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初中歷史 來源: 高中學習網(wǎng)

  【—如何在教學中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我國是人類祖先最早發(fā)源地之一,同埃及、印度、巴比倫一起被譽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早在公元前21世紀就已經(jīng)進入了文明社會。

  如何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長期以來,受應試教育的影響,絕大部分歷史教師未能正確處理傳道、授業(yè)、解惑三者的辯證關系,教學僅僅局限于讓學生接受具體知識、理解概念、掌握解題方法和步驟,以期考試得高分,卻忽視了對學生思想情感、道德情操的教育,特別不能有效地利用歷史科的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使學生不能通過歷史課程的學習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這種舍本求末的教學現(xiàn)狀實在是令人痛心。下面我將結合我十幾年初中歷史教學的經(jīng)驗,就如何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提出我的幾點看法。

  一、讓學生深刻體會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的發(fā)展做出的卓越貢獻,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歷史使命感

  中國有輝煌燦爛的青銅文明;有世界聞名的四大發(fā)明;有偉大的萬里長城;也有碧波千里的南北大運河;有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中國文明帶著她自己的獨特的風格,一個高峰接著一個高峰,直到今天仍是奮斗不息,前進不止!通過向學生進行祖國悠久歷史和輝煌燦爛文化傳統(tǒng)教育,增強學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再結合我國已確立的社會主義制度,特別是實行“對內改革、對外開放”,它將為經(jīng)濟的繁榮,科學文化的發(fā)展提供重要的前提和保證。從而使學生堅信祖國“四化”一定能夠實現(xiàn),并立志為實現(xiàn)祖國“四化”貢獻自己的力量,增強學生的歷史歷史使命感。

  二、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操和民族氣節(jié)

  列寧說:“愛國主義就是千百年來鞏固起來的對自己的祖國的一種最深厚的感情。”只有知之深才能愛之切。孟子提出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可以說是集中地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氣節(jié)。古往今來,多少仁人志士為維護祖國的榮譽和民族的尊嚴,在愛國和氣節(jié)方面為后人作出了榜樣。自1840年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以來,諸如卓有見識的林則徐,血染吳淞口的陳化成,維新被殺的譚嗣同,推翻帝制的孫中山,橫眉冷對的魯迅,抗日獻身的張自忠,以及無數(shù)為國捐軀的共產(chǎn)黨人都體現(xiàn)了這一民族愛國精神,他們是中華民族之魂。浩然正氣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歷久不衰執(zhí)著追求的完美的精神氣質。“祖國再窮,我也要為她奮斗,為她服務。”這又是一切愛國科學家的心聲。新中國剛成立時,一批留學國外科學家紛紛回歸祖國,要為新中國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錢學森面對美國方面的關押、軟禁、監(jiān)視,毫不動搖;華羅庚放棄在美國被重金聘用的工作;李四光謝絕英國老師讓他攻下博士學位再回國的勸告;錢三強更是冒著生命危險……

  以上種種愛國、氣節(jié)的實例,滲透著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她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所在。

  但是在物質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相當一部分中學生是獨生子女,他們從小受家長“小太陽”教育的影響,形成以自我為中心,具有自私性、心胸狹窄性,缺乏集體責任感等弱點。在歷史教學中我們可以利用中學生正處于少年期和青年期的心理和生理特點,在對此類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時,充分利用歷史人物的言行,去感染學生的心靈,從而鼓勵他們繼承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道德傳統(tǒng)和崇高的氣節(jié)。

  三、進行忠于祖國,維護祖國尊嚴和統(tǒng)一的愛國教育

  祖國的統(tǒng)一,一直是中國歷史發(fā)展的主流,我國各族人民從古到今都為這一主流和不受外來侵略,進行著長期的英勇卓絕的斗爭。從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的兩千多年的漫長歲月里,統(tǒng)一的約占三分之二的時間。而且愈到后期統(tǒng)一的時間越長,統(tǒng)一是歷史發(fā)展的主流,國家統(tǒng)一對經(jīng)濟、科學文化等各方面都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中國共產(chǎn)黨人是最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他繼承了中華民族愛國主義的光榮傳統(tǒng),為了民族的徹底解放,自“五四”以來反帝、反封建運動到八年抗日戰(zhàn)爭付出巨大的犧牲,建立了新中國,解放后黨又領導中國人民平定了達賴叛國集團,贏得了維護祖國統(tǒng)一的又一重大勝利,保衛(wèi)了祖國的神圣領土和主權。在臺灣問題上我們黨一貫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立場,臺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鄧小平同志以他偉大的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的膽略,高瞻遠矚地提出對臺灣、香港、澳門實行“一國兩制”的構想:目前香港、澳門問題基本上得到了解決。我在多年的歷史教學實踐中,深深地感到:只要有針對性地選取素材,突出重點,是能夠通過歷史長河五彩繽紛的生動事例給學生以啟迪,在他們的心田中播下愛國主義的種子,并引導他們?yōu)楸Pl(wèi)祖國和實現(xiàn)祖國統(tǒng)一大業(yè)而奮斗。

  四、以史為鑒,對學生進行競爭和憂患意識教育

  古云:“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當今隨著人們生活條件改善,加上獨生子女受家長"小太陽"教育影響,一些學生形成了經(jīng)不起風雨,不善于與人合作的性格,缺乏競爭意識和憂患意識。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時因勢利導,引導學生對歷史進行觀察:大凡每一個朝代開國君主都能勵精圖治,使其統(tǒng)治下的封建王朝出現(xiàn)興盛局面。其原因在于他們知道江山來之不易,只有勵精圖治,才能使其統(tǒng)治長治久安。而每一個朝代后期,統(tǒng)治者大都貪圖享樂,政治腐敗,最終滅亡。學生明白這些道理后,再引導他們思考:21世紀是一個競爭激烈的世紀,經(jīng)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科技發(fā)展日新月異,如不具備新形勢下的綜合素質,不論是國家還是個人,肯定受到淘汰。那么怎樣才能避免遭到淘汰呢?學生自然就明白其中的道理了?梢姡@對培養(yǎng)學生的競爭意識和憂患意識具有重要意義。

  總之,利用歷史學科的學科優(yōu)勢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我們應該把它作為歷史教學的基本任務通過各種途徑把它滲透到歷史教學的整個過程當中。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chuzhong/104670.html

相關閱讀:2018中考歷史復習:中國古代文化常識(四)古代職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