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語文知識點總結(jié)之鄭愁予思想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初中語文 來源: 高中學習網(wǎng)

  【—初三語文總結(jié)之鄭愁予思想】,優(yōu)秀的詩人,總有豐富的想像力,鄭愁予自然沒有例外。他把白云比喻為雨的襁褓,這是很好的想像,而這個說法又是合乎科學的。

  在臺灣,我與現(xiàn)代詩同步成長,約莫每120名居民中就有一人持有《鄭愁予詩集》,讀者們持續(xù)地購買、收藏并反復誦讀我的作品。一位來自大陸的留學生出示他的手抄本。他說:“買不到您的書,見到一首就抄一首,我到美國的第一個愿望就是找到您的詩集。”

  另一件使我感動的事是黃氏一家移民美國康州,箱籠中攜帶了兩本書《唐詩三百首》和《鄭愁予詩集》,就像帶了一撮家鄉(xiāng)的泥土一樣;許多留學生都說帶著我的詩集去國。“我們是讀您的詩長大的”,就是這么不多不少的十個字,在海外無論什么場合,這句話是屢聽不鮮的。

  1986年,臺北《文訊月刊》(第22期)舉行問卷調(diào)查,我被讀者送到“最受歡迎作家”詩類之首,也是所有文類作家中得票最多的人。問卷說,讀者遍及各地區(qū)、階層、行業(yè)以及生活形態(tài)迥異的“族群”。之后,《文學家》雜志與臺灣大學生問卷,結(jié)果幾乎相同!段挠崱返膯柧聿⒘谐鲂≌f票數(shù)最多的人是張愛玲。另一由洪范書店出版的《隨身讀》系列,以銷數(shù)論,我與魯迅相埒;這種穿越中國新文學史的選擇,說明了廣大的文學讀者,已超越了流行與時尚。臺北《中國時報》與花旗銀行合選的“影響臺灣三十年的三十本書”,《鄭愁予詩集》是唯一被選入的詩集。今年臺北《聯(lián)合報》選出50年代的30部文學經(jīng)典,《鄭愁予詩集》列為詩類“前茅”。電腦選舉,得票第一。90年代初期,香港政府審定的高中國文教科書選用我的兩首詩,也是唯一的新詩。臺灣自去年(1997年)起,在重新審定的高三國文課本里選用新詩,包括我的作品,我的詩進入了中學教室,也給我?guī)硪恍┬迈r的懷舊和責任感。

  鑒諸詩集流傳如此之廣,既與詩評關聯(lián)不大,則詩中氣質(zhì)所表現(xiàn)的“無常觀”必是因之一,便不能不正視佛家最簡要的義理。原來“氣質(zhì)”非常近似佛經(jīng)中講說的“心”,悲憫之心即是“菩提心”。據(jù)《大乘觀無量壽經(jīng)》說,“菩提心”是“至誠心、深心、回向發(fā)愿心”。我對詩的至誠與深注是無可疑問的,然而我獨缺回向發(fā)愿的心志。換言說,之作為一個單純詩人的現(xiàn)實是小乘自我密封的行事,只在一隅默默“修行”;所謂的純詩人,原是對廣大讀者群的背義。

  中年已迄晚近,詩的視野展向宏遠,而詩的語言也追求純青之火的鍛鑄。我欲以詩展的做法肯定讀者在“感動”之外,有“理由”能對詩藝進一層接受,使耽于我早歲“掃界”的讀者,亦隨我入窺技巧和哲思的“知性界”。并且,無可避免地,我也該為臺灣50年的現(xiàn)代詩做一個客觀的旁證。

  于此,我乃接受摯友們的建議,好好地整合所有的詩集──刪節(jié)、歸類、精編──對內(nèi)涵深蘊、有多重寓意的作品,以及尚未為人認知的技巧,予以適當?shù)年U解。如果編這樣一部《詩的自選》算是為業(yè)務“下海”,則作為一個單純的詩人恐怕亦難以為繼了。

  總結(jié):《雨說》的副題是“為生活在中國大地上的兒童而歌”。這首詩清新活潑,積極有生氣,明朗而耐讀,口語化的文字又精練流麗,應該編入教科書,讓所有中國的兒童閱讀和歌唱。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chuzhong/228218.html

相關閱讀:新學期初三語文學習攻略:聽課、朗讀和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