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歷史知識點:宋詞和元曲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初中歷史 來源: 高中學習網(wǎng)
宋詞:
宋詞是繼唐詩后的又一種文學體裁,它兼有文學與音樂兩方面的特點。詞最初是配合音樂來歌唱的,句子長短不一,所以被稱為長短句。詞源于民間,始于唐朝,興于五代,而盛于兩宋。由于兩宋在詞的發(fā)展上達到巔峰,因此,詞多被稱為“宋詞”。

元曲:
元曲是元雜劇和散曲的合稱。元雜劇把音樂、歌唱、舞蹈、表演、道白融為一體,形成了獨具民族風格的綜合性舞臺藝術,并且產生了韻文和散文組合的結構完整的文學劇本。散曲是當時北方地區(qū)的流行歌曲。

宋詞繁榮的原因:
1.宋代社會經濟進一步發(fā)展,隨著商業(yè)和城市的繁榮,市民隊伍的擴大,人們的思想感情更加豐富,只用韻律及嚴的詩歌已經不能充分表達,于是詞這一形式廣為流行。
2.宋代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都很尖銳,使得一些作家轉向于采用詞這種比詩更能抒發(fā)感情的文學形式。在他們手中,詞被用來反映廣闊的社會生活,表達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宋詞元曲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和寫作特點:

































時代類別作者代表作特點
北宋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對詞的發(fā)展有突出貢獻;他的詞氣勢豪邁,雄健奔放,對后世影響很大
兩宋之交李清照《聲聲慢·尋尋覓覓》風格委婉,感情真摯,善于運用口語,顯得格外清新自然
南宋辛棄疾《破陣子》把詞的豪放風格發(fā)揚光大,經常傾吐對山河分裂的悲痛
元曲關漢卿悲劇《竇娥冤》題材和形式都多樣化,塑造人物形象鮮明,有著強烈的現(xiàn)實性和激昂的戰(zhàn)斗精神



蘇軾:


李清照:


辛棄疾:



南唐后主李煜:
李煜,五代十國時南唐國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南唐元宗李?第六子,于宋建隆二年(961年)繼位,史稱李后主。李煜“性驕侈,好聲色,又喜浮圖,為高談,不恤政事”。973年,宋太祖遂派曹彬領軍隊去攻打南唐。此時的李煜仍對宋王朝抱有幻想,希望通過納貢保全自己父兄的基業(yè),一面派兵消極抵抗,一面向宋太祖求和。然而,宋太祖卻提出:“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宋軍攻破金陵,俘虜了李煜,南唐滅亡。
可以看出,李煜的政治生涯及其慘淡,和他性格軟弱,優(yōu)柔寡斷有關系,然而也這是這樣的性格,造就了他輝煌不朽的詩詞。他精于書畫,諳于音律,工于詩文,詞尤為五代之冠。前期詞多寫宮廷享樂荒廢的生活,風格柔靡,但是這并不是他向往的生活,多為空虛無奈;后期詞反映亡國之痛,題材擴大,意境深遠,感情真摯,語言清新,極富藝術感染力。其中以《虞美人》最為著名: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今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這首詞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唐宋詞中的名篇。李煜以帝王之尊度過三年“日夕以淚洗面”的囚禁生活,受盡屈辱,嘗盡辛酸,最后被宋太宗用藥毒害而死。這首詞可以看作是他臨終前絕命詞,據(jù)說這首詞中抒寫自己的悲恨和懷念故國,因而成為他被害的直接原因之一。詞中吟詠感嘆自己的身世和遭遇,訴說自己的悲劇命運和人生的愁恨,追懷往事,懷念故國,表達了亡國之痛。
李煜本無心爭權奪利,一心向往歸隱生活,登上王位完全是個意外。他痛恨自己生在帝王家。功過事非,已成歷史之軌跡。 但是,他的那些不朽的著作流傳下來,被一代代人千古傳誦。



相關初中歷史知識點:宋金和議

宋金和議:
由于南宋以主和派占了上風,茍安東南,金朝經過幾次南下教訓也無力南下,1141年,南宋與金訂立和議,規(guī)定東起淮水、西至大散關以北的土地歸金朝統(tǒng)治;南宋皇帝向金稱臣;每年向金輸納“歲幣”。當時,宋高宗的年號為紹興,史稱“紹興和議”。紹興和議使南宋與金的對峙局面確定下來。有利于南北經濟的恢復和發(fā)展和民族的交流。后來,宋金之間有進行了幾次戰(zhàn)爭,但是金朝始終不能滅亡南宋,雙方政治、軍事力量基本上處于均衡的狀態(tài)。后來,金把都城遷到可燕京,改名為中都。



兩宋時期民族關系的特點:
1.民族政權并立存在。
2.和戰(zhàn)交替。兩宋政權多次同少數(shù)民族政權交兵,但最終以“歲幣”等方式換取和平,形成和議局面。
3.民族矛盾突出。多個民族政權并立,彼此之間戰(zhàn)爭不斷。遼、西夏、北宋、南宋、金都是亡于其他民族政權的進攻,但在戰(zhàn)爭后又形成了較長時間和平的局面,使民族矛盾得到相對緩。
4.民族融合是歷史發(fā)展的主流。


紹興和議的評價:
紹興和議是南宋王朝力求偏安的屈辱投降條約。消極作用(紹興和議是南宋政府向金乞降的結果,是"不平等"的.紹興和議最具屈辱性。它給南宋人民帶來了沉重的負擔和屈辱) 。
積極作用(確立了宋金對峙的局面在客觀上也使雙方減少了戰(zhàn)爭,彼此獲得一個長時期相對安定和平的發(fā)展環(huán)境,有利于南北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fā)展,有利于各族人民的友好交往) 。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chuzhong/274206.html

相關閱讀:2019中考歷史知識點背誦提綱:劫難中的抗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