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wǎng)-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xùn)練學(xué)習(xí)方法!

孟子二章練習(xí)題及答案、孟子二章知識點閱讀

編輯: 路逍遙 關(guān)鍵詞: 初中文言文閱讀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孟子二章知識點梳理與專項閱讀
一、基礎(chǔ)知識:
1、作家作品:
孟子,名軻(“孟子”是人們對他的敬稱),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辯論家。是繼孔子以后儒家學(xué)派的代表人物。

《孟子》是儒家學(xué)派的經(jīng)典著作之一,也是先秦諸子散文中極有影響的著作。《孟子》一書記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張、哲學(xué)主張及個人修養(yǎng)。孟子的主要政治主張是“非攻”與“兼愛”,主張和平,反對一切戰(zhàn)爭。顯然,孟子的主張帶有極大的片面性,但在我國古代戰(zhàn)國時期諸侯混戰(zhàn)的時期,卻有著積極的意義,至于課文中提及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及“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論斷,其最終目的在于維護封建統(tǒng)治,但對生活在今天的我們?nèi)杂幸欢ǖ慕桃妗?br />2、重點字詞注音:
域民(yù)畎畝(quǎn)拂士(bì)
3、重點解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三里之城 城:內(nèi)城。
郭:外城。
環(huán):圍。
池:護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裝備。
委而去之 委:放棄。 去:離開。
域:限制。
寡助之至 至:極點。
親戚:內(nèi)外親屬,包括父系親屬和母系親屬。
畔:通“叛”,背叛。
順:歸順,服從。
故君子有不戰(zhàn) 君子:得道者。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發(fā):起,指被任用。
畎畝:田間、田地。
舉:任用,選拔。這里是“被選拔”的意思。
士:獄官。
拂:違背。
亂:擾亂。
曾益:增加!霸 ”通“增”。
恒過 :經(jīng)常犯錯誤。
衡于慮:思慮阻塞。“衡”通“橫”,梗塞,不順。
作:奮起,有所作為。
征于色 征:表現(xiàn)。
喻:了解。
入:在國內(nèi)。
法家拂士:法家:守法度的大臣。拂士:輔佐君主的賢士。“拂”通“弼”,輔佐。
出:在國外。
孟子二章練習(xí)題及答案、孟子二章知識點閱讀
4、重點語句翻譯: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使人民定居下來而不遷到別的地方去,不能靠劃定的邊疆的界限。
②固國不以山溪之險: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
③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威懾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強大。
④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所以君子不戰(zhàn)則已,戰(zhàn)就一定能勝利。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⑤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因有憂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樂而衰亡。
⑥行拂亂其所為:是他做事不順。
5、重點句子背誦、默寫: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①表現(xiàn)不得民心、眾叛親離的句子: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②論點: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③排比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戈之利。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①分析亡國條件: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②成才的客觀條件: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③主旨句: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二、內(nèi)容分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本文的論點?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道”指什么?“人和”指什么?二者間的關(guān)系?
  “道”指施行“仁政”;“人和”是下文說的“多助”和“天下順之”,是克敵制勝的重要條件。而只有施行“仁政”,方能得“人和”,得民心,民心所向,作戰(zhàn)就會取得勝利。
3、本篇主要是談戰(zhàn)爭呢,還是談?wù)文兀?br />  本篇主要是談?wù),是借?zhàn)爭談?wù)。孟子借談?zhàn)爭的取勝條件以闡明他的政治主張,他主張國君要有仁德,施行仁政(“得道”),這樣才能“多助”,眾人才會歸順,而“天下順之”,“戰(zhàn)必勝矣”,國家才能治理好。
4、本篇在論證方面的特點是什么?
  本篇論證的主要特點是采取“總??分??總”的論證結(jié)構(gòu)。先提出中心論點“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再分別設(shè)例證明“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最后再從道理上論證中心論點。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1、本文的論點是什么?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2、本文第一段為什么要列舉一系列歷史人物?文中哪一句是從反面論證了這一點?
  列舉一系列歷史人物是為了說明逆境(困境)對造就人才的重要作用,選好人才尚且如此,推而廣之治理國家更應(yīng)如此!叭雱t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這一句是從反面論證了這一點。
3、從行文上看,文章中哪句話在結(jié)構(gòu)上起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
4、文章第三段主要闡述了作者的什么觀點?
  論述了人常常處在困境,才能不斷奮發(fā);國家常常沒有憂患,則往往會遭至滅亡。即精神上的潰滅必然會導(dǎo)致物質(zhì)上的滅亡。在論證方法上則運用正反論證,一反一正,為推斷出中心論點打下基礎(chǔ)。
5、比較《孟子二章》在論證方面的不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將中心論點置于開頭,先用概括性很強的事例加以證明,然后從理論上進行論證,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論斷,闡明了“人和”的實質(zhì),最后以得“人和”的君子“戰(zhàn)必勝矣”作結(jié)論,突出地說明了“人和”是決定戰(zhàn)爭勝負最主要的條件!渡趹n患,死于安樂》將中心論點置于最后,先論證“生于憂患”后論證“死于安樂”。論證“生于憂患”,是全文的重點,方法是先舉同類事例,從個別到一般,歸納出作者的觀點,然后從理論上加以說明。論證“死于安樂”,只有“入則無法家拂士……國恒亡”一句,這是歷史上大量亡國事實的高度概括。
孟子二章練習(xí)題及答案、孟子二章知識點閱讀
三、課后題提示:(見前面的內(nèi)容分析)
四、知識點歸類: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通假字:
  寡助之至,親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2、古今異義:
  郭 古義:外城七里之郭 今義:姓氏
  池 古義:護城河池非不深也 今義:池塘
  去 古義:離開委而去之 今義:到……去
  親戚 古義:內(nèi)外親戚親戚畔之 今義:跟自己家庭有婚姻關(guān)系的家庭或他的成員。
  委 古義:放棄委而去之 今義:委任
  域 古義:界限,限制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今義:地域
  是 古義:這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今義:判斷動詞
3、一詞多義;
以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憑)
以天下之所順(用)
利 地利不如人和(有利)
兵革非不堅利也(銳利)
之 三里之城(的)
   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代詞)
多助之至,天下順之(到)
4、詞類活用: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詞用作動詞,限制)
  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形容詞用作動詞,使……鞏固)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詞用作動詞,威懾)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1、通假字:
(1)親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2)入則無法家拂士(拂,通“弼”,輔佐)
(3)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
(4)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衡,通“橫”,梗塞,不順)
2、一詞多義:
(1)舜發(fā)于畎畝之中(發(fā),被起用)/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發(fā),發(fā)出)
(2)舜發(fā)于畎畝之中(于:從)/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于:在)/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于:由于)
3、古今異義 :
(1)所以古義:用來;今義:表因果關(guān)系的關(guān)聯(lián)詞。(2)入古義:在國內(nèi);今義:進入。(3)出古義:在國外;今義:出去。
五、中考體驗:
閱讀一:
2008年浙江金華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中,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1、學(xué)習(xí)文言文要隨時注意積累。請寫出例句中加點字的詞義,將下面的積累卡片補充完整。(3分)
文言文閱讀積累卡片 編號:111

詞義
例句


入則無法家拂士《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草色入簾青《陋室銘》

便舍船,從口入《桃花源記》
2、用現(xiàn)代漢語寫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3、文章開頭列舉的六個人物的事例,他們的共同點是什么?從他們的事例中你獲得什么感悟?(3分)

答案:1、①在國內(nèi) ②映入 ③進入 2、憂患可以使人謀求生存,而安樂必將導(dǎo)致滅亡。3、共同點:都出身貧賤,歷經(jīng)磨難,最終都有所作為。感悟:苦難是對人生的一種磨練,我們只有戰(zhàn)勝苦難,才能取得成功。
閱讀二:
2008內(nèi)江市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一一3題.( 9 分)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1、對下面文句中加點字的解釋有錯的一項是( ) ( 3 分)
A、委而去之 (到… … 地方去) B、寡助之至,親戚畔之(背叛)
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兵器) D、以天下之所順(用、靠)
2、文中畫線句“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論證的觀點是:

。文中最能表達“人和”意思的一句話是:

。 ( 4 分)
3、翻譯下面句子。( 3 分)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
答案:1 、A 2、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3 、使人民定居下來而不遷到別的地方去,不能靠劃定的邊疆的界限;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
孟子二章練習(xí)題及答案、孟子二章知識點閱讀
閱讀三:
2008廣西百色市
閱讀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完成1~5題。(13分)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3分)

①委而去之(委: )(去: ) ②親戚畔之(畔: )
2.下面“以”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項是( ) (2分)

A.固國不以山溪之險 B.以天下之所順
C.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唐雎不辱使命》) D.屬予作文以記之(《岳陽樓記》)
3.請用“/”標出下面語句的朗讀節(jié)奏。
威 天 下 不 以 兵 革 之 利。
4.翻譯下列句子。
①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②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5.“人和”在文中的含義是什么?請你結(jié)合歷史或現(xiàn)實,再舉出一個相關(guān)的事例。

答:含義: 。

事例:

答案:1.①委:放棄 去:離開 ②畔:通“叛”,背叛  2.D (D項“以”連詞,表目的,相當(dāng)于“來”;其余各項“以”字均為介詞)  3.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4.①譯文:城墻并不是不高啊,護城河并不是不深啊 、谧g文:幫助他的人多到了極點,天下的人就會歸順他!5.含義:人心所向、內(nèi)部團結(jié)。相關(guān)事例如:①抗日戰(zhàn)爭時期,全國人民緊密團結(jié),經(jīng)過八年的艱苦奮戰(zhàn),終于取得抗戰(zhàn)勝利。②1998年我國軍民團結(jié),取得抗洪救災(zāi)的勝利。③2003年,我們?nèi)f眾一心,戰(zhàn)勝“非典”。④2008年全國人民眾志成城,抗擊冰凍災(zāi)害。⑤汶川大地震,13億中國人手牽手,心連心,共克時艱。(能舉類似一例即可)
閱讀四、(2009攀枝花非課改)
閱讀《〈孟子〉二章》,完成8-10小題(6分,每小題2分)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8、 下列加點的實詞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區(qū)域、地域
B、寡助之至,親戚畔之 畔:通“叛” 背叛
C、傅說舉于版筑之間 舉:被選拔,被起用
D、必先苦其心志 苦:使……受苦
9、下列四組虛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固國不以山溪之險 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
A、以 B、之
屬予作文以記之 杜少府之任蜀州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 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
C、于 D、而
曹操比于袁紹 擇其善者而從之
10、選擇對文章意思理解不正確的一項
A、《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作者強調(diào)了在治理國家中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論證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這一中心論點。
C、遭腐刑而著《史記》的司馬遷,幼年喪父發(fā)奮讀書的歐陽修,身殘志堅的張海迪等三人的故事不能證明“生于憂患”的道理。
D、《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一文告訴了我們一個深刻的道理:苦難是對人生的一種磨練,我們只有戰(zhàn)勝苦難,才能取得成功。
答案:8A 9D 10C
閱讀五、2009山東濟寧
【甲】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乙】孟子少時,誦①,其母方②織。孟子輟然③中止,乃復(fù)進。其母知其喧④也,呼而問之曰:“何為中止?”對曰:“有所失復(fù)得。”其母引⑤刀裂其織,以此誡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復(fù)喧矣。(選自《韓詩外傳》卷九)
注釋:①誦:背誦。②方:正在。③輟然:突然中止的樣子。輟,停止,廢止。④喧:遺忘。⑤引:拿來。
8.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4分)
①人恒過然后能改 恒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其母引刀裂其織 裂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翻譯下列句子。(4分)
①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②自是之后,孟子不復(fù)喧矣。
10.【甲】【乙】兩文在表達方面有什么不同?(4分)
11.你認為【乙】文中孟母教子的方法有什么獨特的地方?這個故事說明了什么道理?(3分)

8.①常常犯錯誤②割斷 9.①因有憂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樂而衰亡。②從此以后,孟子不再因為分心而遺忘書中的內(nèi)容了。 10.甲文以議論為主,語言精練,分析透辟;乙文以敘述為主,用引刀裂織的方法明理,自然巧妙!11.孟母是用實際行動來教育孩子。說明了做任何事情都要全神貫注,一心一意不能分心的道理。(第一問1分,第二問2分,意思對即可)
孟子二章練習(xí)題及答案、孟子二章知識點閱讀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chuzhong/1085561.html

相關(guān)閱讀:《趙簡子元日放生》閱讀答案
《義犬(9分)》閱讀答案
《梁彥光》閱讀答案附譯文
“曹南院知鎮(zhèn)戎軍日,嘗出戰(zhàn)小捷,虜兵引去!遍喿x答案
《漢董永》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