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第27課《短文兩篇》課文教學(xué)研討

編輯: 逍遙路 關(guān)鍵詞: 初中語文 來源: 高中學(xué)習(xí)網(wǎng)

內(nèi)容預(yù)覽:

27 短文兩篇

課文研討

答謝中書書

一、整體把握

《答謝中書書》是陶弘景寫給朋友謝中書的一封書信。

文章以感慨發(fā)端:山川之美,古來共談,有高雅情懷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將內(nèi)心的感受與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樂事。作者正是將謝中書當(dāng)作能夠談山論水的朋友,同時也期望與古往今來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接下來的十句,作者便以清峻的筆觸具體描繪了秀美的山川景色。“高峰入云,清流見底”,極力描寫山之高,水之凈,用筆洗練,寥寥八字,就寫出了仰觀俯察兩種視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風(fēng)物,境界清新。“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又改用平遠(yuǎn)、高遠(yuǎn)的視角極目遠(yuǎn)眺,青翠的竹木與五彩的山石相映襯,呈現(xiàn)出一派絢爛輝煌的氣象,在清爽宜人的畫卷上平添了萬物勃發(fā)的生命力。“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陽欲頹,沉鱗競躍”,由靜景轉(zhuǎn)入對動景的描寫。猿鳥的鳴叫聲穿越了清晨即將消散的薄霧,傳入耳際;夕陽的余暉中,魚兒在水中競相嬉戲。這四句通過朝與夕兩個特定時間段的生物的活動,又為畫面增添了靈動感,傳達(dá)了生命氣息。這十句作者擇取有代表性的景物加以組合,使讀者對山川景物產(chǎn)生完整、統(tǒng)一的印象。

最后,文章又以感慨收束,“實欲界之仙都”,這里實在是人間的仙境啊!自從謝靈運以來,沒有人能夠欣賞它的妙處,而作者卻能夠從中發(fā)現(xiàn)無盡的樂趣,帶有自豪之感,期與謝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王國維云:“一切景語皆情語。”本文寫景,沒有僅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靈魂,即自然萬物的勃勃生機,通過高低、遠(yuǎn)近、動靜的變化,視覺、聽覺的立體感受,來傳達(dá)自己與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悅,體現(xiàn)了作者酷愛自然、歸隱林泉的志趣。文字明朗,毫不雕琢。

記承天寺夜游

一、整體把握

《記承天寺夜游》是蘇軾的一篇小品文,寫于作者被貶黃州期間。文章僅84字,卻創(chuàng)造了一個清幽寧靜的藝術(shù)境界,傳達(dá)了作者復(fù)雜微妙的心境。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時值冬初,寒意森森,正“解衣欲睡”之時,月色悄然入戶,于是作者“欣然起行”。“欣然”寫其興奮喜悅之情。“念無與為樂者”,“念”由“行”轉(zhuǎn)化而來,寫出心理活動的變化過程,文情也顯得跌宕起伏。作者也許在想:究竟與誰一起賞月,才不致辜負(fù)如此良夜?在這貶居的寂寞中,誰又能與我共同賞月呢?

“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這是作者“念”的結(jié)果,下筆十分輕淡,實則意味深長。“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月光下的漫步,該是如何一種心情!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積水空明”寫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橫”寫竹柏倒影的清麗淡雅。作者以高度凝練的筆墨,點染出一個空明澄澈、疏影搖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寥寥數(shù)語,意味雋永: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閑──種種難言的感情盡在其中;語言凝練,含蓄深沉,精美傳神。

二、問題研究

《記承天寺夜游》中“閑人”的含義。

“閑人”,即清閑的人,這里并非是指閑極無聊、無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著復(fù)雜的意味。首先,“閑人”指具有閑情雅致的人。作者與張懷民欣賞月夜景致時感慨到“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表面上是自嘲地說自己和張懷民是清閑的人,閑來無事才出來賞月的,實際上卻為自己的行為而自豪──月夜處處都有,有了人的欣賞才有美,只有此時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運的,因為有情趣高雅的人欣賞它。其次,“閑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涼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遠(yuǎn)大的抱負(fù),但是被一貶再貶,流落黃州,在內(nèi)心深處,他又何嘗愿意做一個“閑人”呢?賞月“閑人”的自得只不過是被貶“閑人”的自慰罷了。

練習(xí)說明

一、背誦并默寫這兩篇短文。

設(shè)題意圖是使學(xué)生能夠當(dāng)堂記住這兩篇優(yōu)美的寫景文章,養(yǎng)成背誦名篇的好習(xí)慣。背誦是學(xué)習(xí)古文的基本功,它對于牢固掌握古文內(nèi)容和培養(yǎng)語感是很重要的。默寫是為了檢查背誦的效果,也要在課堂上完成。

二、這兩篇短文都寫自然景物,但表達(dá)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試加以說明。

設(shè)題意圖是培養(yǎng)學(xué)生感知寫景類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每一篇文章都有它的感情基調(diào),在初讀文章的過程中就應(yīng)該提醒學(xué)生有意識地注意這一點,從整體上把握作者傳達(dá)的情感是悲還是喜。對文章作細(xì)致研讀后,還要仔細(xì)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本題是在第二個層次上的品味,通過兩篇文章的比較能夠使認(rèn)識更加深入。

參考答案:

《答謝中書書》表達(dá)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悅之情和與古今知音共賞美景的得意之感。這篇文章中有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開頭寫道“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這個“美”字,是山川風(fēng)物的客觀形態(tài),也是作者對山川風(fēng)物的審美感受──愉悅,“實欲界之仙都”,將在山水之中飄飄欲仙的自得之態(tài)表露無疑。“自康樂以來,未復(fù)有能與其奇者”,自從謝靈運以來,沒有人能夠欣賞它的妙處,而作者卻能夠從中發(fā)現(xiàn)無盡的樂趣,帶有自豪之感,期與謝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記承天寺夜游》表達(dá)的感情是微妙而復(fù)雜的,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閑都包含其中。作者“解衣欲睡”的時候,“月色入戶”,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難得,不免讓人欣喜。可是沒有人和自己共同賞月,只好去找同樣被貶的張懷民,這里面有多少貶謫的悲涼與人生的感慨呀!兩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閑的。自比“閑人”,則所有意味盡含其中。

三、解釋下列句中加線的詞。

1.曉霧將歇,猿鳥亂鳴

2.夕日欲頹,沉鱗競躍

3.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4.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設(shè)題意圖是讓學(xué)生積累文言實詞和虛詞,記住詞的基本意義。

參考答案:

1.歇,消散。

2.競,爭著;躍,跳躍,這里指跳出水面。

3.念,想;遂,于是、便;至,到。

4.但,只。

教學(xué)建議

一、注重整體感知。發(fā)揮學(xué)生的主體作用,使他們通過注釋和工具書,先對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及感情基調(diào)有初步認(rèn)識。

二、注重培養(yǎng)學(xué)生的文言文語感,以朗讀和背誦帶動其他環(huán)節(jié)。

三、知人論世。要讓學(xué)生了解作者的有關(guān)情況,特別是《記承天寺夜游》一文,只有在了解作者被貶黃州這一歷史背景的基礎(chǔ)上,才能深入理解作者復(fù)雜微妙的心境。

有關(guān)資料

一、參考譯文

1.《答謝中書書》

山川景色的美麗,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贊嘆的啊。巍峨的山峰聳入云端,明凈的溪流清澈見底。兩岸的石壁色彩斑斕,交相輝映。青蔥的林木,翠綠的竹叢,四季長存。清晨的薄霧將要消散的時候,傳來猿、鳥此起彼伏的鳴叫聲;夕陽快要落山的時候,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這里實在是人間的仙境啊。自從南朝的謝靈運以來,就再也沒有人能夠欣賞這種奇麗景色了。

2.《記承天寺夜游》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脫了衣服,打算睡覺,這時月光照進(jìn)門里,(十分美好),我高興地起來走到戶外。想到?jīng)]有人與我同樂,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張懷民。張懷民也還沒有睡覺,(于是)我們一起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錯的藻、荇。哪一夜沒有月光?哪里沒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倆這樣的閑人啊。

二、“書”是一種什么樣的文體?

書即書信,古人的書信又叫“尺牘”或曰“信札”,是一種應(yīng)用性文體。但是,中國的應(yīng)用性文體從來不排斥審美的文學(xué)屬性,尤其是書信一體,多記事陳情,中國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書信,書信的實用性和審美性的結(jié)合十分完美。漢魏六朝的尺牘重在實用,文人多無意把其寫為審美的作品。唐宋以后,在一些文人的筆下,尺牘的實用功能明顯淡化,審美性能日益強化,有些尺牘刻意寫成純粹的文學(xué)作品(參考《中國尺牘文學(xué)史》序,詹福瑞)。尺牘文學(xué)功能多種多樣,可以抒情,比如司馬遷的《報任安書》、林覺民的《與妻書》;也可以寫景,比如吳均的《與宋元思書》;可以寫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如嵇康的《與山巨源絕交書》,也可以談?wù)撐膶W(xué),如曹丕的《與吳質(zhì)書》,談?wù)撜,如歐陽修《上杜中丞論舉官書》,還可以進(jìn)謁顯貴,勉勵后學(xué),如此等等,形成了別具特色的書牘文傳統(tǒng)。尺牘和其他文體一樣,也講究謀篇布局、文質(zhì)俱佳。另外,尺牘不一定都用“書”字標(biāo)明,如蘇軾的《與子由弟》《答秦太虛》就是。

三、《答謝中書書》賞析

《答謝中書書》是陶弘景給謝征的一封回信。

陶弘景(452-536),字通明,南朝梁時丹徒秣陵(今江蘇江寧縣)人。他曾經(jīng)擔(dān)任諸王的侍讀,因看透了混濁的人世,“雖在朱門,閉影不交外物,唯以披閱為務(wù)。”(《南史》)后隱居句曲山,可是“國家每有吉兇征討大事,無不前以咨詢,月中常有數(shù)信,時人謂為‘山中宰相’”。謝中書即謝征,字元度,陳郡陽夏人,曾作中書鴻臚,所以稱之為謝中書。陶弘景給謝征的這封回信,稱道江南山水之美,筆籠山川,紙納四時,文辭清麗,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這篇山水小品,僅用了六十八個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羅了四時,兼顧了晨昏,山川草木,飛禽走獸,抒情議論,各類皆備,可謂尺幅能容千里,片言可役百意。本文的成功,主要表現(xiàn)在如下三方面。

優(yōu)美的意境。自然景物的綺麗風(fēng)光,本身就構(gòu)成優(yōu)美的意境,作家以自己獨特的藝術(shù)感受,以飽和著感情的語言再現(xiàn)它,激起讀者審美的興致,從而形成文學(xué)作品的意境。本文作者從如下幾方面濡墨染彩、熔裁營構(gòu),使文章清幽雋雅,像詩一般優(yōu)美動人。其一,山水相映之美。有山無水則無趣,有水無山又乏味。山水相伴相映,則神采煥然,情味盎然。這里是“高峰入云”。峰,其形峻峭;入云,高入天際。山下是“清流見底”。水流迤邐,清明澄澈。峰高水清,水的動勢給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給水鋪上了異彩,相映成趣。其二,色彩配合之美。山青水綠固然清幽雅靜,但色調(diào)單一卻使人感到冷寂。這里“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還有“青林翠竹,四時俱備”。石巖壁立千仞,五色爭輝,眾彩紛呈,熠熠耀光,加之又有青林翠竹間雜其中,就如五彩錦緞上綴以碧玉翡翠,頓成奇觀。兩岸猶如懸著兩幅錦幛,上有藍(lán)天作背景,下有流水為襯托,且倒影入清流,景象則更為絢麗動人。其三,晨昏變化之美。前面寫了四時俱備的常景,而四季之中,每天的早晚又不相同。早晨,先是白霧繚繞,繼而是如絮如帶,再而是似煙似縷,最后不見霧紗,只見晨曦,猿啼鳥鳴,眾音齊會,生機勃勃。傍晚,紅日西沉,暮靄罩山,飛鳥歸林,猿猴息樹,山色蒼茫,這時原來潛游水底的魚飛躍而出,靜中見動,寂中現(xiàn)響,別具意趣。作者觀察極細(xì),筆致極纖,把握了事物特征,描摹山水情態(tài),使人目隨筆轉(zhuǎn),情偕意遷,晨景熱烈歡躍,暮象清靜幽寂,給人以不同的美的感受。其四,動靜相襯之美?陀^景物不會單調(diào)劃一,散文寫法也切忌呆板凝滯。作者很注意動與靜的變幻與配搭。一是形體的動與靜:高峰為靜,流水為動;二是光色的動與靜:林青竹翠為靜,五色交輝為動;三是聲響的動與靜:日出霧歇為靜,猿鳥亂鳴為動;日落山暝為靜,游魚躍水為動。以上各種景物,交相作用,互為影響,構(gòu)成了一幅怡神悅性的山水畫軸。

縝密的結(jié)構(gòu)。本文雖屬小品,可是作者仍精心結(jié)撰,全文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來共談”總領(lǐng)全文,從古至今,以“共談”概說人人皆愛,以“美”點明全文中心。當(dāng)中部分則具體敘寫山川之美。最后殿以“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fù)有能與其奇者”,先以感嘆總括前文,復(fù)以名人證實此說。這樣,首尾呼應(yīng),議敘結(jié)合,使文章主體部分更為鮮明突出。文中的寫景部分,先仰視“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見底”,復(fù)平看“兩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曉”與“夕”兩層來寫,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第井然,結(jié)構(gòu)得如此經(jīng)緯分明,脈絡(luò)貫通,十分難得。

凝練的語言。這篇小品語言極富特色,言簡意賅,無一句之虛,無一字之冗。先言“高峰”給人以印象,再以“入云”給人以具象。同樣,先以“清流”使人初感,“見底”則給人以實感。“五色交輝”“猿鳥亂鳴”“沉鱗競躍”,“交”“亂”“競”幾個副詞的運用,使顏色、聲音、動作的狀態(tài)表露無遺。本文以四言句為主,很是整飭,最后以長句收束,猶如滔滔急流,瀉入大海。

《答謝中書書》反映了作者陶弘景娛情山水的思想。南北朝時,因政局動蕩,矛盾尖銳,不少文人往往遁跡山林,從自然美中尋求精神上的解脫。因而他們在書信中常常描山畫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為對友人的安慰,如吳均的《與顧章書》《與朱元思書》,都屬此類。這類作品雖沒有表現(xiàn)積極進(jìn)步的政治觀點,但卻以其高超的藝術(shù)筆力,創(chuàng)作了具有相當(dāng)美學(xué)價值的精品,具有較高的鑒賞意義。

四、說蘇軾《記承天寺夜游》

蘇軾自己評論他的文學(xué)創(chuàng)作,有一段話很精辟:

吾文如萬斛泉源,不擇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雖一日千里無難。及其與山石曲折,隨物賦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當(dāng)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雖吾亦不能知也。(《文說》)

這段話,可與他的另一段話相補充:“夫昔之為文者,非能為之為工,乃不能不為之為工也。山川之有云霧,草木之有華實,充滿勃郁而見于外,夫雖欲無有,其可得耶?”(《江行唱和集序》)

這里最重要的一點是:文,是“充滿勃郁”于內(nèi)而不得不表現(xiàn)于外的東西。胸有“萬斛泉源”,才能“不擇地皆可出”;胸中空無所有,光憑技巧,就寫不出好文章。蘇軾的確是胸有“萬斛泉源”的大作家。就其散文創(chuàng)作而言,那“萬斛泉源”溢為政論和史論,濤翻浪涌,汪洋浩瀚;溢為游記、書札、序跋等雜文,回旋激蕩,煙波生色。

《記承天寺夜游》這篇文章只有84個字,從胸中自然流出,“行于所當(dāng)行”,“止于不可不止”,無從劃分段落。但它不是“在平地”直流的。只有幾十個字,如果“在平地”直流,一瀉無余,還有什么韻味?細(xì)讀此文,雖自然流行,卻“與山石曲折”,層次分明。“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這像是寫日記,老老實實地寫出年月日,又寫了個“夜”字,接下去就應(yīng)該寫“夜”里干什么。究竟干什么呢?“解衣欲睡”,沒有什么可干的。可就在“解衣”之時,看見“月色入戶”,就又感到有什么可干了,便“欣然起行”。干什么呢?尋“樂”。一個人“行”了一陣,不很“樂”,再有一個人就好了;忽而想起一個可以共“樂”的人,就去找他。這些思想和行動,是用“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幾句表現(xiàn)出來的。尋見張懷民了沒有,尋見后講了些什么,約他尋什么“樂”,他是否同意,在一般人筆下,這都是要寫的。作者卻只寫了這么兩句:“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接著便寫景: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步于中庭”的時候,目光為滿院月光所吸引,引起一種錯覺:“積水空明”,空明得能夠看清橫斜交錯的各種水草。院子里怎么會有藻、荇之類的水草呢?抬頭一看,看見了竹、柏,同時也看見了碧空的皓月,這才醒悟過來:原來不是“藻、荇”,而是月光照出的“竹、柏”影子!“月光如水”的比喻是常用的,但運用之妙,因人而異。不能說作者沒有用這個比喻,但他的用法卻和一般人很不相同,所產(chǎn)生的藝術(shù)效果也很不相同。

文思如滔滔流水,“與山石曲折”,至此當(dāng)“止于不可不止”了。“止”于什么呢?因見“月色入戶”而“欣然起行”,當(dāng)止于月;看見“藻、荇交橫”,卻原來是“竹、柏影也”,當(dāng)止于“竹柏”;誰賞月?誰看竹柏?是他和張懷民,當(dāng)止于他和張懷民。于是總括這一切,寫了如下幾句,便悠然而止: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寥寥數(shù)筆,攝取了一個生活片斷。敘事簡凈,寫景如繪,而抒情即寓于敘事、寫景之中。敘事、寫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寫人;寫人,又突出一點:“閑”。入“夜”即“解衣欲睡”,“閑”;見“月色入戶”,便“欣然起行”,“閑”;與張懷民“步于中庭”,連“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細(xì),那么清楚,兩個人都很“閑”。“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冬夜出游賞月看竹柏的,卻只有“吾兩人”,因為別人是忙人,“吾兩人”是“閑人”。結(jié)尾的“閑人”是點睛之筆,以別人的不“閑”反襯“吾兩人”的“閑”。惟其“閑”,才能“夜游”,才能欣賞月夜的美景。讀完全文,兩個“閑人”的身影、心情及其所觀賞的景色,都?xì)v歷如見。

五、字唯期少意唯期多──讀蘇軾的一篇散文

該文所以能寫得字約義豐,關(guān)鍵在于作者抓住了特點,然后運用經(jīng)過認(rèn)真提煉的語言文字加以表達(dá)。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起筆就扣住了“夜游”的“夜”字,徑入題旨。“解衣欲睡,月色入戶。”作者正欲入睡,忽見月色清涼,窺入窗戶。這樣,便把前面提到的“夜”具體化了。更重要的是,點出了“夜”的特點是月色融融,而非月黑風(fēng)高。作者就抓住這個特點,鋪展文墨。“月色入戶”,如此良夜,如此月光,激活了作者的情思,于是“欣然起行”。這一行動的發(fā)因是循著“月色入戶”的夜景而來的。“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這里,交代了夜游的地點、同游者等等。“至”“尋”“步”等詞,精約簡潔,把連貫性的過程交代得清楚明了。“至承天寺”又一次點題,但是,到承天寺的一路經(jīng)過,因與主題無關(guān),就略而不提。“尋張懷民”是什么情景,又因與主題不相關(guān)涉,也付之篇外。這樣,為“記游”所必須交代的人、事,僅用最簡略、經(jīng)濟的語言加以表述,其余的,就不再添枝加葉。尤其是夜游的景色描繪,更富特色: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積水空明”,一泓積水清澈透明,先寫了水色,繼寫水中諸物:“藻、荇交橫”,縱橫交錯,搖曳生姿。寫了庭下諸景后,跳出這樣一句:“蓋竹柏影也。”文意陡然一變,用語出奇制勝。作者初寫庭下積水、水中藻荇,都是為了寫竹柏投影,是用視覺的錯覺從反面敷墨,形成文字的波瀾、節(jié)奏。而竹柏所以能投影庭下,作者不施一筆,這正是用墨高明、精妙之處。全句無一字寫“月”,而又無一字不在寫“月”。月光臨照,庭下如積水空明,可以推見到月色之明了;“水中藻、荇交橫”,可以推見月光之清了。月光透過竹葉柏枝,投影地上,才會形成如此奇妙的景象。而積水空明和藻荇交橫,相映生色,互相烘染,就平添了月夜夜游的三分美景了。蘇軾在此文中處處扣住個“月”字寫夜游,這是特點之一。他寫月,不像初唐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繁詞競采,而是輕點幾筆,則境界全出。這是特點之二。蘇軾寫月夜景,不是明寫,而是暗寫,別具匠心地從竹柏影入手,使之推見到月色清朗空明,這是特點之三。由于抓到了特點,整個描述就顯得精約而傳神了。

文學(xué)作品都蘊涵著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果僅僅滿足于寫景、敘事是不夠的,還須表達(dá)出作者的思想情感,才會余味無窮。這里,一方面要文辭所概括的客觀內(nèi)容豐富;一方面又要所表達(dá)的主觀內(nèi)容,即作者的思想情感深遠(yuǎn)。蘇軾這篇散文同樣提供了范例。

本文是寫景的,但景中有情。作者見“月色入戶”,則“欣然起行”,歡欣之情,溢于言表。“念無與為樂者”,是心理活動,含有知音稀少的憾意和淡微低沉的喟嘆,情緒因之蕩起微瀾。經(jīng)過轉(zhuǎn)折,作者猛然想起張懷民。“遂”,似乎不假思索,但微露出只有張懷民才是賞月的相知好友之情。“尋”字又分明顯現(xiàn)出急切訪友的心意。“懷民亦未寢”的“亦”字顯示出“心有靈犀一點通”,同好相知的喜悅。在月光傾瀉下,二人“相與步于中庭”,信步漫游,其恬適的心緒又寄托在這相攜同步的輕快節(jié)奏之中。從“念無與為樂者”到“相與步于中庭”,作者的款款情思經(jīng)歷了幾多轉(zhuǎn)折,終于穩(wěn)定在平和容止的心境中了。作者尋友訪寺,寫月夜美景,然后將眼前即景推展開去,兼及身世:“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蘇軾罹文字獄,貶為黃州團練副使,近乎流放,心情憂郁。但是,他仍然有進(jìn)取之心,他月夜游寺正是消釋抑郁的具體行為。在政治漩渦中損傷了的心靈只有在清涼的無所掛礙的月夜中才得以恢復(fù),從大自然的美景中尋求精神的寄托。何夜無明月臨照,何處沒有竹枝柏影,卻很少有“如吾兩人者”。廣袤的時空對“吾兩人”的以大襯小,不言情,而其情自見,情感深蓄在語詞之中。而這種感情有其特定性,表現(xiàn)為曠達(dá)。作者不是沉溺于感情的深淵中,而是尋求解脫。這種曠達(dá)情緒反映了這個時期蘇軾的思想狀況,也使這篇散文顯得瀟灑、雋雅。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chuzhong/1262830.html

相關(guān)閱讀:語文版中考語文古詩詞復(fù)習(x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