生對教材內容進行閱讀、探究和分析,使學生理解青銅文明的實質,培養(yǎng)和提高審美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學習,使學生感悟中國歷史文化的悠久,增強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了解青銅珍品的價值。
【教學重難點】重點:青銅器的高超工藝,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銅器。
難點:青銅的含義、成分及鑄造工藝。
【課前準備】布置學生搜集家中的香爐;重讀小學語文第十二冊的《世紀寶鼎》一文。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教師出示中國人民送給聯(lián)合國成立50周年的生日禮物巨型青銅器“世紀寶鼎”圖片,由學生介紹其特點[三足雙耳,腹略鼓,四周有商周紋飾,浮雕獸面,云紋填底]。教師和學生一起找出與鼎有關的成語:三足鼎立、鐘鳴鼎食、人聲鼎沸、一言九鼎等。
教師點明:鼎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發(fā)展到今天已變成燒香的工具[看搜集到的香爐]。最早的鼎是什么樣子?有什么用途?它是怎樣制造的?讓我們一起去解開那神秘的一頁。板書課題。
二、巧奪天工的青銅冶鑄技術:
教師出示問題組,布置學生閱讀“巧奪天工的青銅冶鑄技術”一目,點明青銅是一種銅錫鉛合金,學生思考后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
1、什么叫青銅器?可討論、合作回答。??教師板書
2、什么叫青銅時代?討論、合作回答。?教師板書,稍著歸納:石器時代?青銅時代?鐵器時代
3、如果我們現(xiàn)在要按照商周時期的工藝來做青銅器,應該怎樣做?課堂討論回答。
4、展示人教版圖片“制造青銅器”,說明商周時期大型青銅器的生產情況。
三、青銅器物和青銅藝術:
教師布置學生看“種類繁多的青銅器物”和“精湛絕倫的青銅藝術”。學生思考問題:商周時期青銅器的藝術價值主要表現(xiàn)在那些方面?
1、青銅器的造型表現(xiàn)了很高的藝術價值,器型各式各樣,令人賞心悅目,是難得的藝術珍品。
2、教師分別展示司母戊大方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銅器的圖片,讓學生欣賞、點評。教師歸納:母戊大方鼎??雄偉端莊、氣勢凜然、代表商代青銅器的典型風格;四羊方尊??結構巧妙、制作精細、堪稱青銅器中的精品;三星堆青銅器??風格獨特造型奇異,具有無窮的魅力。
3、青銅藝術的價值還表現(xiàn)在青銅器的紋飾上,青銅紋飾線條豐富,圖案優(yōu)美,給人以藝術的享受。教師指導學生觀看教材中的幾幅青銅器圖片。
4、教師簡單指出,青銅器不僅具有藝術觀賞價值,也具有當時社會的適用價值。請同學們根據(jù)教材提示給青銅器按用途分類。
四、小結:
教師指點:我們把人類使用青銅器的發(fā)展階段稱為青銅時代,在這個時代人們所創(chuàng)造的物質文明便被稱做“青銅文明”。提問:這一燦爛的青銅文明是誰創(chuàng)造的?討論的基礎上教師指出:奴隸,他們用勞動創(chuàng)造了青銅文明。
五、最后,學生看書熟悉課文內容,加深印象,在思考討論的基礎上提出學習本課后認識到的問題。教師引導指點學生自己去尋找答案。
六、基礎知識鞏固:[略]
布置作業(yè):參照課本,查找資料,寫一篇小作文:介紹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銅器
【教學后記】
第18課 卓越的工程
【課程標準】以都江堰、長城等為例,體會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chuàng)造力。
【教學目標】
一、識記和理解:記住都江堰和鄭國渠的地理位置及修建年代,記住秦長城的修建年代和起止地點。了解秦長城和都江堰的功效和價值。
二、能力與方法:通過讀圖培養(yǎng)和提高觀察分析地圖的能力,提高學生把握歷史現(xiàn)象發(fā)生的空間的能力。通過想象都江堰、秦長城等重大工程的修建情景,培養(yǎng)和提高歷史相信的能力。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正確認識人的主觀能動性對歷史發(fā)展的影響;認識科學技術對推動社會進步和生產力發(fā)展作用,通過了解我國古代的卓越工程,認識和體會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chuàng)造力。
【教學重、難點】重點:都江堰、秦長城。
難點:體會都江堰、鄭國渠和靈渠選址與設計的科學性。
【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備注
談話導入新課
大家聽說過都江堰、長城嗎?誰來講講它們的故事?
同學講的故事哪些符合歷史的本來面貌,哪些又不符合呢?請認真看教材尋找答案。動用學生的舊知識,生成新知識,吸引起學生進一步學習了解的興趣。
學生認真研讀教材
講授新課
一、都江堰和鄭國渠
1、都江堰:(出示歷史地圖冊“都江堰工程示意圖”)
學生結合教材歸納該水利工程修建的時間、筑壩的地點,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主要組成部分,以及各部分的作用。
結合都江堰的地理位置討論都江堰水利工程選址科學性,分析該工程建成的歷史工效。
給合“二王廟”的來歷,簡要評價李冰的貢獻,指出他的成功實際就是他充分處理好了人與自然的關系。
2、鄭國渠:結合課后“史海拾貝”,老師適當補充,然后歸納出知識要點:時間、地點、影響等。
學生認真聽講,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在老師的問題指導下再讀教材,并作下筆記。

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完成學習

二、秦長城和靈渠
1、秦長城
教師:請同學們仔細會憶:秦漢時期,我國北方最強大的少數(shù)民族是什么?秦朝初年,秦始皇是怎樣處理和匈奴的關系的?引出秦長城的話題。
讀教材,完成老師給出的表格(包括:修建時間、修建者、東邊起點、西邊終點、長度、歷史價值)
出示“秦長城示意圖”,“秦長城遺址圖”讓學生形成秦長城的空間概念,了解秦長城的雄偉壯觀。
分析秦長城的歷史價值,指出它如今已不復存在,今天我們看到的長城上明代修建的。
2、靈渠
學生讀書,學生歸納:靈渠修建的時間、修建的目的、它的歷史作用。
學生閱讀教材、結合自己課外了解的知識談自己對這幾個問題的看法,然后教師歸納整理。
課堂小結
【教學反思】
第19課 科學技術的重大成果
【課程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了解先秦至南北朝時期的重大科技成果,包括造紙術、數(shù)學、醫(yī)學、農學、地理學等方面的貢獻。通過學習,培養(yǎng)和提高歸納概括能力;培養(yǎng)評價科技人物和科技成果的能力,提高學生創(chuàng)造性地改造物質文化生活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通過自學課文,接著學生的閱讀方法,自主提取教材提供的圖文信息的方法。通過課堂分組討論,培養(yǎng)學生合作學習的方法。通過學生想象和生活體驗,培養(yǎng)歷史與現(xiàn)實結合的方法。
三、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通過了解中國古代的科技成就,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進行科學態(tài)度和科學精神的教育,通過我國古代科學家的優(yōu)秀品質,進行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的教育。
【教學重點】造紙術的發(fā)明和改進。祖沖之在圓周率計算上的成就。
【教學難點】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的內容與價值!端洝放c《水經注》的關系。
【教具準備】多媒體電子課件,幻燈投影儀。
【教法與學法】講述法,課堂討論,比較法及自學等。
【教學過程】
教程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思路
準備1、布置預習全文。指導學生收集圖書等資料。
2、制作課件。展示一張紙。認真學習查閱資料理論聯(lián)系實際(引起興趣)
新課
教學


展示本課主要內容

造紙術的發(fā)明和改進1、設問:這是什么?大家知道這是怎么不斷改進和豐富的嗎?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3課
2、《科學技術與重大成果》
旁白:把書翻到111頁,如果說,1、2課展示在我們面前的都是非常精致的實物,那么本課則需要我們用心去領悟科學的奧妙。
展示圖表填空
造紙術發(fā)明西漢時候
改進東漢??蔡倫
數(shù)學《九章算術》
《圓周率》??祖沖之
醫(yī)學《傷寒雜病論》??張仲景
“麻沸散”“五禽戲”??華佗
農學《齊民要術》??賈思勰
地理《水經注》??酈道元
3、過渡:先來看“造紙”。
旁白: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fā)明造紙術的國家。(西漢時候)
設問:造紙術是怎樣一種技術?(課件展示:工藝流程)
4、請同學講:
設問:
旁白:(簡介早期的紙)最早的紙雖然方便,但昂貴而不易制造,可以從哪些方面改進?回答,進入學習氛圍。
邊看書,邊思考。
然后到黑板上填空

結合教材
動手
動腦
理清
線索

了解重大成果
及杰出人物
文章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yy-art.cn/chuyi/69089.html

相關閱讀:北師大版七年級歷史下冊第24課 近代前夜的盛世與危機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