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地理知識點總結之日本佛教(1)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初中地理 來源: 高中學習網


  【—初一地理總結之日本佛教(1)】,佛教被作為鎮(zhèn)護國家的要法,與政治關系密切,僧侶待遇優(yōu)厚。

  日本佛教,北傳佛教之一。佛教傳入日本,已有1400余年的歷史。

  初傳時期 一般以日本欽明天皇13年(552)百濟的圣明王進獻佛像、經論、幡蓋和上表勸信佛法,為佛教傳日之始。一說是繼體天皇16年(522),南梁司馬達等來到大和,建立草堂,安置佛像禮拜,為日本有佛教之始。不過,當時世人不知佛像為何物,視為異域之神崇奉。百濟的佛像傳入日本以后,在朝廷貴族之間,引起激烈的爭論。天皇乃依請求將佛像交給大臣蘇我宿禰稻目試行禮拜。稻目舍出向原的住宅安置佛像。后疫病流行,屢有死亡,大臣物部輿認為是國神的譴責,奏將佛像投于難波(今大阪)的堀江,并燒毀供佛的殿堂。蘇我氏和物部氏之間的信仰之爭,實際上反映了皇室和蘇我氏為代表的主張接受大陸政治制度和宗教文化,與以物部氏和大伴氏為代表的貴族反對接受大陸政治文化的政治之爭。

  佛教在日本流傳后40年,為日本飛鳥時代的開始。圣德太子攝政,下詔傳播佛教,貴族大臣競造佛寺,從此佛教廣傳干日本。推古3年(594),高麗僧慧慈、百濟僧慧聰來到日本,說法于法興寺。圣德太子奉慧慈為師,學習佛教。12年,圣德太子制定憲法17條,其第2條就是"篤敬三寶".由于圣德太子的弘揚,日本佛教很快得到流傳。圣德太子死后25年,日本發(fā)生了"大化改新",即模仿中國唐代文物制度,進行政治、文化、經濟等方面的改革,建立了中央集權制度,完成了國家的統(tǒng)一。由于促進這個革新運動的中心人物,如被任命為國博士的高向玄理、僧曼等,都是入唐留學僧,故使佛教進入一個新時期。   奈良時代(710~784) 圣武天皇治世的天平年間,奈良佛教極盛,有五大寺。天平13年(741),又敕建東大寺,并于諸國建國分寺,以東大寺眾總國分寺,統(tǒng)轄國分寺。東太寺是圣武天皇發(fā)愿,良辨僧都奠基,行基菩薩勸化,天竺婆羅門僧菩提仙那導師完成的。他們被稱為東大寺的四圣。中國唐代鑒真受請赴日傳戒,天平寶字3年(759)于奈良建立唐招提寺。天平寶字8年,又于奈良之西建立西大寺,與東大寺相對。于是有了奈良七大寺。

  在飛鳥時代至奈良時代之間,直接和間接從中國傳入了六個佛教宗派或學派:即三論宗、法相宗、俱舍學派、成實學派、華嚴宗和律宗,稱奈良六宗。后遷都平安(今京都),又被稱為南都六宗。三論宗以高麗僧慧灌為初祖;酃嘣胩茝募蜗榧貙W三論,推古天皇33年(624)赴日,把三論傳入日本;酃嚅T下,人材頗多,福亮為其高足。法相宗是道昭傳入日本的。道昭在白雉4年(653)隨遣唐使入唐,受教于玄奘,與窺基同學,在唐7年,回國后住奈良元興寺,并巡歷各地,大弘法相唯識。華嚴宗是因新羅僧審祥在日本開講《華嚴經》而成立,故審祥被奉為華嚴宗初祖,以請他宣講《華嚴經》的良辨僧正為第二祖。律宗是奈良六宗中最后傳人的宗派。開始有興福寺的榮睿與大安寺的普照,鑒于日本戒律不興,入唐求律,并敦請鑒真東渡。鑒真曾5次航行失敗,經過12年苦心精進,始到達日本,先在東大寺佛殿前建筑戒壇,為天皇、皇后和皇太子等授菩薩戒,一時受戒的達400余人,繼于寺內建戒壇院,為隨從比丘依受戒羯磨(作法)重受新戒。后在唐招提寺終其一生。生前由其弟子所塑的遺像,至今猶存,為日本的國寶。

  總結:此時期的日本佛教除從中國引進外,本身沒有創(chuàng)新,但制度逐漸完備,從僧官的設置、僧位授與、僧侶的品行衣食住所,均有詳細規(guī)定。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chuzhong/148536.html

相關閱讀:初一地理知識點總結之日本群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