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知識積累之詩經(jīng)創(chuàng)作背景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初中語文 來源: 高中學習網(wǎng)

  【—知識積累之詩經(jīng)創(chuàng)作背景】,相傳中國周代設有采詩之官,每年春天,搖著木鐸深入民間收集民間歌謠。

  西漢史學家司馬遷說:"關中自?、雍以東至河、華,膏壤沃野千里。

  自虞夏之貢,以為上田。而公劉適?,大王、王季在岐,文王作豐,武王治鎬,故其民猶有先王之遺風,好稼穡,殖五谷。"(《史記·貨殖列傳》)あ。由此可知,周代已是一個農業(yè)社會。這里所講的虞夏之貢雖不可信,但周代的祖居之地宜于農業(yè)卻是實情。這從"大雅"中的《生民》、《公劉》、《綿綿瓜瓞》等詩篇來看,周族確是靠著農業(yè)而興盛發(fā)展起來的。《豳風·七月》則完整地敘述出一年之中的農事活動與當時社會的等級壓迫關系。另外,在《詩經(jīng)》中的《南山》、《楚茨》、《大田》、《豐年》、《良耜》以及《周書》內的《金滕》、《梓材》、《康誥》、《洛誥》、《無逸》等篇中,都有農事的記載。

  農業(yè)的發(fā)展促進了社會的進步。周族在武王伐紂之后成為天下共主。家族宗法制度、土地、奴隸私有與貴族領主的統(tǒng)治成為這一歷史時期的社會政治特征。宗教信仰與社會政治融為一體。這就是《詩經(jīng)》中為什么會有許多祭祀性頌詩與雅詩的社會基礎。宰我曾問孔子何謂鬼神,孔子回答說:"氣也者,神之盛也;魄也者,鬼之盛也。合鬼與神,教之至也。"并且進一步解釋:"明命鬼神,以為黔首則,百眾以畏,萬民以服。圣人以是為未足也,筑為官室,設為宗祧,以別親疏遠邇,教民返古復始,不忘其所由生也。眾之服自此,故聽且速也。"(《禮記·祭義篇》)以此了解《詩經(jīng)》中的頌詩、雅詩,便可以得其要領。

  周代由文、武奠基,成、康繁盛,史稱刑措不用者四十年,這時可稱為周代的黃金時期。昭、穆以后,國勢漸衰。后來,厲王被逐,幽王被殺,平王東遷,進入春秋時期。春秋時期王室衰微,諸侯兼并,夷狄交侵,社會處于動蕩不安之中。反映周初至春秋中葉社會生活面貌的《詩經(jīng)》,就整體而言,正是這五百年間中國社會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其中有先祖創(chuàng)業(yè)的頌歌,祭祀神鬼的樂章;也有貴族之間的宴飲交往,勞逸不均的怨憤;更有反映勞動、打獵、以及大量戀愛、婚姻、社會習俗方面的動人篇章。

  總結:文學是生活的反映,而生活又具有社會歷史特征。我們研究《詩經(jīng)》,首先要注意產(chǎn)生《詩經(jīng)》的歷史社會基礎。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chuzhong/199623.html

相關閱讀:新學期初三語文學習攻略:聽課、朗讀和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