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閱讀范曾的《再談俗從何來》附答案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初中議論文閱讀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閱讀范曾的《再談俗從何來》,完成文后的練習:(陳中復 呂旭鈞/設計)人俗,其藝未必俗。茨威格寫巴爾扎克平生所為俗事連篇累牘,然而不礙其為曠代文豪。惟其藝不俗,故巴爾扎克自 閱讀范曾的《再談俗從何來》,完成文后的練習:(陳中復 呂旭鈞/
設計)
人俗,其藝未必俗。茨威格寫巴爾扎克平生所為俗事連篇累牘,然而不礙其為曠代文豪。惟其藝不俗,故巴爾扎克自負其征服世界的魅力:“彼(指拿破侖)以劍鋒創(chuàng)其始者,我將以筆鋒竟其業(yè)。”雨果則在其墳前云:“當他站在時代上面去創(chuàng)造絕對價值,沒有顧慮到去迎合同時代人的趣味時,巴爾扎克就到達最偉大的地步。”人俗如張瑞圖,其字則高華典雅,絕無俗意。說趙孟兆頁俗,那是民族意識蒙蔽了審美意識,其實趙孟兆頁的字是不會與俗字聯姻的。我們不為賢者諱,齊白石對金錢的愛慕和吝嗇,的確去雅甚遠,但齊白石的畫俗嗎?我們惟一的解釋只能是人性的二元論,當上述大師趨附名利時,靈魂的蒸發(fā)物是“庸俗”,而當他們創(chuàng)造絕對價值時,靈魂的蒸發(fā)物是“高雅”。
最能悟到自身靈魂俗、雅二元組合和分裂的是托爾斯泰,他說有一個人性的托爾斯泰和一個獸性的托爾斯泰,而獸性的托爾斯泰恒為人性的托爾斯泰所打倒。亦如《伊德和自我》所云,原始的伊德顯然是很不堪的;惟有“超我”的追逐,使伊德趨向完美。
顯然當藝術家升騰著庸俗之氣的時節(jié),和天下的俗人沒有任何區(qū)別,俗諺云“詩人之作清絕,慎勿為鄰居”,恐怕是這詩人靈魂二元分裂和組合表現特顯,故詩可讀,而人不可交。謝靈運即是最佳例證。
當一個藝術家創(chuàng)作時,他能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而當他不創(chuàng)作時離于道、摒于德、背于仁是完全可能的,而且這樣的例證亙古至今,不絕如縷。哲學家似乎也不例外,譬如盧梭和弗蘭西斯·培根。這種矛盾的狀況,是不能輕易用“偽君子”三字去說清的,上帝造人或女媧造人,大體用的泥巴有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這二元結構的形成,我們可以追溯到杳遠的太古。
即使同一作家和畫家,其作品也可能蕙蕕雜處,雅俗并存。雨果在巴爾扎克墳前固不會羅列他所寫的充滿脂粉氣的、鄙俗的、同時效力于幾個文壇鴇母的文章,茨威格卻讀到過這些,然而權衡輕重之后,茨威格還是把崇敬和贊嘆奉給了巴爾扎克。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對龔定庵的一首“游詞”,可謂深惡痛絕,細味之,的確俗得可以。詩云:“偶賦凌云偶倦飛,偶然閑幕遂初衣。偶逢錦色佳人問,便說尋春為汝歸。”“偶賦凌云”時龔定庵靈魂中蒸發(fā)出“我勸天公重抖擻”的千古絕唱;而當他“偶倦飛”時,鄙陋人性暴露無遺,對女人說謊,而且目的是“尋春”,百之后,我深為龔定庵恥。然而權衡巨細,我在憤怒之余,還是把尊敬奉給龔定庵。
我們所希求的當然是道德文章兼美的完人,然而當我們以此尺度去苛求古人時,恐怕打擊面會過寬,所幸我們欣賞的是藝術最后成果,而不一定先了解隱私劣跡后再讀詩歌文章,于是我們就有了一把比較寬容的尺子,可以容納一些甚至是壞人的作品。時過境遷,壞人的劣跡與他的作品距離會越來越大,惡劣的品德和穢行,作為原始的獸性扔進了歷史的垃圾堆,而剩下的好東西總是屬于人類智慧的一部分,于是我們會讀到元遺山論謝靈運時的備極贊美之句:“池塘春草謝家春,萬古千秋五字新。傳語閉門陳正字,可憐無補費精神”。謝靈運以“池塘生春草”五字留芳千古,而那些“無補費精神”的詩人早為人忘卻,這些詩人中必然有為人品格比謝靈運高尚百倍者。藝術的審判臺不是道德的審判臺,這是史家所必須注意及之的。
  1.
對本文第1
段“人俗,其藝未必俗”的原因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A.
藝術家們盡管常“為俗事連篇累牘”,然而不影響其藝術創(chuàng)作的價值。
  B.
巴爾扎克、齊白石等藝術大師創(chuàng)作時“沒有顧慮到去迎合同時代人的趣味”。
  C.
人性的二元論,即人自身是靈魂俗、雅二元的組合和分裂。
  D.
當藝術大師們創(chuàng)造絕對價值時靈魂蒸發(fā)物是“高雅”。
  2.
對本文第5
、6
段中“權衡輕重”含義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
藝術家們靈魂的蒸發(fā)物是“庸俗”還是“高雅”。
  B.
同一個藝術家雅俗作品所占的輕重及對他們本人的整體客觀評價。
  C.
藝術家們是道德文章兼美的完人或是品德惡劣的壞人。
  D.
同一個藝術家創(chuàng)作時是否“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
  3.
對茨威格把“贊嘆”奉給巴爾扎克,作者把“尊重”奉給龔定庵原因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
時過境遷,藝術家的劣跡已被人們忘記了。
  B.
道德文章兼美的完人太少,而且人性中有獸性的一面。
  C.
我們欣賞的是藝術最后成果,可以容納一些甚至是壞人的作品。
  D.
藝術的審判臺不是道德的審判臺,重在藝術家創(chuàng)造的絕對價值。
  4.
根據全文內容,對“俗從何來”的理解全面正確的一項是()
  A.
藝術家自身靈魂俗、雅的二元結構;人性與獸性的并存。
  B.
人性的二元論,使藝術家們在趨附名利時,靈魂蒸發(fā)物是“庸俗”;而他們在創(chuàng)造絕對價值時,靈魂的蒸發(fā)物是“高雅”。
  C.
大師們及哲學家善于偽裝的“君子”行為和鄙俗的文章。
  D.
藝術的審判臺不是道德的審判臺,這是史家所必須注意及之的。
  【參考答案】
  1.
答案為C
。本項能從人性的角度解釋原因,一語中的。(A
項只具體說明了某些藝術大師人格的“俗”和創(chuàng)作的“雅”的不統(tǒng)一的關系;B
項只講了藝術大師們“藝不俗”的原因。D
項只講出了藝術大師人性的一部分,沒有能解釋出“人俗,其藝未必俗”的真正原因。)
  2.
答案為B
。此題考查對上下文相關內容的理解,“權衡”的含義既包括思考藝術家創(chuàng)造絕對價值的輕重,也有如何客觀地評價藝術家造詣的高低。(A
項只從“作品的屬性”來理解,是片面的;C
項只從“對藝術家道德的評判”來理解,是片面的;D
項從“對藝術家創(chuàng)作態(tài)度及原則的評判”來理解,也是不正確的。)
  3.
答案為A
。從“時過境遷”來解釋“奉給”原因,根本站不住腳。(B
項從評價藝術家的尺度和人性的特點解釋原因,評價正確;C
項從文學鑒賞的最終內容來解釋原因,是正確的;D
項從評價藝術和道德的區(qū)別及側重點來解釋原因,也是正確的。)
  4.
答案為B
。此題考查對全文內容和主旨的理解,“俗”可從藝術大師們自身的蒸發(fā)物而來,也可從讀者苛刻的欣賞尺度而來。(A
項說的只是人性的結構;C
項藝術家們矛盾的行為不是偽裝,恰是人性真實的表現;D
項講的是藝術評判的標準,與“俗從何來”無關。)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chuzhong/373822.html

相關閱讀:《守住心靈的高度》閱讀答案
《成功 季羨林》閱讀答案
推薦:中考議論文閱讀復習教案(4課時)
對自己的人生負責 閱讀答案(牡丹江中考)
《生命就是拼搏》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