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語文總結之變色龍賞析】,小說的內容富有喜劇性。一只小狗咬了金銀匠的手指,巡官走來斷案。在斷案過程中,他根據(jù)狗是或不是將軍家的這一基點而不斷改變自己的面孔。
作者故意很少寫他的外貌神態(tài),令人可以想象:此人在說出這一連串令人難以啟齒的語言時,竟然是臉不變色心不跳的常態(tài),由此更突出了這一人物丑惡的嘴臉、卑劣的靈魂。
態(tài)度變化:
第一次判定(6—8段):弄死狗,罰狗的主人。 作出判定的根據(jù)—不知是“誰家的狗”。
第二次判定(9—13段):狗是無辜的;原告是“敲竹杠”。 作出判定的根據(jù)—有人說“這好像”是“將軍家的狗”。
第三次判定(14—17段):狗是“下賤胚子”;“原告”是受了害,要教訓狗的主人。 作出判定的根據(jù)—巡警說“這不是將軍家里的狗”。
第四次判定是(18—20段):稱是嬌貴的動物,用自己的名義派人把狗送到將軍家去;“原告”受斥責。 作出判定的根據(jù)—有人說:“沒錯兒,將軍家的狗!”
第五次判定(21—23段):“這是條野狗”,“弄死算了”。 作出判定的根據(jù)—將軍家的廚師說“我們那兒從來沒有這樣的狗”。
第六次判定(24—27段):小狗“怪伶俐的”,咬人咬得好,“好一條小狗”。 作出判定的根據(jù)—廚師說“這是將軍的哥哥的狗”。
奧楚蔑洛夫在短短的幾分鐘內,經歷了五次變化,而對狗的稱呼及態(tài)度就變了整整六次。善變是奧楚蔑洛夫的性格特征。作品以善于適應周圍物體的顏色,很快地改變膚色的“變色龍”作比喻,起了畫龍點睛的作用。如果狗主是普通百姓,那么他嚴懲小狗,株連狗主,中飽私囊;如果狗主是將軍或將軍哥哥,那么他奉承拍馬,邀賞請功,威嚇百姓。他的諂媚權貴、欺壓百姓的反動本性是永遠不變的。因此,當他不斷的自我否定時,他都那么自然而迅速,不知人間還有羞恥事!“變色龍”——奧楚蔑洛夫已經成為一個代名詞。人們經常用“變色龍”這個代名詞,來諷刺那些常常在相互對立的觀點間變來變去的反動階級代表人物。對他們說來,毫無信義原則可言。萬物皆備于我,一切為我所用。他們這一伙不就是現(xiàn)實生活中的變色龍——奧楚蔑洛夫嗎?
《變色龍》是契訶夫的許多短篇小說中膾炙人口的一篇。它沒有風花雪月的景物描寫,也沒有曲折離奇的故事安排,作家在描述一個警官偶然審理一件人被狗咬的案情中,只用寥寥幾筆,就極其簡練、鋒利地為我們勾勒出一個靈魂丑惡,面目可憎的沙皇走狗——警官奧楚蔑洛夫的形象,寄寓著一個發(fā)人深思的主題。
總結:《變色龍》使我們了解了在十九世紀八十年代,俄國沙皇封建專制獨裁統(tǒng)治的黑暗。理解以奧楚蔑洛夫為代表“變色龍”似的政府官員正是這種黑暗統(tǒng)治的產物。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chuzhong/142141.html
相關閱讀:初中語文課外閱讀題之天上的街市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