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課外閱讀題之細菌和病毒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初中語文 來源: 高中學習網(wǎng)


  【—課外閱讀題之細菌和病毒】,細菌廣泛分布于土壤和水中,或者與其他生物共生。人體身上也帶有相當多的細菌。據(jù)估計,人體內(nèi)及表皮上的細菌細胞總數(shù)約是人體細胞總數(shù)的十倍。

  細菌和病毒都是可以致病的微生物,但它們的特征區(qū)別很大。細菌雖然小,要在光學顯微鏡下才能看得見,但它除了擁有生命的基本單位核酸之外,還有一大套賴以生存的配套設施。包括作為居住“公館”的細胞壁,儲存營養(yǎng)物質(zhì)的“倉庫”,以及進行新陳代謝的“化工車間”。依靠這些,細菌能夠攝取外界的物質(zhì)并加工成需要的能量。

  而病毒就更小了,也可憐得多,且不奢談“庫房”和“車間”,就連作為保護外殼的“茅草房”也沒有。實際上它只有一個分子大小,用電子顯微鏡才能看得見。整個家當也只是一條表示生命的核酸而已。如果拿人來做比喻,細菌最起碼也有條褲子,有只討飯碗,有根打狗棒。所以細茵雖然必須在人體內(nèi)部的良好環(huán)境中才能繁殖,但處在惡劣環(huán)境中仍能生存較長的一段時間。而病毒則像個剛出生的嬰兒,除了它的生命和一張吃奶的嘴外便一無所有,毫無獨立生存的能力。因而病毒只能寄生在人或動物的細胞內(nèi)部,靠“竊取”細胞里的現(xiàn)成營養(yǎng)才能生存。一旦被排出體外,病毒就活不了幾小時。

  大部分抗生素對細菌起作用,是因為抗生素可以抑制細胞繁殖,干擾它們形成新的遺傳結(jié)構或者細胞壁。而正因為病毒只能寄生在別人的細胞內(nèi),自己不能完成這些生化反應,所以抗生素對病毒全無作用。

  病毒的生存能力既然這么弱,為什么還會那樣猖獗呢?例如埃博拉的感染力極強,病死率可達80%。實際上大多數(shù)病毒遠沒有那么可怕,有的也不會使人得病。冠狀病毒本來致病的能力并不強,問題在于“變種”上。變異的病毒和原來的不同了,它可能是無害的,但也可能變成“殺傷力”更大的病毒。然而我們不必擔心它會因反復變異而使殺傷力次第增大。因為就殺傷力而言,變異就像賭博,總是有輸有贏,不斷地贏下去的幾率是微乎其微的。至少有史以來還沒有過這樣的記錄。如果有過,可能現(xiàn)在就沒有我們的存在了。

  必須指出的是殺傷力的大小不僅取決于病毒一方,更重要的是人群的免疫力。變種冠狀病毒之所以為患甚大,很重要的一個因素是人類還沒有接觸過這樣變種后的新病毒。當人群有足夠多的人產(chǎn)生了抗體之后,這種病毒對人類的威脅也就小得多了。

  1.文章多處運用比喻說明的方法。下列比喻分別具有什么作用?(4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chuzhong/208332.html

相關閱讀:初一語文解題方法歸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