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課外閱讀之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編輯: 逍遙路 關(guān)鍵詞: 初中語文 來源: 高中學習網(wǎng)


  【—課外閱讀之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人只有經(jīng)受挫折,不順利的干擾和阻礙才會使他從實踐中增加自己所缺少的能力的毅力。

  《生于憂患 死于安樂》

  一、文章內(nèi)容

  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 知識歸納

  1.段落大意 從文中的材料關(guān)系分析:總分總。

  第一部分(l、2段):說明人要有所作為,成就大業(yè),就必須先在生活、思想和行為等方面都經(jīng)受一番艱難甚至痛苦的磨煉。

  第一層(1段):舉歷史上有名的人物事跡加以概括。其共同點是,在經(jīng)歷艱難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業(yè)。

  第二層(2段):從上述事實歸納出作者的觀點。

  第二部分(3段):從正反兩面論證經(jīng)受磨煉的益處。

  第三部分(4段):歸納全文中心論點。

  2.從六位人物中總結(jié)共同的規(guī)律?

  要成就大事業(yè),必須經(jīng)過一番艱苦的磨練。

  3.“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的前提是什么?目的是什么?

  前提是“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目的是“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怎樣理解第三段的第一句話。

  這句話是緊承上文的“動心忍性”四字而來。作者想告訴人們,常犯錯誤、內(nèi)心憂慮、思緒阻塞、言談舉止中顯露出的困苦,這些都是人們常常要經(jīng)歷的磨難,只要有改正的決心,只要振作精神,只要不懈地追求,付諸行動,“憂患”起來,“動心忍性”,就一定會在“憂患”中生存發(fā)展。

  5.寫作特點

  1.據(jù)事論理,層層推進。2.語言精練,精用修辭。

  6.第三段,論述層次。

  明確:先舉人的例子,從正面說理,談“犯錯”與“改錯”的關(guān)系,談“內(nèi)心憂困、思慮阻塞”與“有所作為”的關(guān)系,談如何讓想法為人所知,論證“生于憂患”的觀點。接著舉國家的例子,從反面說理,談國家如果沒有“內(nèi)憂”與“外患”就要滅亡,論證“死于安樂”的觀點。

  7.故事中總結(jié)共同的規(guī)律。

  要成就大事業(yè),必須經(jīng)過一番艱苦的磨練。

  總結(jié):成功之母不是失敗,而是失敗后的自我檢討,只有此才會有所一番作為。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chuzhong/143722.html

相關(guān)閱讀:初中語文解題技巧之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