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學知識點:化學反應方程式的書寫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初中化學 來源: 高中學習網(wǎng)


化學方程式的書寫原則遵循兩個原則:
一是必須以客觀事實為基礎,絕不能憑空設想、主觀臆造事實上不存在的物質和化學反應;

二是遵循質量守恒定律,即方程式兩邊各種原子的種類和數(shù)目必須相等。


書寫化學方程式的具體步驟:
(1)寫:根據(jù)實驗事實寫出反應物和生成物的化學式。反應物在左,生成物在右,中間用橫線連接,如: H2+O2??H2O,H2O??H2+O2
(2)配:根據(jù)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和數(shù)目不變的原則,在反應物和生成物的化學式前配上適當?shù)幕瘜W計量數(shù),使各種元素的原子個數(shù)在反應前后相等,然后將橫線變成等號。配平后,化學式前的化學計量數(shù)之比應是最簡整數(shù)比,如:2H2+O2=2H2O,2H2O= 2H2+O2。
(3)注:注明反應條件【如點燃、加熱(常用“△”表示)、光照、通電等〕和生成物的狀態(tài)(氣體用“↑”。沉淀用“↓”。)。如:2H2+O22H2O,2H2O2H2↑+O2↑。

化學計量數(shù):

化學計量數(shù)指配平化學方程式后,化學式前面的數(shù)字。在化學方程式中,各化學式前的化學計量數(shù)之比應是最簡整數(shù)比,計數(shù)量為1時,一般不寫出。

書學化學方程式的常見錯誤:



















常見錯誤違背規(guī)律
寫錯物質的化學式客觀事實
臆造生成物或事實上不存在的化學反應
寫錯或漏泄反應條件
化學方程式沒有配平質量守恒
漏標多標“↑”、“↓”符號??

書寫化學方程式時條件和氣體、沉淀符號的使用:
(1).“△”的使用
①“△”是表示加熱的符號,它所表示的溫度一般泛指用酒精燈加熱的溫度。
②如果一個反應在酒精燈加熱的條件下能發(fā)生,書寫化學方程式時就用“△”,如:2KMnO4 K2MnO4+MnO2+O2↑。
③如果一個反應需要的溫度高于用酒精燈加熱的溫度,一般用“高溫”表示;如:CaCO3CaO+ CO2

(2)“↑”的使用
①“↑”表示生成物是氣態(tài),只能出現(xiàn)在等號的右邊。
②當反應物為固體、液體,且生成的氣體能從反應體系中逸出來,氣體化學式后應該加“↑”。如Fe+ 2HCl==FeCl2+H2↑。
③當反應物是溶液時,生成的氣體容易溶于水而不能從反應體系中逸出來,則不用“↑”,如:H2SO4+ BaCl2==FeCl2+2HCl
④只有生成物在該反應的溫度下為氣態(tài),才能使用“↑”。
⑤若反應物中有氣態(tài)物質,則生成的氣體不用標 “↑”。如:C+O2CO2

(3)“↓”使用
①“↓”表示難溶性固體生成物,只能出現(xiàn)在等號的右邊
②當反應在溶液中進行,有沉淀生成時,用 “↓”,如:AgNO3+HCl==AgCl↓+HNO3
③當反應不在溶液中進行,盡管生成物有不溶性固體,也不用標“↓”,如:2Cu+O22CuO
④反應在溶液中進行,若反應物中有難溶性物質,生成物中的難溶性物質后面也不用標“↓”。如:Fe +CuSO4==FeSO4+Cu.

化學方程式中“↑”和“↓”的應用:

①“↑”或“↓”是生成物狀態(tài)符號,無論反應物是氣體還是固體,都不能標“↑”或“↓”;
②若反應在溶液中進行且生成物中有沉淀,則使用“↓”;若不在溶液中進行,無論生成物中是否有固體或難溶物,都不使用“↓”;
③常溫下,若反應物中無氣體,生成物中有氣體.


提取信息書寫化學方程式的方法:
書寫信息型化學方程式是中考熱點,題目涉及社會、生產、生活、科技等各個領域,充分體現(xiàn)了化學學科的重要性,并考查了同學們接受信息、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解答這類題日的關鍵是掌握好化學方程式的書寫步驟,可按兩步進行:首先正確書寫反應物和生成物的化學式,并注明反應條件及生成物狀態(tài);第二步就是化學方程式的配平。


相關初中化學知識點:化學圖標

化學圖標:
是附在化學品的標志,是向作業(yè)人員傳遞信息的一種載體,它用簡單、易于理解的文字和圖形表述有關化學品的危險特性及其安全處置的注意事項,警示作業(yè)人員進行安全操作和處置。

常用化學圖標:
1.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常識:

2.環(huán)境保護相關圖標

3.表示化學性質的圖標



相關初中化學知識點:化學反應方程式的配平

化學方程式的配平:
根據(jù)質量守恒定律,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和數(shù)目不變,在反應物和生成物的化學式前配上適當?shù)幕瘜W計址數(shù),使各種元素的原子個數(shù)在反應前后相等。


配平常用方法:
(1)最小公倍數(shù)法
①找出化學方程式左、右兩邊各出現(xiàn)一次,且原子個數(shù)既不相等又相對較多的元素,求出最小公倍數(shù)。
②用最小公倍數(shù)分別除以含有該元素的化學式中該元素的原子個數(shù),其商就是化學式前的化學計量數(shù)。
③由已有的化學計量數(shù),確定其他化學式的化學計量數(shù)。如配平:P+O2P2O5,反應前有1個氧分子(即2個氧原子),反應后有5個氧原子,最小公倍數(shù)為2× 5=10,O2的化學計量數(shù)為10/2=5,P2O5的化學計量數(shù)為10/5=2,那么P的化學計量數(shù)為4,把短線改為等號:4P+5O22P2O5。

(2)觀察法:
如配平:CO+Fe2O3Fe+CO2,觀察發(fā)現(xiàn)此反應的1個特點是1個CO分子結合1個氧原子生成1個CO2分子,而Fe2O3中提供了3個氧原子,需要與3個CO分子結合生成3個CO2分子,因此CO,CO2前均配上化學計量數(shù)3,F(xiàn)e的化學計量數(shù)為2,把短線改為等號:3CO+Fe2O32Fe+3CO2。

(3)奇數(shù)配偶法
配平方法的要點:找出化學方程式兩邊出現(xiàn)次數(shù)最多而且在化學式中原子個數(shù)總是一奇一偶的元素,在原子個數(shù)是奇數(shù)的化學式前配上最小的偶數(shù)2,使原子個數(shù)由奇數(shù)變?yōu)榕紨?shù)并加以配平,若2配不平,再換成4。如配平:FeS2+O2Fe2O3+SO2。 氧元素是該化學方程式中出現(xiàn)次數(shù)最多的元素, Fe2O3中的氧原子個數(shù)為奇數(shù)(3個),先在Fe2O3前配化學計量數(shù)2,接著在FeS2前面配上化學計量數(shù)4,使兩邊的鐵原子個數(shù)相等。4FeS2+O22Fe2O3+SO2;再在SO2前面配上化學計戰(zhàn)數(shù)8,使兩邊S原子個數(shù)相等,4FeS2+O22Fe2O3+8SO2;那么生成物各物質前的化學計量數(shù)都已確定,氧原子個數(shù)也確定,一共22 個,所以在O2前面必須加上化學計量數(shù)11才能使化學方程式配平,最后將短線改成等號,即4FeS2+11O22Fe2O3+8SO2

(4)定一法
定一法又叫原子守恒法,它適用于配平較復雜的化學方程式,其配平步驟為:
①將式中最復雜的化學式的化學計量數(shù)定為1,作為配平起點;
②根據(jù)原子個數(shù)守恒確定其他物質的化學計量數(shù) (可為分數(shù));
③若配平后化學計量數(shù)出現(xiàn)分數(shù),則在式子兩邊同乘其分母數(shù),使化學計量數(shù)之比變成最簡整數(shù)比。例如:配平CH3OH+O2CO2+H2O。

(5)待定系數(shù)法
C2H2+O2CO2+H2O
設化學式前的化學計量數(shù)分別為a,b,c,d,
aC2H2+bO2==cCO2+H2O.
根據(jù)質量守恒定律有:
碳原子數(shù):2a=c
氫原子數(shù):2a=2d
氧原子數(shù):2b=2c+d
解得a:b:c:d==2:5:4:2
化學方程式為2C2H2+5O24CO2+2H2O

配平步驟:
a.所給化學方程式中,化學式CH3OH最復雜,將其化學計量數(shù)定為1,作為配平起點;
b.通過觀察,根據(jù)碳原子守恒,在CO2前配上化學計量數(shù)1,根據(jù)氫原子守恒,在H2O前配上化學計量數(shù)2,故生成物中含有氧原子數(shù)為1×2+2×1=4,而反應物CH3OH中有一個氧原子,故O2前化學計量數(shù)為(4一1)/3 =3/2
c.通分化整,將式子兩邊化學式前的化學計量數(shù)都同乘2,去掉O2前化學計量數(shù)的分母,化學方程式即配平。
配平結果:2CH3OH+3O22CO2+4H2O



相關初中化學知識點:化學反應方程式的意義

化學方程式的概念:
用化學式來表示化學反應的式子。如C+O2CO2是碳充分燃燒的化學方程式。


化學方程式的意義、讀法:
(1)化學方程式的意義











意義實例C+O2CO2
(質的方面)表示反應物、生成物和反應條件
(量的方面)
①表示反應物、生成物之間的質量比各物質間
質量比=相對分子質最與化學計量數(shù)的乘積比
②表示反應物、生成物之間的微粒個數(shù)比,即
化學式前的化學計量數(shù)之比
C+O2CO2
(12×1):(32×1):(41×1)
C+O2CO2
1:1:1
化學方程式還能表示化學反應的類型。如化學方程式Zn+H2SO4==ZnSO4+H2↑是一個置換反應。

(2)化學方程式的三種讀法
化學方程式中“+”和“=”雖與數(shù)學中的“+”和 “=”形式一樣,但其意義卻不相同;瘜W方程式中的 “+”,讀時不讀“加”而是讀“和”或“與”;化學方程式中的“=”也不同于數(shù)學意義上的“=”,它表示“生成” 的意思,同時表明在化學反應前后有兩個不變:原子種類不變,每種原子的總個數(shù)也不變,“=”讀作“反應生成”,而不能讀作“等于”。 一個化學方程式往往有三種讀法,現(xiàn)以2H2O 2H2↑+O2↑為例加以說明。

①質的方面:在通電的條件下,水分解生成氫氣和氧氣。這種讀法說明了化學反應中物質的變化,能表示出反應物、生成物、反應條件。
②粒子方面:在通電的條件下,每2個水分子分解生成2個氫分子和1個氧分子。這種讀法揭示了化學反應中物質拉子結構的變化,并反映出粒子個數(shù)的比例關系。
③量的方面:在通電的條件下,36份質量的水分解生成4份質量的氫氣和32份質量的氧氣。這種讀法表明了化學反應前后物質的質量守恒關系。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chuzhong/257442.html

相關閱讀:初中化學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