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地理知識點總結之三角洲類型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初中地理 來源: 高中學習網(wǎng)


  【—初一地理總結之三角洲類型】,三角洲的主要類型有尖頭狀三角洲、扇形三角洲和鳥足狀三角洲。

  扇形

  形成于入海河流含沙量高、河道分汊并經(jīng)常改道、口外海濱水深較淺的河口區(qū),由泥沙均勻地向海堆積而成,如中國黃河、灤河三角洲。在海水淺波浪作用較強能將伸出河口的沙嘴沖刷夷平的地區(qū),常形成弧形扇狀三角洲。中國黃河三角洲就是在弱潮、多沙條件下形成的扇形三角洲。它的特點是:河流入海泥沙多,三角洲上河道變遷頻繁,有時分幾股入海。泥沙在河口迅速淤積,形成大的河口沙嘴,沙嘴延伸至一定程度,因比降減小,水流不暢而改道,在新的河口又迅速形成新的沙嘴。而老河口斷流后,又受波浪與海流作用,沙嘴逐漸被蝕后退,形成扇狀輪廓。直至其上再有新河道流經(jīng)時,這段岸線才又迅速向前推進。因此,隨著河口的不斷變遷,三角洲海岸是交替向前推進的,并在海濱分布許多沙嘴,使三角洲岸線路略具齒狀。

  舌形

  形成于入海河流含沙量較高、汊道眾多的河口區(qū),其河口沙壩經(jīng)波浪改造連接而成,如蘇聯(lián)勒拿河三角洲。

  弓形

  發(fā)育于入海河流含沙量不多、有潮汐作用的河口區(qū),由河口附近沙體堆積為向海凸的弓形,如非洲尼日爾河三角洲。

  鳥足形

  形成于入海河流含沙量較高、河流作用占優(yōu)勢的河口區(qū)。所堆積構成的沙嘴,平面形態(tài)似鳥足而得名,以美國密西西比河三角洲最為典型。

  在波浪作用較弱的河口區(qū),河流分叉為幾股同時入海,各叉流的泥沙堆積量均超過波浪的侵蝕量,泥沙沿各叉道堆積延伸,形成長條形大沙嘴伸入海中,使三角洲外形呈鳥足狀。由于這種叉道比較穩(wěn)定,兩側常發(fā)育天然堤,天然堤又起著約束水流的作用,使叉流能夠繼續(xù)向海伸長。天然堤一旦被洪水沖積,就會產(chǎn)生新的叉流。美國密西西比河三角洲就是一個典型的鳥足形三角洲。在注入湖泊的河口,也常見有鳥足形三角洲。如我國的鄱陽湖、滇池等湖泊沿岸發(fā)育有許多大小不一的鳥足形三角洲。

  尖嘴形

  發(fā)育于入海河流含沙量不多,波浪作用較強的河口區(qū),由主流河口堆積成突出于海中形成,如埃及尼羅河三角洲。

  河口灣形

  發(fā)育于潮汐作用和波浪作用強烈的喇叭狀河口區(qū),由河口灣被河流泥沙充填而成,如南亞恒河三角洲。

  總結:三角洲形成過程相反,河流來沙量較小,河口受潮流的強烈沖刷作用,無三角洲形成,常成喇叭形,這種河口稱為三角港或三角灣。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chuzhong/184870.html

相關閱讀:初一地理知識點總結之日本群島地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