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積累之入若耶溪賞析】,此詩寫泛舟若耶溪的所見,并寓含長久羈留他鄉(xiāng)而有思歸之念。若耶溪在會稽若耶山下,景色佳麗。
若耶溪,在今浙江紹興東南部,發(fā)源于若耶山(今稱化山),是一處兩岸群山相夾、竹木豐茂的幽靜之地。“??”是大船的意思。“泛泛”指船向前行隨波蕩漾之狀,既寫出了江水的寬闊,同時也表明詩人是去游賞山水,有任意飄蕩的含義。“空水共悠悠”描寫的是晴朗明凈的天空與清澈見底的江水相互映襯,共同處在一種非常和諧的畫面之中。與此相應,詩人悠閑自得的心情與對大自然產生的空明感也同時表現出來,為后面的倦游思歸做好了鋪墊。
“陰霞生遠岫”說的是向北面眺望遠處的峰巒間升起片片云霞,寫的是遠景;“陽景逐回流”是詩人的南面所見,日影仿佛也在追逐著岸邊倒流的水潮共同隨著大船在逆流而行。這里寫的是近景。詩人入若耶溪是沿溪上行,大船行進時岸邊的水自然會倒流。詩人將遠處的山景與近處的水景結合起來寫,既表現出山水景色的層次感,同時又寫出了陰霞的青色和日光照射水上的金色的明暗對比,從而增加了詩的畫意。“ 生”字與“逐”字又化靜景為動景,寫出了山水的生命韻律。
“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則是以動寫靜,以蟬的鼓噪聲和鳥的鳴叫聲來反襯山林的幽靜。詩人將山林的幽靜置于蟬、鳥的喧動之中,動中見靜,在靜的呈現中又使山林充滿了生氣,從而使大自然變得更為幽美可親。這種以有聲來寫無聲,以喧鬧來寫寂靜的藝術手法,在王籍那里得以創(chuàng)新,亦可見出當時山水詩的發(fā)展已趨成熟。這種體現出藝術辯證法的手法對唐以后的詩歌影響至為深遠,許多詩詞大家都遵從這一藝術規(guī)律創(chuàng)造出更為動人的詩句。
如杜甫有“春山無伴獨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常建寫山寺禪院之幽靜有“萬籟此皆寂,惟聞鐘磬音”。王維寫山澗之靜則有“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這些都是以聲音來襯托靜的,往往能獲得獨具魅力的藝術效果。宋代詩人王安石也想反其意而出奇趣,寫出“茅檐相對坐終日,一鳥不鳴山更幽”,但終讓人感到有黔驢技窮的感覺。
山本來就幽靜,一鳥都不鳴自然就幽,又哪來山更幽呢?點鐵要想成金反而顯得鐵的笨重,其實這是對著藝術辯證法較勁,并不能達到奇的效應。 詩的最后兩句是詩人因景而生出的歸意。“倦游”并非指游覽,而是指常年在外做官的宦游。
總結:這種因游覽山水自然景色而最后點出歸隱的感情結構模式,自謝靈運以來幾成南朝詩歌的創(chuàng)作套式,這一方面是王籍沿襲了這種套式,另一方面也因為時代的動亂,官場的險惡難測,在游覽放松之后自然也會產生這種歸隱的念頭。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chuzhong/202780.html
相關閱讀:初一語文知識點總結之我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