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wǎng)-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xùn)練學(xué)習(xí)方法!

酈道元《三峽》蘇軾《放鶴亭記》比較閱讀及答案翻譯

編輯: 路逍遙 關(guān)鍵詞: 初中文言文閱讀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古文閱讀】 [ 甲文 ]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蛲趺毙,有時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其 【古文閱讀】
[
甲文]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蛲趺毙袝r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fēng),不以疾也。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
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zhuǎn)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
節(jié)選自酈道元《三峽》)
[
乙文]
熙寧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龍山人張君①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②春,水落,遷于故居之東,東山之麓。升高而望,得異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岡嶺四合,隱然如大環(huán),獨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適

當(dāng)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際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風(fēng)雨晦明之間,俯仰百變

。山人有二鶴,甚馴而善飛,旦則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縱其所如,或立于陂田

,或翔于云表;暮則
?

東山而歸。故名之曰“放鶴亭”。
(節(jié)選自蘇軾《放鶴亭記》)
[
注]

張君:隱者張師厚。隱居于徐州云龍山,自號云龍山人。②明年:第二年。
③適:恰好。④俯仰百變:俯視、仰視之間,氣象有許多變化。⑤陂(b
ēi
)田:水邊的田地。⑥?(s
ù):向,向著,沿著。

9.
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字。(4
分)
(1)
略無闕處
(

) (2)
屬引凄異
(

)
(3)

則望西山之缺而放焉
(

) (4)
故名之曰“放鶴亭”
(

)
10.
劃分句子節(jié)奏,每句一處,用“/
”標(biāo)出。(2
分)
(1

自非亭午夜分
(2

水及其半扉
11.
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面句子。(4
分)
(1

雖乘奔御風(fēng),不以疾也


(2

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


12.
兩段選文中所寫景物的特點有共通之處,例如:甲文中的山“
兩岸連山,略無闕處”,而
乙文
中的山的特點是:“





”;
甲文中寫樹“榮”草“茂”,而
乙文
中用“


”一句描寫了類似景象。
(2
分)
參考答案:中小學(xué)作文閱讀答案網(wǎng)整理
9.
(4
分)通“缺”,中斷
延長
早晨
命名
10.
(2
分)
(1

自非
/
亭午夜分
(2


/
及其半扉

(一題1
分)
11.
(4
分)(1
)即使騎著駿馬,駕著疾風(fēng)(1
分),也不如它快(1
分)。
(2
)(它們)有時站在水邊的田地里(1
分),有時飛到云層上(1
分)。
12.
(2
分)
岡嶺四合,隱然如大環(huán)(
1
分)草木際天(
1
分)

參考譯文

熙寧十年的秋天,彭城發(fā)大水,云龍山人張君的草堂,水已沒到他家門的一半。第二年春天,大水落下,云龍山人搬到故居的東面。在東山的腳下,登到高處遠(yuǎn)望去,看到一個奇特的境地。于是,他便在那座山上建亭子。彭城山,山岡從四面合攏,隱約地像一個大環(huán);只是在西面缺一個口,而云龍山人的亭子,恰好對著那個缺口。春夏兩季交替的時候,草木茂盛,似乎接近天空;秋冬的瑞雪和皓月,千里一色。風(fēng)雨陰晴,瞬息萬變。山人養(yǎng)兩只鶴,非常溫馴而且善于飛翔。早晨就朝著西山的缺口放飛它們,任它們飛到哪里,有時立在低洼的池塘,有時飛翔在萬里云海之外;到了晚上就向著東山飛回來,因此給這個亭子取名叫“放鶴亭”。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chuzhong/1335519.html

相關(guān)閱讀:初中課外文言文導(dǎo)讀《毛遂自薦》閱讀答案附翻譯
《陶侃逸事》閱讀答案附譯文
《歐陽修苦讀》閱讀答案(6分)
《小港渡者》閱讀
《張無垢勤學(xué)》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