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地處中國東南部、東海之濱,陸域介于北緯23°33′至28°20′、東經(jīng)115°50′至120°40′之間,東隔臺灣海峽,與臺灣省相望,東北與浙江省毗鄰,西北橫貫武夷山脈與江西省交界,西南與廣東省相連,連接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與臺灣隔海相望,是中國大陸重要的出?,也是中國與世界交往的重要窗口和基地。全省陸域面積12.14萬平方公里,海域面積13.63萬平方公里。
福建地形以山地丘陵為主,由西、中兩列大山帶構(gòu)成福建地形的骨架。兩列大山帶均呈東北—西南走向,與海岸平行。福建境內(nèi)峰嶺聳峙,丘陵連綿,河谷、盆地穿插其間,山地、丘陵占全省總面積的80%以上,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地勢總體上西北高東南低,橫斷面略呈馬鞍形。因受新華夏構(gòu)造的控制,在西部和中部形成北(北)東向斜貫全省的閩西大山帶和閩中大山帶。
蜿蜒于閩贛邊界附近的閩西大山帶,由武夷山脈、杉嶺山脈等組成,北接浙江仙霞嶺,南連廣東九連山,長約530多公里,平均海拔1000多米,是閩贛兩省水系的分水嶺。山帶北高南低,有不少1500米以上的山峰,主峰黃崗山,位于武夷山市境內(nèi),海拔2158米,是中國東南沿海諸省的最高峰。山帶中,有不少因斷層陷落或古老河谷被抬升而形成的埡口,通稱為“關”、“隘”、“口”,自古為福建與江西、浙江陸上的天然通道和軍事要沖。浦城縣楓嶺隘、武夷山市分水關、光澤縣杉關、邵武市黃土隘、建寧縣甘家隘、長汀縣古城口等,地勢都十分險要。
斜貫福建省中部的閩中大山帶,被閩江、九龍江截為三部分。閩江干流以北為鷲峰山脈;閩江與九龍江之間稱戴云山脈;九龍江以南為博平嶺。山帶中段的山勢最高,山體最寬。德化境內(nèi)的戴云山主峰,海拔1856米,為閩中大山帶最高峰。
以兩大山帶的主要山脈為脊干,分別向各個方向延伸出許多支脈,形成縱橫交錯的峰嶺。山地外側(cè)與沿海地帶,則廣泛分布著丘陵。它們或森列于河谷兩側(cè),或環(huán)峙于盆地四周,或屹立于海岸岬角、濱海平原,或錯落于巍峨群山之間。兩大山帶之間為互不貫通的河谷、盆地,東部沿海為丘陵、臺地和濱海平原。陸地海岸線長達3752千米,以侵蝕海岸為主,堆積海岸為次,岸線十分曲折。潮間帶灘涂面積約20萬公頃,底質(zhì)以泥、泥沙或沙泥為主。港灣眾多,自北向南有沙埕港、三都澳、羅源灣、湄洲灣、廈門港和東山灣等6大深水港灣。島嶼星羅棋布,共有島嶼1500多個,平潭島現(xiàn)為全省第一大島,原有的廈門島、東山島等島嶼已筑有海堤與陸地相連而形成半島。
在沿海地區(qū),最近的地質(zhì)歷史時期曾發(fā)生過多次海侵、海退,形成多級不同高度的海濱階地、海蝕平臺。原先的古海灣,由于河海的交互堆積,形成沖積、海積平原。著名的福州平原、莆田平原、泉州平原、漳州平原,總面積1865平方公里,是福建經(jīng)濟文化最為發(fā)達的地區(qū)。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chuzhong/1015277.html
相關閱讀:杭州明年起將在機關單位推行垃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