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
號軒轅氏,建都于有熊,亦稱有熊氏,華夏上古傳說時代一位著名的部落聯(lián)盟首領,生于有熊(今河南鄭州市)是中國遠古時代華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被尊為中華“人文初祖”。阪泉之戰(zhàn)是黃帝與炎帝之間為爭奪大華夏部落聯(lián)盟首領而進行的戰(zhàn)爭,后炎帝族戰(zhàn)敗,和黃帝族融合,成為了后來的華夏族的祖先。
禪讓制:
中國統(tǒng)治者更迭的一種方式,指在位君主生前便將統(tǒng)治權讓給他人。這里特指中國原始社會部落聯(lián)盟民主推選首領的制度。中國上古時期的禪讓制度,最早記載于《尚書》之中,相傳黃帝之后的堯、舜、禹時期,他們采用推舉的辦法選出部落聯(lián)盟的首領,這種方法在歷史上稱作“禪讓”。
氏族公社的特點:
1、氏族內部實行禁婚,因此族外婚是氏族公社形成的條件和基本標志。
2、氏族全體成員必須屬于同一祖先、同一血緣集團,相互間存在血親關系。
3、每一氏族均有特定的名稱,有共同的信仰,內部實行原始共產制和民主制,生產資料公有,人們共同勞動,共同生活,共同撫育后代。
4、每一個氏族既是一個生產單位,也是一個消費單位。
遠古傳說和史實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
遠古傳說不等于史實。遠古傳說是先民們對上古洪荒時代歷史的一種夸張的記述,是經過人們整理、加工而成的,與史實有很大的出入。
史實是真實可靠的,完全真實存在的客觀事實。
兩者之間存在著聯(lián)系,遠古傳說中在某些方面蘊含著比較可靠的歷史資料。
氏族公社晚期社會狀況:
氏族社會晚期時期,人們的生產和生活不再是以氏族為單位,而是以一夫一妻的家庭為單位,氏族的作用日益削弱。與此同時,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人們的勞動產品除用于消費之外有了部分剩余,氏族內部產生了貧富分化,私有制開始產生。由于人們占有的私有財產的多寡不同,人與人之間的原始平等性逐漸消失,不平等的關系也就是階級對立關系逐漸形成。 幾個氏族公社組成一個部落,以后又發(fā)展成部落聯(lián)盟。父系家族有族長,氏族有氏族酋長,部落有部落首領,部落聯(lián)盟也有共同的首領,傳說中的堯、舜、禹就是著名的部落聯(lián)盟首領。部落或部落聯(lián)盟首領一般采用民主的方法推薦,在相當長的時期內,都是選舉賢能有德者擔任。這種民主選舉首領的制度,稱為禪讓制。到階級社會產生前夕,這種制度逐漸遭到破壞,首領的繼位方法實際上是在激烈的爭奪中進行的。
原始社會瓦解的步驟:
![](http://www.yy-art.cn/uploads/allimg/160205/0ZHQA1-0.png)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chuzhong/307422.html
相關閱讀:初中歷史知識點:玻利瓦爾(拉美獨立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