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課 張騫通西域和絲綢之路教案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七年級 來源: 高中學習網(wǎng)
學習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了解張騫兩次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對西域?qū)嵭泄茌、絲綢之路、班超出使西域等基本史實。
學習重點和難點
張騫通西域和“絲綢之路”是本課的重點。
如何正確認識絲綢之路的文化內(nèi)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是本課的難點。
課堂導入:
80年代,詩人紀宇在《風流歌》里寫道:“張騫通西域,我在鞍前。鑒真東渡,我在船后。”我國古代歷史上涌現(xiàn)了很多有影響的對外友好使者,西漢時的張騫便是我國第一位外交家,世界上第一位探險家。他是怎樣歷盡艱險不辱使命兩次出使西域的?他這一活動在中國歷史上產(chǎn)生了什么影響?
自主學習:(用15分鐘的時間閱讀課本,找出下列問題并記憶。)
一、張騫通西域
1、西域的含義:__________________
2、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
①目的:______________②時間:________________
③困難:______________④結果:________________
3、第二次出使西域:
①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
②時間:___________________
③結果:___________________
④作用:打通了_____________ 加強了_____________
4、西域都護府的設立:
①時間: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政府: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意義: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職權范圍:________________
二、絲綢之路
1、開通時間:____________
2、開通條件:① ___________________漢武帝
②____________________張騫
③____________________西域都護
1、基本路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歷史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班超經(jīng)營西域
1、班超出使西域 時間_________
2、_________出使大秦。
3、大秦使者來訪 時間_________ 意義_________
合作探究:
1、近幾十年來,在我國新疆發(fā)現(xiàn)許多漢代的絲織品,在馬來西亞發(fā)掘出與漢代陶片紋飾相似的陶片,在印度尼西亞出土了漢代的錢幣和陶器。這些考古發(fā)現(xiàn),說明了什么問題?
精講點撥:
1.教師展示地圖《西域形勢和張騫通西域路線》,結合地圖說明西域的地理概念。提出問題:“有誰知道張騫在出使西域的過程中都遇到了哪些挫折?”并引出對張騫這種不屈不撓的精神進行評價,可以讓學生各抒己見,教師最后進行歸納:成功者所具備的基本素質(zhì),即:有膽、有識、有行、有恒。
2.要求學生閱讀教材,概括出“這個時期從西域傳入中原的新物種有哪些,漢族的哪些技術和物品傳入西域”?可以結合本課“活動與探究”第2題的插圖,通過提問加深印象。
3.可以通過講述的方式,突出強調(diào)西域都護的設置,解釋“都護”的含義。
4.讓學生在教材《絲綢之路》的地圖中指出路線。教師可根據(jù)學生的回答進行補充,先講清陸上絲綢之路的基本路線,再通過地圖指出海上絲綢之路的大致路線,并指出海上這條線隨著遠洋技術的提高,不斷地被拓展。這兩條商路是中國和東南亞、南亞、中亞、西亞以及歐洲經(jīng)濟文化交流的大動脈。可以在此用幻燈或計算機打出絲綢之路的地貌:荒無人煙的戈壁和沙漠地帶,茫茫無際的大海和滾滾波濤,讓學生展開豐富的聯(lián)想,認識絲綢之路的艱辛。絲綢之路的得名,是因為中國的絲綢最初由陸上道路運往地中海的西方世界,成為中國輸出的最具代表性的商品。但它的更大貢獻卻是推動了東西文化交流,最顯著的例子便是中國發(fā)明的造紙術、印刷術、火藥等,后來都是由這條絲綢之路傳入西亞再傳至歐洲。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也是由此路首先向東傳入中國的。因此可以說,絲綢之路是地理大發(fā)現(xiàn)之前一條世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它不僅溝通了東西方文明,而且促成了這兩個文明的相互滲透。目前,絲綢之路的研究已成為一門國際性的專門學問。
5.中國古代‘投筆從戎’的成語故事講的是哪一位歷史人物?對班超在西域的活動,尤其是他在關鍵時刻表現(xiàn)出的膽識、機智及結果有一個大概的認識,引導學生對班超進行評價。
達標檢測:
一、選一選
1、對開通陸路絲綢之路功勞最大的是( )
A、漢武帝 B、張騫 C、班超 D、甘英
2、漢朝時期,中國同西方的貿(mào)易通道稱為“絲綢之路”,其路線是
()
A、長安??河西走廊??今新疆??西亞??歐洲
B、長安??今新疆??河西走廊??西亞??歐洲
C、長安??今新疆??西亞??河西走廊??歐洲
D、長安??河西走廊??今新疆??歐洲??西亞
3、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是為了聯(lián)絡大月氏同西漢一起東西夾擊()
A、大秦 B、匈奴C、大宛D、樓蘭
4、王之渙《涼州詞》:“黃河遠上白云間,一 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玉門關以西的地方古時稱 ( )
A、大秦 B、西域 C、安息 D、新疆
5、西漢以前,新疆地區(qū)不知道開鑿水井,后來學會了鑿井技術,并出現(xiàn)了獨特的既用于灌溉又能解決生活用水的坎兒井,這種“坎兒井”最有可能出現(xiàn)在
A、張騫通西域之后 B、班超經(jīng)營西域之后
C、西域都護設立以后 D、昭君出塞 之后
6、中央政府管轄玉門關和陽關以西,天山南北地區(qū)最早的行政軍事機構是()
A、黑水都督府B、西域都護
C、北庭都護府D、安西都護府
7、當時,西漢傳入西域的物品與技術是
①絲織品與金屬工具 ②鑄鐵技術
③井渠法與坎兒井 ④葡萄與石榴
A、①② B、①②③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8、司馬遷稱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為“鑿空”,主要是由于()
A、張騫沒有完成使命 B、西域不愿同西漢夾攻匈奴
C、了解到西域的歷史地理與風俗人情D、開辟了西漢同西域的交通
9、回答下列有關兩漢對外關系發(fā)展的問題:
⑴西漢武帝時,曾兩次出使西域的是誰?這個人出使西域,開辟孔道,在我國歷史上稱為什么?
⑵試從與西域建立外交、發(fā)展國際交通與促進中西經(jīng)濟文化交流方面,說明他通西域的貢獻。
⑶你認為他最值得我們學習的是什么?試抒發(fā)你的意見。
拓展提升:
1.假如你是漢代的一位商人,在絲綢之路上,你會怎樣進行買賣?又有哪些所見所聞?(展開想象,大膽發(fā)言)
2. 近年來,“東突”勢力頻繁在我國制造恐怖事件,妄圖將新疆地區(qū)從中國分裂出去,成立所謂的“東突厥斯坦國”,請結合所學知識,批判東突厥勢力的例行逆施。
課外作業(yè):
必做題:請對照歷史地圖和當今地圖,模擬重走絲綢之路。說說絲綢之路的自然風貌、地理物產(chǎn)及風土人情、名勝古跡。談談你對古人開通絲綢之路的艱辛和探險精神的體會。你能試者畫出古絲綢之路的示意圖嗎?請試試。
選做題:
1、假如你穿越時光隧道。來到了漢朝,游覽了絲綢之路,請你描繪你的所見所聞,并試著辦一份歷史小報或者制作有關絲綢之路的網(wǎng)頁。
2、從網(wǎng)上查找有關絲綢之路的網(wǎng)站,請從“絲路花絮”“絲路人物”“絲路風情”“絲路故事”中任選一題,寫一篇小文章。
知識梳理


相關鏈接
絲綢之路
早年,人們對這條東西往來的通路沒有給予一個統(tǒng)一的固定名稱。1877年,德國地理學家李;舴(F. von Richthofen)在他所寫的《中國》一書中,首次把漢代中國和中亞南部、西部以及印度之間的絲綢貿(mào)易為主的交通路線,稱作“絲綢之路”(德文作Seidenstrassen,英文作the Silk Road)。其后,德國歷史學家赫爾曼(A. Herrmann)在 1910年出版的《中國和敘利亞之間的古代絲綢之路》一書中,根據(jù)新發(fā)現(xiàn)的文物考古資料,進一步把絲綢之路延伸到地中海西岸和小亞細亞,確定了絲綢之路的基本內(nèi)涵,即它是中國古代經(jīng)由中亞通往南亞、西亞以及歐洲、北非的陸上貿(mào)易交往的通道,因為大量的中國絲和絲織品經(jīng)由此路西傳,故此稱作“絲綢之路”,簡稱“絲路”。
  絲綢之路是個形象而且貼切的名字。在古代世界,只有中國是最早開始種桑、養(yǎng)蠶、生產(chǎn)絲織品的國家。近年中國各地的考古發(fā)現(xiàn)表明,自商、周至戰(zhàn)國時期,絲綢的生產(chǎn)技術已經(jīng)發(fā)展到相當高的水平。中國的絲織品迄今仍是中國奉獻給世界人民的最重要產(chǎn)品之一,它流傳廣遠,涵蓋了中國人民對世界文明的種種貢獻。因此,多少年來,有不少研究者想給這條道路起另外一個名字,如“玉之路”、“寶石之路”、“佛教之路”、“陶瓷之路”等等,
但是,都只能反映絲綢之路的某個局部,而終究不能取代“絲綢之路”這個名字。
古代絲綢之路的開通與維持,對中西物質(zhì)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交往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在絲綢之路上,也流傳著許多東西方文化交往的佳話和傳說。
  說到絲綢之路,人們自然首先會想到中國絲綢的西傳。早在張騫通西域之前,絲綢就已經(jīng)大量轉(zhuǎn)運到了西方世界。在古代羅馬,絲綢制的服裝成為當時貴族們的高雅時髦裝束。因為來自遙遠的東方,所以造價昂貴,羅馬為了進口絲綢,流失了大量黃金。我們今天在雅典衛(wèi)城巴臺農(nóng)神廟的女神像身上,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博物館收藏的酒神巴克科斯的女祭司像上,都可以看到希臘羅馬時代的人們所穿著的絲綢服裝,輕柔飄逸,露體動人。絲綢服裝的追求已經(jīng)到了奢侈浪費和傷風敗俗的地步,使得羅馬元老院多次下令,禁止穿用絲織服裝,但并沒有起多大作用。
 羅馬帝國的古典作家們把產(chǎn)絲之國稱之為“賽里斯”(Seres)。公元一世紀的博物學家老普林尼(Gais Pliny the Elder,23?79)在《博物志》中說:“(賽里斯)林中產(chǎn)絲,馳名宇內(nèi)。絲生于樹葉上,取出,濕之以水,理之成絲。后織成錦繡文綺,販運到羅馬。富豪貴族之婦女,裁成衣服,光輝奪目!辟惱锼咕褪侵袊,這是當時絲綢遠銷羅馬的真實寫照。
 老普林尼和以后相當一段時間里的西方學者,并不清楚絲綢是如何織成的。中國的養(yǎng)蠶和繅絲的技術是很晚才傳到西方的。唐朝初年西行取經(jīng)的僧人玄奘,在公元644年回國途經(jīng)于闐(今和田)時,聽到一則傳說,在現(xiàn)存的有關于闐佛教史的藏文文獻中也有大同小異的記載。這個故事的主要情節(jié)是講于闐王曾娶東國(一本作中國)女為王后,暗中要求對方將蠶種帶來。新娘下嫁時,偷偷把桑蠶種子藏在帽絮中,騙過了關防,把養(yǎng)蠶制絲的方法傳到了于闐。從此以后,于闐“桑樹連蔭”,可以自制絲綢了。于闐國王為此特別建立了麻射僧伽藍,
以為紀念。近代考古學者曾在和田東北沙漠深處的丹丹烏里克遺址,發(fā)現(xiàn)一塊八世紀的木板畫,上面描繪著一位中國公主帶著一頂大帽子,一個侍女正用手指著它。研究者都認為,這里所畫的正是那位傳播養(yǎng)蠶制絲方法的絲綢女神。解放后,考古工作者在吐魯番盆地的古墓中,發(fā)掘出大批高昌國時代(502-640)的漢文文書,證明了塔里木盆地的西域各綠洲王國生產(chǎn)的絲織品情況。
至于更遠的西方世界,是遲到六世紀東羅馬查士丁尼大帝(Justinian theGreat,483?565年在位)時,才由印度人(一說波斯人)從塔里木盆地的西域王國那里,用空竹杖偷運走蠶種的。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chuyi/77415.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