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地理總結之地質構造】,是地殼或巖石圈各個組成部分的形態(tài)及其結合方式和面貌特征的總稱。構造是巖石或巖層在地球內動力的作用下產(chǎn)生的原始面貌。
地殼運動使沉積巖層發(fā)生彎曲,產(chǎn)生裂縫、斷裂,并留下永久形跡,這樣就形成了地質構造。所謂地質構造就是地殼運動引起的巖層變形和變位的形跡(結果)。地殼運動是形成地質構造的原因,地質構造則是地殼運動的結果。我們知道地殼內部是一個炙熱的流動的狀態(tài)。而地殼的結構不是平均的。有的地方堅固,有的地方薄弱。流動在地殼中的物質還有巨大的壓力,當他們在地殼中遇到相對薄弱的地方,由于高溫高壓的巖漿就會從這些薄弱的地方涌出,涌出后冷卻形成火成巖。這些新的巖石不斷的積壓周圍的巖石和地層,不斷的把他們象兩邊推開。這樣就造成了地殼的緩慢運動。比較典型的有大洋中脊,以及印度板塊和亞歐板塊的碰撞。
總結:構造的空間尺度有大有小,大的構造帶縱橫幾千千米,小的如巖石片理甚至礦物晶格位錯,但通常所說的地質構造是較大尺度上的。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yy-art.cn/chuzhong/209839.html
相關閱讀:初中地理教學中滲透環(huán)保教育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