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語文知識點總結之山居秋暝習題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初中語文 來源: 高中學習網

  【—初一語文總結之山居秋暝習題】,通過詩句對景物的描寫,反映了詩人對于安靜淳樸生活的理想和對污濁官場的厭惡。

  1、“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詩中明確寫有浣女漁舟,詩人怎下筆說是“空山”呢?

  原來山中樹木繁茂,掩蓋了人們活動的痕跡,正所謂“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鹿柴》)。由于這里人跡罕至,“峽里誰知有人來,世中遙望空云山”(《桃源行》);自然不知山中有人來了。“空山”兩字點出此外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霽,萬物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氣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見。

  2、怎樣理解“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的藝術畫面?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作者用清新自然的筆調,勾畫出一幅有聲(泉聲)、有色(青松)、有動(泉流)、有靜(月照)的幽靜雅致的山間月夜圖。上句側重寫空中,下句側重寫地下,各個景物非常協(xié)調,組成一個立體感很強的完整畫面。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這兩句寫得很有技巧,用筆不露痕跡,使人不覺其巧。

 。1)上句寫女子,先聲奪人,先聞其聲、后見其人。詩人先寫“竹喧”“蓮動”,是因為浣女隱在竹林之中,漁舟被蓮葉遮蔽,起初未見,等到聽到竹林喧聲,看到蓮葉紛披,才發(fā)現(xiàn)浣女、蓮舟。這樣寫更富有真情實感,更富有詩情畫意。(當然,還有平仄押韻方面的考慮)

 。2)以“喧”來反襯“靜”。正如"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這兩句膾炙人口的詩句,寫出事物的動態(tài)不是為了破壞這個幽靜的境界,而是為了烘托它。人們從這些喧鬧的景物中,很自然地體味出一種和平恬靜,體味出恬靜中的一片活潑生機,因而它給人的感覺,就不是枯寂陰森,荒涼可怕。

  3、最后一句中“王孫”指誰?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詩人曾屬“王孫”,來自官場、來自社會,而今別居輞川。從“誤入塵網中”到“復得返自然”,一個“自”字表達出詩人獨特的“山居”領悟,更顯秋韻之圖乃是對羈絆人性的官場社會的強烈反駁。“留”者“居”也,而“山居秋暝”之“居”不僅有自然的深情召喚,更是詩人心靈的駐足。正是在這種精神背景下,為世人所景慕的“春芳”在詩人眼中就顯得不足為怪了。

  總結:這首詩寫出了清新、幽靜、恬淡、優(yōu)美的山中秋季的黃昏美景。王維所居輞川別墅在終南山下,故稱山居。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yy-art.cn/chuzhong/138652.html

相關閱讀:語文版八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綜合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