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君權的加強教學示例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七年級 來源: 高中學習網
明朝君權的加強示例1

目標
一、知識目標
1.掌握明太祖廢除行中書省,以六部處理朝政,設置錦衣衛(wèi),八股取士等措施。
2.掌握靖難之役和明成祖遷都北京,掌握明成祖削藩和設東廠等加強君主專權措施。
3.掌握君主專制制度在明清時期的特點。
二、能力目標
1.通過聯系以往封建王朝加強中央集權、維護統(tǒng)治的措施與明朝的相關措施對比,概括明朝加強君權的特點,培養(yǎng)學生用聯系的觀點,綜合分析、對比史實的能力。
2.通過對科舉制度的評價,提高學生用辯證的兩點論的方法評價歷史現象的能力。
三、德育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要求學生從思想上認識:明朝君權的加強,在一定時間和一定程度上,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tǒng)一,但同時它又是中國封建社會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現。
教學重點
明太祖加強君權的措施
教學難點
八股取士
教學方法
1.講析法。本課內容理論性較強,教師在課堂上對一些內容要進行詳細的講述分析。
2.聯系法。本課內容屬于封建社會晚期,好多問題都可以通盤考慮,聯系前面學過的知識進行理解。
3.討論法。對于一些內容,像明朝加強君權措施的兩方面作用等內容,可以先讓學生進行討論,然后由教師進行講解。
4.文學作品輔助法。像對明朝八股文的理解,就可以通過對一些文學作品進行分析,幫助學生理解。
教具準備
投影儀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語例示一:
同學們,請看課本導入框中的內容,元朝末年,在今安徽淮河北岸出現了一支農民起義軍。初夏的一天,有個身披破爛袈裟的青年和尚,前來要求參加起義軍,他叫朱元璋。朱元璋家境貧寒,從小給地主放牛,17歲那年,父母、大哥都死于災荒和瘟疫,只好到一座寺廟當和尚。元末農民大起義爆發(fā)后,寺廟被戰(zhàn)火燒毀,他就前來投奔起義軍。由于他作戰(zhàn)勇敢,足智多謀,幾年后成為這支起義軍的首領。他率領隊伍南征北戰(zhàn),建立了明朝。明朝是我國君主專制高度發(fā)展時期。那么,朱元璋和他的繼承人是怎樣加強君主專制的?加強君主專制的措施給明朝和后世帶來了哪些影響?我們今天就來學習這一方面的內容。
導入語例示二:
同學們先看一組投影。
[投影顯示]
說鳳陽,道鳳陽,鳳陽本是好地方。
自從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同學們,投影顯示的內容是民間傳唱的鳳陽花鼓詞,詞中的朱皇帝說的是明朝的開國皇帝,你知道是誰嗎?他建立明朝以后,采取了一系列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你了解嗎?今天我們就來接觸一下這位農民出身的皇帝,看看他給當時和后人留下了什么?
導入語例示三:
同學們,北京是我們偉大祖國的首都,是我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但是,你知道它在明朝時候是什么樣子嗎?你知道它是誰下令修建的嗎?你知道明朝的北京城和今天的北京城有什么區(qū)別嗎?它是什么時候開始成為明朝的都城的?帶著這些問題,我們今天來學習《明朝君權的加強》一課。
[板書]第三單元 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社會的危機
第15課 明朝君權的加強
一、明太祖加強君權的措施{
1.元末農民起義和朱元璋建立明朝
[教師引導]請大家盡快地把課本上關于元末農民起義和朱元璋建立明朝的內容瀏覽一遍,對此有一個大概的了解,并能復述。
[學生看書]……
[學生復述]元朝末年,政治腐敗,災害頻繁。饑寒交迫的農民,掀起了大規(guī)模的反抗斗爭。朱元璋領導的起義軍,攻占應天,勢力不斷壯大。1368年初,朱元璋以應天為南京,稱皇帝,建立明朝。朱元璋就是明太祖。當年秋天,明軍攻占大都,結束了元朝在全國的統(tǒng)治。
[教師講解]朱元璋是明朝開國皇帝,杰出的地主階級政治家和軍事家,史稱明太祖。
朱元璋出生在貧苦農民家庭。他在很小的時候,以給大戶人家放豬放牛為生,吃盡了苦頭。1344年,淮北發(fā)生了嚴重的旱災和蟲災,疾病到處流行。在這場劫難中,朱元璋的父母和長兄都先后病死,餓死。16歲的朱元璋靠鄉(xiāng)鄰的幫助,草草埋葬了親人之后,孤苦無依的他只好到附近的皇覺寺當了小和尚。不久,災情越來越重,寺廟中的和尚也不得不外出討吃就食。朱元璋入寺后不到幾個月,就被打發(fā)出去,做了游方僧。他云游四方,到處乞討,受盡了風霜之苦;但同時也使他了解到民間疾苦,增長了社會見識。
元朝末年,政治越發(fā)黑暗腐敗,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銳。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剝削、壓迫和歧視,紛紛拿起武器起來斗爭。終于在1351年,爆發(fā)了韓山童、劉福通領導的元末農民大起義。1352年朱元璋云游回到家鄉(xiāng),接到濠州起義軍中同鄉(xiāng)湯和的相邀信,就投奔于濠州紅巾軍郭子興的隊伍。由于他勇武過人,很快就被提拔為親兵九夫長。不久,又成為郭子興的親信,并娶了郭子興的養(yǎng)女馬氏為妻。此后,劉福通立韓山童之子韓林兒為帝,稱小明王,建立“大宋”政權,年號龍鳳。朱元璋以戰(zhàn)功先任鎮(zhèn)撫,后升總管之職,成為濠州紅巾軍中統(tǒng)兵一方的大將。
1355年郭子興病死,朱元璋以左副元帥職,成為這支起義軍的實際領袖。他率軍南下,攻破集慶(今南京),招降康茂才等軍民50余萬,改集慶為應天府。龍鳳政權任命朱元璋為江南等處行中書省平章。這時的朱元璋,局面小,兵力弱,四面受敵,形勢不利。他利用元朝軍隊主力和小明王作戰(zhàn)的機會,向南面和東南的元軍主力進攻,取得勝利。在他率軍打徽州時,朱元璋采納了儒生朱升的獻策“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命令軍隊自己動手生產,興修水利,減輕農民負擔,因而兵強糧足。于是朱元璋又把軍事進攻的矛頭指向土地肥沃,盛產糧食絲綢的浙江一帶,先后占領諸暨、處州。孤立的元軍據點,次第被消滅。隨后,他又適應新的軍事形勢,對東南采取守勢,東北和西面取攻勢的戰(zhàn)略,在軍事上取得了有利的局面;然后又戰(zhàn)鄱陽,取東吳,南征北伐,奠定了統(tǒng)一全國的基礎。1368年,朱元璋稱帝,國號大明。當年秋天,明軍攻占大都,結束了元朝在全國的統(tǒng)治。
[教師過渡]明王朝建立之后,朱元璋面臨著許多嚴重的問題。戰(zhàn)火摧殘的社會經濟急待恢復,農民起義和斗爭仍在繼續(xù),尖銳的階級矛盾有待緩和,退居塞北的殘元勢力仍然企圖卷土重來;明政權中由于勝利臣驕將悍,爭權奪利,這些都是加強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障礙。
為了鞏固明王朝的統(tǒng)治,朱元璋在明王朝建立后,從政治、經濟、軍事等許多方面做了一系列的整頓和改革,進一步強化了中央集權制度。下面請同學們把課本上相關內容看一下,試著概括。
[板書]2.朱元璋加強君權的措施{
[學生看書]……
[學生概括]明太祖朱元璋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有:(1)在地方,廢除行中書省機構,分設布政局、按察司、都司,分掌地方行政、司法、軍政,分別直屬中央。(2)在中央,廢除丞相,由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分理朝政,六部尚書直接對皇帝負責。(3)明太祖授權侍衛(wèi)親軍錦衣衛(wèi)兼管偵察、逮捕和審訊事務,錦衣衛(wèi)由皇帝直接指揮,不受司法部門的管轄。成為特務機構。(4)在選拔官員方面,明政府規(guī)定只能在四書五經范圍內命題,考生只能根據指定的觀點答卷,不許發(fā)揮自己的見解。答卷的文體,只能是八股文。
[教師引導]請大家討論一下,朱元璋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對當時和后世產生了什么影響。
[學生討論]……
[學生回答]
生甲:廢除行省制度,有利于削弱地方權力,有效地防止了地方割據。
生乙:廢除丞相,有利于皇權的加強,但加重了皇帝的負擔。課本上提到,丞相廢除以后,全國的重大事件都由皇帝親自處理。明太祖平均每天要批閱奏章二百多件,處理國事四百多件,忙得不可開交。
生丙:特務統(tǒng)治,使大臣們人人自危,雖說加強了統(tǒng)治,但從長遠來看,負面影響太大。課本上提到的儒生錢宰和吏部尚書吳琳的事,就是明證。
生。喊斯煽荚囀乖S多讀書人為了中試,只顧埋頭讀經書,鉆研八股,不講究實際學問?贾凶龉俸,大都成為皇帝的忠實奴仆。
生戊:總的來看,結果是全國的軍政、司法大權都集中到皇帝一個人手中。影響有二:一是,鞏固了封建國家的統(tǒng)一。二是,封建制度漸趨衰落。(八股取士、特務統(tǒng)治)
[教師講析]明朝建立初期,社會矛盾復雜,政局動蕩不安。面對嚴峻形勢,明太祖不斷總結經驗,尋找鞏固封建統(tǒng)治的辦法。明太祖認為,元滅亡的原因之一,是“君不能躬覽庶政”,君主不夠專制,導致“主荒臣專,威福下移,由是法度不行,人心渙散,遂至天下大亂”。為此,明太祖對國家機構進行了改革,加強君主專制。他分散和削弱臣僚權力,使“權不專于一司”。改革包括以下幾方面的內容:
1.廢行省,設三司。我國的行省制度始于元朝,它統(tǒng)管一個省的行政、財政和軍事,職權極重。明太祖下令廢除行省制度,分為布政局、按察司、都司三個衙門,分別掌管財政、司法、軍事。三個司的長官地位平等,共商一省事務,都直接對皇帝負責。這樣,從中央到地方,權力都集予皇帝一人手中,君權空前加強。
2.廢除丞相,權分六部,設立內閣。朱元璋為了防止丞相專權,架空皇帝,它以胡惟庸“謀反”為名,廢除了丞相,撤銷中書省。由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對皇帝負責。全國的軍政大權集于皇帝一人,致使政務十分繁忙,遇事又無處商量。于是便效仿宋朝,置殿閣大學士,以備顧向。后逐漸形成內閣制度。
3.關于明朝的特務統(tǒng)治,同學們要清楚兩點:一是其職能,二是廠衛(wèi)制度的建立是明朝君權加強的表現。錦衣衛(wèi)是皇帝的親兵,由皇帝的親信組成,皇帝直接指揮,它兼管偵察、逮捕、審訊等事宜。(指導學生看課本圖畫《明朝錦衣衛(wèi)印》)明朝特務統(tǒng)治的無孔不入,課前讓同學們收集過這一方面的材料,下面就請兩個同學來講一講你收集到的故事。
[學生講述]
生甲:國子監(jiān)祭酒宋訥,曾因事在家獨自生氣,面有怒容。朝見時,朱元璋問他為什么生氣,宋訥大吃一驚,照實陳說。朱元璋把派人偷著給他畫的像拿出來,宋訥才恍然大悟。
生乙:朱元璋太子的老師、大學士宋濂一次上朝,朱元璋問他昨天在家請客沒有,客人是誰,吃的什么菜?宋濂如實一一回答。朱元璋高興地說,全對,沒有騙我。
[教師繼續(xù)]“八股取士”是明朝君權加強的又一表現。為了從思想上控制知識分子,以加強君權,明朝沿用隋朝的科舉制度選拔官吏。政府規(guī)定科舉考試只許在四書五經范圍內命題,應考人員不能發(fā)表個人的見解。文體死板,每篇文章分成八個部分,叫作“八股文”。那時候,許多讀書人為了金榜題名,埋頭攻讀經書,不求實際學問。即使考中做了官,也至多成為皇帝的忠實奴仆。八股取士造成了嚴重惡果。明清之際,著名思想家顧炎武沉痛地說:“八股文的毀滅文化,等于秦始皇焚書!八股文的敗壞人才,卻比秦始皇在咸陽郊外坑儒還厲害!边@已經很清楚地說明了八股取士的危害。(教師引導學生觀看課本的圖畫《科舉考生看榜圖》。圖中8人看榜,只有一人表情激動,其余或者神情緊張,或者失望悲觀。這樣做,可以加深學生對八股取士危害的認識)
[教師引導]明朝八股取士的危害,最典型的例子莫過于范進中舉,下面我們就來看一段《儒林外史》中關于范進中舉的描寫。
[投影顯示]
……范進不看便罷,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兩手拍了一下,笑了一聲道:“噫!好了!我中了!”說著,往后一跤跌倒,牙關咬緊,不醒人事。
老太太慌了,忙將幾口開水灌了過去;他爬將起來,又拍著手大笑道:“噫!好了!我中了!”笑著,不由分說,就往門外飛跑,把報錄人和鄰居都嚇了一跳。走出大門不多路,一腳踹在池塘里,爬起來,頭發(fā)都跌散了,兩手黃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眾人拉他不住。拍著笑著,一直走到集上去了。
眾人大眼望小眼,一齊道:“原來新貴人歡喜得瘋了!崩咸薜溃骸霸趺催@樣苦命的事!中了一個甚么‘舉人’就得了這個拙病!這一瘋了,幾時才得好!”娘子胡氏道:“早上好好出去,怎的就得了這樣的病,卻是如何是好?”眾鄰居勸道:“老太太不要心慌,而今我們且派兩個人跟定了范老爺。這里眾人家里拿些雞蛋、酒、米,且款待了報子上的老爺們,再為商酌!碑斚卤娻従,有拿雞蛋來的,有拿白酒來的,也有背了斗米來的,也有捉兩只雞來的。娘子哭哭啼啼,在廚下收拾齊了,拿在草棚下。鄰居又搬些桌凳,請報錄的坐著吃酒……
(胡屠戶)來到集上,見范進正在一個廟門口站著,散著頭發(fā),滿臉污泥,鞋都跑掉了一只,兀自拍著掌,口里叫道:“中了!中了!”胡屠戶兇神般走到跟前,說道:“該死的畜生!你中了甚么?”一個嘴巴打過去,眾人和鄰居見這模樣,忍不住的笑。不想胡屠戶雖然大著膽子打了一下,心里到底還是怕的,那手早顫起來,不敢打第二下。范進因這一個嘴巴,卻也打暈了,昏倒于地,眾鄰居齊上前,替他抹胸口,捶背心,弄了半日,漸漸喘息過來,眼睛明亮,不瘋了……
[教師引導]上面我們講到了八股取士的危害,現在請同學們想一想,怎樣才能準確地評價這種選拔官員的途徑。
[學生回答]課本上提到了兩種觀點,一種是明朝的科舉考試標準化、規(guī)范化,是一種選拔人才的好方法。一種是明朝的科舉制度束縛人們的思想,扼殺人們的聰明才智,危害極大。這兩種觀點各有道理。如果僅從考試制度來看,明朝用八股文考試的辦法,是考試規(guī)范化的結果,增大了考試標準的客觀性,對于以后的考試制度也有借鑒意義。這的確是文官考試制度的進步。但是由于各種規(guī)定過于僵硬死板,以文體束縛了內容的發(fā)揮,加之命題內容的狹窄,也確有束縛思想的作用。尤其是儒生們把考試做官作為自己學習的終極目的,只知道攻讀“四書五經”,鉆研八股,而不講求實際學問,更背離了考試的初衷,敗壞了學風。
學生在回答時,教師要適時進行引導,使學生明白在評價歷史現象和歷史事件時,應該采取辯證的、全面的、發(fā)展的觀點來評價。應盡量做到客觀、公允。
[教師小結]下面我們把上面講過的內容小結一下,用板書的形式表示出來。
地方 廢除行省,設三司
中央 廢除丞相,權分六部
建立特務機構 錦衣衛(wèi)
實行八股取士
[教師引導]同學們,朱元璋采取上述措施的目的是鞏固中央集權,加強君權,但同時,他又采取了一些與之相矛盾的措施,下面請大家先看一段投影。
[投影顯示]
明太祖為了明王朝的長治久安,在廢除丞相和中書省,削弱地方官吏的權力,擴大君權的同時,又實行分封制,將他的24個兒子和1個從孫分封到全國的各軍事要地,想要他們來“夾輔王室”。這些藩王,都擁有很高的政治地位和軍事指揮大權,他們的“冕服、車旗、邸第,下天子一等。公侯大臣伏而拜謁,無敢鈞禮”,“護衛(wèi)甲士少者三千人,多者至九千人”(《明史?諸王傳》序),不僅有自己的護衛(wèi)兵,而且可以指揮駐扎當地的鎮(zhèn)守兵。其中,以鎮(zhèn)守大寧(在今內蒙古寧城)的寧王、鎮(zhèn)守太原的晉王及鎮(zhèn)守北平的燕王勢力最為雄厚。明太祖還親定《祖訓》,規(guī)定藩王有起兵“清君側”的權力:“如朝無正臣,內有奸惡,則親王訓兵侍命,天子密詔,諸王統(tǒng)領眾兵討平之”(《皇明祖訓?法律篇》)。
請同學們在課本上找一找,看一下明太祖的分封給明朝帶來了什么?
[學生看書]……
[學生回答]明太祖把眾多的子孫封到各地去做藩王,授予軍事大權。明太祖死后,即位的建文帝看到藩王的勢力日益膨脹,對自己構成嚴重威脅,下令實行“削藩”。北平的燕王朱棣,打出“靖難”的旗號,起兵反對建文帝,史稱“靖難之役”。
[教師提問]最后結果怎樣?
[學生回答]靖難之役以燕王的勝利告終。朱棣稱帝,他就是明成祖。明成祖改北平為北京,于1421年遷都北京。以加強對北方的控制。
[板書]二、靖難之役和遷都北京
1.靖難之役
[教師講解]靖難之役,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死后不久爆發(fā)的一場統(tǒng)治階級內部爭奪皇位的戰(zhàn)爭。起于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朱棣以“清君側之惡”的名義舉兵反抗朝廷,至建文四年朱棣由燕王榮登皇位而結束,歷時4年。
由農民起義領袖登上皇位的朱元璋,為了確保朱明王朝千秋萬代地統(tǒng)治下去,一方面加強君主專制統(tǒng)治,把軍政大權牢牢地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另一方面,想方設法加強皇室本身的力量,其具體的辦法就是分封諸王。他把自己的24個兒子和1個從孫封為親王,分駐全國各戰(zhàn)略要地,想通過他們來屏藩王室。朱元璋是這樣說的:“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衛(wèi)國家,下安生民,今諸子既長,宜各有爵封,分鎮(zhèn)諸國!
受封諸王在自己的封地建立王府,設置官屬,地位相當高,公侯大臣進見親王都得伏而拜謁,無敢鈞禮。每一個藩王食糧萬石,并有軍事指揮權,于王府設親王護衛(wèi)指揮使司,轄軍三護衛(wèi),護衛(wèi)甲士少者3000人,多者1.9萬人。邊塞諸王因有防御蒙古貴族侵擾的重任,所以護衛(wèi)甲士尤多。北平的燕王朱棣擁兵10萬,大寧的寧王“帶甲八萬,革車六千”。他們在邊塞負責筑城屯田、訓練將兵、巡視要害、督造軍器。晉王、燕王多次出塞征戰(zhàn),打敗元朝殘余勢力的軍隊,尤被重視,軍中大將皆受其節(jié)制,甚至特詔二王軍中小事自斷,大事才向朝廷報告。尤其是燕王,由于功績卓著,朱元璋令其“節(jié)制沿邊士馬”,地位獨尊。
藩王勢力的膨脹,勢必構成對中央政權的威脅。在朱元璋大封諸王的時候,有個叫葉伯巨的人指出,藩王勢力過重,數代之后尾大不掉,到那時再削奪諸藩,恐怕會釀成漢代“七國之叛”、西晉“八王之亂”的悲劇,提醒朱元璋“節(jié)其都邑之制,減其衛(wèi)兵,限其疆土”。朱元璋不但聽不進勸告,反而把葉氏抓進監(jiān)牢,囚死獄中。
事態(tài)的發(fā)展,遠遠超出了葉伯巨的預料,中央政權與藩王之間的矛盾,未及數世而在朱元璋死后就立即強烈地爆發(fā)了。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太子朱標病死,朱元璋立太子的嫡子朱允?為皇太孫。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去世,朱允?即帝位,是為建文帝。即帝位后,采納了大臣齊泰、黃子澄的建議,決定先削幾個力量較弱的親王的爵位,然后再向力量最大的燕王朱棣開刀,并令諸親王不得節(jié)制文武將吏。皇族內部矛盾由此迅速激化。建文帝命令將臣監(jiān)視朱棣,并乘機逮捕之。朱棣得到這一消息,立即誘殺了前來執(zhí)行監(jiān)視逮捕任務的將臣,于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起兵反抗朝廷。朱棣以清君側為理由,指齊泰、黃子澄為奸臣,須加誅討,并稱自己的舉動為“靖難”,即靖禍難之意。因此,歷史上稱這場朱明皇室內部的爭奪戰(zhàn)爭為“靖難之役”。“靖難之役”以燕王朱棣的勝利而告終。朱棣即位,是為明成祖,年號永樂。
戰(zhàn)爭雖結束,與此相關的歷史卻在發(fā)展。燕王進京后,宮中起火,建文帝下落不明。有的說建文帝于宮中自焚而死,或云建文帝由地道出亡,落發(fā)為僧,云游天下,傳說他于正統(tǒng)朝入居宮中,壽年而終。建文帝的真正下落已不可確考,成為明史上的一大懸案。當上皇帝的朱棣,大肆殺戮曾為建文帝出謀劃策及不肯迎附的文臣武將。齊泰、黃子澄等被整族整族地殺掉,“命赤其族,籍其鄉(xiāng),轉相扳染,謂之瓜蔓抄,村里為墟!庇小白x書種子”之謂的方孝孺,因不肯為朱棣撰寫即位詔書,九族全誅,這還沒完,又將其朋友門生作為一族全部殺掉,十族共誅873人。這次清洗極為殘酷,共有數萬人慘死于朱棣的屠刀之下。
四年的“靖難之役”,給明初剛剛有所恢復的社會經濟以較大的破壞,而直接遭到戰(zhàn)爭踐踏的地區(qū),破壞可為嚴重,史書上稱“淮以北鞠為茂草”,當為真言。
[教師引導]請同學們看一看,朱棣即位后,又采取了哪些措施來鞏固中央集權和自己的地位的?
[學生回答]首先改北平為北京,并于1421年遷都北京,以加強中央對北方的控制。他還進一步強化君權,繼續(xù)實行削藩政策。又在錦衣衛(wèi)之外,增設特務機構東廠,由皇帝親信的宦官統(tǒng)領,以加強對臣民的監(jiān)視和偵察。廠衛(wèi)等特務機構的設置,是明朝君主專制高度強化的一種表現。
(學生在回答時,教師可以同時板書:2.遷都北京 3.設立東廠)
[教師總結]同學們,學習完明朝君權的加強一課,我們把過去接觸過的封建君主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歷史現在來總結一下。
封建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經歷了如下幾個階段:
1.戰(zhàn)國時期初步形成。以商鞅變法為代表的一系列變法行動,使其初步形成。廢除奴隸主貴族特權和建立縣制是兩個關鍵。
2.秦漢時期確立和鞏固。秦朝通過皇帝制、三公九卿制以及焚書坑儒,以吏為師等愚民政策確立了君主專制制,秦漢頒行和完善法律制度,維護了封建社會的統(tǒng)治秩序。就中央集權而言,秦代推行郡縣制、車同軌、書同文,西漢推行“推恩令”,實行嚴密的監(jiān)察制度,鞏固了中央集權,實現了專制主義的決策方式和中央集權政治制度的有機結合。
3.隋唐時期的革新。隋文帝綜合漢魏以來的官制,在中央確立了三省六部制。唐太宗時進一步明確劃分三省職權、分工合作、相互監(jiān)督,使封建官僚機構形成完整嚴密的體系。此外削弱相權,加強皇權,創(chuàng)立和完善科舉制都加強了中央的統(tǒng)治力量。革新后的政治制度為歷朝沿用。
4.宋元時期中央集權的強化。宋太祖以“強干弱枝,內外相制”為宗旨,全面實行分權制,強化相互牽制,基本上解決了地方割據的問題,軍權、行政權和司法權都收歸了中央。但是以分權達到過分集權也給北宋種下了積貧積弱的禍根。元朝大一統(tǒng)局面形成后,元世祖實行行省制度,有效地統(tǒng)治了空前遼闊的疆域,使中央集權制有了新的發(fā)展,同樣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5.明清達到頂峰。君主專制的空前強化是這一時期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的最大特色,明初廢丞相,設三司,置五軍都督府,實行特務制度,都是為了強化君權,清朝沿用明制,增設軍機處,使議政王大臣會議名存實亡,標志著我國封建君主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發(fā)展到頂峰。君主專制強化的時期也是封建制度走向衰弱的時期。
(也可以用投影打出)
[布置作業(yè)]
選擇題
《儒林外史》中有范進中舉的故事,范進中舉這一級考試發(fā)生在
A.本縣 B.本鄉(xiāng)
C.本府 D.本省
答案:D
解析:科舉制度創(chuàng)于隋朝。到了明代,形成了完備的科舉考試制度,清朝基本上承襲明朝制度。明清科舉考試都分四級:院試、鄉(xiāng)試、會試、殿試。
院試:是縣一級的考試,各地考生參加本縣、府的考試,由省的提督學政主持,及格者稱生員,俗稱秀才。鄉(xiāng)試:即省級考試,每三年一考,逢子、卯、酉年舉行,鄉(xiāng)試一般在秋季八月舉行,由皇帝派主考官主持,八月底放榜,及格者為舉人。取得舉人身份的才可以參加翌年在首都舉行的會試。會試:鄉(xiāng)試的第二年舉行,即逢辰、戌、丑、未年份舉行,由禮部主持,及格者稱貢士。殿試:由皇帝親自主持,中試者被稱為進士。進士又分為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都稱“傳臚”,進士榜用黃紙書寫,被稱為“金榜”,中進士被稱為“金榜題名”。
因此,范進參加的是省級考試。
板書設計
第三單元 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社會的危機
第15課 明朝君權的加強

活動與探究
查資料:看一看,對明朝的八股取士有哪些評價?
參考:(1)龔自珍主張,在科舉制度上,應當取消八股取士,實行策論取士。他指出,八股科舉取士,導致了士人窮心力于無用之學,成官吏無治世之才。這種治與學分離的現象,造成了整個官僚制度的腐朽和人才的匱乏,“左無才相,右無才史,閫無才將,庠序無才士,隴無才民”(《龔自珍全集?乙丙之際著議第九》)。
(2)《儒林外史》對綿延了幾千年的文化傳統(tǒng)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從而揭示了這樣一個道理:明清兩代以八股文取士,既不能達到“求治”,更不能達到“求善”,是利用士子“求治”的心愿,將他們引導到無知、無識、無用、無恥的邪惡道路之上。在功名富貴的引誘下,許多士子將八股文奉為神明,如魯翰林說道:“八股文章若做的好,隨便你做甚么東西,要詩就詩,要賦就賦,都是一鞭一條痕,一摑一掌血;若是八股文章欠講究,任你做出甚么來都是野狐禪,邪魔歪道。”如果說魯翰林吹捧八股文是一種熱昏的胡話,那么馬二先生卻道出了其實質:“就是夫子在而今,也要念文章,做舉業(yè),斷不講那‘言寡尤,行寡悔’的話。何也?就日日講究‘言寡尤,行寡悔’,哪個給你官做?孔子的道也就不行了!瘪R二先生實際上講出了八股取士的最大弊病,那就是引導士子在僵死枯燥的經典中討生活,在于世無補的文章中玩花樣,而品行道德、經世濟民統(tǒng)統(tǒng)可以置于腦后。道德型文化的特征固然已蕩然無存,政治型文化的特征也就名存實亡了。
面對文人的這場厄運,吳敬梓首先以鄙薄功名富貴與之抗爭,力圖恢復道德型文化的本來面目。他將儒家倡導的名教與魏晉時期的超脫加以整理組合,形成了其獨特的文化追求,王冕、莊紹光、杜少卿、虞育德、遲衡山、季遐年等人物形象便是這種文化追求的化身。他們辭卻了功名,卻又熱心于禮樂名教,是一批“真儒”。兩者的契合點就在于講求“文行出處”的道德型文化與政治型文化的統(tǒng)一。作為一名文人,道德必須品行端方,操守堅正,然后才能進入仕途,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如果一味追名逐利,貪圖富貴,那就違背了這種文化精神。吳敬梓以“真儒”和名士為儒林樹起了兩種類型而又具有同一實質的楷模,這是他對文化進行反思和整合的結果。
《紅樓夢》在對文化進行反思時,比《儒林外史》走得更遠。賈寶玉徹底否定了讀書為官這樣一條被封建社會視為天經地義的道路,而以“保全守真”作為自己的人生理想。這雖然是莊禪精神的體現,實際上也是一種道德追求。這就是說,道德人格是人生的前提,只有解決這一問題,才有資格去完成事業(yè)的追求。明清小說所表現出的上述文化精神,今天依然能給我們以有益的啟示。只是我們應以新的標準對道德規(guī)范給以界定,但政治型文化與道德型文化相統(tǒng)一的傳統(tǒng)還是應當給以足夠的重視。
——王平《明清小說與“德治”》
(3)徐光啟“若今之時文(按:八股文),直是無用!
(4)嚴復:“錮智慧,壞心術,滋游手”“使天下消磨歲月于無用之地,墮壞志節(jié)于冥昧之中,長人虛驕,昏人神志,上不足以輔國家,下不足以資事畜;破壞人才,國隨貧弱,此之不除,徒補苴罅漏,張皇幽渺,無益也!
(5)顧炎武指出:“八股之害等于焚書,而敗壞人材,有甚于咸陽之郊!
(6)顏元:“八股之害,甚于焚坑”“千百年來,率天下入故紙中,耗盡身心氣力 ,作弱人,病人,無用人……”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yy-art.cn/chuyi/73631.html

相關閱讀:第15課 明朝君權的加強學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