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學公民教育研究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初中地理 來源: 高中學習網

公民教育,最通俗的理解就是關于人的教育。在當代,公民教育主要側重于對公民加強國家意識、法律意識、民主意識、公德意識和環(huán)境意識的教育,其核心內容是公民責任感和義務感的培養(yǎng)。提高公民的綜合素質,尤其是提高青少年的綜合素質,為社會培養(yǎng)合格公民,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地理學科作為研究地理環(huán)境以及人類活動與地理環(huán)境相互關系的科學,為當代中學生提供了必要的地理科學知識。在教學的過程中,應有意識地加強公民教育,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生存能力,充分認識到人與自然和諧的重要性,使學生具備一定的地理素養(yǎng),是一名地理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偨Y以往的地理教學,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來強化公民教育。

一、關注時政新聞,強化公民教育

例如,我在講“天氣預報——臺風”這一內容時告訴學生,我國在臺風預報方面應用了多種現代化手段,從氣象衛(wèi)星到雷達引導,再到高密度地面觀測自動站,使我國對臺風的預報做到了無一遺漏,對臺風的生成、孕育、發(fā)生、發(fā)展和影響,都做到了全程監(jiān)視。目前,我國不僅在臺風預報方面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在防御、救災、抗災方面,也處于世界先進行列。通過列舉具體的事例報告和活生生的現實材料使學生意識到,科學技術對國家、民族的重要性,既增強了學生的愛國情感,又調動了學生努力學習科學技術的積極性和求知欲。同時引導學生關注國家,心系社會。在講到“我國的自然資源特征”的時候,充分利用現代教學技術,比較我國的各種資源在總量和人均占有量方面同世界其他國家的差距,引導學生增強責任感,培養(yǎng)學生的憂患意識。結合網絡熱詞“光盤行動”,讓學生深刻領悟:浪費資源,禍及子孫;節(jié)約資源,我有責任。引導學生從日常生活的點滴小事做起,培養(yǎng)節(jié)儉意識,落實節(jié)儉行動。

二、創(chuàng)設活動情景,強化公民教育

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公民教育,不能單純地進行理論說教,要有真情實感,要設計生動有趣的活動情景,讓學生在情境中感悟,讓感悟在活動中升華。因為情感是在認知的基礎上產生的,沒有扎實的認知基礎,難以產生真摯的情感。在教學中,我結合課堂教學及學生的實際情況,創(chuàng)設活動情景,使學生積極參與其中,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參與意識。如講完“中國區(qū)域地理”后,我設計了一堂“我的祖國我的愛”的地理活動課。通過這次活動,使學生對我國的疆域、行政區(qū)劃有了更加直觀、形象的理解,對地形、氣候、河流等地理知識有了全面系統(tǒng)的認識,不僅鞏固了課堂所學知識,還鍛煉了學生動手、動腦能力。也增強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三、結合教學內容強化公民教育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也造成了全球性的環(huán)境污染和生態(tài)破壞。森林銳減、垃圾成災、酸雨肆虐、霧霾橫行……這些環(huán)境問題已經嚴重危害到人們的身體健康,對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構成了嚴重的威脅。面對如此嚴重的環(huán)境問題,增強公民的環(huán)保意識,樹立公民的環(huán)保理念,對公民進行環(huán)境教育勢在必行。通過環(huán)境教育使學生獲取環(huán)境知識,形成環(huán)境意識。環(huán)境意識是衡量社會進步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所以,在當代社會,公民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對公民進行環(huán)境意識教育,提高公民的環(huán)境保護意識。對中學生來說,課堂教學是公民教育的主要渠道和主戰(zhàn)場。在課堂教學中加強環(huán)境教育,增強學生的環(huán)保意識,是對學生進行公民教育的重要途徑。我在仔細研究教材、深入挖掘教材的基礎上,與同學科的教師分工,將教材中涉及環(huán)境教育的內容進行歸納整理,針對學生的知識水平,設計相應的教學活動,對學生進行環(huán)保意識教育。如,在學習水資源的內容時,先讓學生了解水對人類生產和生活的重要性,再讓學生了解我國水資源的現狀和全球水資源現狀,了解全球因水資源短缺而產生的嚴重的環(huán)境問題,并為學生提供各種圖片和視頻資料,以此來進一步加深學生印象。另外,引導學生查找資料,了解水資源危機產生的原因,并讓學生大膽設想化解水資源危機的方法和途徑。學生的思維異常活躍,紛紛提出自己的設想。有些設想雖然幼稚,不太現實,但是學生關愛社會、關心自然的愛國情感已經被激發(fā)。這種滲透式的教學,既能讓學生直觀地學習地理知識,又增強了學生的環(huán)境憂患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四、體驗式教學強化公民教育

在課堂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要求,設計一定的教學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參與其中,不僅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給學生提供了鍛煉自身素質的機會。例如,在講“自然災害——地震”一課時,我反復強調在災害發(fā)生時的應急準備,但是效果很不理想。于是我調整了教學思路,提出假說:假如我們生活在地震帶上,而這個地震帶又正處于活躍期,我們應該做哪些方面的準備?假如現在正發(fā)生地震,我們正在教室上課,應該怎么辦?學生進行小組討論,總結發(fā)言。沒想到,學習效果出人意料,對地震的應急準備,學生總結得異常精彩,課后檢測,學生對應急準備印象深刻。所以說,體驗式教學往往更有說服力。學生處在情景之中,感受自然深刻。學生能夠在體驗中學會思考問題,在體驗中尋找辦法解決問題,樹立科學的觀念。這將有助于公民教育目標的實現。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yy-art.cn/chuzhong/1114870.html

相關閱讀:初中地理課堂學生興趣培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