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考語文閱讀沖刺加油站9(精選巧練、百試無難)
考點加油
“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國維語)作者的情感不同,美好的春天也便染上作者的不同思想和不同感情。既有對春天直抒胸臆的歌詠贊美,也有對春天特有美麗的懷古幽思;既有對春天民俗的深層思考,又有借春景思鄉(xiāng)的淡淡哀愁。作者描繪春天,既可直接敘寫,也可托物言志;既可含蓄深沉,也可簡潔流暢……讓我們帶著春天的隨想,跟隨作者的腳步.一起傾聽春天的聲音吧!
現(xiàn)代文閱讀訓練
(一)春之懷古
(臺灣)張曉風
這是一篇繪制理想中春天圖景的美文。作家采用比喻、擬人等多種修辭手法,駢散結合,長短句交錯,并調動多種感覺.大膽而有創(chuàng)意地進行聯(lián)想和想象,細膩生動地描摹了春天應有的和曾有的色彩,引領讀者“走訪那躑躅在湮遠年代中的春天”,發(fā)人深思。
春天必然曾經是這樣的,從綠意內斂的山頭,一把雪再也撐不住了,噗嗤的一聲,將冷臉笑成花面,一首澌澌然的歌便從云端唱到山麓,從山麓唱到低低的荒村,唱入籬落,唱入一只小鴨的黃蹼,唱入軟溶溶的春泥——軟如一床新翻的棉被的春泥。
那樣嬌,那樣敏感,卻又那樣混沌無涯。一聲雷,可以無端地惹哭滿天的云;一陣杜鵑啼,可以斗急了一城杜鵑花;一陣風起,每一棵柳都吟出一則則白茫茫、虛飄飄、說也說不清、聽也聽不清的飛絮。每一絲飛絮都是一株柳的分號。反正,春天就是這樣不講理,不講邏輯,而仍可以好得讓人心平氣和的。
春天必然會是這樣的,滿塘葉黯花殘的枯梗抵死苦守一截老根,北地里千宅萬戶的屋梁受盡風欺雪擾猶自溫柔地抱著一團小小的空虛的燕巢。然后,忽然有一天,桃花把所有的山村水郭都攻陷了,柳樹把皇室的御溝和民間的江頭都控制住了——春天有如旌旗鮮明的王師,因為長期虔誠的企盼祈禱而美麗起來。
而關于春天的名字,必然曾經有這樣的一段故事:在《詩經》之前,在《尚書》之前,在倉頡造字之前,一只小羊在嚙草時猛然感到的多汁,一個孩子在放風箏時猛然感覺到的飛騰,一雙患風痛的腿在猛然間感到的舒活,千千萬萬雙素手在溪畔,在塘畔,在江畔浣紗的手所猛然感到的水的血脈……當他們驚訝地奔走互告的時侯,他們決定將嘴噘成吹口哨的形狀,用一種愉快的耳語的聲量來為這季節(jié)命名——“春”。
鳥又可以開始丈量天空了,有的負責丈量天的藍度,有的負責丈量天的透明度,有的負責用那雙翼丈量天的高度和深度。而所有的鳥全不是好的數(shù)學家,它們吱吱喳喳地算了又算,核了又核,終于還是不敢宣布統(tǒng)計數(shù)字。至于所有的花,已交給蝴蝶去點數(shù)。所有的蕊,交給蜜蜂去編冊。所有的樹,交給風去縱寵。而風,交檐前的老風鈴去一一記憶,一一垂詢。
春天必然曾經是這樣,或者,在什么地方,它仍然是這樣的吧?穿越煙籮與煙籮的黑森林,我想走訪那躑躅在湮遠年代中的春天。
[閱讀思考]
1.這篇散文所寫的內容,作者用了三句話提綱挈領,請你找出這三個句子。
2.第一段的五個“唱”字,寫出了春天特有的景象。這種寫法有何好處?
3.若你想做讀書卡片摘錄本文的優(yōu)美語句,第二段就有很多很好地寫出春天美景的句子。請選擇你喜歡的一句,從語言或修辭等方面進行品析。
4.作者對春的感觸是那么獨特,懷古的神思是那么飛揚,繪春的語言是那么優(yōu)美。請你模仿文中的一個句子或一處描寫,寫出你眼中獨特的秋或冬。
(二)打春
喬忠延
作者從兩個事例的探究思考中,發(fā)掘出“打春”一詞中“打”的深意。“打”有謀劃春天、構思春天、初創(chuàng)春天的意思,“打”還有著紅紅火火大干一場的信心和熱情。相信此文一定會激起你對春天,對生活的熱愛之情,在這個美好的季節(jié)里,你一定在開拓謀劃屬于自己的美好未來。
打春,就是立春。
立春,是春回大地的節(jié)氣。在二十四節(jié)氣中,再沒有比立春更讓人這么喜氣洋洋的了。立春帶著溫暖不聲不響就撲進了千山萬水,融入了千家萬戶。風變柔了,柔得像嬰兒那綿綿的嫩手,拍打到哪兒,哪兒就有甜甜的聲響;雨變酥了,酥得像是蓄滿了養(yǎng)分的香油,落到哪兒,哪兒的禾苗就長了勁地生發(fā);天變暖了,暖得屋外也像是農家冬日里燒熱的大炕,娃兒們吆三喝四地翻跟斗,蹦高高。不光娃兒們樂,蘇醒了的青蛙也樂,樂得亮開嗓子唱上了。青蛙一唱,燕子就上場了,在天地間上下起舞……春天真好!
真好的春天,是從立春開的頭、起的步。可為啥咱那父老鄉(xiāng)親要把立春喊成打春!乍一聽,弄得人心里怪別扭的。打,打架、打鬧、打仗……為啥要把一個慈眉善眼的春天和這么個“打”字撮合在一塊,這不是喬太守亂點鴛鴦譜了嗎?
仔細一想,滿不是這么回事,這打春,比那立春,要形象得多,要生動得多,要活靈活現(xiàn)得多!和打字結伴的詞不光是打架、打鬧、打仗。還有很多很多,多得詞典上密密麻麻弄出了幾頁。別個的咱不多說了,撿出幾個熟悉的品品味道吧!
先想起一個——打草稿。草稿不是正式稿子,可是沒有草稿,也就沒有定論的文稿。草稿所以草,是那繁雜的思緒就像春風撫過、春雨潤過的土地,剛剛還是草色遙看近卻無,轉眼間就萬紫千紅春滿園了。而這草色遙看近卻無,到萬紫千紅春滿園的過程,用的那個“打”字,實際是說孕育哩!孕育不是出生,卻比出生更重要。草稿不是定稿,卻比定稿更重要。定稿不過是強化一個角落,要的是一枝紅杏出墻來;不過是刪繁就簡,要的是萬綠叢中紅一點。定稿要比草稿好得多,美得多,可要是沒有那起先的草稿,哪會有后來的定稿?說透了,這打草稿就是謀劃,就是構思,就是初創(chuàng)。如此理解,那么打春不就是謀劃春天,構思春天,初創(chuàng)春天嗎?在這么好的時令到來時,多思思,多想想,“清明前后,種瓜點豆”,“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不是一年之計在于春了嗎?把握了春天,就把握了一年的好收成,好日子,這春打得應該。
又想起一個——打鼓。想起打鼓,就想起家鄉(xiāng)的威風鑼鼓。那鑼鼓要是響起來呀,聽得人血液在脈管里使勁地奔跑,靈魂在思想里高興地舞蹈。那個聲響,像是天崩,像是地裂,像是排山,像是倒海,像是……不說了,你就是把人間最有聲威、最有氣魄的詞語都喊遍。也無法描畫威風鑼鼓的神韻。這人間的鼓打到這個份上,真把人類從小蟲蟲、猿猴猴到現(xiàn)在這個樣子。這個主宰天下的膽識氣魄都活畫出來了。這鼓打得好!打得好的鼓不是天天打、時時打,是有了節(jié)日,有了喜事,值得美美慶賀一回了,才痛痛快快打一場鼓,打一場驚天動地的鼓。如果把鼓字換成春字,打鼓就變成了打春,沒想到這打春里有這么激動人心的意思。打春是鬧春,鬧騰個紅紅火火的春天,鬧騰個威威風風的春天,鬧騰個天遂人愿的春天?磥磉@春還是打著好!
打春,就是比立春好!老輩人說打春,咱這輩子也說打春,下輩子,下下輩子千萬千萬也別忘了打春!
[閱讀思考]
1.作者領悟到“打春”比“立春”名字叫得更好,是從哪兩個事例推敲出來的?
2.作者在最后說“這春還是打著好”,因為“打”字能傳達出更為形象深刻的寓意。請摘錄原文中語句來詮釋這種寓意。
3.找出你最喜歡的一個句子,并寫出你喜歡的原因。
4.你是怎樣理解文章最后一段話的含意的。
5.作者從“打春”這兩個字上得到感悟。讀過此文后,請你從這兩個字上說說你的打算和體會。
(三)三分春色一分愁
(臺灣)丁穎
這是一篇借春景抒發(fā)作者盼望回歸渴望統(tǒng)一之情的寫景散文。作者描繪的是春景的美麗,而濃烈的思鄉(xiāng)之愁也貫穿全篇,情與景融合,寫景與鄉(xiāng)愁交織,使得文章具有一種獨特感人的凄婉之美,給人無限的遐思和感嘆。文章引用了詩句,并采用擬人、比喻、排比、反問等修辭手法,因而給人極為深沉的憂思感受。
冬,像一雙倦游的翅膀,悄悄地在暮色里歸去。迎面姍姍而來的——春,似一位多情的小姑娘,渾身帶著一種迷人誘惑,嫵媚的挑逗,多么使人陶醉啊!
她若久別重逢的故人,給浪跡他鄉(xiāng)的游子捎來無限溫情;枯萎的生命又涂上一抹綠色的希望。我愛冬天,更愛春天;我愛冬天的雪,益愛春天的太陽。因為,人的心沒有雪那樣純潔,春陽那樣溫柔。亞熱帶的冬,雖不像北國那樣冰天雪地,但,卻有北國深秋的情調,惹人遐思與懷想!而春天,倒有著濃郁的故鄉(xiāng)的氣息!
“春色惱人眠不得”,燕語呢喃,落花飛絮,徘徊庭前籬下,縷縷莫名的惆悵和空虛縈繞胸臆。心之深處像是失去了什么,而究竟失去了什么呢?我亦茫然。
傍晚,懷著書本,懶洋洋地躺在綠茵茵的草坪上,凝視著蔚藍的蒼穹。幾片淡淡的白云,如仙女撒下的花瓣,輕輕地飄過山巒,飄過海面,飄向遙遠……
我沐浴在大自然的懷抱中,讓柔和的晚風輕撫著鬢角,吹去一切郁悶和煩惱。
吹吧!吹紅了杜鵑,吹綠了柳絲,吹得柳葉兒絮絮細語:仿佛在竊竊訴說一個奇異的神話,在低吟一支愛與悲的曲子。吹吧,吹醒還在沉睡的人們哪!
暝色四合,倦鳥投林,歸家的牧童橫坐在牛背上,信口吹著無韻的短笛。我的書滑落在地上,看見他們遠去的背影,我想:我也該歸去了吧?然而關山重隔,云水茫茫,我將歸焉何處?
這時,一對情侶踏著夕陽余暉,徜徉于小溪畔,攜手并肩,輕盈的笑聲是那樣的甜蜜。啊,鳥語花香,處處給人以強烈的誘惑!春天,這幅旖旎的圖畫,有哪位大畫家能描繪出萬一呢?
春天太可愛了,可是只有那么一剎那!有人說,不要讓你青春的生命就此枯萎了,在你的生活中應該有一個美麗的動人的故事。然而,美麗動人的故事,我只能在書本里尋覓了!
于是,我又從地上拾起我的書本,低吟道:“三分春色一分愁……”“縱然寶島風光多,還有思鄉(xiāng)一片心。”唉!這思家的一片心啊,有誰知道呢?
[閱讀思考]
1.作者在第二段中說“我愛冬天,更愛春天”,為什么?
2.結合全文分析第三段句子,說說作者“失去”的是什么?為什么“茫然”?
心之深處像是失去了什么,而究竟失去了什么呢?我亦茫然。
3.第四至七段寫出了作者傍晚沐浴在大自然中的感受,語句很優(yōu)美,請找出一個具體句子并略作品析。
4.第九段“美麗的動人的故事”是指什么?為什么“只能在書本里尋覓”呢?
5.這篇文章的題目出自蘇軾的《臨江仙》,寫出了惜春的感情。下面是原詞的上片,結合全文說說本文以此為題的含意與作用。
九十日春都過了,貪忙何處追游。三分春色一分愁。雨翻榆莢陣,風轉柳花球。
(四)春之頌
佚名
這篇文章歌詠春天,歌詠春天千姿百態(tài)的美麗,歌詠春天充滿希望、蓬勃的色彩和賦予人們新生活的能力。文章按照總分總的順序層次清晰地把春天的美麗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讀過此文,怎能沒有對春天發(fā)自內心的喜悅之情呢?
輕輕地,悄悄地,春神踏著愉快的腳步,翩然來到人間。
就像一個旅行者,她漂泊四方,播下春的種子,傳播春的信息,喚醒冬眠的大地,踏破河床的厚冰,并用她那熱灼的情感,融化了大地的冬雪。春天是充滿希望的。——她是一位喚醒大地的使者。
猶如一個畫者,以大地為紙,輕風為筆,涂滿了蓬勃的色彩。她把綠帶入原野、叢山之中;把璀璨的色調染于花朵上;把湛藍覆蓋于大海;將淡綠灑入湖塘中。——她是最成功的畫者!
媲美圣靈的使者,她將春的福音播送給每一種生物,賦予人們新生的活力,將春的氣息,掛于每個人的臉龐,她給了人們靈性的補劑,給了大地春雨的滋潤。她的歌聲寄托于鳥語,她的纖柔化作花香,這一切使大地欣欣向榮。——她是最圣潔的天使。
春!恰似花樣年華的少女,鼓動著飄忽的羅裙一般的風情萬種。
春!有似貴婦的典雅脫俗,風姿綽約I
春!是最富感情的季節(jié)!
春!如詩般瑰麗!
春!如夢般甜蜜!
春!如酒般香醇!
春!人都把你看作金子似的季節(jié)!
春天就是一個千面女郎!
[閱讀思考]
1.本文的二、三、四段分別歌詠了春的什么特點?
2.作者在五、六段分別把春比作“少女”和“貴婦”,這是否矛盾,為什么?
3.作者在結尾說“春天就是一個千面女郎”,你對這句話是怎樣理解的?
4.本文的寫作順序很清晰,請你劃分一下此文的層次,并指出作者是按照什么結構來構思文章的。
5.朱自清在《春》一文中把春比作“剛落地的娃娃”“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健壯的青年”,分別贊美春天的“新”“美”“力”的特點。本文也有這樣的句子,請各列舉一句。
(五)春天
王連明
從春天的“第一抹春痕”到“開花的課桌”,春天原本從孩子的身上產生,孩子身上表現(xiàn)出來的活力和精神就是春天。這篇文章采用了象征手法,以春天象征可愛的孩子,以春天的生機活力展示孩子美好的未來。文章寫了春色逐步被帶到教室,春意越來越濃的具體過程,結尾點題,點出了春天的寓意,文筆含蓄優(yōu)美。
看看日歷,知道已是春天,可走在戶外,覺得風還是冬天的風,冰涼刺骨。太陽依舊病懨懨的樣子,起伏的山,一片片的林子,全是灰蒙蒙的顏色,鉛筆畫似的,哪里有一絲春天的蹤跡?有一天,我卻意外地從學生的課桌上,發(fā)現(xiàn)了第一抹春痕。
學生在寫作業(yè),我在靜悄悄的教室里巡視,驀然看見,一個課桌的縫隙里,有一撮小草芽,用細細的白線嬌嬌地扎著。草芽針一樣細,頂端嫩綠,往下是鵝黃,根部則嫩白。我站在那里端詳了許久,心中一時有些感動。我相信,這是天地間第一抹春色。在寒風料峭的二月里,在灰黃蒼茫的天地間,發(fā)現(xiàn)這一抹淡到極致的春色,需要怎樣的耐心和細心呀!也許
只有靈秀的孩子們才能感覺得到。當孩子們采集到它時,一定十分快活,乃至大聲地歡呼過。我捏起那一小撮纖細的草芽看了看,又插進桌面的裂縫里,坐在位子上的男孩,這第一抹春色的主人,仰臉望著我,笑了。
這以后,稍一留心,便天天可以從學生的課桌上,感受到春意的萌動和蔓延了。桌縫里,有一兩截剛剛泛青或萌出芽苞的小樹枝,三五朵小野花一一那么小,白的似米粒,黃的、紅的,像蠟筆上削下的碎屑。想這些鮮艷的粉末,該是二月的風蕩來的春天的彩塵。細心的孩子發(fā)現(xiàn)了,便用小手指將它們拈起來,染在了他們的課桌上。教室里,被映上了暖暖的春意。
打碗花、紫地丁、映山紅百嬌千艷,絢麗多姿。學生的課桌上花事紛繁起來,演示著春天的進程。一到春天,孩子們翻山越嶺來學校,路上只要一彎腰,便能采一把在手里。這些山里孩子,有的還穿著露趾的鞋,穿著哥哥姐姐肥大的舊衣褲,他們吹著柳笛,搖著野花到了學校,便把花插在課桌上。有的孩子,還用細線把花枝綁在鉛筆上。花枝輕撫小臉,讓人想不清,是花枝染紅了小臉,還是小臉染紅了花枝。
有一天,我迎著學生的歌聲走進教室,看見我放著教科書的課桌上,循著縱橫的縫隙,長滿了青草、綠葉、小花。那課桌,仿佛是從春天剪下的方方正正的一塊芳草地。我打開教科書,書頁里也夾了幾朵指甲般大小的紫色小花。我笑了,學生們也喜形于色。那一笑,已使師生的心溝通了。這一節(jié)課,學生始終情緒高昂。下課后,我拿起一枝開著淡紫色花朵的葛條,嗅了嗅,對學生說:“真是春天了,連咱們的課桌也都開花了!”學生大笑,歡呼起來。這時候,一個調皮的男孩,指著一個女孩子說:“老師,她也開花了!”我一看,可不,她的小辮子上,簪了一枝粉紅的野花。學生們又是一陣擊掌大笑。
在這開花的課桌間踱步,聽著學生們那晴朗的笑聲,我覺得,這教室該是春天的源頭了。春天從孩子們的身上產生,先染了他們的課桌,然后漫出窗子,染了山川。和孩子們在一起,就是和春天在一起。我想起了一位詩人的句子:
孩子
是春天的另一種姿勢。
[閱讀思考]
1.第一段“發(fā)現(xiàn)了第一抹春痕”,指的是什么?
2.這篇文章的用詞精練,如第三段“便用小手指將它們拈起來,染在了他們的課桌上”一句,“染”換成“插”好不好,為什么?
3.寫春天,應寫春天的勃勃生機,可第一段卻寫春天的“覺得風還是冬天的風,冰涼刺骨”,“太陽依舊病懨懨的樣子”,這樣寫有什么作用呢?
4.如何理解結尾“孩子/是春天的另一種姿勢”這句話?
5.品味第五段,猜想一下,當同學說“老師,她也開花了”的時候,這個小姑娘是一種怎樣的心理、神情。(不超過50字)
參考答案:
(一)1.①春天必然曾經是這樣的;②春天必然會是這樣的;③春天必然曾經是這樣,或者,在什么地方,它仍然是這樣的吧?
2.運用擬人和排比,生動形象,又有層次感。表現(xiàn)出溪水的生機和活力。
3.示例:如第二句。運用駢句,使語言簡潔明快,讀起來朗朗上口;采用擬人手法,生動形象,給讀者獨特的感受,寫出了春天矯而敏感的特點。
4.示例:秋天曾是這樣的:當那枯萎的瓜蒂苦守著瓜果,那夏日里最后的一棵牡丹褪盡了艷麗的顏色。然后忽然有一天,一個大大的南瓜花吹響了收獲的歌子,紅紅的天椒像孩子的臉——秋天,已徹底取代夏天……
(二)1.①打草稿;②打鼓
2.謀劃春天、構思春天、初創(chuàng)春天;鬧春,鬧騰個紅紅火火的春天,鬧騰個威威風風的春天,鬧騰個天遂人愿的春天。
3.示例:“立春帶著溫暖不聲不響就撲進了千山萬水,融入了千家萬戶。”這個句子采用擬人的修辭手法,形象地寫出了春天悄悄來到人間,給人們帶來了溫暖
4.表現(xiàn)作者對春天的喜愛,對生活的熱愛,對未來的憧憬。也表現(xiàn)作者希望這個美好的名字鼓舞人們去開拓、計劃新生活的真摯感情。
5.“一年之計在于春”,要滿懷希望地計劃好自己的學習和生活,以更充沛的激情去把握屬于自己的美好未來。
(三)1.因為對作者來說,冬天有北國深秋的情調,惹人遐思與懷想;而春天,有著濃郁的故;的氣息。
2.“失去”的是回故鄉(xiāng)的自由,“茫然”的原因是不知何時才能回到故鄉(xiāng)。
3.如“輕輕地飄過山巒,飄過海面,飄向遙遠”。作者采用排比。一連用了三個“飄”,借助聯(lián)翩的想象,使思鄉(xiāng)之情表露得尤為含蓄深沉,意境深遠,感動人心o
4.兒時發(fā)生在家鄉(xiāng)的往事;因為回不了故鄉(xiāng),只能從書本中了解家鄉(xiāng)的情況。
5.“三分春色”描繪的是寶島臺灣的春景,“一分愁”是指作者的思鄉(xiāng)之情。引用詩句作題,并在結尾點題,讓讀者進入古詩的意境,使得全文籠罩在憂傷的思鄉(xiāng)之情中。
(四)1.充滿希望、絢麗多彩、蘊含生機。
2.不矛盾。這是作者在從不同方面描繪春天婀娜多姿、“千面女郎”的特性。前者寫出春天的風情,后者寫出春天的典雅。
3.這句話贊美了春天的嫵媚、多姿多彩.給人們帶來無盡的美感。
4.第一段為一層,寫春天來到人間;結尾一段為一層.點明春天是一個千面女郎;中間為一層.具體地贊頌春天的生機、活力和絢麗。作者是按照由概括到具體又到概括、由總到分再到總的順序來構思的。
5.新:“她的歌聲寄托于鳥語,她的纖柔化作花香,這一切使大地欣欣向榮”;美:“恰似花樣年華的少女,鼓動著飄忽的羅裙一般的風情萬種”:力:“她將春的福音播送給每一種生物。賦予人們新生的活力”。
(五)1.驀然看見,一張課桌的縫隙里,有一撮小草芽。
2.不好。因為是“小野花”,極其嬌小,用“染”非常恰當,用“插”不能準確地表情達意。
3.以野外的缺乏生機、暖意的春景引出教室內孩子們對春的渴望及他們的生機和活力,以此形成對比,起了反襯作用。
4.因為孩子們以及他們身上所表現(xiàn)出來的活力和精神原本就是春天,他們就是春天的象征。
5.示例:多美的花啊,戴在頭上一定漂亮!看,同學在夸咱了,老師眼里也滿是贊許,我真美!小姑娘露出燦爛的笑容。
文言文閱讀
閱讀下面文言文,回答后面問題
《唐雎不辱使命》(節(jié)選)
秦王怫然怒,謂唐雎曰:“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唐雎對曰:“臣未嘗聞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萬,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嘗聞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專諸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曰;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懷怒未發(fā),休?降于天,與臣而將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今日是也。”挺劍而起。
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諭矣:夫韓、魏滅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解釋下列加點詞。
(1)倉鷹擊于殿上()
(2)長跪而謝之()
2翻譯下面文言語句。
寡人諭矣:夫韓、魏滅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3外交辭令往往委婉含蓄,隱藏著“潛臺詞”,聽話者應仔細揣摩,才能靈活應付。請揣摩下列各句,說說其“潛臺詞”是什么。
(1)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
(2)與臣而將四矣。
4用自己的話簡要回答:唐雎是怎樣讓秦王理屈詞窮的?從中可以看出唐雎是個怎樣的人?
5列舉我國歷史上兩個“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分別用一句話概括他們的主要事跡。
[解析及答案]
第1題考查的兩個字一為通假字,一為多義字,注意了實詞的覆蓋面。(1)“倉”同“蒼”,青色(2)道歉。
第2題為翻譯句子,選取的句子是秦王的話,也是文章的結局,也就是說,選取了文中的關鍵句子。譯為:我明白了:韓國、魏國滅亡了,可安陵國卻能夠憑借方圓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來,只是因為有先生啊。
第3題結合文章故事,考查對人物含蓄性、雙關性語言的理解,題干說是“外交辭令”,也是符合實際情況的。在閱讀文章時,人物的語言往往含義深刻,要透過表面品味出其他內容,對此類句子,一定要結合故事和語境認真體會,才能準確理解文章內容。其潛臺詞分別為:(1)你最好是將你們的土地奉送給我,不然的話我將發(fā)怒,那后果將不堪設想。(2)我將效法他們三人,與你同歸于盡。
第4題主要考查對文章故事的把握,要理清其情節(jié)與思路,在此基礎上進行簡要概括。首先,唐雎針鋒相對,寸步不讓,用“布衣之怒”來對抗秦王的“天子之怒”。其次,唐雎列舉了三個布衣之士的例子來反駁秦王。最后,唐雎“挺劍而起”,以死相拼,舍生取義,挫敗秦王。唐雎是一個有勇有謀、不畏強暴、敢于獻身的人。
第5題是開放性試題,只要認真學習課內文章,注意積累和思考,就能準確答題。答案示例:①墨子;阻止公輸盤和楚王攻打宋國。②晏子;出使楚國,令楚王自取其辱。③諸葛亮;舌戰(zhàn)群儒,聯(lián)吳抗曹。
......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chuzhong/1201445.html
相關閱讀:初一語文:生命生命課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