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歷史知識點:倒幕運動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初中歷史 來源: 高中學習網(wǎng)


倒幕運動:
明治維新前,在日本,以中下級武士為主體的改革派中心在西南部經(jīng)濟較發(fā)達的薩摩、長州、土佐、肥前四德川幕府時期社會現(xiàn)狀藩。他們逐漸認識到自己國家的落后民族的危機,提出“尊王攘夷”的口號,實質是推翻幕府統(tǒng)治,自下而上的資產階級運動。

大政奉還:

大政奉還,發(fā)生于慶應三年(1867年)10月,第15代將軍德川慶喜把政權還給了天皇,標志著持續(xù)260多年的德川幕府統(tǒng)治結束。大政奉還標志著日本封建時代的結束、近代日本的開始。
鳥羽、伏見之戰(zhàn)(日本戊辰戰(zhàn)爭):
1868年1月,新政府軍和幕府軍在鳥羽、伏見進行的首次戰(zhàn)役。交戰(zhàn)雙方為支持明治天皇的新政府軍和支持德川幕府的軍隊,戰(zhàn)役以新政府軍的全勝告終,標志著戊辰戰(zhàn)爭的開始,成為倒幕運動的標志性事件。



倒幕運動的性質:
倒幕運動是19世紀中期,由日本的中下級武士、高利貸商人、資本家、新興地主和西南諸藩的大名組成倒幕派,在人民群眾的支持下,自下而上的武裝推翻封建幕府統(tǒng)治的一場資產階級革命運動。



倒幕運動最早爆發(fā)于長洲、薩摩等藩的原因:
1.長洲、薩摩四藩受西方影響,資本主義發(fā)展顯著,經(jīng)濟發(fā)達;
2.民眾思想開放,百姓痛恨幕府統(tǒng)治,有良好的群眾基礎;
3.受西方啟蒙思想影響;
4.是尊王攘夷運動的發(fā)源地,逐步演變而來;
5.受歷史因素影響。

?田丹陵《大政奉還圖》


日本形式的“挾天子以令諸侯”??幕府統(tǒng)治:
幕府是古時日本一種權力曾一度凌駕于天皇之上的中央政府機構。常以,其最高權力者為征夷大將軍,亦稱幕府將軍。日本歷史上共經(jīng)歷了鐮倉幕府、室町幕府、江戶幕府三個幕府歷史時期。始于1185年終于1867年共682年,幕府本指將領的軍帳,但在日本的特殊狀況下,演變成一種特有國情的政治體制。
日本古代有著長期軍人干政的歷史,軍事強人以成為征夷大將軍為志向,開設幕府,為軍人的最高指揮機構,并且掌握政權。形式上取得天皇授權,實為以軍事統(tǒng)治進行封建采邑,凌駕正規(guī)的文人中央集權政府機構。也可以說是用。
幕府政治,特指日本封建武士通過幕府實行的政治統(tǒng)治。又名武家政治。幕府一詞始自古代漢語,指出征時將軍的府署。在日本,最初指近衛(wèi)大將住所,轉指武士首腦征夷大將軍(簡稱將軍)府邸,以后又稱將軍為首的中央政權為幕府。始于1192年鐮倉幕府建立,中經(jīng)室町幕府,至1867年江戶幕府的德川慶喜還政于天皇,幕府政治結束。
“幕”意指軍隊的帳幕,帳篷;“府”指王室等收放財寶和文件的地方,江戶時代中期以后意味變成了政府機構。有人認為“鐮倉幕府”和“室町幕府”事實上是當代用詞;當時人們并未稱呼過鐮倉和室町政府機構為“幕府”。


相關初中歷史知識點:德川幕府的統(tǒng)治

德川幕府:
“德川幕府”又稱“江戶幕府”。日本第三個封建軍事政權。由德川家康建立,德川氏以江戶為政治根據(jù)地,開幕府以統(tǒng)治天下,故亦稱江戶幕府。1853年,美國佩里率軍抵達日本,逼迫幕府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國家面臨淪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危險,激起國內人民的矛盾,幕府的統(tǒng)治岌岌可危。最終引發(fā)倒幕運動。1868年,江戶和平開城投降,統(tǒng)治日本260多年的德川幕府徹底滅亡。

德川幕府統(tǒng)治:
1、背景:日本戰(zhàn)國時代,豐臣政權覆亡后,德川家康奪取日本政權,自稱大將軍,建立幕府,開始了德川幕府的統(tǒng)治。
2、時間:1603年-1867年
3、主要政策:1633頒布《鎖國令》,開始閉關鎖國政策。
4、打開國門:1853年,美國海軍將領佩里率領艦隊兩次闖進江戶灣,迫使日本開港通商(史稱黑船事件)。1854年簽訂了《神奈川條約》,日本閉關鎖國被打破。
5、滅亡:1867年德川慶喜被迫宣布還政天皇,(即大政奉還)德川幕府滅亡。



德川家康: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chuzhong/275682.html

相關閱讀:初中歷史知識點:經(jīng)濟特區(qū)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