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九上語文第4單元 試卷集(4套)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初中語文 來源: 高中學習網

一、積累與運用(共lO分)

1.下列加點字注音有錯誤的一項是(2分)()

A.汲取(jí)根深蒂固(dì)持之以恒(héng)

B.詰難(nán)鍥而不舍(qiè)味同嚼蠟(jiá0)

C.滯礙(zhì)吹毛求疵(cī)狂妄自大(wàng)

D.誆騙(kuāng)豁然貫通(huò)袖手旁觀(guān)

2.下列詞語有錯別字的一項是(2分)()

A.一帆風順模式地大物博B.不知所措創(chuàng)意懷古傷今

C.孜孜不倦靈感前撲后繼D.不言而喻推敲自欺欺人

3.根據(jù)句意依次填空最恰當?shù)囊豁検?2分)()

(1)是否存在____________創(chuàng)造力和缺乏創(chuàng)造力的區(qū)別呢?

(2)不論是研究自然科學,研究人文科學,還是在個人行動上,我們都要保留一個懷疑求真的態(tài)度,要靠實踐來____________事物的真相。

(3)我們今天對于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經典著作,也應該____________虛心的態(tài)度。

A.富余發(fā)現(xiàn)拿B.富有發(fā)現(xiàn)抱

C.富有發(fā)明拿D.富余發(fā)明抱

4.中央電視臺每天的開播語是“傳承文明,開拓創(chuàng)新”;山東衛(wèi)視的開播語是“泰山從這里崛起,黃河由這里人海,孔子在這里誕生”。請你為你們學校的電視臺擬一個開播語。(2分)

5.請你仔細觀察題為“僵持”(鳥與蚯蚓)的這幅漫畫,發(fā)揮想象,為鳥和蚯蚓各配一句話。(2分)

鳥說:

蚯蚓說:

二、閱讀擴展(50分)

閱讀下邊文字,完成文后各題。

一般人常常以為,對任何問題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實也不盡然。我們雖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態(tài)度,但是,盲目地反對不求甚解的態(tài)度同樣沒有充分的理由。

不求甚解這句話最早是陶淵明說的。他在《五柳先生傳》這篇短文中寫道:“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人們往往只抓住他說的前一句話,而丟了他說的后一句話,因此,對陶淵明的讀書態(tài)度很不滿意,這是何苦來呢?他說的前后兩句話緊緊相連,交互闡明,意思非常清楚。這是古人讀書的正確態(tài)度,我們應該虛心學習,完全不應該對他濫加粗暴的不講道理的非議。

應該承認,好讀書這個習慣的養(yǎng)成是很重要的。如果根本不讀書或者不喜歡讀書,那末,無論說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都毫無意義了。因為不讀書就不了解什么知識,不喜歡讀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書中的道理。一定要好讀書,這才有起碼的發(fā)言權。真正把書讀進去了,越讀越有興趣,自然就會慢慢了解書中的道理。一下子想完全讀懂所有的書,特別是完全讀懂重要的經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誰也不敢這樣自信。而讀書的要訣,全在于會意。對于這一點,陶淵明尤其有獨到的見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會意的時候,就高興得連飯都忘記吃了。

這樣說來,陶淵明主張讀書要會意,而真正的會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說不求甚解了。可見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義,有兩層:一是表示虛心,目的在于勸誡學者不要驕傲自負,以為什么書一讀就懂,實際上不一定真正體會得了書中的真意,還是老老實實承認自己只是不求甚解為好;二是說明讀書的方法,不要固執(zhí)一點,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貫通,了解大意。這兩層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們好好體會。

6.作者批駁的論點是什么?(2分)

7.請概括第二段的內容。(3分)

8.應該怎樣理解“不求甚解”?(3分)

9.作者對讀書的觀點是怎樣的?(3分)

10.結合你的讀書實踐,談談學了這篇文章對你的啟示。(3分)

讀書與思考

鐘敬文

①讀書,顧名思義,就是同書本打交道。也許有人會問,這也需要方法嗎?當然需要。假如一個同學天天讀書,投入的精力很多,讀什么記什么,這是不是最好的閱讀之道呢?這樣讀書,也是一種讀書法,古人叫做“記誦之學”,他這樣用功地讀書,絕對比不讀書、不記誦要好。但這種讀書,不能成為一種學問,不算是上乘的讀書。因為他得來的學問是死的。讀書多是好事,但還要用種種科學知識來幫助理解書本的,內容。如果要使書本上的知識“活”起來,這就要想,要思考。

②在讀書的過程中,要給思考留下余地。你在求知時,學進來的東西,如果沒有同你原有的知識碰頭,就只能擺在那里,不發(fā)生“化學作用”,無法變成你自己的養(yǎng)料。人的胃能夠處理各種食物,自動地把它們劃分為營養(yǎng)和廢料,再根據(jù)人體的需要,分別輸送給不同的器官。讀書者需要動腦思考,吸收書本上的知識,為增長學問所用,這也和胃功能的原理是一樣的。讀書而能消化,書本知識就能與原有的知識融合在一起,產生化學變化,然后把需要補進的知識變成自己的學問,把不需要的東西排除掉,當作垃圾處理。

③改革開放以來,國外的思想、學說涌進了國門,一時令人應接不暇。青年人對新事物敏感,這當然是好現(xiàn)象。但也有些青年學生對外來的理論沒有經過認真的思考和消化,就盲目地追逐,結果讓自已的頭腦成了外國理論的跑馬場。里面即使有好東西也不能好好地加以利用,更不要說分辨良莠了。這種情況,應當引起警惕。古人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堂則殆。”這些青年人,對自己不熟悉的東西,幾近“不思”“不學”,那不可避免地要陷入“罔”和“殆”的危機。我看是不能這樣繼續(xù)下去的。大家要有清醒的意識,要在讀書上多用腦。讀外國書如此,讀中國書也如此。因此,在讀書中,思考,才能剔除糟粕;思考,才能吸收營養(yǎng)。

④總而言之,在讀書中,思考特別重要。

(選2002年3月6日《中國教育報》,有刪改)

11.選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2分)

12.第③段中畫線句子運用了哪種論證方法?(2分)

13.選文在論述讀書時引用了名言警句。請你根據(jù)平時的積累,另寫三條有關讀書的名言警句。(3分)

讀書卡片

類別:文化教育編號:001

題目:作者:

出處:

內容摘要:

14.結合選文,填充下面的讀書卡片(其中“內容摘要”一項要求用你自己的語言概括選文的主要內容)。(3分)

15請簡要介紹一種你的讀書方法。(3分)

以德治國與讀書求知

①高尚品德的形成,是離不開讀書的,只有精于讀書的人,才能使自己的品德高尚,成為“以德治國”的模范。

②讀書,既是對人類知識營養(yǎng)的吸收,又是對自己人格的完善。讀書,是人生的藝術享受,其樂無窮,美不勝收。要做到自覺地讀書,既是一種文明的習慣,又是一種境界。進入新世紀后,新問題層出不窮,知識領域不斷更新,經濟全球化和科學技術的迅猛發(fā)展,正在給人類社會帶來一場深刻的變革。不讀書,就跟不上時代的發(fā)展。國際科學競爭,實際上是人才競爭。要在這種競爭中抓住機遇,發(fā)展自己,就必須讀書求知。

③讀書求知,對道德大廈的塑造,更是必不可少的“心靈工程”。《今世說》上有名言日:“靜坐自無妄為,讀書即是立德。”讀書與德,確實不可分開。無德是一種愚昧,“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yī)愚”(劉向《說苑》)。不讀書的人,只會在黑暗中摸索,不可能脫離愚昧的苦海。無德,是一種邪惡的品性,是獸性的一種表現(xiàn)。“學則正,否則邪”(楊雄《法言·學行》);“學則治,不學則。亂”(黃宗羲《明儒學案》)。由此可見,讀書對人的道德品質的形成,有著重要的作用,我們要成。為“以德治國”的模范,必須認真讀書。

④當然,讀書要有選擇。我們不僅要讀書,而更重要的是要讀好書。“****”癡迷者的一個沉痛教訓,一是不讀書,心靈愚昧;二是雖讀書,但讀的是李洪志《轉法輪》一類鼓吹邪說的壞書。陳果、劉思影就是受李洪志歪理邪說的毒害而走上絕路的。到目前為止,已有239名“****”練習者為上“天國”而自殺身亡。這種悲劇的產生,便是愚昧的產物。事實證明,讀好書,能使人走向光明,進入德的境界;讀壞書、邪書,會使人走向絕路;不讀書則會導致人進入黑暗的深淵。只有多讀好書,才能治邪、治惡,促使美善之樹長出文明的花朵;無德,是靈魂的卑鄙,是干壞事、辦錯事的一種動因。“讀一切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說話”(笛卡爾語),“種種蠢事,在每天閱讀好書的影響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樣,漸漸熔化”(雨果語)。“腹有書氣自華”,多讀好書,可以使自己的人格高尚,靈魂偉大,不干壞事,少辦錯事。孫中山、毛澤東、周恩來等革命先驅和魯迅、茅盾、鄧拓等有作為的作家,都是一生手不釋卷、博覽名著的知識淵博者;反之,歷史上那些昏君*臣、邪惡歹徒、民族敗類一類人物,很少有喜歡讀書的,更談不上讀好書。例如:慈禧太后喪權辱國,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這些人能夠讀點好書,他們會成為歷史罪人嗎?“常玉不琢,不成文章。君子不學,不成其德”,要培養(yǎng)高尚的道德,應當從讀書開始。一個不讀書的國家,只能是一個愚昧的國家,而愚昧的國家是不能進行“以德治國”的。

⑤要落實“以德治國”的戰(zhàn)略思想,須營造好“以德治國”的社會環(huán)境。而倡導讀書求知,使讀書成為國人的“國風”,便是營造好這種環(huán)境的根本途徑。讓我們人人都拿起書來,汲取人類寶貴的精神營養(yǎng)吧!

16.讀完全文,概括出全文的中心論點。(2分)

17.第③自然段主要采用_______________論證方法,闡明了______________關系。(3分)

18.第④自然段主要采用_____________________論證方法,闡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3分)

19.請你為第③自然段另外選擇一條有關讀書的名言作為論據(jù)。(2分)

20.請你從歷史上或現(xiàn)實生活中選取兩個典型事例填在下面空白處,與上下文意思相聯(lián)接,構成一個排比句,作為第④段的論據(jù)。

例如:慈禧太后喪權辱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四I

第一等學問

①什么是第一等學問?北宋哲學家程頤認為:“遇到事情肯替別人著想,這是第一等的學問。”這句很樸素的語言,不僅通俗地道出了深邃的哲理,而且點出了做人的第一要素。

②遇事肯替別人著想,不單是一種博愛,更是一種境界。那些功利主義者,世俗之人,凡夫俗子是絕對做不到的,只有那些超塵拔俗,心慈好善,像白求恩、焦裕祿、孔繁森那樣,毫不利己,專門利人,一事當前先替別人打算的人才真正算是掌握了程頤所講的第一等學問。

③當然這第一等的學問絕非只是高人雅士們的專利,只要具有一顆仁厚之心,一顆在為自己著想的同時,也為他人想一想的平常心,無名小卒,平頭百姓也同樣可以學得。學會辯證看問題,你就會發(fā)現(xiàn),你為別人著想。別人同樣也會為你著想。常言所說的“人人為我,我為人人”講的就是這個理兒。有這樣的一個故事:有一個盲人在夜晚走路時,手里總是提著一個明亮的燈籠。別人看了很好奇,就問他:“你自己看不見,為什么還要提燈籠走路?”那盲人滿心歡喜地說:“這個道理很簡單,我提燈籠并不是給自己照路,而是提供別人光明,幫助別人。如此一來,別人也就容易看到我,不會誤撞到我,這樣就可以保護自己的安全,也等于幫助自己。”我們且不急于給這位盲人戴上頂高尚之人的高帽子,但他確實稱得上有思想、懂得人生哲理的人。

④個人作為社會的一分子,無論如何也離不開別人幫助,這一點不要說人類,就是在動物界也是如此。達爾文經多年的研究發(fā)現(xiàn),動物界也有同類互助的表現(xiàn)。如果說同類互助是人性中最原始的本性,那么為別人著想則是人類歷經磨難,抗爭自然,戰(zhàn)勝自身的美好品德的升華。你為別人著想或許并不希冀得到等價的回報,然而使你料想不到的是,越是這樣恰恰越得到了回報。慷慨無私地為人著想,就像播種,總能看到收獲,盡管這種收獲有時是直接的,有時是間接的,但有良心重情義的受益者終究會把愛的種子珍藏于心,直到永遠。

2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2分)

22.第②段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圍繞中心句采用的論證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23.作者用盲人的故事闡明了一個什么道理?(3分)

24.請寫出一句與“助人”有關的名言警句。(2分)

三、寫作實踐(40分)

25.高爾基說:“我撲在書籍上,象饑餓的人撲在面包上。”這說明了高爾基對書的嗜好;馬克思說:“書是我的奴隸,應該服從我的意志,使我使用。”這表明馬克思讀書的目的是為了運用;屠格涅夫說:“不要閱讀信手拈來的書,而要嚴格加以挑選,要培養(yǎng)自己的趣味和思維。”這是告訴我們對書要善于選擇……名人的言論猶在耳旁,近十年的學習生活幾乎天天與書籍打交道,感受一定很深。請拿起你的筆,以“談讀書”為題,寫一篇600字左右的議論文。發(fā)表你對讀書的獨特感悟、體驗和見解。

能力提升平臺

一、1.B(“難”注音應是“nàn”。)

2.C(“樸”應為“仆”。)

3.B

4.示例:“這兒有良師,這兒有益友,這兒是樂園”××中學電視臺。

5.示例:小鳥說:“再不放手,小心腦袋!”蚯蚓說:“美的你?想自由,先交械!”(幽默版示例:小鳥說:“我就不信扯不斷你,小樣!”蚯蚓說:“我就不信累不死你,鳥樣!”)

二、(一)6.對任何問題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7.從“不求甚解”的出處,說明人們曲解了“不求甚解”的意思。陶淵明的讀書態(tài)度是正確的,值得我們學習。

8.“不求甚解”有兩層意思:一是表示虛心,二是說明讀書的方法,不要固執(zhí)一點,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貫通,領會要旨。

9.讀書的要訣在會意,讀書要虛心,重要的書要反復閱讀。

10.略(此題為開放性試題,從對“不求甚解”的理解,對自己實踐的評析來談都可以。)

(二)11.在讀書中,思考特重要。

12.道理論證(或引證法)

13.示例:理想的書籍是智慧的鑰匙。

——托爾斯泰

讀書無嗜好,就不能盡其多。不先泛覽群書,則會無所適從或失之偏好;廣然后深,博然后專。

——魯迅

人是活的,書是死的;钊俗x死書,可以把書讀活。死人讀活書,可以把書讀死。——郭沫若

14.題目:《讀書與思考》;作者:鐘敬文;出處:2002年3月6日《中國教育報》;內容提要:本文論述了讀書方面的問題,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論證在讀書中思考特別重要的觀點。

15.略(提示:此題為開放性試題,根據(jù)自己讀書實踐,介紹一種常用的讀書方法即可。)

(三)16.以德治國必須讀書求知。

17.引證或道理論證讀書與個人道德品質形成之間的

18.對比論證、事例論證讀書一定要有選擇(讀書要選好書)

19.示例: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高爾基

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yǎng)品。——莎士比亞

(只要有關讀書的名言即可。)

20.示例:汪精衛(wèi)充當漢*;李洪志邪教害人;成克杰貪污受賄;張君殺人搶劫等。

(四)21.遇到事情肯替別人著想,這是第一等學問。(或“做人最重要的是要學會遇事肯為別人著想。”)

22.遇事肯替別人著想,不單是一種博愛,更是一種境界對比論證、舉例論證

23.遇事能替別人著想這一學問,平頭百姓也能做。(或“你為別人著想,別人同樣為你著想。”“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24.示例:辛苦我一個,幸福千萬人。(只要符合要求即可。)

一、常見錯別字舉例(16×1)

1、手屈一指()2、豐功偉跡()3、殘無人道()4、挺而走險()

5、殉私舞弊()6、心曠神移()7、聲色俱歷()8、天翻地復()

9、聲名狼籍()10、穿流不息()11、一愁莫展()12、一口同聲()

13、批發(fā)另售()14、因地治宜()15、出類拔翠()16、破爺沉舟()

二、比較訓練(3×3)

三個讀書人湊在一塊聊讀書。甲說:“讀書好。”乙說:“好讀書。”丙說:“讀好書。”請問他們各自的意思是什么?

[4]

答: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下列兩小題,難度各異,請任選一題作答。(5)

①請用“煙塵滾滾”造句

②你會細致地闡述觀點嗎?要求用兩種比喻和兩個四字詞語闡述某一觀點。試試看。

四、用簡明的語言,表述圖表的含義。(10)

人→從→眾答:

↓利↓用↓

森→林→木

五、作文(2×10)

(1)小作文(10分)

請你展開合理的想象,完成下面一段對話。200字左右。

甲同學:真羨慕你啊,作文寫得這么好。

乙同學:哪里,我還很不夠。

甲同學:

乙同學:

甲同學:真謝謝你,給我介紹了這么好的寫作經驗。

乙同學:不用謝,這只是我的一點寫作體會罷了。

(2)以《我最欣賞的一種品質》為題,試著解釋題目,并簡單列出你的寫作提綱,包括用到的材料的大意的根據(jù)及結構詳略的安排等。(10)

破題:(2)

提綱:(8)

維度B(30)

比較閱讀下面文章后做題。(30)

(甲)

懷疑不僅是從消極方面辨?zhèn)稳ネ谋匾襟E,也是

對于別人的話,不經過思考,都不打折扣的承認,那是想上的懶惰。這樣的腦筋永遠是被動的,永遠不能學。只有常常懷疑、常常發(fā)問的腦筋才有問題,有問題才想求解答。在不斷的發(fā)問和求解中,一切學問才會起來。許多大學問家、大哲學家都是從懷疑中鍛煉出來的。清代的一位大學問家——戴震,幼時讀朱子的《大學章句》,便問《大學》是何時的書,朱子是何時的人。塾師告訴他《大學》是周代的書,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問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一切學問家,不但對于流俗傳說,就是對于過去學者的學說也常常抱懷疑的態(tài)度,常常和書中的學說辯論,常常評判書中的學說,常常修正書中的學說:要這樣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學說產生。古往今來科學上新的發(fā)明,哲學上新的理論,美術上新的作風,都是這樣起來的。若使后之學者都墨守前人的舊說,那就沒有新問題,沒有新發(fā)現(xiàn),一切學術也就停滯,人類的文化也就不會進步了。

(乙)學貴有疑

①學問學問,要有所學,必先有問,要有所問,必先有疑。疑是發(fā)現(xiàn)問題,問是提出疑問,疑問解決了,就獲得了學問。

②古今許多大學問家,都是學

中有疑,善于發(fā)問的人。清朝乾隆年間,有一個學者,名叫戴震。他幼年讀書時,就曾接二連三地向老師提出疑問,由于他讀書總是打破沙鍋問到底,勤于思考,敢于提問,所以戴震在學業(yè)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最后成了一個著名的思想家。

③在人們求知的道路上,懷疑猶如一粒學問的種子,沒有它就決不會開出知識的花,結出智慧的果。沒有對“物種不變論”的懷疑,就不會有達爾文“進化論”的創(chuàng)立;沒有對“地心說”的懷疑,就不會有哥白尼“日心說”的產生。法國偉大的作家巴爾扎克說:“打開一切科學的鑰匙都毫無疑問地是問號,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問個為什么。”

④但是應當指出的是,有效的懷疑,都必須以大量的實際材料為基礎。比如達爾文對“物種不變論”所進行的挑戰(zhàn)決不是一時的發(fā)明,而是他做了歷時五年的環(huán)球旅行,收集了大量的動植物標本,潛心研究的成果。沒有大量豐富的資料,達爾文決不會提出有價值的懷疑。

⑤疑之所以貴,就貴在敢于思索,敢于設想,敢于懷疑,敢于提問。讓我們舉著問號這把鑰匙,去打開知識寶庫的大門吧!

1、通讀(甲)文,依內容和表達要求把下列句子補充完整。

懷疑不僅是從消極方面辨?zhèn)稳ネ谋匾襟E,也

是。(2)

2、根據(jù)(甲)文中論述的內容,簡要寫出“更新更善的學說”產生的過程。

(2)

3、(乙)文中第③、④兩段都有關于達爾文創(chuàng)立“進化論”的事例。請在原文中劃出。再說說它們各自論證了作者哪一觀點。

(1)第③段事例證明了:

(3)

(2)第④段事例證明了:

(3)

4、(甲)(乙)兩文都用了戴震事例作論據(jù),請從(甲)文的事例中找出與(乙)文中“接二連三”一詞相對應的語句。

(2)

5、(甲)(乙)兩文中都運用了和的論證方法。除此以外,(乙)文中還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再就其中的一種說明其作用。(2×1+2+1)

論證方法:

作用:

6、請寫出一句與(甲)(乙)兩文所寫內容有關的名言,并注明作者。(2)

7、結合文章,談談議論文的記敘與記敘文的記敘有和不同。(2)

8、“許多大學問家、大哲學家都是從懷疑中鍛煉出來的”一句中的大學問家、大哲學家能否調換?為什嗎?(3)

9、“就是對于過去學者的學說也常常抱懷疑的態(tài)度,常常和書中的學說辯論,常常評判書中的學說,常常修正書中的學說:要這樣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學說產生。”一句中懷疑、辯論、評判、修正能否調換?為什嗎?(3)

10、請結合自身實際,談談懷疑與學習的關系,字數(shù)100字左右。(4)

維度C(10)

閱讀下面短文,完成下面的問題。(10分)

科學家不是“算命先生”,不能“預言”自己的研究結果,但漫無目標地“尋尋覓覓”也是科學工作者的大忌。進行科學研究時,為了從總體上更好地把握研究方向,應重視最終結果的預測。著名科學家盧嘉錫把這種預測叫做“毛估”,并提出了一個著名論斷,毛估比不估好。

念大學時,盧嘉錫在一次考試中,基本上做出了一道其他同學都不會做的題目,可老師只給了1/4的分數(shù),他感到很委屈。老師耐心地開導他:假如設計一座橋梁,小數(shù)點點錯一位就要出大問題,犯大錯誤了。今天扣你3/4的分數(shù),就是扣你把小數(shù)點點錯了地方……

經過認真的思索,盧嘉錫理解了老師的一片苦心。他認識到,出現(xiàn)小數(shù)點點錯地方之類的不應有的錯誤,問題不僅僅在一時的疏忽上,主要是沒看出計算結果在數(shù)量級上明顯的不合理;如果解題時能夠認真地對照分析一下題目所給的條件,錯誤是完全可以及時發(fā)現(xiàn)并糾正過來的;出“岔子”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對解題目的目標沒個“譜”。

從那以后,不論是考試還是做習題,他總是千方百計地根據(jù)題意提出簡單而合理的物理模型,毛估一下答案的大致數(shù)量級。這種做法,使他有效地避免了差錯。

盧嘉錫曾跟隨后來兩度榮獲諾貝爾獎的鮑林教授學習和從事結構化學研究。他注意到,這位導師具有一種獨特的化學直觀能力;只要給出某種物質的化學式,鮑林教授往往就能大體上想像出這種物質的分子結構。他常常揣摩導師的治學與研究的思維方法,探究那非凡想像的根基與奧秘。他發(fā)現(xiàn),導師的過人之處在于善于把握事物本質并進行毛估性判斷。這一發(fā)現(xiàn)使他進一步認識到毛估比不估好。

運用“毛估”對于正確地把握研究方向、避免走彎路是很有意義的。“毛估”需要非凡的想像力,想像力只能產生于擁有扎實的理論知識和豐富的實踐經驗的頭腦;“毛估”需要全面地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guī)律。否則,就不可能正確運用毛估,甚至可能變成“瞎估”。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2)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2-4段是怎樣通過舉例來證明中心論點的?(3)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從第5段看,鮑林教授那非凡想像的“根基與奧秘”是什么?(2)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從最后一段看,怎樣才能正確運用“毛估”?(限30字以內)(3)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單元測試(100)

維度A(60)

一、常見錯別字舉例(16×1)

1、首;2、績;3、慘;4、鋌;5、徇;6、怡;7、厲;8、覆;

9、藉;10、川;11、籌;12、異;13、零;14、制;15、萃;16、釜

二、比較訓練(3×3)

甲:客觀地評價,讀書是一件對人有益的事情

乙:自己是一個喜歡讀書的人,主觀地講個人的態(tài)度和觀點

丙:自己喜歡讀有價值有意義有品味的書,主觀地講個人的觀點

三、下列兩小題,難度各異,請任選一題作答。(5)

①煙塵滾滾中,我看到了遠處駛來的一輛推土機。

②所謂自信,就像是鳥兒身上的翼、魚兒身側的鰭,沒有了自信,人無法屹立于天地間。撫今追昔,自信是歷史上任何一個成功的人都不可獲缺的最寶貴品質,這種品質支撐人從弱小走向強大,從困苦走向挺拔不屈,它是人心中最堅定的對自我的信念。

四、用簡明的語言,表述圖表的含義。(10)

圖表講述的是人與自然的關系,主要以人與森林的關系為例。當人類從單個人逐漸發(fā)展到人類社會時,人們在生存不斷發(fā)展的過程中需要利用周圍的各種能源,森林就是人們必然要利用的一種能源,人們的生存的延續(xù)、人口數(shù)量的增加在某種意義上就是以這些自然資源的不斷減少為代價的,就如同這些綠色植被一樣,人越來越多了,利用到的被破壞的植物就越來越多了,剩下的幸存的森林面積和數(shù)量都越來越少了。兩者成反比例關系。

五、作文(2×10)

維度B(30)

比較閱讀下面文章后做題。(30)

1、從積極的方面鍛煉自己的頭腦,尋找新發(fā)現(xiàn)的過程(2)

2、懷疑──辯論──評判──修正──產生“更新更善的學說”(2)

3、(1)沒有懷疑就沒有新的學說的建立(2)有效的懷疑必須以大量的的實際材料為基礎(3)

4、幼時讀朱子的《大學章句》,便問《大學》是何時的書,朱子是何時的人。塾師告訴他《大學》是周代的書,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問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3)

5、舉例論證;道理論證(2×1)

比喻論證;使問題在論證過程中淺顯易懂,生動有趣,易于讀者理解和接受(2×1)

6、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魯迅(懷疑沒有路的時候,你可以嘗試著去走,你走過了,就會有其他人跟著你走過,于是,最后也便有了路,你懷疑的事情便可以通過自己的方式得到驗證或解決。)(2)

7、議論文的記敘是為議論觀點服務的,它只是在文章中充當了一個事實論據(jù)的角色,因而它在篇幅上就不會占主要位置,同時,它在選材上也一定要與論點嚴絲合縫才行,還不能夠使用過多的修飾,以免喧賓奪主,影響了論點的闡述。

記敘文的記敘則是文章的主要部分,它不是某一部分,而是主體,因此,它在敘述的過程中,必須把事情說清楚講明白,就可以采用各種各樣的文學手法,選材上只要符合文章的主題就可以了。記敘文通常會在文章的結尾加上一些議論或抒情的句子,用以表達作者記敘的目的和意義,這些也只是一小部分。(2)

8、不能。學問家是指一切在各個領域里取得一定成績的人,這個“各個領域”就包括醫(yī)學、哲學、數(shù)學等等,所以要先說大學問家,然后再說大哲學家,這是一個邏輯層次的問題。(3)

9、不能。這四個詞語是人類認識問題思考問題的四個階段,它們是前后聯(lián)系,鋪墊的,是一個連續(xù)的發(fā)展的過程,不能顛倒其中的順序。(3)

10、略(4)

維度C(10)

閱讀下面短文,完成下面的問題。(10分)

1、進行科學研究時,應重視對最終結果的預測(或:毛估比不估好)。(2)

2、(1)第2、3段從反面論證中心論點(1)(2)第4段從正面論證中心論點(或:從“教訓”和“經驗”兩方面論證中心論點,意思對即可)(2)

3、善于把握事物本質并進行毛估性判斷。(2)即答出“把握事物本質”,1分;答出“進行毛估性判斷”,給1分要有非凡的想像力,全面地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guī)律。(3)

一、知識積累(26分)

1.下列加點字注音完全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星宿(xiǔ)齋公(zhāi)閻王(yán)軒敞(xuān)

B.兀自(wù)報帖(tiě)僥幸(jiǎo)簿子(bù)

C.摜在地下(guàn)帶挈(qiè)相公(xiāng)行事(xíng)

D.解元(xiè)碇子(dìng)拙病(zhuō)桑梓(zǐ)

2.下列詞語書寫有誤的一項是()(3分)

A.唯唯連聲膩煩窺見庖官

B.恃才放曠逞辨商酌麾軍

C.尖嘴猴腮磕頭沉吟詐敗

D.面面相覷作揖諱言嗔怪

3.給下列形近字注音并組詞。(4分)

?()尋()

諄()峙()

4.下列句子使用了比喻修辭方法的句子是()(3分)

A.(范進)被胡屠戶一口啐在臉上,罵了一個狗血噴頭。

B.你自己只覺得中了一個相公,就“癩蝦蟆想吃起天鵝肉”來!

C.像你這尖嘴猴腮,也該撒拋尿自己照照!

D.張鄉(xiāng)紳急了,道:“你我年誼世好,就如至親骨肉一般;若要如此,就是見外了。”

5.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智取生辰綱》選自《水滸傳》!端疂G傳》是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起義為題材的長篇小說。

B.《范進中舉》節(jié)選自《儒林外史》。《儒林外史》是我國古典第一部短篇諷刺小說。

C.《楊修之死》節(jié)選自《三國演義》!度龂萘x》是我國第一部章回體小說。

D.《香菱學詩》節(jié)選自《紅樓夢》。《紅樓夢》是我國古典小說的巔峰之作。

6.依次填人下列句子橫線處的詞語,最恰當?shù)囊豁検?)(3分)

(1)中國考察隊員首次對南極海冰進行了跟蹤,獲得了海冰變化的第一手資

(2)中國政府一貫致力于世界和平與穩(wěn)定,主張通過政治手段解決國際爭端

(3)春光之下,微風吹拂,兩岸的楊柳更出迷人的風姿。

A.監(jiān)測維護顯現(xiàn)B.檢測維護顯見

C.檢測維持顯現(xiàn)D.監(jiān)測維持顯見

7.下列句子中加點的成語使用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對他不負責任的態(tài)度,單位領導決定鋪張揚厲,在會上公開批評。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B.大家認為他提出的這條建議很有價值,都隨聲附和表示贊成。

C.這些偽劣藥品造成的危害駭人聽聞,藥品市場非整頓不可。

D.最近幾年,各種各樣的電腦學習班越來越多,簡直到了汗牛充棟的程度。

8.從句式的角度看,填人橫線上的句子,最恰當?shù)囊豁検?)(4分)

①老師非常嚴厲地對他說:“這樣糟蹋,太不像話了,”

②他急匆匆地跑來告訴我:“太可惜了,由于最后一個球沒有踢好,”

A.①難道你不知道糧食來之不易嗎?

②我們的球隊被他們打敗了。

B.①難道你不知道糧食來之不易嗎?

②他們打敗了我們的球隊。

C.①你知道糧食是來之不易的。

②我們的球隊被他們打敗了。

D.①你知道糧食是來之不易的。

②他們打敗了我們的球隊。

二、閱讀理解(44分)

(一)(24分)

操屯兵日久,欲要進兵,又被馬超拒守;欲收兵回,又恐被蜀兵恥笑:心中猶豫不決。適庖官進雞湯。操見碗中有雞肋,因而有感于懷。正沉吟間,夏侯?入帳,稟請夜間口號。操隨口日:“雞肋!雞肋!”悼傳令眾官,都稱“雞肋”。

行軍主簿楊修,見傳“雞肋”二字,便教隨行軍士,各收拾行裝,準備歸程。有人報知夏侯?。?大驚,遂請楊修至帳中問日:“公何收拾行裝?”修日:“以今夜號令,便知魏王不日將退兵歸也。雞肋者,食之無肉,棄之有味。今進不能勝,退恐人笑,在此無益,不如早歸:來日魏王必班師矣。故先收拾行裝,免得臨行慌亂。”夏侯悖日:“公真知魏王肺腑也!”遂亦收拾行裝。于是寨中諸將,無不準備歸計。

當夜曹操心亂,不能穩(wěn)睡,遂手提鋼斧,繞寨私行。只見夏侯悖寨內軍士,各準備行裝。操大驚,急回帳召悖問其故。悖日:“主簿楊德祖先知大王欲歸之意。”操喚楊修問之,修以雞肋之意對。操大怒日:“汝怎敢造言,亂我軍心!”喝刀斧手推出斬之,將首級召令于轅門外。

操第三子曹植,愛修之才,常邀修談論,終夜不息。操與眾商議,欲立植為世子。曹丕知之,密請朝歌長吳質入內府商議;因恐有人知覺,乃用大簏藏吳質于中,只說是絹匹在內,載入府中。修知其事,徑來告操。操令人于丕府門伺察之。丕慌告吳質。質日:“無憂也。明日用大簏裝絹,再入以惑之。”丕知其言,以大簏載絹入。使者搜看簏中,果絹也,回報曹操。操因疑修譖害曹丕,愈惡之。

操欲試曹丕、曹植之才干。一日,令各出鄴城門;卻密使人分付門吏,令勿放出。曹丕先至,門吏阻之,丕只得退回。植聞之,問于修。修日:“君奉王命而出,如有阻當者,競斬之可也。”植然其言。及至門,門吏阻住。植叱日:“吾奉王命,誰敢阻當!”立斬之。于是曹操以植為能。后有人告操日:“此乃楊修之所教也。”操大怒,因此亦不喜植。

修又嘗為曹植作答教十余條。但操有問,植即依條答之。操每以軍國之事問植,植對答如流。操心中甚疑。后曹丕暗買植左右,偷答教來告操。操見了大怒日:“匹夫安敢欺我耶!”此時已有殺修之心。今乃借惑亂軍心之罪殺之。修死年三十四歲。

1.“操屯兵日久,欲要進兵,又被馬超拒守;欲收兵回,又恐被蜀兵恥笑:心中猶豫不決。”此句反映了曹操怎樣的心理?(3分)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2.“雞肋”本是曹操隨口說出的口號,但楊修卻馬上收拾行裝,這表現(xiàn)出楊修怎樣的性格?(3分)

3.曹植與楊修關系甚好,選文中能看出楊修為曹植作了幾件事?從這幾件事可看出楊修有什么性格特點?同時也看出曹操對楊修什么態(tài)度?(9分)

4.選文中寫了楊修被殺的直接原因和間接原因,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楊修、曹操各是怎樣的人?(6分)

5.歷史對曹操評價眾說紛紜,世稱“*雄”。你如何看待這一問題?(3分)

(二)(20分)

①就讀書而言,泛讀瀏覽是不可少的,但讀書要取得理想的效果,還必須選擇一部分最重要的著作加以精讀和背誦。

②這是被古今中外許多人的成功經驗證明的。

③宋朝歐陽修的散文繼承了韓愈等散文大家的風格,語言平易清新,更富于抒情色彩和詩的蘊味。他的后人說他小時候是在背誦了古人許多優(yōu)秀詩作后才開始寫詩的。稍大后靠借書來讀,對有些書則是邊抄邊讀,細細咀嚼,如此,書未抄完,已能成誦。毛澤東曾介紹他五讀《紅樓夢》的經驗:“先當故事讀,后當歷史讀。”并且告訴身邊的同志說:“《紅樓夢》要讀五遍才有發(fā)言權。”列寧曾指出:“應該有系統(tǒng)地學習一些東西,否則像這樣泛泛地‘讀書’是沒有什么益處的。”又說:“第一次閱讀時不明白的地方,下次再讀的時候,或者后來從另一方面來研究這個問題的時候,就會明白的。”前人的這些實踐和論述都深刻地闡明了精讀背誦在讀書中的重要地位。具體而言,精讀和背誦有助于你透徹地理解著作的內容,從而豐富你的學識。

④我自己在十幾年的實踐中常常感到,對于有些重要著作,必須反復閱讀,甚至達到“背誦如流、爛熟于心”的程度,才能得心應手地運用其中的觀點解決教學與研究中的實際問題。我曾多次有過這樣的經驗:想用某本書中某一觀點說明某一問題時,發(fā)現(xiàn)那個觀點在自己的記憶中并不清晰,又沒有作下筆記,那感受就像要開門又找不到鑰匙一樣。我后來下決心精讀背誦了一批重要著作,這種“找不到鑰匙”的現(xiàn)象才大大減少了。

⑤精讀和背誦典范著作對于寫作能力的提高也有顯著的效果。第一,可以吸取典范作品先進的思想和美學理想,充實自己寫作的內容。第二,可以積累豐富的詞匯和多樣的句式,使自己筆下消去簡陋,增添文采。第三,可以學習布局謀篇的技巧,加強自己作品的表現(xiàn)力。古人將這個規(guī)律總結為:多下苦功夫讀些書,作文時就從容不迫。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3分)

2.“但讀書要取得理想的效果”句中的“理想的效果”在文中具體指的是什么?(6分)

(1)

(2)

(3)

3.選出與毛澤東、列寧有關讀書的論述意旨最相近的一項()(3分)

A.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yī)愚

B.好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

C.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D.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4.“那感受就像要開門又找不到鑰匙一樣”中的“門”和“鑰匙”各比喻什么?(4分)

(1)“門”:

(2)“鑰匙”:

5.第三自然段中使用的幾個論據(jù)是依據(jù)什么順序安排的?用文中的一個短語回答。(4分)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三、表達交流(30分)

生活是廣闊的,是豐富多彩的,當你投身到生活中時,學校、社會、家庭中都會有一些事情,引起你的注意和關心,有的你還參與其中,甚至全身心的投入,總會有一兩件使你難忘,讓你深思,給你啟迪。請你以“生活給我的思考”為題,寫一篇夾敘夾議的文章。

要求:1.記敘議論文體不限。

2.選取自己感受最深的素材,寫出真情實感。

3.600字左右。

參考答案

一、1.B2.B3.略4.B5.B6.A7.C8.A

二、(一)1.寫出曹操進退維谷的矛盾心理。

2.表現(xiàn)了楊修聰明過人,能猜透曹操心思。

3.三件事分別是告發(fā)吳質卻反遭誣告、教植斬門吏、替植作答教。這三件事都表現(xiàn)出楊修才智過人。曹操對楊修深惡痛疾。

4.楊修才智過人、恃才放曠。曹操剛愎自由、陰險*詐。

5.略(只要談出自己的看法即可)

(二)1.讀書要取得理想的效果,必須選擇一部分最重要的著作加以精讀和背誦。

2.(1)透徹地理解著作的內容,從而豐富知識。(2)解決教學與研究中的實際問題。(3)有效地提高寫作能力。

3.B4.(1)某一個問題。(2)某一個觀點。

5.時間順序古今中外

三、略

一、知識積累與運用。(30分)

(一)根據(jù)提示默寫。(每空1分,共10分)

1我想: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___________________;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2、出自《桃花源記》一文,常用來比喻心里突然悟出道理而感覺明朗的成語是“__________”,常用來比喻理想中環(huán)境優(yōu)美、生活安樂的世界的成語是“__________”,常用來比喻沒人過問、受到冷落的成語是“____________”。

3、讀下面每句話,都會想起一個名句。根據(jù)你的理解,任選其中二句,填寫在橫線上

陶淵明那朵菊花溫暖了寧靜深遠的峰巒;李白的愁情匯成了滔滔江水;杜甫的雄心量出了泰山的高度;李清照憔悴如風中的一株黃花;蘇拭矯健彎弓,夢想射下天上的星座。

①,。

②,。

4、更深月色半人家,。今夜偏知春色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20分)

1、下列句子沒有語病的一句是()(2分)

A.筆記本電腦顯示了快捷、穩(wěn)定、方便而成為奧運新聞報道的重要工具。

B.事實證明,經過艱苦生活磨煉的人更善于戰(zhàn)勝各種困難和挫折。

C.慶祝“國慶”演講比賽將于今晚七時半在學校大禮堂開始舉行。

D.今年學校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全校師生共同努力的結果。

2、根據(jù)拼音寫漢字(2分)

在任長霞同志先進事跡采訪中,我們一次次地感受到她無私無畏、打黑除惡的hào①然正氣;一次次地感受到她愛民、親民、敬民、為民的zhōn?②腸柔情,也一次次地感受到人民群眾對這樣的好干部的擁dāi③。她是共產黨員的杰出代表、公安局長的kǎi④模,也是我們學習的榜樣。①②③④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3、名著閱讀根據(jù)下面這幅圖畫和旁邊的文字,寫出A、B兩個人物的名字。(2分)

A扯出戒刀,把索子都割斷了,便扶起B(yǎng)叫:“兄弟,俺自從你受官司,又無處救你。打聽得你刺配滄州,便來開封府前尋你,卻撞見酒保來請兩個人,說話,酒家疑心,恐這廝們在路上害你,就一路跟了來。”

A、B、

4.教師節(jié),有位同學給老師送了這樣的賀詞,以表達自己對老師的贊美和敬意:

你博古通今,像滔滔不絕的歷史長河,引導我們追求無窮知識。(歷史老師)

請你仿照上面的句子,寫一句話,送給某門學科的老師。(2分)

答:

5、仿寫。要求句式相同,字數(shù)一樣,內容新穎獨特,有創(chuàng)意。(4分)

例句:青春是多彩的朝霞,映照著廣闊的大地;青春是智慧的火花,點綴著燦爛的星空;青春是美麗的鮮花,裝扮著絢麗的人生。

仿句:寬容是

6、請運用對仗知識對下聯(lián)。(4分)

A.綿綿春雨潤萬物;。

B.現(xiàn)在多流汗;。

7、賞析: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深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4分)

①、這是一首寫景小詩,也是一幅優(yōu)美的圖畫。詩的前兩句所寫的是,后兩句所寫的是。(填“遠景”或“近景”)(1分)

②、詩中哪一句說明這首詩是寫秋天景色的?(1分)答:。

③、“霜葉紅于二月花”采用了什么修辭手法?突出了什么?(2分)

。

二、現(xiàn)代文閱讀題(40分)

(一)地球的“臍帶”(10分)

①地球的臍帶——北緯30°線,是一條神秘而又奇特的緯線,也是災難集中的地帶。

②這條線貫串了四大文明古國:中國、巴比倫、印度和埃及。著名的埃及金字塔、古巴比倫空中花園,古代許多名城和建筑就在這條線附近。

③這條線古往今來,多災多難。幾千年前,在今天的安納利斯群島、巴哈馬群島及墨西哥灣地區(qū)一塊巨大的陸地沉沒于海底,史書中記載的大西洲也下沉于大西洋中。被視為魔鬼三角區(qū)的百慕大,自16世紀以來,有數(shù)以百計的船只和飛機在這里相繼失蹤,被這塊海域吞噬的人更難計其數(shù)。在川藏北緯30°線上美軍共損失軍用飛機468架。青藏高原上的西藏,從古至今有記載的6.9級以上的地震達86次。

④這條緯線地下是地球內部的最不平靜的地區(qū)之一。青藏高原隆起的速度是地區(qū)之最,每年平均上升一厘米。地球地殼平均厚度為35千米,而青藏高原下地殼厚達70千米,因而導致它的地質構造極為奇特,地震活動頻繁。

⑤地球上有大地的沉沒,便會有高原的隆起。遠古時代,喜瑪拉雅山還處在古特提斯海的一片汪洋之中,位于南緯40°線,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古特提斯海板塊,向北運動了7000千米,沖到北半球亞歐大陸板塊之下,在距今三四千萬年前崛起而成為今天的喜瑪拉雅山——地球上最年輕最高的山。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⑥北緯30°線的磁場、電場、重力場與地球其他地區(qū)不同,與太陽和其他行星的對應關系也很特殊。這是造成它奇特、神秘現(xiàn)象的根本原因。

1、本文采用了什么的結構?答:

2、請為選文第③段中加點的“吞噬”注音、釋義。。

3、選文為說明問題使用了哪些說明方法?請舉例說明。

4、地球北緯30°線的神秘奇特在哪里?作者為什么又說其是多災多難的地帶?

答:。

5、造成地球北緯30°線神秘奇特、多災多難的原因是什么?

(二)從公開的文字上看起來:兩年以前,我們總自夸著“地大物博”,是事實;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著國聯(lián),也是事實;現(xiàn)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國聯(lián),改為一味求神拜佛,懷古傷今了——卻也是事實。

于是有人慨嘆曰: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

如果單據(jù)這一點而論,自信其實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來信“國聯(lián)”,都沒有相信過“自己”。假使這也算一種“信”,那也只能說中國人有過“他信力”,自從對國聯(lián)失望之后,便把這他信力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會疑,一個轉身,也許能夠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條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漸玄虛起來了。信“地”和“物”,還是切實的東西,國聯(lián)就渺茫,不過這還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賴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虛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時就找不出分明的結果來,它可以令人更長久的麻醉著自己。

中國人現(xiàn)在是在發(fā)展著“自欺力”。(10分)

6.《中國人失掉了自信力了嗎》是____先生寫的一篇_____(議論文的一種類型),作者在文中要反駁的論點是____________

7.“如果單據(jù)這一點而論,自信其實是早就失掉了的。”“這一點”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

8.所選語段的第一自然段中采用了____的修辭手法,如把這段中“是事實”,“也是事實”,“卻也是事實”都去掉,在這一段結尾籠而統(tǒng)之加一上句“這些都是事實”,好不好?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文中加黑點的詞語,是最初發(fā)表在《太白》月刊時被國民黨書報機關刪去的,請問他們當初為何要刪去這些話?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于是有人慨嘆曰: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對這句話正確的理解是()

A一些群眾憂國憂民,表現(xiàn)出對當時中國現(xiàn)狀的不安。

B一部分人在散布對抗日前途的悲觀論調,指責中國人失掉了自信力,實際上是為了混淆是非,掩蓋國民黨當局的罪責。

C那時的中國處于水深火熱之中,人人但求自保,民族的團結精神正迅速解體,因而有識之士發(fā)出了感慨。

D國民黨上層官僚無心抵抗,以此論調掩蓋自身罪責。

(三)“正確答案只有一個”這種思維模式,在我們頭腦中已不知不覺地根深蒂固。事實上,若是某種數(shù)學問題的話,說正確答案只有一個是對的。麻煩的是,生活中大部分事物并不像數(shù)學問題那樣。生活中解決問題的方法并非只有一個,而是多種多樣。由于情況的變化,原來行之有效的方法,到了現(xiàn)在往往不靈了。正因為如此,如果你認為正確答案只有一個的話,當你找到某個答案以后,就會止步不前。因此,不滿足于一個答案,不放棄探求,這一點非常重要。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然而,尋求第二種答案,或是解決問題的其他路徑和新的方法,有賴于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那么,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又有哪些必要的要素呢?

有人是這樣回答的:“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人總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識,使自己學識淵博。從古代到現(xiàn)代技術。從數(shù)學到插花,不精通各種知識就一事無成。因為這些知識隨時都可能進行組合,形成新的創(chuàng)意。這種情況可能出現(xiàn)在六分鐘之后,也可能在六個月之后,六年之后。但當事人堅信它一定會出現(xiàn)。”

對此我完全贊同。知識是形成新創(chuàng)意的素材。但這并不是說,光憑知識就能擁有創(chuàng)造性。發(fā)揮創(chuàng)造力的真正關鍵,在于如何運用知識。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必須有探求新事物,并為此活用知識的態(tài)度和意識,在此基礎上,持之以恒地進行各種嘗試。(10分)

11、根據(jù)文段內容,解釋下列文中加橫線的詞語。(2分)

根深蒂固:孜孜不倦:

12、作者為什么反對“‘正確答案只有一個’這種思維模式”?(3分)

13、“在此基礎上,持之以恒地進行各種嘗試。”中“此”指代什么?(2分)

14、要想自己有創(chuàng)造性思維,你應該怎樣做?(3分)

(四)讀書·養(yǎng)氣·寫作

①人究竟為什么讀書?讀書對人到底有什么作用?

②說讀書是為了升學,為了獲取知識,為了改變命運,為了做官,為了就業(yè),為了成名成家,為了報效祖國等等,各人有各人的見解。但我覺得,最根本的一條是,讀書可以養(yǎng)氣。

③古人云:“腹有詩書氣自華。”讀書對于人來說,就像吃飯喝水一樣不可缺少,我們可以從書中汲取無盡的精神力量——一種激蕩在我們的血管,充盈于我們的周身,又從我們的每一個毛孔里散發(fā)出來的氣。同時,讀書也要像吃飯那樣,吃各種蔬果和五谷雜糧,攝取多種營養(yǎng)——閱讀各式各樣的書,汲取各種各樣的氣,以補充先天不足,避免后天失調。不過,血氣方剛的少男少女,不僅要雜學旁收,大量讀書,還要有目標、有選擇地讀書。讀不同的書,可以養(yǎng)不同的氣。豪氣,靈氣,平和之氣,浩然之氣,可以養(yǎng);邪氣,戾氣,迂腐之氣,狹隘之氣,也可以養(yǎng)。因此,在讀書時,要吸取精華,剔除糟粕,讀天下好書,養(yǎng)人間正氣。就像孟夫子所說的那樣:吾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

④如果說讀書是養(yǎng)氣,是輸入,那么寫作則是釋放,是輸出。作者把氣注入文章,讀者通過讀書,感受到文章的氣,吸收了文章的氣。人們平時常說的“回腸蕩氣”,不正是說一種讀書的體驗,不就是說文氣在我們的胸腹之間流轉激蕩嗎?什么樣的人,讀了什么樣的書,便會寫出什么樣的文章來。氣不同,文章的味道就不同,形成的風格也就大不相同。所謂韓愈文風如潮,柳宗元文鳳如泉,歐陽修文風如瀾,蘇軾文風如海,就是指韓柳歐蘇四大文豪的稟賦、氣質、學養(yǎng),滲透于文章中的具體表現(xiàn)。⑤曹丕說“文以氣為主”。韓愈也強調“氣盛宜言”——就是說,寫文章的人,只要氣足了,想怎么寫就怎么寫。讀書少的人,自身氣弱,器小力薄,容易被書拿住,成為死讀書的“兩腳書櫥”,作文時就會捉襟見肘、力不從心。讀書多的人,自身氣足,學養(yǎng)豐富,不僅讀書養(yǎng)氣,而且善于融會,善于吐納,作文時自然就會運用自如、得心應手。

⑥人雖有先天的稟賦、氣質上的差異,然而讀書可以養(yǎng)氣,則是共同的,也是共通的。莊子在《逍遙游》中說過,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讀書不足,養(yǎng)氣不夠,寫出文章來只有出的氣,沒有入的氣,就像游泳的人不會換氣,用不了多久,便三魂蕩蕩,七魄悠悠,蹬小腿兒翻白眼兒了。真正的文章好手,必然讀書多,養(yǎng)氣厚,厚積而薄發(fā)。(10分)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③段中加點詞“氣”具體指的是。

2、第④段畫線句運用了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修辭方法。你讀過“韓柳歐蘇”的作品嗎?請寫出其中一位文豪和他的一篇作品。____________(作者名);《》(篇名)

3、作者在文中對學生的讀書提出了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要求。

、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全文的主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④段中說:“讀者通過讀書,感受到文章的氣,吸收了文章的氣。”請你從課外閱讀中舉出一例,談談對這句話的理解。。

三、寫作活動(30分)

走進網絡,擁抱自然,關注特點,研究課題,參加競賽,服務社會,善待他人,學做家務……生活處處是課堂,這些多姿多彩的課堂能開闊視野,增長才干;能鍛煉體魄,磨練意志,能使心靈得到凈化,智能得到開發(fā)……請以“這也是課堂”為題,寫一篇字數(shù)不少于500字的文章。

九(上)四答案

一、(一)省略(二)1、B2、①浩②衷③擁戴④楷模3、A、魯智深B、林沖3省略4、例如:寬容是遼闊的大海,蘊蓄著不盡的情思;寬容是深邃的湖泊,孕育著無限的希望;寬容是廣袤的星空,綻放著智慧的花朵。運用比喻,喻體必須恰當;另外,從給定的例句來看,兩個比喻句是并列關系,在每一個比喻句的內部,前后的語意必須銜接。

5、①遠景近景

②、霜葉紅于二月花

③、比喻突出了秋色中的春意。

6、①、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②交代時間、地點及作詞緣由,領起全篇

③、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④、《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千古傳誦,大致原因是:1、藝術魅力:由于結構精巧、想像奇特,使這首詞所展示的形象廣闊而深刻,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和藝術魅力;2、思想內容:所抒寫的“此事古難全”的離愁別恨能激起各個時代、各種類型的讀者的共鳴;詞中對美好生活的祝愿已越過蘇軾兄弟的界限,“變?yōu)橐磺袩釔坌腋I畹娜说墓餐M?rdquo;。

二、現(xiàn)代文閱讀

閱讀(一)1、總分總。2、tūnshì;吃掉。3舉例子、作詮釋、列數(shù)據(jù)、作比較等,舉例略。4神秘奇特表現(xiàn)在這條線貫穿了四大文明古國,而且古代許多名城和建筑就在這條線附近;說它多災多難是因為從古至今悲劇在那里發(fā)生、上演。5原因:①這一線的磁場、電場、重力場與地球其他地區(qū)不同。②這一線與太陽及其他行星的對應關系特殊。

(二)6.魯迅寫的駁論文,論點: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

7“這一點而論”指的是“兩年以前……卻也是事實”(第一段)

8.排比。不能去掉,不能起突出強調的作用。

9.答:這些話擊中了國民黨反動當局的要害。

10.選項是(B)(2分)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三)11、難于或不能改變。勤奮刻苦,毫不懈怠。12、生活中解決問題的方法并非只有一個,而是多種多樣。13、有探求新事物,并為此活用知識的態(tài)度和意識。14、汲取知識,運用知識,探求新事物,持之以恒地嘗試。(言之有理也可,能聯(lián)系自己情況來談)

(四)1、精神力量2、排比比喻(后兩空答案略,作者名與篇品必須對應,否則不給分。)

3、.多讀書讀好書(或“雜學旁收,大量讀書”“有目標,有選擇地讀書”)

4、.讀書可以養(yǎng)氣,養(yǎng)氣有利于寫作(或“讀書多,養(yǎng)氣厚,厚積而薄發(fā)”;如抄寫“真正的文章好手,必然讀書多,養(yǎng)氣厚,厚積而薄發(fā)”,給1分)

5、、.要點:(1)課外閱讀的篇名(書名)(2)從中的得益(3)表達完整(三個要點各1分,如以課文為例,不給分)

三、作文略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chuzhong/1290687.html

相關閱讀:七年級語文學習:關于雪的成語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