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蛲趺毙,有時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12.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12.D)
A.略無闕處(闕,通“缺”)B.雖乘奔御風(奔,這里指飛奔的馬)
C.其間千二百里(間,間隔,相距)D.哀轉久絕(絕,極)
13.下列句子中加點詞意義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項是(13.A
A.不以疾也。
B.其間千二百里。
C.至于夏水襄陵。
14.下列對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14.B)
A.文章先寫三峽的山的特征,再寫三峽不同季節(jié)的水的特點,布局自然。
B.文章第三段以“春冬之時”領起,時易則景異,先揚后抑,動靜相生,搖曳多姿。
C.文章語言精練,表現力強,充滿生氣,如“清榮峻茂”,以極為凝練的語言狀寫了四種各具特色的景物。
D.文章采用了對偶句式,如“重巖疊嶂,隱天蔽日。”“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等。
15.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3分)
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譯文:
滇游日記
忽見層崖之上,有洞東向,余竟仰攀而上。上甚削①,半里之后,土削不能受足,指
攀草根而登。已而草根亦不能受指,幸而及石;然石亦不堅,踐之輒隕,攀之亦隕②,間得一稍粘者,繃足掛指,如平貼于壁,不容移一步,欲上既無援欲下亦無地生平所歷危境無逾此者。久之,先試得其兩手兩足四處不摧③石,然后懸空移一手,隨懸空移一足,一手足牢,然后懸空又移一手足,幸石不墜;又手足無力欲自墜,久之,幸攀而上。
選自《徐霞客游記》)
【注釋】①削:陡峭 ②隕:墜落 ③摧:崩裂
16.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思。(2分)
(1)有洞東向(
17.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3分)
已而草根亦不能受指,幸而及石。
譯文:
18.閱讀選文和《三峽》兩篇文章,指出它們在 描寫山勢的手法上有什么不同。(2分)
參考答案
15.如果不是在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見太陽和月亮。
16.(1)東:向東(2)逾:超過
17.過了一會兒,草根也不能承受手指的力量,幸好腳碰到了石頭。
18.選文:側面描寫!度龒{》正面描寫。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chuzhong/1100107.html
相關閱讀:司馬光好學閱讀答案
《桑中生李》閱讀答案及翻譯
《曹劌論戰(zhàn)》《景公舉兵欲伐魯》比較閱讀答案
《太宗教子》閱讀答案附譯文
蘇軾《后杞菊賦 并敘》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