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分子構成的物質:
物質是由粒子構成的,構成物質的粒子有多種,分子是其中的一種。世界上許多物質是由分子構成的,分子可以構成單質,也可以構成化合物。如:氧氣、氫氣、C60等單質是由分子構成的;水、二氧化碳等化合物也是由分子構成的。
分子的定義:
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
概念的理解:
①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不是“唯一粒子”。
②“保持”的含義是指構成該物質的每一個分子與該物質的化學性質是一致的。
③分子只能保持物質的化學物質,而物質的物理性質(如:顏色、狀態(tài)等)需要大量的集合體一起來共同體現(xiàn),單個分子無法體現(xiàn)物質的物理性質。
④“最小”不是絕對意義上的最小,而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如果不是在“保持物質化學性質” 這層含義上,分子還可以分成更小的粒子。
用分子的觀點解釋問題:
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區(qū)別
由分子構成的物質,發(fā)生物理變化時分子本身未變,分子的運動狀態(tài)、分子間的間隔發(fā)生了改變;發(fā)生化學變化時分子本身發(fā)生了變化,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組合變成了共他物質的分子。如:水變成水蒸氣,水分子本身沒有變,只是分子間的問隔變大,這是物理變化;水通直流電.水分子發(fā)生了變化,生成了氫原子和氧原子,氫.原子構成氫分子,氧原子構成氧分子,這是化學變化。
分子的表示方法:
分子可用化學式表示:如O:既可表示氧氣,也可表示1個氧分子。
分子的構成:
相關初中化學知識點:驗證分子特點的實驗
驗證分子特點的實驗:
通過對分子特點的探究,可以讓學生直觀的感受到微觀世界里分子構成物質的特點。
探究分子運動的實驗:
實驗裝置 | |||
實驗步驟 | 步驟1 | 步驟2 | 步驟3 |
在盛有約40ml 蒸餾水的燒杯中加 如5一6滴酚酞試液,攪拌均勻, 觀察現(xiàn)象 | 取步驟I得到的溶液,置于 試管中,再向其中滴加濃 氨水,觀察現(xiàn)象 | 將燒杯中的溶液分別倒入 A、B兩個小燒杯中,另取 一個小燒杯C,加入約5ml 濃 氨水。用一個大燒杯罩住 A,C兩個小燒杯,燒杯B 置于大燒杯外 | |
實驗現(xiàn)象 | 無明顯現(xiàn)象 | 溶液由無色變成紅色 | 燒杯A中液體由無色變?yōu)榧t色,燒杯B中無變化 |
實驗解釋 | 燒杯中的濃氨水揮發(fā)出氛分子,氨分了進人燒杯A中,使溶液變成紅色.而燒杯B中沒有氨分子進入 |
探究分子間有間隙的實驗:
實驗原理 | 分子之間存在間隙且分子總是做不停地無規(guī)則運動。將水和酒精充滿容量瓶,混合均勻后,若液面發(fā)生下降,則可驗證分子間存在間隙。 | ||
實驗用品 | 100ml 容量瓶 1 只、 100ml 燒杯 2 只、餐紙、保鮮膜、棉線一根、無水酒精、 純凈水、品紅溶液。 | ||
實驗裝置 | |||
實驗步驟 | 實驗結果 | 實驗結論 | |
實驗方案一 | (1) 打開容量瓶,用小燒杯移取 70ml 已滴加了品紅溶液的水于容量瓶中。 (2) 用小燒杯移取酒精于容量瓶中直至容量瓶滿。 (3) 塞上容量瓶塞,有液體溢出,用餐紙擦干。倒置容量瓶幾次,使液體充分混 合,觀察液面下降情況。 | 液面下降 1.5cm 左右,實驗現(xiàn)象非常明顯 | 優(yōu)點: (1) 酒精用量少,該實驗只需耗費 30ml 左右的酒精 (2) 滴入品紅溶液的水呈紅色,可明顯觀察到在容量瓶倒置前,容量瓶中液體分 層,上層無色,下層紅色。而倒置后溶液呈均勻紅色。 (3) 倒置前容量瓶充滿液體,排除了會有部分液體殘留在容量瓶上導致的誤差。 (4) 實驗現(xiàn)象明顯,混合后液面下降 1.5cm 左右 (5) 實驗操作簡單,實驗用品少 缺點:將充滿的容量瓶塞上容量瓶塞會有液體溢出,這個操作不規(guī)范。 |
實驗方案二 | (1) 打開容量瓶,用小燒杯移取 70ml 已滴加了品紅溶液的水于容量瓶中。 (2) 用小燒杯移取酒精于容量瓶中直至容量瓶滿。 (3) 用保鮮膜迅速包裹容量瓶,然后將保鮮膜用細線捆緊。用手掌壓住容量瓶口, 倒置容量瓶幾次,使液體充分混合,觀察液面下降情況。 | 液面下降 1cm 左右,實驗現(xiàn)象非常明顯。用無水硫酸銅檢驗容量瓶外壁, 并無液體溢出。 | 優(yōu)點: (1) 酒精用量少,該實驗只需耗費 30ml 左右的酒精 (2) 滴入品紅溶液的水呈紅色,可明顯觀察到在容量瓶倒置前,容量瓶中液體分 層,上層無色,下層紅色。而倒置后溶液呈均勻紅色。 (3) 倒置前容量瓶充滿液體,排除了會有部分液體殘留在容量瓶上導致的誤差。 (4) 實驗現(xiàn)象明顯,混合后液面下降 1cm 左右 (5) 實驗操作簡單,實驗用品少 (6) 方案二很好的解決了方案一的缺陷,且實驗效果好。 |
相關初中化學知識點:離子結構示意圖
概念:
離子結構示意圖是用來表示離子核電荷數(shù)和電子排布的圖示.同種元素的原子和離子其質子數(shù)相同.離子的核外電子數(shù)和質子數(shù)不同,陽離子的質子數(shù)大于核電荷數(shù),陰離子的質子數(shù)小于核外電子數(shù).主族元素的離子最外層一般為8個電子(最外層是K層為2個電子)。
陰陽離子的結構示意圖與原子結構示意圖的的區(qū)別:
1、結構示意圖中,圓圈里的數(shù)字=半弧上的數(shù)字之和,它就是原子結構示意圖。
2、結構示意圖中,圓圈里的數(shù)字>半弧上的數(shù)字之和,它就是陽離子結構示意圖。
3、結構示意圖中,圓圈里的數(shù)字<半弧上的數(shù)字之和,它就是陰離子結構示意圖。
相關初中化學知識點:構成物質的微粒(分子、原子、離子)
構成物質的微粒:
分子、原子、離子是構成物質的基本微粒。
分子,原子,離子的比較:
分子 | 原子 | 離子 | |
概念 | 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 | 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 | 帶電的原子或原子團 |
表示方法 | 用化學式表示. 如H2,He | 用元素符號表示,如H,F(xiàn)e | 用離子符號表示,如Na+、NO3- |
微粒的運動 | 物理變化是分子運動的結果,如:水的蒸發(fā) | 化學變化是原子運動的結果. 如:水的電解 | 離子運動的結果可能是物理變化。也可能是化學變化,如:NaCl的溶解是物理變化, NaCl與AgNO3反應是化學變化 |
化學計量數(shù)與符號的關系 | 化學式、元素符號、離子符號前加上化學計量數(shù),如2H,2H2,3Na+,只表示原子、分子、離了的“個數(shù)”,不表示元素和物質 | ||
聯(lián)系 |
分子和原子的比較:
原子 | 分子 | |
定義 | 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 | 保持物質(由分子直接構成的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 |
相同點 | ①都是構成物質的基本粒子,有些物質是由分子構成的.有些物質是由原子直接構成的; ②都很小,但者階一定的體積和質量; ③都在不斷地運動; ④微粒子間都有間隔; ⑤都能保持物質的化學性質 | |
區(qū)別 | 化學變化中不能再分 | 化學變化中可以再分 |
如:在電解水實驗中,水分子可以分成氫原子和氧原子,而氫原子和氧原子不可以再分,只是重新組合成氫分子、氧分子 | ||
同種原子具有相同的質子數(shù) | 同種分子化學性質相同 | |
聯(lián)系 |
原子與離子的比較:
原子 | 離子 | |
概念 | 化學變化中最小粒子 | 帶電荷的原子或原子團 |
電性 | 呈電中性,不帶電 | 帶電: 陽離子帶正電 陰離子帶負電 |
表示方法 | 用元素符號表示;Na 表示鈉原子,2Na表示2個鈉原子 | 在元素符號右上角先寫電荷數(shù),后標出電性 (+、-):Na+表示鈉離子,2Na+表示2個鈉離子 |
數(shù)量關系 | 核內質子數(shù)=核外電子數(shù) | 陽離子:核內質子數(shù)> 核外電子數(shù) 陰離子:核內質子數(shù)< 核外電子數(shù) |
相似點 | 都是構成物質的一種粒子 | |
轉化 |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chuzhong/268996.html
相關閱讀:初中化學知識點:二氧化碳對環(huán)境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