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學知識點:燃燒與燃燒的條件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初中化學 來源: 高中學習網


概念:
燃燒是指可燃物與氧氣發(fā)生的一種發(fā)光放熱的劇烈的氧化反應。



燃燒的三個條件:
物質具有可燃性,可燃物與氧氣接觸,溫度達到可燃物的著火點

促進物質燃燒的方法:
(1)增大氧氣的濃度
(2)增大可燃物與氧氣的接觸面積


對燃燒概念的理解:
通常所說的燃燒是一種可燃物與空氣中的氧氣發(fā)生的一種發(fā)光、發(fā)熱的劇烈的氧化反應。但實際上燃燒并不一定有氧氣參加,任何發(fā)光、發(fā)熱的劇烈化學反應都可稱之為“燃燒”。
如2Mg+CO22MgO+C;2Na+Cl22NaCl

燃燒與發(fā)光,放熱,火焰之間的關系:
(1)燃燒與發(fā)光,放熱的關系
燃燒一定發(fā)光,放熱,但發(fā)光,放熱的變化不一定是化學變化,因而不一定是燃燒,如原子彈,氫彈的爆炸。

(2)燃燒與火焰的關系
火焰是氣體物質燃燒所特有的現象、液體物質的燃燒主要是其蒸氣的燃燒,因而產生火餡。若固體物質的沸點較高.燃燒時無蒸氣逸出,則無火焰,如鐵勺燃燒:若固體物質的沸點較低,燃燒時有蒸氣逸出,就有火餡,如鈉、硫的燃燒。

(3)發(fā)光與放熱的關系
化學反應瞬間放出熱量較多時.就以光的形式出現,反之則不發(fā)光,因此,發(fā)光一定收熱,放熱不一定發(fā)光。燃燒反應是既發(fā)光又放熱的反應,單一的發(fā)光或放熱反應不一定是燃燒。

影響物質著火點的因素:
著火點不是同定不變的。對同體燃料來說,著火點的高低跟表面積的大小、材料的粗細、導熱系數的大小有關系。顆粒越細,表而積越大.導熱系數越小,著火點越低,所以塊狀的木材難點燃,向木材的刨花很好點燃。對于液體燃料和氣體燃料來說,火焰接觸它們的情況和外界壓強的大小有關系,所以測定物質的著火點對外界條件有一定標準。
(1)內在因素
可燃物的性質,不同種物質燃燒的現象不同。例如,硫在空氣中燃燒發(fā)出淡監(jiān)色火焰,細鐵絲在空氣中卻不能燃燒。
(2)外部因素
①與氧氣的接觸面積越大,燃燒越劇烈,如煤的燃燒經歷了煤塊→煤球→蜂窩煤的過程,蜂窩煤能使煤更充分燃燒的原因是與空氣的接觸面積增大;如俗語說“人要實,火要虛”。
②氧氣的濃度越大,燃燒就越劇烈。如硫在空氣燃燒發(fā)出淡藍色火焰,而在氧氣中燃燒發(fā)出藍紫色火焰?扇嘉镌诩冄踔斜仍诳諝庵腥紵龝鼊×。

燃燒的利與弊
燃燒會放出入量,人類需要的大部分能量來源于化石燃料的燃燒.人類利用燃燒放出的熱量,可以做飯、取暖、發(fā)電、冶爍金屬等,但燃蟯也有不利的地方,燃料燃燒不充分時,不僅產生的熱量少,浪費資源,而且還會產生CO等物質,污染環(huán)境


相關初中化學知識點:安全措施和生活經驗

安全措施:
安全措施是為了達到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維護社會公共秩序穩(wěn)定、防范生產安全事故發(fā)生等目的而采取的舉措與行動。

生活常識:
是指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總結出來的科學知識,涵蓋健康、營養(yǎng)、飲食、居家、生活小竅門等各方面。



常見安全措施:
1、生產爆炸物的廠房不建在鬧市區(qū);
2、嚴禁旅客攜帶易燃易爆物乘車;
3、進入深洞前先做燈火試驗;
4、汽車加油站、紡織廠嚴禁煙火;
5、屋里發(fā)生液化氣泄露,應立即關閉閥門,打開門窗通風;
6、火災自救時,用濕毛巾捂住嘴和鼻子,防止煙塵進入體內,有煙霧的地方要蹲下或匍匐前進等。

常見生活經驗:
1、用生石灰作食品干燥劑;
2、金屬表面涂油漆防銹;
3、燃氣熱水器要安裝在通風的地方等。




相關初中化學知識點:爆炸、自燃

自燃:
1. 概念:自燃是由緩慢氧化引起的自發(fā)燃燒。如果緩慢氧化產生的熱量不能及時散失,就會越積越多,當溫度升高到可燃物的著火點時,如果再遇到氧氣就會引起自發(fā)的燃燒,這就是自燃。
爆炸:
1. 概念:通常說的爆炸指可燃物拒有限空間內急速燃燒,短時間內聚積大量的熱量,使氣體體積迅速膨脹引起的爆炸。


自燃:
露在地表的煤層,由于氣候炎熱,發(fā)生緩慢氧化反應而導致自燃。
貯存棉花、飼草的倉庫,沾滿機器油的破布、棉絲等堆積時間長了,通風不好有時就會自燃。在干燥的季節(jié),森林也會自燃。
在墳地里出現“磷火”也是一種自燃現象。
人和動物機體里含磷的有機物腐敗分解能生成磷化氫氣體。這種氣體著火點很低,接觸空氣就會自燃。在缺乏科學知識的時代,常把這種自燃現象說成是“鬼火”。
平時將白磷浸泡在冷水里,防止自燃。白磷的著火點低(40℃),可用它做自燃實驗。取出少許白磷溶解在二硫化碳中,然后把溶液倒在濾紙上,待二硫化碳揮發(fā)后,白磷在濾紙上與空氣中氧氣充分接觸就會自燃。

爆炸:
爆炸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觀象,但有的爆炸僅僅是由物理變化引起的,如輪胎爆炸;有螳爆炸則是由化學變化引起的,如火藥爆炸,汽油、液化氣等燃料的爆炸等。其中,由化學變化引起的爆炸是學習的重點,這種類型的爆炸主要是由于:
①在有限的空間 (如炸彈)內,發(fā)生急速的燃燒,短時問聚積大量的熱,使氣體的體積迅速膨脹;
②氧氣的濃度高,或者可燃物 (氣體、粉塵)與氧氣的接觸面積很大,燃燒范圍廣,周圍的空氣迅速猛烈膨脹。防止這類爆炸的方法:通風,禁止煙火等。


燃燒,緩慢氧化,自燃,爆炸(由化學變化引起)的比較:



































燃燒緩慢氧化自燃爆炸
概念可燃物與氧氣發(fā)生的一種發(fā)光放熱的劇烈的氧化反應緩慢進行的氧化反應由緩慢氧化引起的自發(fā)燃燒可燃物在有限空間內發(fā)生的急速燃燒
能量變化放熱明顯放出熱量隨時散失放熱明顯放熱明顯
溫度達到可燃物的著火點未達到可燃物的著火點達到可燃物的著火點達到可燃物的著火點
是否發(fā)光發(fā)光無明顯發(fā)光現象發(fā)光發(fā)光
聯系均屬于氧化反應,均放出熱量


易燃易爆物的安全知識:
(1)易燃物:一般來說,易燃物指的是那些易燃的氣體和液體,容易燃燒、自燃或遇水可以燃燒的固體,以及一些可以引起其他物質燃燒的物質等。常見的有硫;磷、酒精,液化石油氣、氫氣、乙炔、沼氣、石油產品、面粉、棉絮等。

(2)易爆物:指的是那受熱或受到撞擊時.容易發(fā)生爆炸的物質。

(3)一些與燃燒和爆炸有關的圖標:

(4)再生產、運輸、使用、儲存易燃、易爆物時的注意事項:
①對廠房和倉庫的要求:與周圍建筑物間有足夠的防火距離。車間,倉庫要有防火、防爆、通風、靜電除塵、消防等器材設備,嚴禁煙火,杜絕一切可能產生火花的因素。容器要求:要牢固、密封、警示標志明顯且要注明物品名稱、化學性質、注意事項。
③存放要求:單存、單放、遠離火種:注意通風。
④運輸要求:輕拿輕放、勿撞擊。
⑤工作人員要求:嚴禁煙火、人走電斷。

火災自救及逃生策略:

(1)可燃性氣體泄漏時的注意事項當室內天然氣、液化石油氣、煤氣泄漏后室內充滿可燃性氣體.在此環(huán)境中打電話或打開換氣扇開關,可能產生電火花,造成爆炸、所以應先關閉總閥、開窗通風,并在杜絕一切明火的同時,查找泄露的原因。

(2)火災自救策略
①迅速找到安全通道;
②火災時上層空氣中氧氣少,毒氣濃度大,所以要匍匐前進:
③房間發(fā)生火災時不能隨時開門開窗,開門開窗會增加氧氣量,使火勢更加兇猛;
④火災時,會產生大量濃煙,使人窒息,因此最好用濕布捂住口鼻;
⑤在山林中遇到火災時,應逆風而跑,因為順著風更容易被燒傷或發(fā)生危險。

爆炸極限:
(1)概念:可燃性氣體在空氣中達到一定濃度時,遇到明火會發(fā)生爆炸,人們把容易導致爆炸的空氣中可燃性氣體的體積分數范圍,稱為該氣體的爆炸極限。
①當可燃性氣體在混合氣體中的含量高于爆炸極限的上限時,可燃性氣體可以安靜地燃燒;而低于爆炸極限的下限時,則無法燃燒。
②我們通常所說額可燃性氣體檢驗純度,其實就是檢驗可燃性氣體有沒有達到爆炸極限,只要超過爆炸極限的上限,可燃性氣體就可以安靜的燃燒。

(2)幾種常見物質的爆炸極限


























可燃物爆炸極限
甲烷5%-15%
丙烷2.2%-9.5%
乙醇3.4%-19%
氫氣4.0%-75%
一氧化碳12.5%-74%
液化氣2.0%-12%
水煤氣7.0%-72%

粉塵爆炸實驗:
(1)實驗裝置及步驟
下面是模擬粉塵爆炸的一個實驗:如下圖所示,在無蓋小塑料筒里放入干燥面粉,點燃蠟燭,用塑料蓋蓋住金屬筒,迅速鼓入大量空氣,不久,便會聽到“砰”的一聲,爆炸的氣浪將金屬筒的塑料蓋掀起。


(2)現象:砰的一聲響,伴隨著一團火光產生,放熱,塑料蓋被掀起。

(3)分析:面粉被吹起,與空氣充分接觸,又被蠟燭點燃,在有限空間內發(fā)生急劇地燃燒,并讓出大量熱,產生的氣浪將塑料蓋掀起,說明可燃物的粉塵在有限的空間內急劇燃燒,能發(fā)生爆炸。



相關初中化學知識點:驗證物質燃燒的條件

定義:
燃燒是一種發(fā)光、發(fā)熱的劇烈的化學反應。認識燃燒,科學地利用和控制燃燒,使燃燒為人類服務是十分重要的。


燃燒條件的探究實驗:

1. 實驗方案










實驗方案實驗現象分析
分別將一小塊白磷和一小塊紅磷放在薄銅片上,另取一小塊白磷放入熱水中,如下圖:
①薄銅片上:白磷燃燒,產生大量白煙,紅磷沒有變化
②熱水中,白磷沒有燃燒
①白磷、紅磷都是可燃物.薄銅片上的白磷與O2接觸,同時溫度達到白磷的著火點,故白磷能夠燃燒
②薄銅片上的紅磷與O2 接觸,但溫度沒有達到其著火點,熱水中的白磷溫度達到了其著火點.但沒有與O2接觸,所以紅磷和水中的白磷都不能燃燒

2. 實驗結論:
燃燒必須同時具備:
①可燃物
②氧氣(空氣)
③達到燃燒所需的最低溫度(著火點)

1. 著火點:可燃物燃燒所需的最低溫度叫著火點,是物質固有的一種性質,與物質本身的性質有關,一般不隨外界條件的改變而改變。
在通常狀況下一些常見物質的著火點
















物質白磷紅磷木材木炭無煙煤
著火點/℃40240250-330320-370700-750
2. 探究燃燒條件的實驗設計方法
燃燒必須同時具備: ①可燃物 ②氧氣(空氣) ③達到燃燒所需的最低溫度(著火點)。中考試題往往以實驗設計題的形式來考查燃燒規(guī)律。燃燒條件的探究設計常常運用控制變量?對比法。
(1)分析對比實驗設計

實驗1:探究可燃物才能燃燒
實驗2:探究可燃物接觸氧氣才能燃燒
實驗3:探究達到著火點可燃物才能燃燒
(2)綜合控制變量

①把白磷和紅磷都漏置在空氣中(對比),用0℃的熱水控制溫度(這個溫度高于白磷的著火點,低于紅磷的著火點),白磷能燃燒,紅磷不能燃燒,證明可燃物與氧氣接觸,且可燃物還必須達到著火點才能燃燒。
②燒杯底部放一塊白磷,用水控制不讓白磷與空氣接觸,溫度仍然是80℃,與銅片上的白磷對比,證明可燃物即使溫度達到著火點,如果不與氧氣接觸也不能燃燒。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chuzhong/279464.html

相關閱讀:初中化學知識點:木炭還原氧化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