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在我國北宋時代,有一位非常博學多才、成就顯著的科學家,他就是沈括——我國歷史上最卓越的科學家之一。他精通天文、數(shù)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地理學、農學和醫(yī)學;他還是卓越的工程師、出色的軍事家、外交家和政治家。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夢溪筆談以蟲治蟲原文及翻譯,供大家參考。
原文
元豐中,慶州界生子方蟲,方為秋田之害。忽有一蟲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鉗,千萬蔽地;遇子方蟲,則以鉗搏之,悉為兩段。旬日子方皆盡,歲以大穰。其蟲舊曾有之,土人謂之“傍不肯”。
翻譯
宋神宗元豐年間,慶州地區(qū)生了子方蟲,正要危害秋田里的莊稼。忽然有一種昆蟲產生了,樣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嘴上長有鉗,成千上萬,都隱蔽在土里;它們遇上子方蟲,就用嘴上的鉗跟子方蟲搏斗,子方蟲全都被咬成兩段。十天后,子方蟲全被殺盡,年成因此而獲得大豐收。這種蟲過去曾經有過,當?shù)氐娜朔Q它為"傍不肯"。
出處
在我國北宋時代,有一位非常博學多才、成就顯著的科學家,他就是沈括——我國歷史上最卓越的科學家之一。他精通天文、數(shù)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地理學、農學和醫(yī)學;他還是卓越的工程師、出色的軍事家、外交家和政治家;同時,他博學善文,對方志律歷、音樂、醫(yī)藥、卜算等無所不精。他晚年所著的《夢溪筆談》詳細記載了勞動人民在科學技術方面的卓越貢獻和他自己的研究成果,反映了我國古代特別是北宋時期自然科學達到的輝煌成就。《夢溪筆談》不僅是我國古代的學術寶庫,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重要的地位。被譽為“中國科學史上的坐標”。
作者
沈括(公元1031-1095年),字存中,杭州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科學家、政治家。仁宗嘉佑八年(1063年)進士。神宗時參與王安石變法運動。熙寧五年(1072年)提舉司天監(jiān),次年赴兩浙考察水利、差役。熙寧八年出使遼國,駁斥遼的爭地要求。次年任翰林學士,權三司使,整頓陜西鹽政。后知延州(今陜西延安),加強對西夏的防御。元豐五年(1082年)以宋軍于永樂城之戰(zhàn)中為西夏所敗,連累被貶。晚年以平生見聞,撰《夢溪筆談》。
沈括的科學成就是多方面的。他精研天文,所提倡的新歷法,與今天的陽歷相似。在物理學方面,他記錄了指南針原理及多種制作法;發(fā)現(xiàn)地磁偏角的存在,比歐洲早了四百多年;又曾闡述凹面鏡成像的原理;還對共振等規(guī)律加以研究。在數(shù)學方面,他創(chuàng)立「隙積術」(二階等差級數(shù)的求和法)、「會圓術」(已知圓的直徑和弓形的高,求弓形的弦和弧長的方法)。在地質學方面,他對沖積平原形成、水的侵蝕作用等,都有研究,并首先提出石油的命名。醫(yī)學方面,對于有效的方藥,多有記錄,并有多部醫(yī)學著作。此外,他對當時科學發(fā)展和生產技術的情況,如畢升發(fā)明活字版印刷術、金屬冶煉的方法等,皆詳為記錄。
相關推薦: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chuzhong/113029.html
相關閱讀:《題畫二則》閱讀答案及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