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歷史與社會第二單元教案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七年級 來源: 高中學習網


綜合探究二 從地球儀上看世界

教 學
目 標

通過地球儀了解基本結構,掌握經線和緯線的特點。利用經線和緯線確定地理位置。知道南北半球和東西半球的分界線。

教材分析

重點

經緯線和經緯度的特點,根據(jù)經緯網確定位置。

難點

經緯線和經緯度的特點

教具

地球儀









復習舊課導入新課
提問:請同學們描述四大洋和七大洲的相對位置。
敘述:我們用地球儀來觀察,同學們要仔細觀察。
提問:在你們的觀察中,已經有了經線和緯線。下面我們對經線作進一步的探究。你們知道經線是什么樣的嗎?
提問:為什么要強調在地球儀上呢?
提問:請同學們帶著下面幾個問題進一步觀察。
1、所以經線的長度相同嗎?
2、經線和南北兩極有怎樣的關系?
3、地球表面被劃分為多少經度?東經和西經是以哪條經線為起點劃分的?東半球和西半球是怎樣劃分的 ?
總結:所有的經線都相等;所有經線向北匯集為北極點;地球儀表面被劃分為360度,東經和西經是以0度線劃分的。
提問:看來東半球和西半球毫無疑問是以0度經線劃分的。
總結:劃分東西半球的分界線是以西經20度和東經160度所構成的經線圈。因為0度經線要穿越大陸,而西經20度和 東經160度所構成的經線圈很少穿越大陸。
提問:下面我們換一種方式進一步了解緯線和緯度。
總結:看來誰也沒有難到誰關于經緯線的問題還很多,課后再討論。
提問:我們先看課本上的資料一和資料二。區(qū)分一下緯度帶和溫度帶。









從地球儀上看世界,我們可以了解世界上的大洋和大洲山脈、河流國家和地區(qū)的分布情況,還可以利用地球儀上的經線和緯線,確定世界上任何點的位置。
提問:根據(jù)所學的內容,請你描述中國在世界中的位置。
提問:你們能找一找自己現(xiàn)在所在位置的坐標嗎?
提問:同學們,一個小小的地球儀承載著一個大世界,伴隨我們度過了快樂的一節(jié)課,你們有什么收獲呢?
布置作業(yè)

練習冊1----8題

板書設計

1、經線的劃分
2、緯線的劃分

后記
第 周 星期“大洲和大洋” 設計
一、教學目標:
1.了解陸地、海洋、大洲、半島、島嶼、海峽等概念。
2.能在地球儀或地圖上找出七大洲、四大洋,能在世界兩半球填充圖上準確填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稱,能繪制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簡圖。
3.培養(yǎng)學生的探索精神,鼓勵他們善于提出問題、勇于向未知挑戰(zhàn)。
二、教學重點: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稱和分布;由學生提出感興趣的問題及未解之謎并分析、探討。媒體:多媒體電腦、自制多媒體課件。
三、教學方法:分組學習、學生講解、質疑、討論。
四、教學思路:這一節(jié)的知識比較簡單,教學的中心在學生的質疑上。課前先將學習的內容布置下去,讓學生自己去思考,重要的是在學習的過程中要提出自己感興趣的問題。
五、學生預習:學生以原有的學習小組為單位,選擇感興趣的內容研究學習,每組選出1~2個代表準備在課堂上發(fā)言。
六、教師準備:教師按照自己的思路制作了多媒體課件,作為學習的線索,為學生提供幫助(但不一定和學生的思路吻合)。
七、教學過程:
1.引入(教師引導):有人說我們居住的“地球”更應該叫“水球”,為什么?(展示課件圖片)這是一張地球衛(wèi)星圖片,藍色代表……,綠色代表……,白色是……,雖然有的地方被云層遮擋住了,但還是能明顯地看出海洋的面積遠大于陸地。從海陸的分布比例來看,地球上幾分是海?幾分是陸?(學生看課件圖片回答)陸地主要分布在哪里?(學生看圖回答)。那么人類是如何了解海陸分布的?尤其在過去交通不發(fā)達而各種勘測、探測手段還很落后的情況下,就要靠遠行,當然遠行需要激情,而支撐激情的是堅忍不拔的毅力。絲綢之路、鄭和七下西洋、哥倫布發(fā)現(xiàn)美洲大陸、麥哲倫環(huán)球航行……這里列出的是歷史上一些著名的遠行活動,可能有些在當時只是一種貿易往來或者為了其他目的,但在客觀上的確對人類認知世界做出了貢獻。當然有些就是純粹的探險。接下來哪位同學給我們介紹一下其中的某個事件?學生發(fā)言(繪聲繪色地講述了絲綢之路的故事,教師課件中提供的地圖,可用來輔助講解)。課前同學們已經預習了這節(jié)課,也挖掘了課本以外的知識。請一位同學把這節(jié)課的知識向大家介紹一下。
2.講解:(學生發(fā)言)講解關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內容(以自己準備的圖片、文字資料為主,可結合老師制作的課件,以下是課件摘錄)。
了解以下概念:
大洲(點擊)島嶼(點擊)半島(點擊)海(點擊)     
洋(點擊)海峽(點擊)(點擊圖中的各概念,就可出現(xiàn)更詳細的介紹,比如島嶼)(點擊圖中的大洲和大洋,就可出現(xiàn)更詳細的介紹,比如非洲)共有4個同學先后發(fā)言(受時間限制,控制了發(fā)言人數(shù))。教師總結,指導學生做以下練習。
探知(學生發(fā)言、討論)
3.(課堂思考):
(1)印第安人是如何到達美洲的?
(2)泰坦尼克號是如何沉沒的?
(3)你知道深圳“鹽田”的來歷嗎?
(4)海水為什么是咸的?海水為什么看上去是藍的?
(5)海水將成為未來人類的主要水源嗎?……學生熱烈討論,并提出了下列問題。有些問題目前來看都是未解之謎,但我們不妨也來研究、探討一下。
4.(課外延伸):
(1)為什么大陸的形狀多是三角形的?
(2)為什么大洲是對稱分布?
(3)為什么會有陸地和海洋?
(4)地球上為什么有那么多水?海水是從哪里來的?
(5)人類未來能不能在海里生活?
(6)百慕大三角區(qū)謎團。
(7)在世界簡圖上填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稱。
八、結束語
很遺憾,快樂的時光總是短暫的,今天的討論只能到這里了,希望同學們把感興趣的話題記下來,繼續(xù)尋找答案,然后再把你的想法與大家分享。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希望同學們明白,我們所了解的知識很有限,因此需要不斷地學習和探索,探索雖然艱難,但卻是一種快樂。希望你們在學習和生活中能充分享受這種快樂。
自然環(huán)境 說課稿
說教材
本節(jié)教材是在學習了“什么是聚落”,“鄉(xiāng)村聚落與城市聚落差異”的基礎上,從新課標“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出發(fā),進一步探究影響聚落形成與發(fā)展的主要自然環(huán)境因素通過圖文的形式,敘述目前世界上聚落的分布大勢,以及受環(huán)境、社會生活等影響而造成不同聚落的建筑物的差異等,突顯出“學習對終身發(fā)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啟發(fā)學生在觀察、思考、分析中靈活運用地理知識,培養(yǎng)學生聯(lián)系生活經歷與體驗,主動學習、自主探究的能力。
教材首先比較系統(tǒng)的說明影響聚落形成與發(fā)展的主要環(huán)境因素,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明確從氣候、地形、資源等因素入手,對各地聚落的特點進行分析。接著教材通過圖文的形式,闡述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區(qū)聚落分布比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區(qū)少有或沒有聚落。教材再通過對世界各地聚落的建筑景觀照片進行環(huán)境分析,初步教會學生分析聚落的建筑與自然環(huán)境的關系。并通過學生活動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分析地理事物及其特點的能力。
說教材處理、教法、學法
然而世界各地的自然環(huán)境差異太大了,人們居住的聚落也因各自的氣候、建筑材料和文化習俗而各有千秋。僅僅靠教材是遠遠滿足不了學生了解世界的,因此我們必須構建開放式的課堂,充分利用計算機網絡整合校內外課程資源,形成學校與社會、家庭密切聯(lián)系教育資源共享的開放性課程,從而拓寬學習空間,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求。同時達到活躍課堂氣氛,增加趣味性的目的。
據(jù)此,我把本節(jié)內容安排一課時,在充分利用教材的圖片與文字的基礎上,通過多種途徑搜集各地景觀照片,來豐富教材內容,并把課堂轉移到了微機室,將學生每4-5人分成一個探究小組,搜集各地景觀照片,充分利用網絡資源來開闊學生的視野。
讓學生通過分工協(xié)作,培養(yǎng)資料搜集整理能力。通過讀圖討論培養(yǎng)學生分析地理事物能力以及語言組織與表達能力。
因此根據(jù)新課標要求和教材內容,確定本節(jié)課的
知識目標為:
①了解世界各地的自然環(huán)境及其建筑風格,以及各民族的生活習俗、歷史文化、宗教信仰等不同對建筑風格的影響。
②學會聯(lián)系人們生產和生活實際,分析地理事物及其特點的方法。
技能目標是:
①初步學會聯(lián)系人們生產和生活實際,分析地理事物及其特點的能力。在本節(jié)包括兩點:其一,能分析聚落形成與發(fā)展的主要因素;其二,能分析聚落的分布、建筑等與自然環(huán)境的關系。
②并能通過計算機網絡檢索自已所需的資料,舉例說出聚落與自然環(huán)境的關系。
情感目標為:
通過景觀差異與自然環(huán)境關系的學習,讓學生進一步理解世界文化的差異;通過各地景觀圖達到美育的效果;激發(fā)學習地理課程的動機與興趣。
說教學重點和難點
根據(jù)新課標要求,結合教學目標和教材內容,確定聚落與自然環(huán)境的關系為本課重點。
由于學生的生活經驗不足,認識水平有限,因而確定分析聚落與自然環(huán)境的關系為教學難點。
說教學過程
綜上所述我設計了以下教學過程:
首先,通過一組問題復習上節(jié)課所學的聚落的概念,以及鄉(xiāng)村聚落與城市聚落的差異。
通過復習鄉(xiāng)村聚落與城市聚落間存在著差異,導入世界各地的鄉(xiāng)村聚落又有很大差異,世界各地的城市聚落也存有巨大差異。那么是哪些環(huán)境因素造成聚落的差異呢?是哪些主要因素影響了聚落的形成與發(fā)展呢?板書課題
自讀課文,結合圖4.19,請同學們用兩個字概括一下“主要因素”。學生說一個因素,教師板書一個。
請學生結合前面所學的知識,前后桌一組,討論一下還有什么因素影響聚落的形成與發(fā)展?學生答出后,板書“氣候”。
課件展示,幾幅聚落分布比較密集的景觀照片和高山、荒漠景觀照片。
(師述)目前世界上聚落的分布大勢,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區(qū)聚落分布比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區(qū)少有或沒有聚落。
下面組織[學生討論](1)人們一般要選擇自然條件什么樣的地區(qū)作為聚居地?(2)目前世界上的聚落為什么較為集中地分布在平原地區(qū),而高山、荒漠地區(qū)就較少或沒有聚落的分布?(結合圖4.19、4.20)
[師生共同歸納](1)早期人類的聚居地一般都選擇在地形、氣候等自然條件比較優(yōu)越、自然資源比較豐富的地點。例如,我國陜西藍田猿人的遺址,就在一條河流最高的階地上,當時那里的氣候溫暖濕潤,有較多的動物可供捕獵。隨著人類利用和改造自然能力不斷提高,人類活動的領域不斷擴大,由熱帶、溫帶逐漸擴展至寒帶,創(chuàng)造出各種形式的聚落環(huán)境。(2)平原地區(qū)自然條件比較優(yōu)越,而高山、荒漠地區(qū)自然條件較差,甚至十分惡劣,不利于人類的生存與發(fā)展,所以目前世界上的聚落仍然較為集中地分布在平原地區(qū),而高山、荒漠地區(qū)較少或沒有聚落的分布。
接下來學生活動:分組討論民居與當?shù)刈匀画h(huán)境的關系,課件展示幾幅圖片請學生一一對其進行分析。
世界各地的自然環(huán)境差異是非常大的,人們居住的聚落也因各自的氣候、建筑材料不同而各具特色,下面請班內各小組合作,通過互聯(lián)網,獲取更多景觀照片,然后分析當?shù)鼐勐渑c自然環(huán)境的關系,看哪組找得典型,有新意,分析地準確。每個小組從世界不同地區(qū)的聚落特點中選一個選題。
選題有:
①熱帶雨林地區(qū)(南美洲、東南亞)
②熱帶沙漠地區(qū)(非洲、西亞)
③我國云南地區(qū)
④我國黃土高原地區(qū)
⑤蒙古地區(qū)
⑥寒帶地區(qū)(北美洲或亞洲北部)
⑦歐洲地區(qū) 
⑧我國南方地區(qū)
或者,在任何一個搜索網站輸入“民居”查找自己感興趣的民居景觀照片進行探究討論。
接下來就是每組同學對各自的成果進行展示,在課堂上雖然不能把每組的所有成果都展示出來,但是使學生能通過合作與探究,學會搜集整理分析的能力。


第三課 世界大家庭

教 學

目 標

了解世界三大人種及分布。知道世界分為發(fā)達國家和發(fā)展中國家。舉例說明加強國際合作的重要性。

教材分析

重點

三大人種的分布特點及分布地區(qū)

難點

發(fā)達國家和發(fā)展中國家。

教具

世界人種分布圖









復習舊課導入新課

第三課 世界大家庭

一、不同膚色的人

讓學生討論不同膚色人的特點及分布。

敘述:白色人種除分布在歐洲外,還分布于其他大洲,比如大洋州、南美洲、非洲北部。

提問:剛才同學們對世界三大人種的特點和分布作了介紹,但沒有提各種人口的數(shù)量,有沒有同學知道?

承轉:同學們收集的關于人種的資料很多,由于時間關系,課后再交流。接下來我們交流關于國家和地區(qū)方面的資料。

二、國家和地區(qū)

你們是怎樣理解國家的?

歸納:國家是有一定的空間范圍的,在這個空間內有自己的主權,不允許別國侵犯。

提問:國家和國家之間是有國界的。那么國界線是怎樣劃分的?

歸納:從中我們可以知道,相鄰的兩個國家之間有的以山為界,有的沿河而分,還有的按經緯線分。

提問:下面請看課本第32頁第三、四自然段的材料。說明了什么?

敘述:按經濟發(fā)展水平不同,國家可以分為發(fā)達國家和發(fā)展中國家。

提問:你所知道的國家哪些是發(fā)達國家?哪些是發(fā)展中國家?











小結:發(fā)達國家以以歐洲居多,發(fā)展中國家在亞洲、非洲、拉丁美洲。

三、關心世界大家庭

當今世界各國還面臨其他問題,是哪些問題?

敘述:世界大家庭中存在的這些問題,需要我們大家共同關注。

總結:世界三大人種的特點及分布;知道了世界是由20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組成的,國家之間經濟發(fā)展不平衡,可分為發(fā)達國家和發(fā)展中國家。

布置作業(yè)

練習冊1----9他題

板書設計

1、不同膚色的人

2、國家和地區(qū)

3、關心世界大家庭

教學后記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chuyi/71845.html

相關閱讀:北師大版七年級歷史下冊第24課 近代前夜的盛世與危機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