級
(上)文言文高效
訓練:湖心亭看雪(張岱)
崇禎五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霧淞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飲。余強飲三大杯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
練習檢測
一、解釋下列加粗詞的含義。
1
.解釋下列加點的字。(
4
分)
①
余?一小舟
②
上下一白
③
是金陵人,
客
此
④
及
下船
⑤是日,更定矣
⑥與余舟一芥
⑦余強飲三大白而別
⑧湖中人鳥聲俱絕:
⑨上下一白:
⑩擁毳衣:
⑽及下船:
二、翻譯下面的句子。
①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
②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
③
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
④
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⑤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三、選擇題
1
.下列加點字意思相同的一組是
(
)
A
.焉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
B
.而
余強飲三大白而別
宋無罪而攻之
C
.是
是日,更定矣
是進亦憂,退亦憂
D
.其
問其姓氏
其如土石何
2
.下列句子表達錯誤的一項是
(
)
A
.“獨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獨”字映襯出環(huán)境的幽靜、空曠,也暗示作者的“癡”(不同凡響),為下文作伏筆。
B
.“癡”與課文開頭“獨往湖心亭看雪”相呼應(yīng),寫出了作者超然脫俗的性格。
C
.作者寫作本文時,明朝已經(jīng)滅亡,可是他仍然用明朝的號,含蓄的表達了作者對故國的懷念。
D
.作者以舟子的喃喃之語來收束全文,畫龍點睛,深化意境。對此迷人雪境,“癡”情人不止“我”一個,這也是一種巧妙的正面描寫。
3
.下列劃分節(jié)奏有誤的一項是
( )
A.湖中?人鳥聲?俱絕
B.一童子?燒酒
C.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D.余??一小舟
4
.下列“而”的用法與“余強飲三大白而別”相同的是
( 。
A.雜然而前陳者
B.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C.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D.鄰有敝輿而欲竊之
5
.下列對相關(guān)課文內(nèi)容分析有誤的是( 。
A.“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一句中“絕”字妙在從聽覺寫出大雪后一片寂靜,湖山封凍,人、鳥都不敢外出,連空氣也仿佛凍結(jié)了。
B.本文作者張岱觀察雪景,從“大雪三日”到“上下一白”,最后看到“舟中人兩三粒”,采用的是定點觀察的方法。
C.本文寫景句采用了夸張、比喻等修辭手法使景物描寫更形象、更富有魅力。
D.文章寫景句語言自然質(zhì)樸,不事雕琢,寥寥數(shù)筆就勾勒出了清新淡雅的雪后場景,表現(xiàn)了作者超凡脫俗的閑情雅致。
6.
下列加點字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
A.
湖中人鳥聲俱絕
以為妙絕
B.
是日,更定矣
斯是陋室
C.
問其姓氏
其真無馬邪
D.
上下一白
而或長煙一空
7.
對選文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
)
A.
選文用清新淡雅的筆墨,描繪了雪后西湖凝靜清絕的景象。
B.
選文第一段交代了游西湖的時間以及環(huán)境,為下文寫西湖雪景做鋪墊。
C.
作者寫作此文時,已經(jīng)是清朝初,但作者仍然沿用明朝“崇偵”號,含蓄地表達了他對故國的懷念。
D.
“獨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獨”字與《江雪》一詩“獨釣寒江雪”中的“獨”字表達的情懷是一致的。
四、簡答題
1
、寫景是游記的重點,試用自己的話將湖中雪景描繪出來。
2
、文中結(jié)尾舟子說作者癡,你如何理解作者的“癡”?
一、
1
、
①
攜、帶,
②
全、都,
③
名詞活用為動詞
客居,
④
等到
⑤這
⑥小草
⑦酒杯
二、
③
大雪接連下了三天,湖中行人、飛鳥等聲音都消失了。
④
湖上映出的影子,只有像一條印記的長堤,像一個墨點的湖心亭,和我那像一片芥葉的小船,像米粒一般大小的船中兩三個人罷了
⑤
湖中怎么可能還有這種人?
三、
1
、
C
2
、
D
(側(cè)面烘托)
3.D
4.B
5.B
四、1
、示例:平靜的湖面上彌漫著水汽凝成的冰花,站在船頭,向遠處望去,高處的天與云,遠處的山和水,渾然一體,一片白茫茫的景象。如果立在岸上,湖上能看得比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長堤的痕跡,一點湖心亭的輪廓,我的一葉小舟及船上的兩三個人影罷了。
2
、他癡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樂,癡迷于世俗之外的閑情逸致。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chuzhong/373996.html
相關(guān)閱讀:人教版七下文言文課文句子翻譯
《〈陳毅市長〉選場》 導學案(附答案)
《魚,我所欲也》閱讀答案
《人類的第一次環(huán)球航行》課文分析及閱讀問答
閱讀《王幾何》(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