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歷史知識點:從京師大學堂到北京大學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初中歷史 來源: 高中學習網(wǎng)


京師大學堂:
京師大學堂是1898年戊戌變法中在孫家鼐的主持下在北京創(chuàng)立的,屬于戊戌變法的“新政”之一,百日維新失敗后被保留下來,成為是當時中國的最高教育行政機關。京師大學堂具有重要的意義,并受到舉國關注,但由于清廷的腐敗,政府并沒有對大學堂給予充分的投入。京師大學堂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所國立綜合性大學,它既是全國最高學府,又是國家最高教育行政機關,統(tǒng)轄各省學堂。1912年辛亥革命后,改稱北京大學。

從京師大學堂到北京大學:
1、京師大學堂的建立:
1898年6月11日,清光緒帝頒布《明定國是詔》宣布變法,而建立京師大學堂是其重要舉措。1898年7月3日,光緒帝正式批準設立京師大學堂。
2、京師大學堂的地位:
京師大學堂是當時全國最高的學府,兼具有最高教育行政機關的職能。
京師大學堂的改名于1912年改名為北京大學。

蔡元培革新北大:
1916年蔡元培任北京大學校長,于第二年開始改革。
1、改變學生讀書做官的思想,他提出大學是“研究學問之機關”,不是灌輸固定知識的場所,更不是養(yǎng)成資格、販賣畢業(yè)文憑的地方。無論教師還是學生,都要摒棄“做官發(fā)財思想”,抱定做學問這一宗旨,孜孜以求。
2、積極推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辦學原則。允許各種學術派別自由發(fā)展,允許有不同學術觀點的人在大學任教;在教師的聘任制度上,蔡元培以“學詣為主”,羅致各類學術人才,既聘請新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陳獨秀、胡適、魯迅、錢玄同等來校任教,也延請了持復辟政見的辜鴻銘等舊派人物執(zhí)教。一時間北京大學人才薈萃,聲譽鵲起。
3、對學科和教學體制進行改革。針對以前北京大學專注學術法的風氣,首先是進行了文理擴充,改變“輕學而重術”的思想。蔡元培認為“學為學理,術為應用”,學與術的區(qū)別就是基礎理論學科和應用學科的區(qū)別。學生在學校必須重視基礎理論的學習,只有把基礎打好才談得上應用。
4、廢科設系和學分制的建立。蔡元培在學科建設上要求文理溝通。為了避免文理科學生相互隔絕,互不溝通,他采取的一個重要改革措施就是清除人為的科際障礙,廢科設系。北大于1919年廢除科,改原隸屬于科的學門為系,廢學長,設系主任。原來的文、理、法等科分別改為不同的院。學分制是蔡元培效仿的美國大學中通行的學籍管理方法。他認為同在一個年級或一個專業(yè)的學,由于其能力和興趣有著很大的差別,在學校中實行學分制有利于學生個性的發(fā)展。



京師大學堂:


北京大學: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chuzhong/305942.html

相關閱讀:初中歷史知識點:熱月政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