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歷史知識點:人權宣言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初中歷史 來源: 高中學習網


《人權宣言》:
1789年8月26日頒布的《人權宣言》,是在法國大革命時期頒布的綱領性文件!度藱嘈浴沸甲杂伞⒇敭a、安全和反抗壓迫是天賦不可剝奪的人權,肯定了言論、信仰、著作和出版自由,闡明了司法、行政、立法三權分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等原則。是法國大革命頒布的綱領性文件。

《人權宣言》的實質:
《人權宣言》是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綱領性文件,是反封建專制的旗幟,它宣告了法國資本主義制度的誕生。

《人權宣言》的主要內容:
1.自由、平等是天賦的人權;國家的主權屬于人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國家實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分立;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

對《人權宣言》的評價:

它體現(xiàn)了反對封建等級制度和君主專制的要求,是法國革命中的理論和綱領性文件,在當時具有進步意義;宣言的內容中有“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說明了其維護資產階級的利益,它又具有局限性。

《人權宣言》的影響:

1.確立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權利法則;
2.為后來的制定資本主義法律提供了相關依據(jù);
3.為其他國家的資本主義革命確定了基本綱領。



人權宣言原件:



相關初中歷史知識點:《權利法案》

《權利法案》:
《權利法案》是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中的重要法律文件,奠定了英國君主立憲政體的理論和法律基礎,確立了議會高于王權的原則,具有憲法的性質,標志著君主立憲制開始在英國建立,為英國資本主義的迅速發(fā)展掃清了道路。

君主立憲制:
君主立憲制又稱立憲君主制,或稱“虛君共和”,是相對于君主獨裁制的一種國家體制。君主立憲是在保留君主制的前提下,通過立憲,樹立人民主權、限制君主權力、實現(xiàn)事實上的共和政體。1689年英國通過《權利法案》,明確限制了皇權,從法律上確認了“議會主權”原則,國王處于“統(tǒng)而不治”的地位,率先實現(xiàn)了君主立憲制。




君主立憲制的特點:
1.英國君主立憲制度是君主制、貴族制和民主制融為一體的混合物。?
2.國王是國家元首,但由議會掌權,國王實際上處于“統(tǒng)而不治”的地位,而作為國家的象征地位更突出。?
3.英國資產階級代議制是君主立憲制,以議會內閣為核心。國家的權力中心在議會,議會是國家最高立法機關



《權利法案》的意義:
1.為限制國王的權力提供的法律保障。
2.確立了議會的權力。
3.英國從此確立了君主立憲制的資產階級統(tǒng)治。

君主立憲制的影響:
1.推翻了封建王權對資本主義的阻礙;
2.保留了王位,實現(xiàn)了政權的和平過渡;
3.君主立憲制為其他國家的資產階級革命提供了重要經驗。



英國權利架構圖:


《權利法案》主要內容:
英國《權利法案》(theBillofRights),全稱《國民權利與自由和王位繼承宣言》,內容并不多,只有短短的十三條:
1.凡未經議會同意,以國王權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實施之僭越權力,為非法權力。
2.近來以國王權威擅自廢除法律或法律實施之僭越權力,為非法權力。
3.設立審理宗教事務之欽差法庭之指令,以及一切其他同類指令與法庭,皆為非法而有害。
4、凡未經國會準許,借口國王特權,為國王而征收,或供國王使用而征收金錢,超出國會準許之時限或方式者,皆為非法。
5.向國王請愿,乃臣民之權利,一切對此項請愿之判罪或控告,皆為非法。
6.除經國會同意外,平時在本王國內征募或維持常備軍,皆屬違法。
7.凡臣民系新教徒者,為防衛(wèi)起見,得酌量情形,并在法律許可范圍內,置備武器。
8.議會之選舉應是自由的。
9.國會內之演說自由、辯論或議事之自由,不應在國會以外之任何法院或任何地方,受到彈劾或訊問。
10.不應要求過多的保釋金,亦不應強課過分之罰款,更不應濫施殘酷非常之刑罰。
11.陪審官應予正式記名列表并陳報之,凡審理叛國犯案件之陪審官應為自由世襲地領有人。
12.定罪前,特定人的一切讓與及對罰金與沒收財產所做的一切承諾,皆屬非法而無效。
13.為申雪一切訴冤,并為修正、加強與維護法律起見,國會應時常集會。


相關初中歷史知識點:《獨立宣言》的發(fā)表

《獨立宣言》:
《獨立宣言》于1776年7月4日,由第二次大陸會議批準,宣布美利堅合眾國獨立的宣言,這一天后成為美國獨立紀念日。宣言之原件由大陸會議出席代表共同簽署,并永久展示于美國華盛頓特區(qū)之國家檔案與文件署。此宣言為美國最重要的立國文書之一。

第一次大陸會議:

1774年9月5日,北美殖民地在費城召開了殖民地聯(lián)合會議,史稱“第一屆大陸會議”,盡管這次大陸會議沒有提出獨立問題,但它是殖民地形成自己的政權的重要步驟。

第二次大陸會議:

第一屆大陸會議之后,英王變本加厲地對殖民地采取鎮(zhèn)壓措施,引起1775年4月19日列克星敦康科德的武裝沖突。在人民反英武裝斗爭和高漲的革命情緒推動下,1775年5月10日,第二屆大陸會議在費城召開。并于1776年7月4日通過《獨立宣言》,1777年11月15日第二屆大陸會議通過《邦聯(lián)條例》,1781年3月1日獲各州批準,開始生效。據(jù)此成立的邦聯(lián)國會代替大陸會議,成為直到1789年3月為止的美國立法機構。


《獨立宣言》的頒布背景:
1.歐洲啟蒙思想的深刻影響(理論基礎);
2.北美啟蒙思想家富蘭克林和杰斐遜的推動;
3.潘恩發(fā)表《常識》,激勵人民為獨立而戰(zhàn);
4.獨立戰(zhàn)爭爆發(fā)的實際情況。

《獨立宣言》的歷史意義:

1.《獨立宣言》表達了北美人民追求獨立的愿望,對獨立戰(zhàn)爭起到了鼓舞斗志的作用;
2.《獨立宣言》宣告了美國的作為一個新的國家的誕生;
3.《獨立宣言》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以法律文件的形式宣告成立民主共和國,推動了歐洲反封建革命,直接影響了法國大革命。



《獨立宣言》原件:



《國家寶藏I》:

電影《國家寶藏I》是一部圍繞《獨立宣言》而虛構的故事,但其中不少獨立戰(zhàn)爭史實可以參考。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chuzhong/379849.html

相關閱讀:2016年初一歷史寒假作業(yè)答案參考