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基礎知識之徐悲鴻奔馬圖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初中語文 來源: 高中學習網

  【—之徐悲鴻奔馬圖】,擅長以馬喻人、托物抒懷,以此來表達自己的愛國熱情。徐悲鴻筆下的馬是"一洗萬古凡馬空",獨有一種精神抖擻、豪氣勃發(fā)的意態(tài)。

  《奔馬圖》

  從這幅畫的題跋上看,此《奔馬圖》作于1941年秋季第二次長沙會戰(zhàn)期間。此時,抗日戰(zhàn)爭正處于敵我力量相持階段,日軍想在發(fā)動太平洋戰(zhàn)爭之前徹底打敗中國,使國民黨政府俯首稱臣,故而他們傾盡全力屢次發(fā)動長沙會戰(zhàn),企圖打通南北交通之咽喉重慶。二次會戰(zhàn)中我方一度失利,長沙為日寇所占,正在馬來西亞檳榔嶼辦藝展募捐的徐悲鴻聽聞國難當頭,心急如焚。他連夜畫出《奔馬圖》以抒發(fā)自己的憂急之情。

  在此幅畫中,徐悲鴻運用飽酣奔放的墨色勾勒頭、頸、胸、腿等大轉折部位,并以干筆掃出鬃尾,使?jié)獾蓾竦淖兓瘻喨惶斐。馬腿的直線細勁有力,猶如鋼刀,力透紙背,而腹部、臀部及鬃尾的弧線很有彈性,富于動感。整體上看,畫面前大后小,透視感較強,前伸的雙腿和馬頭有很強的沖擊力,似乎要沖破畫面。

  《群馬》

  徐悲鴻早期的馬頗有一種文人的淡然詩意,顯出"躑躅回顧,蕭然寡儔"之態(tài)。至抗戰(zhàn)爆發(fā)后,徐悲鴻認識到藝術家不應局限于藝術的自我陶醉中,而應該與國家同呼吸共命運,將藝術創(chuàng)作投入到火熱的生活中去,所以他的馬成為正在覺醒的民族精神的象征。而建國后,他的馬又變"山河百戰(zhàn)歸民主,鏟盡崎嶇大道平"的象征,仍然是奔騰馳騁的樣子,只是少了焦慮悲愴,多了歡快振奮。

  總結:此畫得到畫籌四萬新幣,為這一時期與南洋募捐中畫籌最多的一幅,徐悲鴻本人也是非常滿意這幅作品,特意請攝影師為其和畫作拍照留念,后成為《悲鴻在星洲》一書的封面。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yy-art.cn/chuzhong/225107.html

相關閱讀:中考語文臨場最后叮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