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第5課《童趣》精品學案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初中語文 來源: 高中學習網(wǎng)

內(nèi)容預覽:

第5課 童趣

教師寄語:學習這件事不在于有沒有人教你,最重要的是在于你自己有沒有覺悟和恒心。 --法布爾

學習目標

1積累詞語,掌握“明察秋毫,怡然自得,龐然大物、夏蚊成雷”等成語。

2、了解古今詞義的差別,掌握基本的解詞方法,熟悉文言文的表達方式和語言習慣,培養(yǎng)閱讀和翻譯能力。

3、疏通文句,把握文章內(nèi)容,品味作者在敘寫中表現(xiàn)出的童年生活的樂趣,激發(fā)學生的聯(lián)想和想像思維。

學習過程

一、基礎知識

1、結合注釋和字詞典,掌握字音:

童稚( ) 鶴唳( ) 怡然稱快( ) 土礫( )

丘壑( ) 癩蝦。 ) 藐小 ( ) 項為( )之強( )

2、 解釋加點詞在句中的意思:

夏蚊成雷,私擬作群鶴舞于空中( )

又留蚊于素帳中,徐噴以煙()()

鞭數(shù)十,驅之別院() 以蟲蚊為獸() 項為之強()

興正濃() 果如鶴唳云端() 以叢草為林()

方出神() 驅之別院() 則或千或百()

3、 指出加粗的代詞在文中所指代的事物:

① 必細察其紋理() ② 昂首觀之()

③ 使之沖煙而飛鳴() ④ 蹲其身()

⑤ 觀之,興正濃() ⑥ 驅之別院()

二、理解探究

1、(1) 找出文中音同形不同的字。

(2) 找出文中義同字不同的字。

(3) 找出文中字同義不同的字。

(4) 找出文中意義相對、相反的字詞。

(5) 找出文中的通假字。

(6) 找出文中的成語并解釋。

(7) 找出文中的省略句。

2、“我”為小蟲打抱不平,為什么只是“驅之別院”,而不是將癩蛤蟆處死?

三、合作釋疑

3、學生集體背誦全文,思考、交流:

⑴ 文章首句敘寫自己童稚時獲得的“物外之趣”,依朗讀時對句意層次的把握,分析第1段在結構上的作用。

⑵ 課文第3段中,“林”“獸”“丘”“壑”俱全的美妙境界完全出于敏銳的童心,它們分別指什么?

⑶ 第4段中“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句中龐然大物指什么?所拔之山,所倒之樹又分別指什么?

⑷ 課文分敘部分描寫了兒時哪些“物外之趣”?

⑸ 文中有哪些描寫作者神態(tài)的句子?表現(xiàn)出兒時的作者怎樣的心理變化?

4、學生合作探究:文章以生動的筆觸、細膩的刻畫,圍繞“趣”字著墨,展現(xiàn)了一幅天真爛漫的童真童趣圖。“趣”既在事中,擬夏蚊為群鶴舞空等,更在超乎物外的稚情,那么,這種“物外之趣”是怎樣產(chǎn)生的?

四、課內(nèi)精讀

1、填空:

課文《童趣》選自《______》,作者是__代文學家___。課文詳細敘述了作者兒時以為有“物外之趣”的事情:一是“戲蚊于素帳”看到“ ”的景象;二是“觀蟲斗草間”遇到“____”的經(jīng)過。

2、下列加粗字用法不同的一項是( )。

A、心之所向 B、昂首觀之

C、使之沖煙飛鳴 D、項為之強

3、下列句子中含通假字的一項是( )。

A、果如鶴唳云端 B、又留蚊于素帳中

C、為之怡然稱快 D、項為之強

4、文章描述了“我”從不失童稚的游戲中獲得了“物外之趣”,“物外”是指 的意思。

5、古詩文中有很多表意精練的語句,被當作成語保存到現(xiàn)代漢語中來。試從文中摘錄這樣的語句,并解釋其大意:

⑴ ( )

⑵ ( )

⑶ ( )

⑷ ( )

6、結合課文,給古今詞作如下分類,每一類舉一例并作分析:

⑴ 古今意義沒有變化的詞:

⑵ 消亡不再使用了的詞:

⑶ 意義轉移了的詞:

7、“鶴唳”是鶴鳴叫,你知道關于“風聲鶴唳”的成語故事嗎?請簡單敘述。

8、“又留蚊于素帳中”句中“素”的意思是 ,寫出兩個含有“素”的成語。

五、拓展延伸

青青庭院

故鄉(xiāng)青青的庭院是我兒時的樂園。

寬大的庭院到處都染滿了綠,除了北邊屋前,四壁倒有三面被綠簇擁著,中間被父親的花草和母親的菜畦裝點起來,并不顯得空曠。因為庭院的綠太濃,于是在我的意識里,

庭院仿佛一年四季都是綠的。而這綠又是搖曳多姿的,空靈而深邃的,總在你不經(jīng)意的時候探到你的心里。

每到六月的時候,北屋前的石榴樹就急急地綴滿了火紅火紅的花朵,躲在油亮的深綠里逼著你的眼。蜂兒嗡嗡地鬧著,貪婪地吮著花蜜。兒時的我總是很饞,卻不曉得蜂蜜要

經(jīng)過蜜蜂的釀造才可以吃,以為捉到一只蜜蜂就可以吃到甜甜的蜂蜜。常常尋一只敞口不是太大的玻璃瓶子,輕手輕腳地靠近樹身,耐心地等待蜜蜂停落到花兒上,鉆進花心,然

后悄悄地把瓶口移近,猛的一扣,蜜蜂一驚,就會落入瓶底,接著迅速旋緊蓋子。怕蜜蜂死掉,就在瓶蓋兒上扎個眼兒,且看蜂兒在瓶中輾轉,腹部一鼓一鼓的,淡淡的黃的翅風

車一樣的振動,找不到出去的路?吹胶髞恚瑓s覺得蜂兒可憐,索性打開瓶蓋兒,看蜂兒飛走,吃蜜的念頭早已忘掉了。有時手指被蜇得又紅又腫,就翻來清涼油抹上。但很快就忘了,就再去捉,再被蜇。

時光如同緞子一般在不知不覺中滑過。及至后來我離開故園到外地求學,再參加工作,

再成了家,故園離我漸漸的遠了。但故園的綠卻始終留在我的心底,如同兒時父母慈愛的目光始終浸潤著我的心田。

一晃小女也十歲了。每到暑假或寒假,她總是迫不及待地要回故園。父母已經(jīng)賦閑在家,將今日的庭院裝點得更為絢麗。爬墻虎在南屋的墻面上像瀑布一樣潑灑下來,形成一道綠色的屏障,窗兒在上面像眼睛一般地眨著。南屋與庭院之間多了一道花墻,上面是瓜

藤搭起的帳篷,長的絲瓜、彎的北瓜從藤上垂下。轉過花墻,東墻是滿架的金銀花,從南到北一路的鋪開,西墻掛滿了葡萄。各色的深的淺的樹和藤在庭院中攀緣生長,錯落有致。

母親的菜畦依然齊整,父親的花草依然沿著菜畦一路開放。石榴樹斑斑駁駁地褪皮,大大小小的石榴趕趟似的掛滿了枝頭,葉間還偶爾開放著一朵兩朵火紅火紅的石榴花。但故鄉(xiāng)

的庭院究竟還是綠,濃濃的令人不禁將它掬在手里,飲到心里,醉到夢里。

故園的綠啊,它衍生了幾代人的夢,不僅衍生著夢,也衍生著希望,時時激勵著我。

1. 下列句子中加點的文字生動形象,富有表現(xiàn)力,收到了很好的表達效果。請作簡要分析。

(1)北屋前的石榴樹就急急地綴滿了火紅火紅的花朵,躲在油亮的深綠里逼著你的眼。

(2)爬墻虎在南屋的墻面上像瀑布一樣潑灑下來……窗兒在上面像眼睛一般地眨著。

2. 為什么作者覺得庭院中的綠“又是搖曳多姿,空靈深邃”的?請根據(jù)全文作簡要回答。

3. 文章寫庭院的綠,可是第3段卻詳寫了兒時捉蜜蜂的趣事。這樣寫有什么作用?

4. 第4段中說,“故園的綠卻始終留在我的心底,如同兒時父母慈愛的目光始終浸潤著我的心田。”這句話有什么含義和作用?

參考答案

一、基礎知識

1童稚(zhì) 鶴唳(lì) 怡然稱快(yí) 土礫(lì)

丘壑(hè) 癩蝦。╤á má) 藐小(miǎo)

項為之強(wèi)(jiāng)

2、 解釋加點詞在句中的意思:

(1) 夏蚊成雷,私擬作群鶴舞于空中(自己)

又留蚊于素帳中,徐噴以煙(白的,沒有染色的)(慢慢地)

鞭數(shù)十,驅之別院(用鞭子打) 以蟲蚊為獸(把……當作……)

項為之強(脖子、頸項) 興正濃(興趣)

果如鶴唳云端(果真) 以叢草為林(樹林)

方出神(正) 驅之別院(趕、驅逐)

則或千或百(有時)

3、指出加粗的代詞在文中所指代的事物:

① 必細察其紋理(代藐小之物) ② 昂首觀之(代夏蚊)

③ 使之沖煙而飛鳴(代蚊子) ④ 蹲其身(代自己)

⑤ 觀之,興正濃(代二蟲) ⑥ 驅之別院(代蝦蟆)

二、理解探究

1 ⑴ 音同形不同的字:

礫──唳 鶴──壑 向──項

⑵ 義同字不同的字:

察──觀──視──見 唳──鳴 素──白

⑶ 字同義不同的字:

觀 昂首觀之 (看)

作青云鶴觀 (景象、景觀)

察 明察秋毫 (看到、看清)

必細察其紋理 (觀察)

神 定神細視 (精神、注意力

神游其中 (感受、想象)

時 余憶童稚時 (時候)

故時有物外之趣 (經(jīng)常)

⑷ 意義相對、相反的字詞:

藐小之物──龐然大物 凹──凸

⑸ 成語:

明察秋毫:比喻為人非常精明,任何小問題都看得很清楚。

龐然大物:外表上龐大的東西。

怡然自得:形容安適愉快而滿足的樣子。

夏蚊成雷:夏夜里蚊群嗡嗡的叫聲像悶雷。

⑹ 通假字:

項為之強,“強”通“僵”,僵硬。

⑺ 省略句:

“鞭數(shù)十”應是“鞭之數(shù)十”

“使與臺齊”應是“余使目與臺齊”

2、珍惜生命、 處置有度。

三、合作釋疑

3、 ⑴ 文章開篇僅用32個字,以“物外之趣”總攝下文敘事,行文簡潔。“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既反映小孩子視覺敏銳,又表現(xiàn)出孩子的稚氣、天真。“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說明作者小時候善于細致地觀察細小事物,看到細微的事物中那些別人所看不到的妙處,產(chǎn)生超然物外的樂趣。

⑵ 作者年幼時居城中,渴望見到大自然風光而不得,于是他用想像來實現(xiàn)自己的愿望。“林”指叢草,“獸”指蟲蚊,“丘”指土礫凸者,“壑”指土礫凹者。

⑶ 句中的“龐然大物”指癩蝦蟆,所拔之“山”指土礫凸者,所倒之“樹”指草。

⑷ 文章分敘部分描寫的“物外之趣”有:

① 觀蚊成鶴。擬成群的夏蚊為群鶴舞空,把以煙噴蚊想像成青云白鶴的景象。

② 神游山林。在花園里土墻凹凸處定神細視,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③ 鞭逐蝦蟆。見癩蝦蟆吞食二蟲,鞭打示懲,驅之別院。

⑸ 神態(tài)描寫表現(xiàn)兒童的心理變化。用“昂首觀之,項為之強”表現(xiàn)專注之情。“徐噴以煙”寫貪歡淘氣(若“速噴”,則煙濃蚊落,難作“青云白鶴觀”)。“蹲其身,使與臺齊”寫考慮到觀察的方便,表現(xiàn)身心的投入。先用“方出神”“觀之正濃”寫好奇而被吸引,用“呀然驚恐”表現(xiàn)內(nèi)心的難以置信、受驚而漾起不平;用“神定”寫看清了造成嚴酷現(xiàn)實的原因,思謀辦法。文章還借對“外敵”入侵以及自己如何處置的描寫,表現(xiàn)心理變化。癩蝦蟆的兇殘用“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一”表現(xiàn)癩蝦蟆氣焰囂張,一“盡”一“吞”表現(xiàn)它的貪婪兇殘,也是作者“呀然驚恐”心理變化的外因。這先“拔”后“倒”再“一”的殘暴之狀,造成童稚作者的驚心動魄,才有以下“捉”“鞭”“驅”的舉動。三個動詞連用,可見當時決心大,措施狠。讀至此處,讀者可見作者舉起正義大旗主持公道時的除惡的決心、莊嚴的神態(tài),而大快人心。

4、 “物外之趣”是借助于豐富而有創(chuàng)造性的聯(lián)想和想像。在作者童稚的世界里,視蚊子如群鶴舞空,視叢草蟲蚊土礫的“小天地”為成人之“大世界”,視蟲斗,鞭蝦蟆,這一切不是來自成人理性化的思考,而是幼稚的好奇心和想像。如“觀蚊成鶴”表現(xiàn)作者幼時的可愛天真,想像力的空靈飛動,以及心靈的追求。課文還通過描寫表現(xiàn)在童稚的眼里世事是本無所謂大無所謂小的,世界也可以按自己的意愿發(fā)生變化:叢草可以為林,蟲蚊可以為獸,土礫可以為丘壑,所有的一切,儼然一個精致的大千世界,這是視小為大。由于“蹲其身,使與臺齊”,又于“定神細思”之中,將自己融入而“神游其中”,將自己化為渺小的蟲豸一類。這是視大為小。這些都是想像產(chǎn)生的效果。

四、課內(nèi)精讀

1、浮生六記·閑情記趣 清 沈復 鶴唳云端 龐然大物

2、A

3、D

4、超出事物本身

5、⑴ 明察秋毫 ⑵ 怡然自得 ⑶ 夏蚊成雷 ⑷ 龐然大物(解釋略)

6、⑴ 例詞:草 ⑵ 例詞:余 ⑶ 例詞:項(分析略)

7、“風聲鶴唳”語出《晉書·謝玄傳》“聞風聲鶴唳,皆以為王師已至”。前秦苻堅領兵進攻東晉,大敗而逃,潰兵聽到風聲和鶴叫聲,都疑心是追兵。形容驚慌疑懼之極。

8、白的、沒有染色的 素昧平生、素面朝天。

五、拓展延伸

1. (1)寫出了石榴花的火紅,襯托出綠的深濃。

(2)用眨眼喻寫窗戶的閃亮,襯托出綠的滿而深。

2. 油亮深濃,錯落有致,生機盎然;浸潤心田,令人陶醉,難以忘懷。

3. 寫出了故鄉(xiāng)的庭院是我兒時的樂園,表達了對青青庭院的深深懷念,同時間接地寫出了綠的盎然生機。

4. 含義:難以忘懷故園的綠,感激故園的綠給自己的精神滋養(yǎng);作用:點出本文的主旨。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chuzhong/1262834.html

相關閱讀:中考語文各種表現(xiàn)手法知識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